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lAHLS通訊》第34期:學會理事劉俊男教授:原文化意義上的三皇五帝考論

《lAHLS通訊》第34期:學會理事劉俊男教授:原文化意義上的三皇五帝考論

國際考古學暨歷史語言學學會理事

劉俊男教授

目錄

1、原文化意義上的三皇五帝考論

2、本學會消息:已繳納會費人員名單

3、通訊徵稿與發表事項

提要:

皇 、帝的本義皆與神鳥鳳凰(天翟)有關 ,其本義皆指天帝, 或天帝之使者 。五方帝原本為天帝,不可與人帝相混 。孔子等儒生認為三皇五帝原義為三正五行 。東周至秦漢之間,儒者以人間先王比附天帝 ,才出現人間的三王五帝。按董仲舒的記述 , 人間的三王五帝隨時代而變更 。東漢以後又將三王五帝與三皇五帝相混, 並出現「三皇五帝」各種不同說法。我們應以司馬遷「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的精神來研究文獻資料中的古帝王。

關鍵詞: 鳳 皇 帝 五方帝 三皇五帝 九皇 六十四民

在炎 、黃等「三皇五帝」史研究中,地下考古資料固然很重要, 而文獻也不可忽視 。在文獻資料的研究中, 很多人分不清天帝與人帝, 也不能用變化的觀念去研究古帝, 造成很大的混亂 。「三皇五帝」雖是家喻戶曉的名稱 ,然而何為皇? 何為帝? 為何稱三皇五帝 ?五方帝與五人帝是個什麼關係 ? 對這一系列的問題, 還存在不少模糊認識 。疑古派曾因不理解「三正五行」的學術 ,分不清天帝與人帝而一概否定五帝時代, 實不可取。筆者曾作《三正五行本義辨》 ,認為上古的所謂「三正五行」是曆法的最基本理論,「三正」指天正 、地正、人正 ,即以天、地、人為參照物而確定年首的司歷方法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個季節 ,每節 72 天 ,余 5—6 天為過年。古人認為每個節皆有一位上帝主宰著, 這五帝即東方太昊帝 、南方炎帝,中間黃帝,西方少昊帝 ,北方顓頊帝 。所謂東 、南 、中 、西 、北指春 、夏、季夏、秋、冬五節 。本文在此文的基礎上擬就三皇五帝的問題 ,根據甲骨文及古籍提供的材料、孔子及後儒的解釋作些探討,以就正於學界同仁。

一「皇」「帝」初始意義探討

何為皇 ? 顧頡剛先生在其著名論文《三皇考》中有詳論 , 其文曰 :「`皇 字 ,我們看慣了,似乎只是帝和王的異稱 ,或是高出於帝和王的階位。但在戰國以前的器物和文籍里 ,卻毫沒有這個意思, 只當它形容詞和副詞用, 偶然也用作動詞,或是有人用它作名字 ,絕沒有用作一種階位的名詞的 。所以《白虎通義》說 :`皇, 君也, 美也 , 大也 ,天人之總, 美大之稱也 。 (見第一卷,號)除了`君也 一解 ,可以說是對的 。」

顧先生的解釋還未追溯到「皇」字的本義 ,或者說未明皇字為何有「美」「大」之義 ? 筆172《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冬之卷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三冊), 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版, 第 29 頁。劉俊男:《「三正」「五行」本義辨》, 《山東師大學報》 , 2001 年第 6 期。DOI :10.15990/j.cnki .cn11 -3306/g2.2009.04.015者以為「皇」鳥之名才是皇字之本義 。《山海經·大荒西經》 :「有五彩鳥三名, 一曰皇鳥 ,一曰鸞鳥,一曰鳳鳥」;《爾雅·釋鳥》 :「鳳, 其雌皇」 ;《詩·大雅·卷阿》 :「鳳皇于飛」 ;《書·益稷》 :「簫韶九成 ,鳳皇來儀」 ;《離騷》 :「鸞皇為余先戒兮 ,雷師告余以未具」 ;《禮記·王制》 :「有虞氏皇而祭」 ,鄭注:「皇,冕屬, 畫羽飾焉」 。因此筆者以為,皇鳥為皇字之本義,其他各義皆派生義 ,鳳皇為美大之鳥, 故有「美」「大」之義 。皇字的本義為鳳凰, 還可從皇字的造字得到說明,秦建明先生說是據鳳凰羽毛及其花紋而造 。

