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遊記散文︱走進蒲松齡游幕寶應紀念館

遊記散文︱走進蒲松齡游幕寶應紀念館

第190【第137篇

蒲松齡游幕寶應紀念館外景

郭沫若題「鶴軒留芳」

蒲松齡半身銅像栩栩如生

遊記散文︱走進蒲松齡游幕寶應紀念館

作者:何開文

關於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

蒲松齡與寶應的淵源關係

蒲松齡游幕寶應紀念館

記得小時候,我特別喜歡閱讀蒲松齡著的《聊齋志異》作品,也特別喜歡觀看電視系列片《聊齋》每一集的聊齋故事,常常被作者、編劇運用夢境和上天入地、虛無變幻的大量虛構情節所吸引。

參加工作後,由於自己長期從事宣傳文藝工作,對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關於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

蒲松齡,字留仙,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學家、小說家,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他自幼聰慧,出生於書香門第,19歲即中秀才,名振鄉里。一生中,著有盛譽中外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有詩作千首、詞作百餘首、文章400多篇、戲劇三出、俚曲十數種、雜著五本,被當代人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應該說,《聊齋志異》是一部積極浪漫主義的作品。其浪漫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對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別是表現在由花妖狐魅變來的女性形象上,寄託著作者苦苦追求的理想,跨越300多年的時空,以獨特的文學表現形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作者用40多年的時間進行創作,傾其大半生的精力,用手中的筆,衝破當時現實的束縛,敢於表現自己的理想,解決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電視熒屏上播放了電視系列片《聊齋》,在全國廣大觀眾中引起較為強烈的反響。該劇是中國內地的一部大型古裝電視系列劇,由福建電視台編劇李棟於提出設想,福建電視台和南昌影視創作研究所組織拍攝,實行邊拍邊播的方式。

電視系列片《聊齋》,主要以蒲松齡的短篇小說《聊齋志異》為題材,薈萃了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50個左右生動故事,最終播出47部共72集,分為上下兩集的有27部共54集,只有一集的有16部共16集,兩部組成一集的有4部共2集。讓我沒想到的是,劇中演員台詞竟然多次有「寶應」地名的出現。這是因為蒲松齡與寶應有著淵源關係。

那時,每當夜幕降臨,我們一家人便會早早地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電視系列片《聊齋》,而每每看到電視劇情台詞中出現「寶應」二字時,心裡就會生髮出一種自豪感,每次向外地作家介紹寶應時,都會提到《聊齋》電視劇情台詞多次出現「寶應」二字。

我國著名紅學大師周汝昌提出:「宜將蒲學追曹學,齊魯幽燕此最珍。」蒲學研究呈現出方興未艾的勢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內興起了專門研究清代著名文學家、《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及其著作的新學科——「蒲學」(聊齋學),成為與「敦煌學」、「紅學」並列的世界性學術研究課題;接著,聊齋學專業學術刊物《蒲松齡研究》隨之創刊,至今已出版110多期;舉辦了兩屆國際聊齋學討論會,與會專家認為,聊齋題材是民間的,是最美的文言文,將民間題材提到最高的文學水平,是俗、雅結合的典範。

為繁榮我國當代短篇小說創作、弘揚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和諧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經中宣部批准,中國作家協會、《文藝報》社和淄博市人民政府於2004年聯合設立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由淄川區人民政府具體承辦。該小說獎是繼魯迅、矛盾文學獎之後,我國又一項國家級文學大獎,評選標準主要是關注當代現實,體現社會審美理想,故事性、想像力俱佳,具有民族氣質、民族風格、民族情感和大眾閱讀價值。以後為每三年評獎一次,目前已舉辦了三屆。

首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於2005年啟動,評選出獲獎作品8篇,分別為盧金地的《鬥地主》、林斤瀾的《去不回門》、陳忠實的《日子》、曉蘇的《侯己的匯款單》、莫言的《月光斬》、葉彌的《天鵝絨》、蘇童的《人民的魚》和賈平凹的《餃子館》。

第二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於2008年啟動,評選出了八部獲獎作品,分別為歐陽黔森的《敲狗》、陳麥啟的《回答》、張抗抗的《乾涸》、阿成的《白狼鎮》、徐坤的《午夜廣場最後的探戈》、楊少衡的《恭請牢記》、鮑爾吉·原野的《巴甘的蝴蝶》和紅柯的《額爾齊斯河波浪》。

第三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於2012年啟動,評選出了八部獲獎作品,分別為韓少功的《怒目金剛》、遲子建的《解凍》、畢飛宇的《一九七五年的春節》、艾瑪的《浮生記》、李浩的《爺爺的「債務」》、阿乙的《楊村的一則咒語》、蔣一談的《魯迅的鬍子》、付秀瑩的《愛情到處流傳》。

