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徑山遠古,叢林覓茶香

徑山遠古,叢林覓茶香

喝茶,是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

古老徑山寺創建於唐天寶年間,積澱著一千多年的歷史榮光。徑山寺與徑山茶在唐代聞名以後,茶聖陸羽曾慕名而至,隱居徑山,至今在山下雙溪仍有 「陸羽泉」,其水清冽。千米高聳的徑山,東徑通餘杭,西徑連臨安的天目山,佔盡了人間風水。

徑山寺是日本茶道的源流,南宋時,徑山寺為五山十剎之首,無准禪師傳法日本的圓爾辨圓禪師,後東福寺的清規中就將茶禮作為行儀作法。當年日本僧人南浦昭明禪師曾經在徑山寺研究佛學,後來把茶籽帶回日本,是當今很多日本茶葉的茶種。

徑山茶

「天然味色留煙霞」的徑山茶,現在又是那些滋味呢?

4月9日,正是清明後穀雨前,約好多年的老友杭州的張濤兄(慧定居士)、福元兄,一同上徑山。慧定居士在徑山寺居住多年,一直從事整理禪茶的研究。從杭州到徑山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山路清冷,林木深密,碧翠如洗,遠離塵囂。傍晚時分來到,佇立在徑山萬壽禪寺的古老黃牆前,真有久違的感覺。雖然沒有聽到晚鐘,卻在淡淡的黃昏新冷中感受著千年的寂清。

來的時機正好,晚上就可以看到炒茶制茶,要是平常卻還沒有機緣遇到。

山上山下皆有炒制徑山茶,山下的茶場和茶農有自己的做法。來徑山寺,就是希望看到最傳統的徑山茶。

徑山寺每年春季要製作一些綠茶,因為場地的原因,炒茶只能在大殿背後的一處空地進行。我們來的這幾天,寺里正是炒茶最忙碌的時間,空氣中都散發著茶香。

好的綠茶其實不容易喝到,綠茶對炒青的工藝要求很高,做工急了或追求外形的綠,殺青不熟,茶喝了胃脹難受。喝綠茶流俗於趕早,一味用早芽種,也失去茶的厚味。

徑山寺的炒青茶,工藝不算複雜,當天採回來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鮮葉先攤晾在大殿木架上的竹匾里,這一大堆的鮮葉都需要按標準來挑揀,廟裡的老居士就把它當成了修行。寺里還留著半手工炒茶的程序,攤晾後的鮮葉先使用滾筒熱氣殺青,既爾攤後再次復炒,復炒中加以快速捏翻的動作以成形,炒後再以機器揉捻,最後熱烘到八成干,又加以炭火焙乾。炒茶的手法需要功夫和經驗,請的是有經驗的制茶師傅,手法拋撒悶抖,手掌常直接與電鐵鍋相觸,雖然電鍋比柴火鍋溫度略低,卻也不是尋常人可以長時炒得來的。

古老的炭烘工藝在很多名優綠茶依舊存在,如六安瓜片、猴魁、蒙頂甘露、碧螺春等,我想,一是炭火的波長更深入到茶之梗脈,烘得到位;二是可改變茶之寒氣也。惜今人多在意效率而失之真味了。時至今日,很少有綠茶這麼炭烘了,更多人為了省事直接在烘乾機中烘乾茶葉。徑山寺的茶,那些明滅的炭火,也是從中唐傳到今天了。

炭火焙好的徑山茶,白毫顯現,色澤翠綠,香氣可人,茶湯呈鮮明綠色,口感清醇回甘。

古剎茶香

清晨,殿堂沐在陽光中更顯神聖,古樹枝丫伸向藍天,路上黃土層中隱約可見一些古老的瓷片,隨手拾起一塊殘缺的黃釉碎片,它也記錄著古老的過往啊。

宋時徑山寺內盛行「茶宴」,茶宴並非筵席,而是以茶論道的「清規」,即以茶代酒宴請上賓之儀。茶宴在潔凈典雅的明月堂舉行,張掛字畫,設四時鮮花,並有專用茶具,茶法專註安靜而有序,據傳其程式為:獻茶、聞香、觀色、品味、論茶、交談等六項依次進行。

寺前的石徑古道,木牌上記錄著祖師的偈語,有一首南石文琇禪師的「諸佛出身處,渾不用思維。早晨喫白粥,如今肚又餓」。看似尋常不需思維的狀態,說得正是自然而然的自在境界。

古道後的山林里,錦鯉翔於池中,樹蛙鳴於竹梢,芳草滋長,竹林搖曳。遠處天與山一色,雲層迷離。茶園間落在山坡上,茶樹因為去年冬寒稍稍受了些凍傷,至春天復又茁壯生機。

這就是徑山茶場,生於四野茶香滿山。沿古道而行,令人陶醉,白色的野草莓花、紫色的蘭花都肆意地開放在茶園裡。徑山頂上,茶正發新芽,天光雲海勢磅礴,杜鵑四月火紅,竹林風聲輕細。

和外地來的採茶工聊天,聽他們的歡聲笑語輕快地響在山林之間。幾位安徽來的大姐,很熟練地將每一枚茶葉嫩梢採下置於小竹簍內。這幾年春天的茶季,他們都會如約而來。徑山茶多數為穀雨前茶,以細嫩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標準采。發芽早的無性系良種,早在穀雨節氣前,採摘就告結束。這一時段氣溫較低,濕度大,茶山中雲霧多,茶葉生長緩慢、芽葉細嫩、整齊,有效成分含量高,製成茶葉品質更好。

古韻老茶

那些更古老一些茶香要去哪裡找呢?