《周禮·春官·樂師》曰 :「凡舞, 有羽舞, 有皇舞」 。鄭司農注云:「皇舞者 ,以羽冒履頭上」「所以皇字的初義為頭飾五彩羽 。」祭天地時頭冠羽飾 ,「蓋古人所想像的天神, 是戴著五彩之羽的冠冕 ,如花開的輝煌 ,所以周人總是稱`上帝 為皇天……這個皇字 ,該是戴著五彩之羽的天神 。」良渚文化出土大約 5000 年前的饕餮紋神徽圖案上面就是頭戴「皇冠」 。如圖一。

甲骨文中的「鳳」當為上帝之使者或化身 ,它是佐事上帝的「帝臣」 ,也因此在卜辭中被稱為「帝史鳳」。如:《卜辭通纂》第 398片曰:「 於帝史鳳,二犬。」郭沫若雲 :「卜辭以鳳為風, ……蓋視鳳為天帝之使,而祀之以二犬。」陳夢家雲 :「卜辭因祭四方之神而及於四方之風,卜辭之風為帝史, 與此正相適應 。」又雲:「殷四方帝 , 四個方向之帝 ,配四個方向之風 ,四方之帝名即四方之名。」 又如:「辛未卜, 帝鳳不用 , 雨」(《佚》227)。也是指對鳳的祭祀。

胡厚宣有《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的著名論文 ,其文雲鳳作「風」 。筆者以為甲骨文中 ,風 、鳳同形, 但這個「風」還是作鳳為好, 它其實就是鳳皇之鳳 ,所謂殷人求年於四方風, 其實就是求年於四方帝(春夏秋冬四季之帝)。在甲骨文中 ,天帝對其使者或化身可以驅使 ,如 :「帝史(使)鳳(風)」(《卜通 398》)、「帝其令鳳」(《乙 2508、3094 、17258合》),也可以「帝不令鳳」(《乙 2452》)。

天之大者莫過於太陽, 上古人們崇拜太陽, 因而崇拜太陽鳥(鳳)。圖一 :1、2、3 為7800 年前湖南洪江高廟文化大型祭壇陶器上的鳳鳥圖案 ,鳳凰翅膀上繪有太陽 。圖一 :4 為 5000 年前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徽 ,圖一:5 為 4200 年前石家河文化玉神人(雙耳附有鳳凰圖案)。這些圖案首先出現的是鳳凰與獠牙獸的組合, 大體代表了「天帝」 ,後來將這個組合圖案附在人的身上 ,大體代表了神化了的「人帝」 。此外, 河姆渡文化(太陽雙頭鳳或曰日鳥護身符)、仰韶文化(陝西寶雞北首嶺龍鳳紋陶壺, 半坡陶壺龍鳳紋)、大汶口文化(象徵太陽的陶符)、龍山文化(鳳紋冠飾)、陶寺文化(龍鳳紋陶飾)、石家河文化二期(羅家柏嶺出土的鳳形玉環)、長沙陳家山戰國楚墓(龍鳳導引圖)…… 無不崇拜太陽鳥(亦即鳳皇)。這方面的論述還有 :杜金鵬的《關於大汶口文化與良渚文化的幾個問題》 ,李學勤的《論新出土大汶口文化陶器符號》 ;王子今的《文明初期的部族融合與龍鳳崇拜的形成》 等。

(圖一)

鳳皇為何與天帝掛上了鉤 ? 唐人孔穎達釋《左傳》昭公十七年「鳳鳥氏 , 歷正也」曰 :「《正義》曰 :《釋鳥》雉之類有 雉, 樊光曰:丹雉也 。少 氏以鳥名官 ,丹鳥氏司閉,以立秋來,立冬去 ,入水為蜃 。《周禮》王享先公服 冕 ,郭璞曰, 似山雞而小冠, 背毛黃 , 腹下赤 ,項 色鮮明,是解丹鳥為 雉也。立秋立冬謂之閉 ,此鳥以秋來冬去 ,故以名官 ,使之主立秋立冬也, 分至啟閉立四官使主之, 鳳皇氏為之長 ,故云四鳥皆歷正之屬官也。」 鳳皇在古代是一種神鳥 ,其所以為神 ,就因為它知天時 , 代表天帝 , 是天帝的使者 。馴化的 雉———公雞, 至今還知天時而報曉 。因此 ,「皇」字本義為鳳凰之簡稱, 公鳳凰知天時 ,是神鳥,故可借代為天帝 。

