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澤東:陝甘寧邊區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

毛澤東:陝甘寧邊區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

1939年12月,解放社出版了《陝甘寧邊區實錄》(以下簡稱《邊區實錄》)一書。毛澤東為該書題詞:「邊區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是實施三民主義最徹底的地方。」這裡所提的「邊區」,正是著名的「陝甘寧邊區」。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到達陝北後,在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既是「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又是抗日戰爭的出發點」。從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的13年間,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全國革命的指揮中心,還是中國政治上最進步的區域,在中國革命史上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毛澤東為《陝甘寧邊區實錄》題寫的書名及題詞 中央檔案館館藏

普選 奠定民主基礎

毛澤東為《邊區實錄》的題詞,反映了陝甘寧邊區兩個最主要的特點和目標,即「抗日」和「民主」。正是由於這兩點,我黨才能在陝甘寧邊區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取得各階級的廣泛擁護,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領導人民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建設了一個抗日民主的革命聖地。曾有美國記者向毛澤東提問:「在現時陝北區內你們的施政方針怎樣?」毛澤東回答了幾點主要的方策,其中第一條即:在政治方面,我們有民主化的政治組織,也有集中的行政機關,在陝北區內已經實行了「民主集中制」,從陝北特區指揮部以至於最基礎的鄉村會議,這所有的行政人員,均由人民自己選舉而來,此乃根基於普遍參政權;人民享有完全的政治權利,而且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意識下有絕對自由組織之權利。

《邊區實錄》中「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礎發揚民權精神」這一章節,介紹了陝甘寧邊區普選制度的實行,並附有《陝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在延安舉行。會議通過了《陝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以下簡稱《施政綱領》)及邊區選舉條例等多項單行法案。《施政綱領》作為「邊區一切工作之準繩」,在具體工作中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其中「民權主義」一章中明確規定:發揚民主政治,採用直接、普遍、平等、不記名的選舉制,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政治機構,增強人民之自治能力;保障人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居住、遷徙與通信之自由,扶助人民抗日團體與民眾武裝之發展,提高人民抗戰的積極性。這些規定,在「抗日建國」原則指導下,確保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得到了民眾的極大擁護。在延安,選舉時到會人員非常之多,連小腳婦女和老大娘們都來參加。這反映了陝甘寧邊區群眾有民主意識,並且能夠積極參政,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不僅如此,在各級選舉議會中,選民們還能夠主動提出提案,內容包括抗戰動員、優待抗屬、發展經濟、發展教育、改善生活、鋤奸剿匪、婦女權益等許多方面。選民們對於候選人問題也非常關心,候選名單公布後,各鄉村群眾都積極討論各位候選人是否適合當選,曾經有過什麼不好的行為,甚至有選民塗掉了他們不滿意的候選人名字;在一些地方,有的鄉主席或鄉長因不能代表群眾利益而落選。由此可見,在當時的陝甘寧邊區,人民熱烈而積極地行使著自己的民主權利,並且善於利用自己的民主權利去監督檢查政府工作,提出自己的訴求,選舉自己所信任的人來代表自己行使權力。

