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中國古代玉器藝術

中國古代玉器藝術

中國玉器製作的歷史非常悠久。在8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磨製石器的過程中逐漸認識了玉這種美麗的石頭。從此,他們剖璞取玉,琢玉成器,創造了獨特的玉器藝術。在先秦時期,玉器不僅具有審美價值,也可以顯示身份,象徵財富和權力,用作溝通天人的靈物,在西周時期還是當時禮的重要載體,甚至因其溫潤瑩澤的優越屬性而成為道德情操的化身。秦漢以後,玉器逐漸褪去其炫目的光暈,但仍承載著人們祛禍祈福、安康吉祥的美好願望。因此,中國古代玉器藝術不僅蘊涵著我們民族的心理、意識、趣味和好尚,更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超的製作工藝、鮮明的審美趨向與厚重的文化積澱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2010年國家文物局將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所藏39萬件文物調撥中國國家博物館,其中中國古代玉器佔8萬餘件。本次「中國古代玉器藝術」展覽從中擷取上起遠古下迄清代的精品,並增添部分以往鮮有展示的館內舊藏,展品近300件組。「古物存,可令國增文明。古物存,可知民敬賢英。古物存,能令民心感興。」(康有為語)我希望廣大的觀眾不僅通過「中國古代玉器藝術」展覽進入玉器發展廣袤而深邃的歷史與藝術的時空中,深刻品味和感悟中國古代玉器所凝聚的民族精神,還要從這些原流散民間、倖存於世的藝術瑰寶中感受到保護、傳承我們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的重任!

卷龍

-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卷龍是紅山文化標誌玉器之一。在紅山文化大墓中,卷龍多位於墓主的身軀上面,可能穿繩佩於胸前,應是當時的一種禮儀用玉和宗教用器。 紅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這些玉器一般個體都較小,且有穿孔,被認為是佩飾,其中各種動物類的玉飾雕琢尤為精細,如玉龜、魚形石墜、玉鳥、雙龍首玉璜等。

-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神面形佩

-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神面形佩

-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神面紋琮

-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神面紋琮

-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璧是良渚文化最有特徵的玉器之一,在大墓中經常與琮、鉞等構成固定的玉器組合。《爾雅?釋器》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這裡的「肉」與「好」分別指代玉器的實體與中心孔。良渚文化的玉璧多為規整的圓形,中心孔徑小於器體,在璧類器物中比較典型。除了禮器功能外,璧還是權力、財富和地位的象徵。良渚文化的反山墓地,大墓內玉璧最多可達數十件,它們與其他玉器分置於墓主身上不同部位,玉器功能十分強化,顯然形成了系統的使用制度。

-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冠狀形玉梳背

-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高3.4厘米,寬5.7厘米,厚0.4厘米 1957年浙江杭州餘杭出土 此器平面呈倒梯形,頂部中央凹缺,內有橢圓形穿孔和尖凸,底部榫狀,帶圓形銷孔。通常認為,其原應與梳齒構成組合器。有素麵、刻劃和透雕等多種,主題是神人形象。在瑤山墓地,每座墓都出土這種梳背,而且每墓只有一件,多位於墓主的頭部,因此也有學者認為這是當時首領的冠飾。

龍形飾

-

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

1955年湖北天門羅家柏嶺出土 此器與紅山文化玉卷龍造型具有繼承性,在商代及以後仍可看到這種傳統的延續。

鳥首璜形飾

-

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

1955年湖北天門羅家柏嶺出土

鳳形佩

-

新石器時代 石家河文化

最大直徑4.7厘米,厚0.6-0.7厘米 1955年湖北天門羅家柏嶺出土 此玉佩呈團鳳形,鏤空透雕,首尾相接。兩面紋飾相同,鳳首有勾形長冠,圓眼,尖喙,肩連雙翼,尾部分為雙叉,尾根上方琢一圓孔。此器代表了石家河文化玉雕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現了鳳的神鳥形象。商代晚期婦好墓中出土的玉鳳,在造型、風格、紋飾的雕刻手法上都與之極為相似,只是呈較舒展的弧形,猶如團鳳拉伸開來的效果。

