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人」沈從文娶了張兆和之後,又另有新歡!一組珍貴歷史照片告訴你真相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
沈從文1935夏與夫人張兆和在蘇州合影
有人曾做過一個統計,據說在1000個女人中有637人被那句情話打動,而這句情話也正是沈從文對張兆和的告白情書。
提起他們之間的愛情,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那些信,從第一封到最後一封,那些滾燙而真摯的情話,即使是今天讀來,仍然令人動容:
沈從文致張兆和
「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
「如果我愛你是你的不幸,你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樣長久的」
「望到北平高空明藍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給我的影響恰如這天空,距離得那麼遠,我日里望著,晚上做夢,總夢到生著翅膀,向上飛舉。向上飛去,便看到許多星子,都成為你的眼睛了。」
「『萑葦』是易折的,『磐石』是難動的,我的生命等於『萑葦』,愛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貌似平淡的字裡行間,透露出沈從文對張兆和那種已濃烈到無法稀釋的愛情。按照張兆和的說法,當時的沈從文軟硬兼施,非逼迫她就範不可。硬的時候,沈從文甚至恐嚇她,比如揚言自殺;軟的時候,沈從文表示,即使遭到拒絕,也沒有什麼關係,自己會重新站立起來,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然而,語氣中對張兆和沒有絲毫的放鬆。
1935年,沈從文、張兆和與長子沈龍朱,旁邊為沈從文的九妹岳萌
在沈從文鍥而不捨的追求之下,張兆和堅如磐石的心也開始動搖起來:「自己到如此地步,還處處為人著想,我雖不覺得他可愛,但這一片心腸總是可憐可敬的了。」「是誰個安排了這樣不近情理的事,叫人人看了搖頭?看得出來,她的「動搖」幾乎完全出自同情。然而,同情也是愛情。沈從文這個「頑固」的年輕作家,硬是憑著一股韌勁,經過近四年的努力,終於將張兆和追到了手。
從《湘行書簡》可以看出,在婚後幾年的時間裡,小夫妻感情如膠似漆,卿卿我我,幸福甜蜜,寫信以「三三」、「二哥」等親昵的稱呼,讓人稱羨不已。
在信中,他叫她三三。三三,三三,多麼溫柔的稱呼,溫柔得像一聲嘆息。寫信的人和讀信的人都已不在了,憑著這些信,他和她的愛情成了一個最動人的傳說。
三三在他的信中永遠不會老去,一如他初見她時的模樣。
然而可惜的是,婚姻除了寫信和看信之外,還有太多實際的問題要解決。
沈從文1938攜沈朱龍、沈虎雛經香港、越南去昆明時在北平所攝護照所用照片。
他們婚姻中的首次危機出現在北京淪陷後。沈從文一路南逃,而張兆和帶著孩子們留在了北京。兩個人保持通信,這次不是說情話,而是在信中爭執。沈從文想讓張兆和南下,而張兆和則堅持留在北京,理由是孩子需要照顧,沈從文的作品太多不方便帶走。這些理由,說服不了讀者,更說服不了沈從文,要知道,戰火紛飛中,有什麼比得上一家團聚更重要?當時文人大多舉家南逃,留在孤城北京,換誰也不放心。到最後,沈從文火了,去信質問她:「你到底是愛我給你寫的信,還是愛我這個人?」
沈從文認為,張兆和有多次離開北京去與他相會的機會,但總是「遷延游移」,故意錯過。他懷疑張兆和不愛他,不願意與他一起生活,故設法避開他。他甚至告訴張兆和:她「永遠是一個自由人」;如果她在北京有別的相好,或者甚至離開自己,他都不會責怪她;他這樣做的理由是:既然愛她,就不應該讓她受委屈。
這場爭執,最後以兆和帶著孩子南下告終,兩人總算團聚了。但裂縫已經出現,並隨著時間對婚姻的磨蝕而日漸擴大。
年輕時的沈從文
沈從文平素不善理財,又在收藏古董、文物上花了不少錢,因而沒什麼積蓄,一旦戰爭爆發,生活便緊張起來。張兆和帶著兩個孩子留在北京,生活很困難。於是,類似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就成了張兆和寫信的主題之一。她總在信中指責沈從文,說他過去生活太奢侈,不知節儉,「打腫了臉裝胖子」,「不是紳士而冒充紳士」,弄得現在的生活十分緊張。