「三三制」 助力統一戰線

毛澤東為《邊區實錄》的題詞,也成為陝甘寧邊區民主建設的有力保證。1940年1月,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義論》。在這一理論的指引下,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陝甘寧邊區走上了新民主主義建設的發展道路,並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也積累了經驗。3月,毛澤東起草了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的指示,規定為政權工作的人員中,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分子和中間派應各佔三分之一,這就是著名的「三三制」。「三三制」政權首先在綏德、鄜縣、隴東等地試行。1941年1月,陝甘寧邊區中央局就徹底實行「三三制」選舉運動向各級黨委發出指示,邊區政府也發出《為改選及選舉各級參議會的指示信》,通過普選的方式,在縣、鄉兩級普遍建立了「三三制」政權。5月1日,陝甘寧邊區中央局頒布《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也稱《五一施政綱領》)。此綱領第五條明確提出,共產黨員在選舉候選名單及機關組織中,只佔三分之一的名額,並應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其實早在1939年召開的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上,邊區政府就聘請了12名開明紳士為特邀參議員,奠定了邊區民主政治的基礎。1941年11月,在延安召開了邊區第二屆參議會第一次會議,這次會議的顯著特點是實行了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日民主政權的「三三制」原則,通過了《五一施政綱領》為邊區施政綱領,並責成邊區政府領導各級政府和全區人民群眾切實執行。陝甘寧邊區建立的「三三制」政權,是統一戰線的、民主的政權,也是同普選緊密結合的政權。邊區、縣、鄉三級參議會的參議員都是由人民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三級政府由參議會選舉產生。定期普選,成為陝甘寧邊區民主政權的重要特點。「三三制」政權普選還有三個主要特點:第一,實現了普遍、直接、平等、自由的選舉原則。參加選舉的人數佔全部選民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選舉採取選民易於接受、易於操作的方式,比如識字的用選票,不識字的用畫圈、投豆等方法;一人一票,不受所謂財產多少、文化水平高低、民族差別等限制;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選舉候選人。第二,在普選中,共產黨限制自己的候選人,如果選多了,便主動退出,以保證徹底地實行「三三制」原則。第三,在普選中,放手讓人民檢查政府工作,成為有效的監督手段。

抗戰時期「三三制」原則的實行,有效地團結了各階層人民和各黨派、無黨派人士共同抗日,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進了全國的政治民主化,更顯著地反映了陝甘寧邊區「抗日」和「民主」這兩個最主要的特點和目標。

陝甘寧邊區 粉碎抗戰與民主不相容謬論

正是在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人大力推行的民主建設下,陝甘寧邊區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在國家內憂外患、生死存亡的關頭,克服了各種困難,迎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起完善、民主、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使人民得到了民主、自由等權利,這塊根據地也成為全國人民嚮往的地方。陝甘寧邊區的民主政治建設,提高了人民參政的興趣,加強了人民對政府的監督,增強了人民對「抗戰建國」的信心,使人民將自己與民主政府融為一體,榮辱存亡攸關,願意為這個民主政府盡一切的積極力量,也使人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教育,漸漸了解並學會使用自己的民主權利。陝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粉碎了抗戰與民主不能相容的謬論,粉碎了人民不關心政治或人民政治程度不夠不能行使民主權利的謬論」,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為我們黨建設新民主主義國家理想的實現,做出了重大貢獻。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回顧陝甘寧邊區的民主建設,為我們現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了積極借鑒和有益經驗,而毛澤東的題詞,既是對我黨民主建設的肯定,也是進一步推動邊區民主建設的理論保證,對今天我們黨的民主建設,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兩次題額贈延安 一生不負「五老」名
孫中山與「大元帥大本營」
周暉的《金陵瑣事》比正史還好看 生動記敘了科舉考試中如何作弊
高新偉:拓荒數十載,通關第一人——記王輝斌教授學術研究的成就與特色
民間檔案和實證研究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北行漫記》里的陝甘寧邊區
【走進陝甘寧紅色老區】第四站:沁園春·雪
他是文天祥的後裔,是黃河守衛者,更是陝甘寧邊區保護神
陝甘寧邊區體育事業的開拓者朱德
陝甘寧青海 之旅
毛主席罕見舊照,和陝甘寧邊區勞動模範親切交談,接見黃繼光母親
他是開國大典的主持人,曾擔任陝甘寧邊區主席,被譽為父母官
西北氣候要變?沙漠要變綠洲?權威預報:陝甘寧中到大雨連下三天
抗日戰爭中,日軍為何不大規模進攻陝甘寧邊區?其用心險惡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抗戰中,日軍不進攻陝甘寧地區的6大原因,用心極其險惡
延安五老之一,陝甘寧政府主席,開國大典主持人,操勞過度而死
「陝甘」變成「陝甘寧」之謎
在陝甘寧邊區,八路軍不僅打仗也辦實業搞創收
暴力分揀,韻達陝甘寧青大區負責人正式道歉,但具體要怎麼解決?
大雨+高溫,陝甘寧部分果園被折騰壞了!
十大元帥是怎樣到達陝甘寧的?
陝甘寧最知名的代表菜,這樣做才好吃,你學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