-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三牙璧

-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三牙璧

弦紋琮

-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高9.3厘米、射徑4.7厘米、內孔徑4.3厘米 此器方形柱體,中心呈圓筒狀,方柱四角兩側面均陰刻粗細不同的縱向弦紋,圓筒上下兩端陰刻多道平行弦紋。商周時期的琮,基本保留新石器以來內圓外方的傳統形制,但數量較少,並多為單節琮,器表多光素無紋,裝飾簡化,與同時期圖案繁縟、造型複雜的玉器種類形成鮮明的反差,表明此時人們的審美取向和加工重點正在朝著新的趨勢轉變。墓主婦好是商第23王武丁的配偶,擁有較高軍權,主持祭祀活動。其墓出土遺物1600餘件,其中玉器達755件。這些玉器除祭祀、儀仗用器外,主要是供玩賞的小型動物玉雕和裝飾品,多為和田玉,也有少許岫岩玉和獨山玉。玉雕顯示了當時對玉料的選擇、開料和琢磨技術已具相當水平,並進一步掌握了鑽孔、細磨和拋光等工藝,是商代玉雕的代表。

獸面紋刀

-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長9.3厘米、寬4.4厘米 此器刃部平直,雙面磨製,背部有兩孔。兩面紋飾完全相同,以雙陰線刻獸面紋,大鼻、臣字眼、雙捲雲耳,吻部位於刀背處,角抵於刃部。紋飾精美,刀身不見使用痕迹,顯然屬儀仗用器。除這種雙孔刀外,同墓也見帶柄玉刀,有的刀身上還帶有類似鉞、璋的脊齒,刻有龍形紋飾等。

鳳鳥紋石磬

-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鳳鳥形雙援戈

-

商晚期

此器片雕,兩面紋飾相同。內為鳳鳥形,頭有角,角從腦後垂至背部並向上彎卷。胸前挺,雙翅併攏後收。尾分為大小兩支,各向上下捲曲。鳥身飾直線或曲折線的翎羽紋及捲雲紋。援為一大一小兩支,均弧形,中央有脊,兩側帶刃。大援根部外側有扉棱,脊上有穿孔。援雖然是戈的刃部,但體量遠不及內,並正處於鳥首的頂部,實際上充當了鳥的冠狀翎羽,裝飾作用明顯,顯然其作用不在兵器本身而在於強化鳥的威儀。雙援戈除鳳鳥形外,也見龍形,但數量均較少。

牙璋

-

新石器

長32.2厘米、刃寬7.3厘米、柄寬4.5厘米、厚0.7厘米 此器端首較寬,為凹弧刃,兩側邊微弧,有闌。柄長方形,近闌處有一個雙面對鑽穿孔。璋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延續到西周時期,分布比較廣泛。龍山文化的玉牙璋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玉璋器物,一般被認為是祭祀山川的禮器或舉行重大儀式時手持的儀仗用器。

-

新石器

鴞、熊、怪鳥、人頭像、人頭像

-

商王武丁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鴞,即貓頭鷹,在古代被認為是戰神的象徵。 人頭像:高5.8厘米(大像),高2.5厘米(小像) 兩頭像均為圓雕,頸部有深圓孔,可插嵌固定。大像長頸,腦後扁平,頭頂由半圈陰刻線紋表示頭髮,凸眉,高鼻,眼窩深陷,口微閉,圓餅形耳。小像方臉平頂,頂正中有深孔,陰刻一圈蓋發。闊鼻,眉骨凸起,粗眉大眼,口微張。除人頭像外,婦好墓還出土多個玉人形象,但為站立或跪坐造型,說明與這種用於插嵌的人頭像用法存在差別。

鳳冠人像

-

商 武丁時期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高12厘米、寬4.4厘米 此器雙面雕刻側面人像,蹲踞狀,昂首,頭頂高聳邊緣有脊齒的鳳形羽冠。臣字大眼,長方形大耳,闊鼻,張口,頜略向前凸。手臂彎曲,握拳於胸前。足下有榫,有圓孔。周身飾勾雲紋。《詩經?商頌》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記載,玉人冠部形式與同墓出土的玉鳳的裝飾與造型完全相同,說明其已不是一般的玉人形象,應是人鳥合體的崇拜物。