徑山茶園多為前些年推廣的良種,古老的有性系群體種很少看到了。在田梗山路之畔,還遺留了些野茶樹。

喝石岩

問及最古老的茶園,說在喝石岩里。

據說這就是當年開山祖師法欽禪師曾手植種茶的地方,若在開山之地采野茶若干,恰可以以最古老的蒸青工藝來供佛,也是一件勝事。喝石岩已經成了陰翳的竹林,「喝石岩」三個字刻於古老嶙峋的大石上。野生的茶樹荒野里長出,這裡一顆那裡一顆,都是竹林里天生地育。或生於鬆軟的落竹葉下,或生於岩隙之旁淺溪之畔。

徑山峰巒霧林,喝石古庭蒼翠,擷靈芽,惜古法,以不著煙火之味,以山野天真之氣,茶中有清泉煙霞矣。

這一天陽光正好,選擇微弱些的光線,先行攤晾,因為是野茶,時間需要更多一些,十點左右採的茶,攤晾到晚上六點,差不多用了八個小時。芽頭大小不一致,不宜炒青反倒更好蒸青。

借用寺廟食堂的炊具,我們與北京的葛總、茶友墨小安一道,大家一起等待著蒸青成形的時刻。電飯煲與蒸箅需事先清洗,另備乾淨沒有異味的棉布,只需要蒸兩三分鐘。干茶本來奇香,蒸青後仍舊清香撲鼻,其色美如玉。蒸後急扇令冷,又手工搓揉成自然條索,手上的茶汁似乎都非常甘甜。揉捻成形後炭烘,利用炒青茶所用的炭烘器具,離烘籠半米多高處架著孔隙極小的竹匾,竹匾以絲網覆蓋,看起來火力還比較大,邊烘邊用心關注茶葉的變化。一個多小時後,細嫩的蒸青茶就已經烘乾成形了。

未及退火,大家就期待著這款祖庭處的蒸青茶。那些清香的蒸青茶,更代表了古老的徑山寺的傳統。只取出一小撮沖泡,先行供佛,再來大家品飲。把茶泡在小杯里,茶葉顯得更綠,特有的海苔鮮美滋味,強烈的野生茶氣息,甘甜清冽,充滿了不羈的山野風格。古老的蒸青茶味,古老的徑山喝石岩下野茶,清苦而回香。

徑山寺的僧人們也愛喝茶,其中的法涌師父更是代表。徑山茶法禮法有很多規矩,正如佛家的戒律,是對心的修鍊。

法涌師父是徑山寺監院,沒有架子,他愛茶也親自泡茶。離開徑山寺,他還開車送我們下山,寺廟大小事務甚多,卻仍然可見他身上的寂靜一面。記得那一日清晨,他靜默地洒掃庭院,所謂修行,正在那絲縷微細之中。茶味,也在細微的行茶法里。所有的這些細微處,更接近了徑山茶的真實。

文_ 陳勇光 編輯_燦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記·倚邦茶山行
慢一些飲茶,笨一點做人
懂得分享,才能喝好茶
古人泡茶用水的「洗水」和「養水」之說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岩鹽:遠古海洋的滋味
水墨江南,吟誦杏花煙雨間的悠遠古鄉印記
古色古香的鎮遠古鎮夜色!
絲路瑰寶——彩陶帶您探尋《山海經》中的遠古圖騰
草沿天路之閻片山,像是遠古巨人造就的石頭城堡
肇興侗寨、西江苗寨、鎮遠古鎮採風,一路驚喜!
梵凈山黃果樹荔波小七孔千戶苗寨鎮遠古鎮深度避暑純玩八日游
遠古守衛者不敢靠近?波塞冬威震寶石藍海!
楊雪梅:洞穴遺址——人類最遠古的家園
藜麥,來自安第斯山秘境的「遠古黃金」
遠古的生靈帶嶺瑰寶——中華秋沙鴨
邂逅來古冰川,走進遠古冰河世紀
遠古海洋巨獸 勇者無懼 狹路亮劍 梅爾維爾鯨
叩訪遠古的村莊——石興邦口述考古
《蠻荒記》:樹下野狐聊遠古,玄幻武功皆為空
印尼的尋龍之旅,實拍狂野海島的遠古巨獸「科莫多龍」
漢皇玉話——遠古美玉賞析
貴州——鎮遠古鎮
鎮遠古鎮青岩古鎮丙安古鎮隆里古城 貴州四大古鎮 最美的哪個
崔永超:從泥河灣遺址看遠古人類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