蒲松齡與寶應的淵源關係

寶應是蒲松齡的第二故鄉。清康熙九年(1670),31歲的蒲松齡應同鄉寶應知縣孫蕙之邀,從山東淄川蒲家莊老家來到寶應縣衙做幕賓,是他76年人生中僅有的一次去他鄉遠遊,時間一年。他力佐孫蕙多施愛民惠政,興利除弊,情系百姓。

在寶應縣衙做幕賓期間,蒲松齡主要是代寫文告、書啟,協理政務,留下了《鶴軒筆札手稿》、《南遊詩草》和80多篇書啟文告。在政務之餘,十分喜歡收集奇聞趣事和當地傳說的民間故事,他常常深入民間,聽取寶應百姓講述民間故事。每當百姓講述一則故事,他則以一、二兩銀子相謝。

蒲松齡在寶應這些經歷,為他日後返里創作短篇小說《聊齋志異》積累了大量的小說素材,寫下了《席方平》《酆都御史》《伍秋月》等一篇篇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膾炙人口的文言短篇小說。特別是在《秦檜》、《席方平》、《聶小倩》等30多篇小說內容中,均帶有相當一部分當時寶應社會背景的烙印和當地黎民百姓生活的痕迹,也為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增色不少。

蒲松齡既是「世界短篇小說之王」,又是「中國微型小說鼻祖」。為了更好地傳承蒲松齡的創作風格,打造寶應的文學創作特色,在「微」字上做文章,寶應縣文聯、縣作協於本世紀初決定創建「中國微型小說之鄉」。

在全國微型小說這座繁茂的百花園中,寶應微型小說創作應該說可圈可點的。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寶應就有多名文學作者涉獵微型小說創作。30多年來,寶應作者的微型小說作品陸續見諸於《人民文學》、《青春閱讀》、《微型小說選刊》、《短小說》、《金山》等數十種報刊雜誌。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寶應縣文聯在全國縣級率先編輯出版了《寶應微型小說作者群作品選》,收錄了30多位作者的50多篇作品,之後又於2002年4月推出了《寶應微型小說作家群作品選》,收錄了50多位作者的90多篇作品,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被微型小說界譽稱為「首創」、全國縣級文聯組織出版微型小說作家群體專集第一家;之後,寶應微型小說作者陸續出版了十多本微型小說作品專集。

進入2007年12月,寶應在全市縣級文聯率先成立了「寶應縣微型小說學會」,為全市縣級第一家;2008年4月,揚州市文聯在寶應舉行了「揚州市微型小說之鄉」命名儀式;與揚州市文聯聯手領銜主編《揚州微型小說22家》,填補了全國市級城市無微型小說群體作品集的空白;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揚州市文聯、寶應縣文聯於2008年7月23日在寶應天元大酒店舉行了《揚州微型小說22家》首發式,中國微型小說學會向寶應縣文聯負責同志授予了「中國微型小說之鄉」這一全國首個品牌。

寶應縣社科聯還於2016年成立了「寶應縣蒲松齡學會」,吸納了以寶應知名文化學者徐少奎為代表的十多位會員,專事研究「蒲松齡與寶應」的文章。

進入本世紀後,我和縣政協文新組的相關委員曾在縣「兩會」上提出建立「蒲松齡紀念館」、「蒲松齡公園」的政協提案,得到縣有關部門的重視。到了2014年底,「蒲松齡游幕寶應紀念館」終於建成。

蒲松齡游幕寶應紀念館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春遊》一詩中說:「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其意思是說,春天來了,如果不好好地賞春,除非他是傻瓜。我們知道,春天是萬物蘇醒的時節,春意盎然,滿目蔥蘢,是一年中最美麗的季節。在我國古代,人們在春季里都有踏青遊樂的習俗,或聚親,或約友,在大自然的美好春光里到郊外踏青、遊玩,觀賞名山、大川風光,遊覽名勝古迹。「滿街楊柳綠如煙,划出清明三月天」詩句,則很好地表現了當時人們踏青歸來興高采烈的神情。

清代書畫名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春詞》一詩中寫道:「春風、春暖、春日、春長。春天蒼蒼,春水漾漾。春蔭蔭,春濃濃,滿園春花開放。門庭春柳碧翠,階前春草芬芳,春鳥啼遍春堂……」全文46句內,嵌入了54個「春」字,給人以自然流暢、回味無窮的感覺,可謂是描盡春遊、踏青時的美好風光。

受到古人春遊、踏青的影響,我每年都會利用節假日時間到一些景點春遊,一可以欣賞自然界的美麗風光,二可以鍛煉身體、陶冶自己的心情,三可以寫下這些景點的遊記散文作品,以此可以達到一舉三得之效。