高冠鳳鳥佩

-

商 武丁時期

長9.9厘米、寬2.7厘米、厚0.3厘米 此器兩件,形式基本相同,雙面雕,紋飾一致。鳳站立狀,頭頂高冠,冠刻勾雲紋,邊緣出脊齒。鳳尾分雙叉,粗腿帶爪。形式古拙,體型粗壯,尤其是尾羽與粗足的配合,與同墓出土的玉鴞造型十分相近,不過鳳首的長羽冠又與普通的玉鳥不同,顯然被賦予了神話色彩。鳳為商人崇拜的神鳥,玉鳳佩應是商王室貴族佩帶之物,用以祈求神靈的護佑。

組佩

-

西周中期

2004年山西運城絳縣畢姬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這種類型的組佩目前僅發現於女性墓中。

組佩

-

西周中期

2004年山西運城絳縣畢姬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周代流行成組地佩玉。組玉佩由玉制的璜、珩、瑗以及珠、管等串聯而成,連綴程序各有特色,所用飾件造型、數量根據權貴的身份各不相同,有的甚至長可等身。其佩帶位置因時代而有所變化,西周時期重視裝飾人體的胸腹甚至肩部,戰國時期則明顯下移,多懸掛於腰間部位。有些組玉佩還有性別上的區分。

串飾

-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1957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

龍首紋璜

-

戰國

1950年河南輝縣固圍村一號墓祭祀坑出土 長9.6、寬2.1、厚0.4厘米 此器雙面對稱雕刻。兩端為龍首,龍頭有楔形角,扁圓形眼。吻前突並向上捲曲,下頜低垂,舌內卷。龍首及玉璜周邊以陰線紋刻出輪廓線,器身雕刻密集的谷紋。頂部正中鑽一小孔,可供系佩。

人龍紋璜

-

西周

人龍紋璜

絞絲紋瑗

-

戰國中期

絞絲紋瑗

雙龍形佩

-

戰國中期

1957年河南信陽長台關一號墓出土

雙龍首珩

-

戰國

長9.4厘米、寬2.5厘米 此器璜形,雙面透雕。兩端為龍頭,口鏤空,似捲雲狀,上頜有獠牙,下顎露成排牙齒,唇上各有一孔。龍身滿布乳丁紋,排列規整,每三個乳丁由一條陰刻線相連,象徵成片的鱗甲。璜下部鏤雕花蕾紋,枝蔓向兩邊伸展至龍頭下。珩頂正中有一孔。珩為組佩上部橫向的玉,是組佩的骨架,珩底部的鑽孔與鏤空處應為懸掛功能而設。拱式造型可承受較大的重力,二或三孔利於保持組佩的均衡與對稱,各部件密切相聯構成完整的佩飾組合。

龍形佩

-

戰國中期

1957年河南信陽長台關一號墓出土

谷紋韘、雲紋韘

-

戰國,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韘本為戴在拇指上扣弦射箭保護手指不被擦傷的工具,後漸成男子佩飾。

獸面紋飾件

-

春秋

獸面紋飾件

三角形飾件

-

春秋至戰國時期

三角形飾件

蠶形觹

-

春秋、戰國

蠶形觹、龍形觹、龍首鉤、龍首帶鉤、龍形觹、鳳鳥形觹、龍形觹、勾雲紋龍首帶鉤(從左至右、從上到下) 觹是一種角形器,尖銳的一端可以用來解結。另一端多雕琢成虎、龍、鳳首等,也作為飾物佩戴。

綴玉覆面

-

戰國早期

綴玉覆面就是用多件小玉飾綴於綃帛之上,組成印堂、眉、目、鼻、口、腮、下顎等的面具。周代,上層貴族死後有面部加蓋綴玉覆面的埋葬禮儀。

螭食人紋佩

-

戰國

長6.2厘米、寬3.8厘米 器片狀,鏤雕,兩面紋飾相同,器表殘存硃砂痕迹。中部雕刻一隻蟠成圓環形的螭,背脊正中有寬頻紋,內填飾陰線紋。螭攔腰咬住一裸人,並一爪抓臂,一爪抓腿,似乎正在將人吞噬。在螭的左右,分別鏤雕一個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在商代晚期的青銅器上有類似的虎食人形象,被食之人與本器相同,神態安祥,毫無驚懼和掙扎之狀,應該與當時的宗教神話有關。

