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童年體驗後遺症

童年體驗後遺症

童年體驗後遺症

王青石

世界接觸得越多,越知自己渺小,越覺得自命不凡的人可憐,也越厭倦大多商業味的文化產品與政治味的人間規律。

厭世的心來得不合時宜,是休學的副作用。

熟的不熟的人都問我這一年想幹什麼,我誠然不知道,我厭惡規劃,由衷厭惡。小時候放寒假暑假母親都會要求我列詳細到小時的假期計劃,然後按照計劃執行每日作息與功課。此舉當時的確驚人地提高了學習效率,也為之後的成功跳級、成績一路居高不下打下了硬基礎,然而不大樂觀、當時卻難以預料的是,一個人小時候被帶進的狀態長大後往往適得其反,因人在二十歲前後會進入一個生理性的反思階段,當中較為常見的心理傾向便是對童年時代成長狀態的質疑,於是乎,淪陷。

當然不只是我,海外健身圈裡比較有名的一個例子是1992年出生的烏克蘭男孩Richard Sandrak。其父親是一名對子寄予厚望的資深格鬥家,遂對Richard自幼就進行嚴格的身體訓練與飲食控制。據Richard本人回憶,其童年時代的每日訓練包括600個俯卧撐、300個深蹲等高強度運動,因此自幼便有了一副壯碩過人的身材,代價卻是無法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錯失了正常孩子的童年體驗。21世紀初,得益於令人驚奇的身材與功夫,Richard開始被各路媒體曝光,從此摘得外號「小赫拉克勒斯」,可謂紅極一時。當時海外健身界普遍看好這位神童長大後成為健身產業的標杆形象之一,其父親也對此深信不疑,在採訪中更是頻頻表示為自己一手培養的少年奇才感到無比自豪。

Richard Sandrak,八歲

以上,卻是公眾視野對「小赫拉克勒斯」的最後一點耳聞目染了。

2015年,一則名為《還記得小赫拉克勒斯嗎?他長大了。》的新聞浮出水面,諸多新老健身愛好者們才紛紛想起那個活在世紀初的鐵臂神童。

打開一看卻見當年金童泯然眾人。

2003年Richard的父親因家暴入獄,從此Richard再沒有進行過系統訓練。如今他在奧蘭多環球影城司職替身演員,每日表演從高處跳下和點燃自己,以此糊口。

「還有夢想嗎?」記著問如今身材不再出眾、滿面鬍鬚的Richard。

「有啊,我想當量子科學家,最理想的話,去NASA當名工程師。」

「你覺得這個可能嗎?」記者以懷疑語氣問他。

「當然,為什麼不。」Richard笑著說。

興許常人看了會傷仲永般感嘆些許,伴以對Richard父親的指責,但其實結果沒那麼糟糕,就像光鮮不見得可歌可泣。迂迴幾里路後,還是唯獨精神愉悅可衡量真正的快樂與否,而Richard現在雖非父親希望他成為的健美先生或搏擊巨星,但至少在自己選擇的人生里不愁衣食而自在。

Richard,23歲

事實上,鑒於重於當代西方的家族使命感、教育制度靈活性有限所致的競爭壓力、以及被獨生子女時代加劇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近幾十年里生於中國家庭的Richard型兒童比外國要多太多。監護人強加的額外教育及隨之而來的鞭撻性施壓甚至成為了社會主流風氣,使多數中國孩子童年中的「優秀」與「自由」兩個狀態變得難以兼得、甚至相斥,更使整個社會意義上的「普通童年體驗」這一概念被徹底改寫。

客觀而言,我個人家庭對我的施壓算偏輕的,但絕非烏有。這個事情其實得掰開看,從熏陶我的觀念上講,我父母的確獨得一些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的學者精神,包括實事求是,包括語出嚴謹,包括先求知而後求名利,云云。這些價值觀對我的成長產生了有益影響,毋庸置疑,然而這不代表他們執行教育的方式就是零壓力,價值觀是價值觀,教育手段是教育手段,兩碼事,對教育成效的影響力卻旗鼓相當。

必須承認,被要求嚴格按計劃生活的童年時代對我留下了一種不深的陰影,但也是陰影。其如今的表現形式包括我對未來被鎖定的畏懼,和對自由即將被削減的心慌。我能清楚感到此類畏懼與心慌並非對事態健康的反應,而是夾雜了一些創傷後遺症性質的情緒放大。可能本來只是很小一件事,比如朋友問我周末要不要去Buffalo轉轉,我頃刻間的本能反應卻是拒絕,源自恐懼的拒絕,哪怕其實根本沒什麼可恐懼的。

於是乎,我就像在一個不見天日的黑山洞裡,緊抓「自由「的手,慢慢向前走。即便看不見自由、或是任何事物的面目。

這似乎是個死局。二十齣頭、大學剛畢業的人最不該設為優先價值的就是自由。至少,中國社會盛行一種圍繞「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展開的青年精神,而「努力」又恰恰只能在體制內、或是被社會準則批准的範疇里得到認可。

影視文學作品和一些雞湯作者極愛講什麼「人不必在意他人看法,大膽做自己就好了」,類似這樣的話。然而如果人得不到社會或哪怕只是一個小社會生態圈的認可,那他真的很難、很難認可自己,不是他不夠勇敢,而是任何時代的「是非」本身就取決於社會,也需要社會不斷的批判、更改。如此設定下,「真大膽做自己」便是十分無理取鬧的教誨——一個對社會沒用的人物,很難對自己有用。

所以,接下來這段會是條非常有趣的路,不僅在於我脫離了學校。

混日子的方法與疲於奔命的方法一樣數不勝數,拋開那些偶爾縈繞腦海的螞蟻與蟋蟀的故事,先拭目以待。

2017.6.8

以下安利:

抨擊留學圈醜惡現象,我組織「面拖六月黃」說唱新單demo今日上線:《北美留學生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石頭 的精彩文章:

TAG:王石頭 |

您可能感興趣

多年以後,也不會忘記體驗食堂後廚生活的日子
素食生活一年體驗
酒的初體驗&再體驗
二胎生活初體驗
童年應該有怎樣的體驗?
在病毒侵襲中活到最後!《地球末日生存》帶來殘酷生存體驗
女朋友非要體驗一下童年的感覺
未來三年個體商戶的生死密碼:體驗式消費
女生為體驗不同人的婚姻生活,竟15年「結婚」上百次
剖析「死亡」體驗
韜兒的膠片初體驗
小生命的人生初體驗
北卡生活初體驗
鏡頭前的初體驗——回歸生活
新年游香港,體驗傳統習俗
品嘗長大後的年,體驗不同的婚姻模式
體驗小雞孵化實驗,見證生命誕生奇蹟!
七年之癢是種什麼體驗?
瀕臨死亡是什麼體驗
准爸爸體驗分娩有多痛!體驗完之後抱著老婆流下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