那麼,看到這裡有人會問,那麼張兆和到底愛沈從文嗎?我想,一開始是堅決不愛的,後來慢慢被他打動了,嫁給他後,應該還是愛他的。兆和性格本就冷靜理性,她對沈從文的愛,更多的是在盡做妻子的本分,始終少了一點激情。她對婚姻的期待也同樣務實,不過是希望兩個人在一起好好過日子,不要太拮据,也不需要什麼浪漫。
這本來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她嫁的人是沈從文。沈從文一身的詩人氣質,對愛情、對婚姻有著更多的憧憬,他期望婚姻在相濡以沫之外,還能有靈魂上的相知相惜,他當然不滿足於婚姻中僅僅只有平淡的親情。在潛意識中,沈從文也許有某種自卑心理:從外表、氣質以及出身來看,張兆和無疑都要遠遠強於他這個「鄉下人」,而這種自卑心理又導致他在感情上的惶惑、疑慮。
前排左起張充和、張允和、張元和、張兆和,後排是她們的六個兄弟
沈從文婚外戀的對象是詩人高韻秀,筆名高青子。沈從文與高青子初次相見的具體時間難以確認,但應該在1933年8月以後,最遲不會晚於1935年8月。沈從文剛開始認識高青子時,她是沈從文的親戚,民國第一任總理熊希齡的家庭教師。沈從文有事去熊希齡在西山的別墅,主人不在,迎客的是高青子,雙方交談,都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一月後,他們又一次相見,高青子身著「綠地小黃花綢子夾衫,衣角袖口緣了一點紫」,沈從文發現,這是她格外仿自己一篇小說中女主人公的裝束。當他把這點秘密看破,而對方亦察覺了自己的秘密被看破時,雙方有略微的尷尬和不安,隨即有所會心,他們的交往開始了。
高青子的裝束是仿沈從文小說《第四》里的女主人公,那篇小說中,敘述人「我」在汽車站與一個「優美的在淺紫色綢衣面包裹下面畫出的苗條柔軟的曲線」的女子邂逅並相愛,演繹出一段悲劇故事。高青子的做法其實在沈從文的小說《燈》里已有先例。這篇小說中,敘述人「我」給一個青衣女子講關於一盞燈的故事,故事中出現一個藍衣女子。故事令青衣女子感動,她第二日「為湊成那故事」,改穿藍衣來訪敘述人,敘述人「我」夢想成真。在現實中,高青子也因此感動了沈從文。
他對這段情史也並沒有刻意隱瞞。那段時間,他常常出入「太太的客廳」,還特意為此跑去向林徽因傾訴,後者開導他說,生活就是這個樣子的,你要學著自己慢慢去化解。
民國才女林徽因
然而沈從文和高青子的關係沒有一直維持下去。與長久的婚姻比起來,這短暫的婚外戀要脆弱的多。當情感退潮,理性又回到了沈從文身上,高青子也選擇了退出沈從文的生活,這時間大約在1942年。沈從文寫道:「因為明白這事得有個終結,就裝作為了友誼的完美,……帶有一點悲傷,一種出於勉強的充滿痛苦的笑,……就到別一地方去了。」
1946年,沈從文為紀念結婚十三年創作同名小說《主婦》,藉此書對妻子懺悔,他在書中說 「和自己的弱點而戰,我戰爭了十年。」他甚至將家庭責任上升到「公民意識」的高度:「我得從作公民意識上,凡事與主婦合作,來應付那個真正戰爭所加給一家人的危險、困難,以及長久持家生活折磨所引起的疲乏。」
沈從文1965夏與夫人張兆和在家門口合影
可能很多人都會因此指責沈從文是渣男,我只想說,在漫長的婚姻過程中,厭倦、爭吵甚至出軌都是很難避免的事情,如果單以一次出軌來論人品,那未免把人性想得太單純了。更大的考驗還在後面。
進入新時代後,沈從文和張兆和的分歧越來越明顯。當她穿著列寧服,積極向新時代靠攏時,他卻停滯不前,拒絕接受變化。她說對新世界的好奇,他說自己的瘋狂。其實他們都不懂對方,都不曾走進對方。
沈從文1969.12初與夫人張兆和在咸寧五七幹校合影(沈龍朱攝)
沒有人理解他的頑固,包括他的家人。那段時間,沈從文孤立無援,被大學生貼大字報,被老友們孤立,被發配去掃女廁所,因為抑鬱症一度住進了精神病院。張兆和卻適應得很好,後來還當上了《人民文學》的編輯,她和兩個兒子都無法理解沈從文,他的兒子回憶說:「(當時)我們覺得他的苦悶沒道理,整個社會都在歡天喜地迎接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你生什麼病不好,你得個神經病,神經病就是思想問題!」
有那麼幾年,沈從文和家裡人分居兩室。每天晚上,他到張兆和那裡去吃晚飯,然後帶回第二天的早飯和午飯去住處吃。那幾年的冬天,可能是他生命中最寒冷最漫長的冬天了吧,就是在那樣的環境里,他開始將精力從寫作轉移到學術上,一個人就著冷飯饅頭,埋頭進行學術研究。他的家就在咫尺之外,究竟是什麼讓他不願意回家?