兔形佩

-

西周

長4.5厘米、寬2.7厘米 此器雙面片雕,造型稍異,但均為兔卧狀,腿前伸,長耳後伏,尾尖上翹,碩臀,圓眼,吻部穿一透孔,乖巧可愛。兔形玉佩最早見於商代,以婦好墓出土最為典型。商代玉兔的耳也略向後抿,但做奔跑狀,眼圓睜、腿部擺動、尾部翹起,靈活中透出機敏,動感很強。

龍紋玦

-

春秋

1957年河南省陝縣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 青玉,體扁平。圓形,中間有圓孔,器有一缺口,缺口兩側各雕琢一龍首,紋飾為雙首共身龍。龍首眼部為圓圈形,吻上卷,嘴微張,角後伏。龍身飾龍首紋等。 其中一件玉玦,背面有其它紋飾,似是從一塊舊玉改制而成。可能原是其它形狀的玉器,壞了,不忍丟棄,而改作它用。這說明春秋時期對玉十分珍視,損壞了的玉器不輕意丟棄。改制玉器在春秋時期極為普遍。

雲紋佩

-

戰國中期

1957年河南信陽長台關一號墓出土

燮龍形佩

-

戰國中期

燮龍形佩

鶻啄鵝飾件

-

遼金

長8.3厘米、寬7.6厘米 器以圓環為托高浮雕、鏤雕鶻捉天鵝圖案。天鵝體形肥碩,曲頸仰天悲鳴,正在拚命掙扎。鶻身形雖小,但勇猛矯健,雙爪有力地抓住天鵝頭部,短喙銳利地伸向鵝的顱頂。這種只雕刻鶻、鵝,沒有花草雜飾的造型是早期春水玉特徵,圓環托至元也演變為橢圓形。

蟬形琀

-

長4.3厘米 寬2.1厘米 1957年河南省陝縣後川出土 青綠色玉。器舌形,上寬下窄,尾部呈尖狀。正面上部呈弧形,兩端突起,表面光素無紋,背部上端兩側各斜削一陰刻線,頸部下面有一近似三角形的紋飾,呈斜坡狀,下部起棱,兩邊呈斜坡狀。無穿孔,刀法簡煉粗獷。 此件玉蟬屬於葬玉,又稱琀蟬,是放於死者口中的琀物。作為琀的實物沒有限制,凡放入死者口中所有東西都叫「琀」,如小玉片、小貝殼、小金塊、玉魚、玉管和玉蟬等。商代墓中死者口中用作「琀」的,有鳥、兔、虎、魚等,也有小玉戈、柄形器、小玉琮或殘料,有的口中放入多件。西周時期用玉做的琀多起來。從戰國到漢,盛行厚葬之風,玉蟬普遍地被使用,而蟬的形狀與琀相適合。於是,因形而琢,成為一種琀蟬。用蟬形玉做琀,作為葬玉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起到「屍體不朽」的作用,而另一種含義用蟬本身從幼蟲到蛻化的規律,來寄託對死者復活再生之期望。《史記?屈原列傳》載:「蟬蛻於濁污,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 玉蟬的用途不只作為琀,還有其他裝飾作用。如佩蟬,作為腰間的佩飾,在蟬的上端一般有穿孔或象鼻穿,或上下排列的穿孔,可穿系佩帶。另一種用途為冠蟬,是帽上的飾件,穿孔一般在腹部,平行打穿兩孔,或在蟬的頂上鑽一孔、腹部鑽一孔,以便固定。

花卉紋梳背

-

唐代

長12.3厘米,寬4.8厘米,厚0.2厘米 玉為白色,片狀,近似半圓形,下部平直有榫,便於鑲嵌其它質地的梳齒。其上雕刻三朵盛開的花卉紋及葉紋,玉質純凈白潤,雕工精細,兩面紋飾。 唐宋時期,植物紋、花鳥紋佔據了這一時期玉器紋飾的主導地位。唐代常見的植物紋飾有牡丹紋、荷蓮紋、蔓草紋、海棠花紋、靈芝紋、忍冬紋及寶相花紋等。禽鳥紋多見鴛鴦紋和鳳紋等。