2017年初春的一天,春光明媚,陽光普照。在如此美妙的春日裡,我與夫人說,今天是個好天氣,我們何不來一個寶應半日春遊?她聽後,積極響應我的建議。於是,我們經過簡短的準備,騎著電動車,不一會兒就來到了「蒲松齡游幕寶應紀念館」。

在紀念館門前的路邊,眼前呈現的是「鶴苑」建築外環境,就像一個經過濃縮的「微林園」。園門呈圓形結構,門正上方有「鶴軒留仙」園名;門右側標有「蒲松齡游幕寶應紀念館」館名的牌子。整個「微林園」引用了康熙年間寶應縣署與蒲松齡游幕寶應相關的鶴軒、鶴亭、鶴泉、放生池碑記,以及蒲松齡故居藤廊等人文元素,獨具情趣。

穿過「微林園」,便是「蒲松齡游幕寶應紀念館」,它位於寶應縣葉挺路73號。從外觀看,這裡應是一處清代建築,其地理位置是西鄰明清縣衙,東接察院巷。據《寶應縣誌》記載:「清康熙九年,蒲松齡應寶應知縣孫蕙邀請來寶應任其幕僚。」原住所已於清末重建,現存房屋格局與蒲松齡原住所基本一致,保持原貌。經全面修繕、維護和布展的蒲松齡游幕寶應紀念館,於2015年元旦開始對外開放。

我們首先來到蒲松齡住所舊址。來到大門前,便見門樓上書有四個大字:「鶴軒留芳」,系中國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開創者之一郭沫若所題。進入門內,但見整個布局呈「凹」字形,是一座磚木結構兩層樓房構成的三合院,樓上下共八間。仰頭向樓上望去,見樓上內廊外側有欄杆扶手;東西兩側為廂樓,廂樓靠天井一側為板壁,開有窗戶。房屋外牆為青磚,屋面為小瓦,東、西山牆為硬山頂。

館內主題展覽分為兩個部分,即「鶴軒留仙——蒲松齡游幕寶應覓蹤」和「寶應書畫家紀念蒲松齡作品」。

在一樓展廳,展覽主題是「鶴軒留仙——蒲松齡游幕寶應覓蹤」,主要分為「蒲松齡家世生平」、「卓著成就」和「寶地情緣」三個展廳。進入中廳,我們便見蒲松齡半身銅像。以前,我只聽說蒲松齡在寶應的故事,但從未見過他的樣子,今天見到銅像,感覺雕塑藝術家將其製作的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經過邊房的樓梯,我們來到二樓參觀。在二樓,我們發現東西廂房內還設有屋主人的茶室、書房,再現蒲松齡當年在此會友、讀書、寫作場景。稍傾,我們來到二樓展廳,展覽主題是「寶應書畫家紀念蒲松齡作品」,作者多為寶應當地的知名書畫家。

據工作人員介紹,蒲松齡游幕寶應紀念館於2008年被寶應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應縣古城保護規劃》也將其列為保護利用重點。

在結束遊覽蒲松齡游幕寶應紀念館返回的路上,我就在想,難怪寶應有眾多的微型小說作家、作者,並且又成功建成「中國微型小說之鄉」,原來是因在這方熱土上,曾經有「中國微型小說鼻祖」之稱的蒲松齡,因蒲松齡在寶應縣衙做幕賓時留下的痕迹,也因寶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初稿於2017年3月1日

完稿於2017年7月8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文刊 的精彩文章:

創作談片︱如何創作微型小說?

TAG:作家文刊 |

您可能感興趣

走進彭雪楓紀念館
《文玩雜談》——帶您走進潘家園舊貨市場
走進濟寧嘉祥武梁祠 來一場漢畫像石文化之旅
文化盛宴襄陽綻放——湖北書協文藝輕騎兵走進米芾故里採風
藝覽北京博覽會開幕,跟隨羅博走進文藝殿堂
走進青龍古廟
散文村落‖走進夜色
走進渭南渭華起義紀念館 重溫紅色記憶
走進大石之黑羊嘴
走進故鄉(散文詩)
夏日全民旅行記,汝瓷博物館帶你走進瓷器文化的藝術殿堂
【散文閱讀】走進春天
走進竹林古村
盛世歡歌文化傳媒「星火工程」文藝演出走進廟城鎮桃山村
走進國家博物館,傳承中華文明遊學之旅
文化白山——走進撫松縣漫江鎮錦江木屋村
走進文化盛首桐城
走進保定軍校紀念館
走進渤海上京遺址博物館,揭開古渤海國的神秘面紗
建築的記憶——走進林語堂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