沈從文1978冬在北京友誼賓館為《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補充定稿(王亞蓉攝)
文革時,有兩間房子被占,只剩下一間小屋作為沈從文的「工作室」,張兆和則住在單位提供的小羊宜賓胡同里。長期以來,兩位老人像牛郎織女一樣遙遙相望,「鵲橋相會」。沈從文每天傍晚去小羊宜賓胡同吃老伴做好的飯,然後將第二天的早飯和午飯帶回東堂子胡同,這樣「東食西宿」的局面持續了十幾年。
「1969年,沈從文下放前夕,站在亂糟糟的房間里,「他從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皺頭皺腦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對我說:『這是三姐給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舉起來,面色十分羞澀而溫柔——接著就吸溜吸溜地哭起來,快七十歲的老頭兒哭得像個小孩子又傷心又快樂。」
沈從文1978.12.19在北京友誼賓館院內
那一刻,他懷念的不是相伴了數十年的妻子,而是多年前提筆給他回信,又溫柔又調皮的那個三三。
沈從文去世後,張兆和致力於整理出版他的遺作。在1995年出版的《從文家書》後記里,她說:「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沈從文1934春和夫人張兆和於北平達園
「太晚了!為什麼在他有生之年,不能發掘他,理解他,從各方面去幫助他,反而有那麼多的矛盾得不到解決!悔之晚矣。」
晚年的沈從文與妻子張兆和
無論何時,張兆和都是沈從文眼中最美的風景。
1988年5月10日,沈從文去世,把無限的眷戀留給了白髮蒼蒼的三三,留給了柔美的湘西。
「三姐,我對不起你。」——這是他最後的話。
沈從文1974在北京小羊宜賓胡同宿舍院中坐照
她懂了,但他早已經走了。
2003年的春天,張兆和溘然長逝,死前已認不出沈從文的畫像。
老來相伴,這照片中的笑容證明了他們當初的選擇並沒有錯。
沈從文是頑固的理想主義者,美是他的宗教,除此外他並無信仰,也絕不願意拋棄自己信仰了小半生的東西;張兆和則是冷靜的現實主義者,屬於那種適應性強、彈性較大的人。兩人都是很好的人,只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終有差距。
他們用了一生來消除差距,雖然她最後懂了,但是他卻早已離開了她。
(下拉點贊關注,小生不勝榮幸)


TAG:泛讀 |
※歷史上的蔡文姬是什麼樣子,還有哪些和她一樣的愛國女詩人?
※那些歷史上,最罕見的老照片,最後一張讓人心疼
※楊貴妃與安祿山,真有不可告人之事?揭秘歷史的真相!
※歷史老照片:第一張讓人感動,最後一張李小龍表演二指禪俯卧撐!
※昨天剛看了妖貓傳,裡面講的大唐楊貴妃之死,當時的歷史真相究竟是什麼?
※春哥說歷史之大宋朝那些事:李筠換了三個主子,為啥此時想起忠君,只因一件事他不服!
※歷史上真實的李衛當官,原來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雍正皇帝這麼喜歡他
※大唐楊貴妃之死,當時的歷史真相究竟是什麼?
※封神榜背後的歷史:周文王娶老婆,原來是紂王他爹做的媒
※冷歷史:李姓是怎麼來的?傳說他們的祖先吃了李子活命,故姓李
※薛蟠為林黛玉酥倒背後的驚人歷史秘密,你看懂了嗎?
※歷史罕見老照片,第二張純凈無暇的公主,最後一張令人驚艷
※一組長城抗戰的老照片:回顧歷史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銘記!
※歷史上真的有貂蟬這個人嗎?有人說她是呂布的原配
※春哥說歷史之大宋朝那些事:李守節降宋,趙匡胤厚待之,也算是大宋開國功臣了!
※張之洞和劉坤一的「江楚三折」:歷史的遠影近照,王朝的窮途未路
※《妖貓傳》裡面的大唐楊貴妃之死,當時的歷史真相究竟是什麼?
※呂布和趙雲,誰才是三國歷史上真正的第一猛將?
※罕見歷史老照片:第一張李小龍自創練腹肌方法,最後一張太嚇人!
※歷史上的琅琊:王朝與豪族的恩怨,看完真的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