明代花鳥紋帶銙尾

-

明代

桃形銙:長6厘米、寬6厘米,方形銙:長6.5-8.5厘米、寬6.1厘米 ,釒宅(chá)尾:長12.2厘米、寬6.1厘米 明代花鳥紋帶銙、釒宅尾,器鏤雕兩層花紋,底層為「亞」和「卍」字紋,上層為花鳥紋及雲紋。明代重視玉帶,「蟒袍玉帶」既是顯貴的裝束,也是聚斂的寶貨,所以在已發掘的明墓中出土了大批玉帶具。

雙獸絛環

-

元代

長7.9厘米,寬5.9厘米 青玉,呈青灰兩色。器採用鏤雕巧作技法,右上角高浮雕大象,對角是麒麟,兩相對視。麒麟後腿留有供穿系套合的隧孔。「巧作」即利用玉料表層不同的天然色澤紋理刻意安排,使玉雕呈現不同顏色的雕法。

魚藻巾環

-

宋金

長5.3厘米,寬3.7厘米 魚藻巾環採用透雕,兩面紋飾繁簡稍有不同。魚身細長,圓眼,嘴微張,擺尾,身光素無鱗,只是在鰭部排列細密陰線紋。

雙鵝巾環

-

宋金

長3.7厘米,寬3.2厘米 雙鵝巾環呈扁平狀,單面透雕雙鵝並肩憩息於水草叢中。

卍字紋牌飾

-

明代

長5.2厘米,寬2.8厘米 器主體為方形內中菱形開光鏤空「卍」字紋,四角是花卉紋。頂部為鏤空半圓形,正中雕錢紋,大概寓意萬貫錢財。

劍格

-

西漢

以玉裝飾的劍及劍鞘被稱為「玉具劍」。玉具劍自先秦以迄漢、晉,是貴族男子顯示身份與地位的重要飾物。全套4件,即劍首、劍格、劍璜、劍秘。格位於劍柄與劍身之間,起護手的作用。

豬形握

-

東漢

葬玉,一般成對,分別放置死者手中,具有讓死者亦有財富伴隨的象徵意義。

雲雁佩

-

唐代

雲雁佩

雲龍佩

-

宋代

雲龍佩

孔雀銜花佩

-

宋代

孔雀銜花佩

霞帔墜子

-

宋代

宋、明婦女禮服中的帔帛被稱為霞帔,下系墜子,以保持霞帔平展垂於胸腹之前。

摩羯紋飾件

-

遼金

摩羯紋飾件

蓮魚紋飾件

-

元代

蓮魚紋飾件

玉釵

-

隋代

長6.8-8.1厘米 1957年陝西西安李靜訓墓出土 玉為白色,其中最大一件局部有銹色。三件玉釵一長兩短,形制相同。均為雙股釵,股扁圓,從上而下漸細,上端較下端略寬,上端頂部呈弧形,內呈方形,釵下端呈尖狀。 據考古發掘報告,三件玉釵出土時,位於墓主頭骨頂部。保存完好,應是墓主生前使用頭釵。玉質光潤,為羊脂白玉製成。李靜訓墓還出土了三件水晶釵,形制與這三件玉釵相同,但釵頭不尖,較玉釵短,長3.2-3.9厘米,質地瑩潤透明。其中一件水晶釵出土時位於墓主的頭骨頂部。這種形制的玉釵當為隋代貴族婦女髮髻的裝飾品,為研究隋代婦女髮飾提供了實物資料。這三件玉釵與1988年陝西咸陽底張灣隋賀拔氏墓出土的四件白玉釵型制相同,說明這種形制的玉釵,在隋代較流行,且做工精細,均為白玉製成,是隋代上層貴族婦女髮飾。

龍首簪

-

宋代

龍首簪

迦樓羅飾件

-

遼代

迦樓羅是守護佛教的諸天和龍神等八部之一,是佛教和印度教典籍中記載的一種神鳥。其造型以人面鳥身、鳥面人身或全鳥身出現。眼窩及耳邊的空洞原應有鑲嵌的寶石。

舞人佩

-

宋代

舞人佩

蓮花童佩

-

宋代

宋元有「七夕」孩童持蓮仿效摩喉羅,並供奉借其名製成的土、木偶人,以祝禱生育男孩的習俗,摩喉羅一名出自佛典,為梵語音譯,傳入中國後漸演化成送子神衹,其偶人又被稱為磨合樂。蓮花玉童佩正反映了這一習俗。

母子熊飾件

-

金元

母子熊飾件

螳螂佩

-

清代

長5.6厘米,寬3.6厘米 器圓雕一隻螳螂伏於花葉之間,纖細的足臂均鏤空雕刻,尤其是利用了羊脂白玉上兩點黑色瑕疵作為螳螂的眼珠,有呼之欲出、巧奪天工之妙。

福壽紋扁方

-

清代

滿族婦女梳特有的「兩把頭」時用以約發的工具。

帽頂

-

元代

這類玉器為元代官服上的帽頂,為元代服飾所獨有。明清時,由於服飾發生,帽頂多被改作他用,成為爐頂或其他器蓋鈕,器底部都有供固定用的穿孔。

仙人賀壽山子

-

遼金

寬19厘米,高9厘米 器雙面雕刻賀壽圖。正面是仙人執拂塵乘鶴飄然而至,地面一童子手拿壽品相隨,另有兩頭鹿恬靜地凝望著仙人的到來。背面是一位老壽星站立在山林間,伴隨有童子、鶴、鹿;管鑽孔有明顯的製作痕迹。

瑪瑙花瓣盞托

-

唐代

長15.5厘米,寬12.3厘米,高5厘米 器為四瓣花形,中間橢圓。外撇式圈足,與托貫通。拋光精緻。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出現較精細的飲茶法,敬茶逐漸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待客禮儀,茶具也隨之從飲食器中分離出來,出現了許多新器形。盞托在唐代很流行,以瓷器為主,也有做成金銀器等材質的。

瑪瑙花口杓

-

宋代

長16.5厘米,寬14.2厘米,高3.9厘米 酒器,器壁極薄,平底,形似盛開的八瓣蓮花,口沿一側出板檐,檐下精雕一環柄。

雙螭耳杯

-

宋元

雙螭耳杯

雙螭耳酒台盞

-

明初

雙螭耳酒台盞

執壺

-

明代

壺頸部刻詩:「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

獸面紋雙螭耳簋

-

明代

通高17.5厘米、口徑13.3厘米、底徑9.4厘米 青玉質,局部有褐色沁紋。侈口,束頸,鼓腹下垂,矮圈足,附蓋。雙獸吞耳,頸部陰琢夔龍紋,兩側各凸雕一獸面紋和兩組戟形,腹部琢回紋地隱起獸面紋和捲雲紋。 明代崇古尚古之風盛行,仿古玉器的造型和圖案裝飾多以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為藍本,結合玉料自身的特點,精心琢制而成,如玉觚、玉爵、玉卣、玉壺、玉尊、玉鼎等。此件簋式爐原為清宮舊藏,為明代仿商周時期的青銅簋而作,清代配以紫檀蓋,並嵌上元代鏤雕龍紋爐頂,整體造型古樸典雅、厚重,用作陳設。

獸面紋爵

-

清代

長12.2厘米,寬5.4厘米,高12厘米 青銅爵早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就出現了,這種酒器在商周時期十分流行。本期應是清宮造辦處的仿古作品,除了模仿青銅爵的器形、紋飾外,碧玉的色澤與流傳下來的青銅器的顏色和質感也很相似。

乾隆帝御題玉如意

-

清代

長40.5厘米,寬9.7厘米,高4.6厘米 器用整塊上等白玉雕成,造型規制嚴謹,端首呈如意雲狀,表面淺浮雕兩隻水中跳躍的鯰魚,諧音「年年有餘」;端頂立雕一隻飛來的蝙蝠,喻福從天降;長柄正面高浮雕水仙和靈芝,背面刻有乾隆皇帝戊申新春御題詩一首,可見其深得乾隆的喜愛。

螭銜靈芝雙耳洗

-

通高9.8,口徑16.6厘米 文房水具。器平底,四足,口沿處兩側各鏤空雕刻螭銜靈芝雲紋耳,耳下套一活環。器內底凸雕蘆葦、蓮荷紋。外壁淺浮雕蓮荷、蘆葦、飛鳥和水波紋。由蓮花、蓮葉組成的「青蓮」 諧音「清廉」,象徵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質;「一柄」蓮花與「一品」諧音,此器紋飾寓意「一品清廉」。原為清宮舊藏。

花卉紋香熏

-

清代

高15.5厘米,口徑12.7厘米,足徑8.6厘米 器因上、下皆鏤空紋飾,又稱「花熏」。全器在上中下及圈足部位分別各飾一圈蓮瓣紋,耳及蓋頂各飾一朵盛開的菊花,其餘鏤空雕刻纏枝菊花紋。使用時,香氣從鏤孔中裊裊散發。原為清宮舊藏。

獸形水注

-

明代

高5.5厘米,長13厘米,寬6.9厘米 水注亦稱硯滴,是研墨時的注水用具,造型豐富,多動物形。此器做圓雕獸狀,趴伏,眉粗,大眼,闊鼻,張口露舌,有耳,有雙角,雙叉尾。腹中空貯水,背有口,有蓋。蓋內雕一圓柱形空心水柱,以便伸入腹內後能將水帶出,滴於硯中。蓋鈕為一小獸,上也有滴水用小孔。為清宮舊藏。

松石亭閣紋臂擱

-

清代

臂擱是為方便書寫或繪畫置於臂或腕下的用具,也被稱為腕枕。實用的臂擱一般為竹製品。

花口人物紋高足杯

-

明代

尊敬的貴賓,委託私下快速交易,拍賣藝術品。重要或大宗拍品委託,投資基金可提供資金支持,方式靈活。貴賓部長期為您提供私人洽購、藝術品投資收藏顧問、藝術品資產管理、藝術展覽出版及網路推廣等VIP服務,方式靈活並保護客戶隱私。

▍盛世收藏:推薦國內優秀藝術家及作品,提供藝術品鑒賞、交易、收藏等綜合服務,我們秉承「投資創造價值,價值引領投資」的理念,與50萬高端用戶共同領略文玩藝術之美。▍

目前100000+藏友已關注加入我們

點擊【分享到朋友圈】,您的一個分享小動作,或許可以讓更多的人跟您一樣,愛上古玩收藏!

想為您手上的藏品驗明正身嗎?

想知道您手上的藏品的價值嗎?

現權威專家團隊免費為你們解答你們的疑惑!

為您免費提供:藝術品策劃包裝、藝術品專業攝影、藝術品鑒定評估、藝術品展覽銷售、權威行業期刊雜誌推廣,實時輸送最專業的古玩鑒定知識,歡迎訂閱此賬號!

更多收藏鑒賞信息關注公眾號(每天推送最新古玩資訊)

關注本公眾號了解藝術品交易行情

優質服務是我們的承諾!!!高價成交才是我們的追求!!

--------------------------------------------------------------------------------------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佳士得國際藝術品在線 的精彩文章:

北京保利2017春拍泉韻古今專場最新成交古代錢幣高清圖賞
中國嘉德將要在香港拍賣的高古玉
大清硬幣市場怎麼樣真的值錢么
緬甸黃龍玉5年價格上漲萬倍,投資正當時!

TAG:佳士得國際藝術品在線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古代瓷器藝術
中國古代玉器藝術精品欣賞
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八
中國古代藝術傳承-漆雕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館藏中國古代青銅器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中國漢代青銅器
嘉德香港『中國古代玉器藝術珍品』專場收官,高古玉器受追捧
中國白藝術瓷雕
中國磚雕藝術
「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
中國古代造像藝術精品欣賞
鑠古鑄今——清代瓷器藝術
中國佛像藝術
中國古典木雕藝術,質樸奢華
美國佛利爾藝術館藏中國玉器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
中國藝術家陳玉樹:讓古典木作成為中國文化的載體
古代石刻雕像藝術和現代民間彩塑藝術欣賞
當代中國銅雕藝術的第一人,銅的華美藝術
中國瓷器藝術的起源——景德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