關於「帝」字 ,甲骨文多見 ,例證詳下 ,皆指「上帝」。而對其造字理念,仍有爭論,《甲骨文字詁林》 總結說:「許慎關於帝字形義的說解均誤, 帝字初文既不從上, 更非從 聲 ,論者多以為像花蒂形 。郭沫若引吳大 、王國維之說而加以補正, 至為詳悉 ,但帝字究竟何所象,仍然待考,卜辭帝指天帝, 並非王天下之號, 至於帝乙、帝甲、文武帝之帝, 乃人主死後之尊稱 ,所謂德配彼天, 直至乙、辛卜辭, 殷統治者均自稱王, 毫無例外 ,人王而生稱帝,當自晚周始 。」

筆者以為, 帝字也是以鳳凰之一種 ———天翟之「翟」 ,為其造字參照物。在甲骨文中 ,帝字雖有多種寫法, 但「帝」字形與後世同, 可見「帝」是帝字的規範寫法 ,併流傳後世 。帝字何像? 像翟鳥(鳳凰別稱)之正面形狀 ,與龍鳳同一「辛」頭 ,為鳥頭 ,「冖」為鳥翅,「巾」為鳥足和鳥尾,尾與足又合為三足,故古名「三足鳥」 ,亦即太陽鳥。在古人的觀念中,鳳凰又稱翟 、天翟 ,如元朝伊世珍《琅環記·賈子說林》雲墨子的母親夢見朱鳥鳳凰飛進室內 ,因而懷孕生下墨子, 便將其起名「翟」 ,其出生地也名為落鳳山。可見翟也是鳳凰 。而「翟」又常作「狄」 ,如《史記·匈奴列傳》狄 、翟相通 ,《淮南子》商祖簡狄又作簡翟 。古人畫太陽鳥 ,將其居太陽之中, 似為太陽之「化身」 ,或曰為太陽之使者 。因此,翟鳥的側面形為翟字 ,正面形為「天帝」之帝字。

古之聖王死後, 配上「帝」之美名, 帝亦如皇 , 皆鳳皇之名 。《禮記·曲禮下》 :「告喪曰`天王登假 ,措之廟 ,立之主曰`帝 」 ,可見國王死後才配彼「帝」號 。《尚書·顧命》:「狄設黼 、綴衣 。」注 :「狄 ,狄人 ,官名 ,主持祭禮之官」 , 狄(翟)人 ,即「 」人 ,主祭之人, 也可旁證帝與翟的關係 。

不過 ,讀者不必拘泥於皇 、帝之造字 ,我們只要知道皇、帝二字在中國最早的文字系統甲骨文中指「上帝」或「上帝之使者」即可 。

二五方帝與五人帝

(一)五方帝即五天帝

古籍中的帝 ,有天帝、人帝的區別。甲骨文中的「帝」為天帝, 即五方帝 ,如 :方帝(佚236)(粹 431),貞方帝(庫 574)(乙 5576),勿方帝(龜 1,11,1)(錄 383)(甲 1157),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文中所引有關方帝之甲骨文極多, 頗便參考 。甲骨文中還有「帝五臣」 , 如甲骨文:「王又歲於帝五臣 , 正, 隹亡雨。辛亥卜 , 帝五臣囗」(《粹》13)。「癸西, 貞:帝五豐(臣),其三牢」(《後上》2615)。因此 ,自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以來就有五天帝的觀念 。

所謂「五方」其實是五個季節,「五方帝」就是後世所謂的春季(東方)太昊帝 ,夏季(南方)炎帝, 秋季(西方)少昊帝, 冬季(北方)顓頊帝。甲骨文中沒有方位的帝 ,大概就是位於中央赫赫有名的黃帝(黃 ,古又通皇 ,也指中央之帝)。黃帝地位最高,「執繩而制四方」 。這些方帝名稱在《山海經》《堯典》里大體相同, 是一脈相承的 。五行中的五帝, 亦即五方帝,古人指陰陽二氣消長的五種狀態(五個季節)的主宰者, 或者說是古代曆法的術語 。漢代班固《白虎通義》:「昊者大起 ,萬物擾也, 其神句芒者, 物之始生, 其精龍 ,芒之為言萌也……炎帝者 ,太陽也 ……祝融者屬續, ……, 少昊 ,少斂也, ……蓐收 ,縮也 , ……, 顓頊 ,寒縮也 , ……,玄冥者入冥也」 。這五方其實是指五節 ,即春、夏 、季夏、秋 、冬, 每節七十二天 。在陰陽五行學術里, 炎帝即太陽,顓頊即太陰 ,太昊即少陽, 少昊即少陰,黃帝即中帝 ,「黃」有中和之色故為中帝居中央, 不居部職。這是我國古代天文曆法學術的一種重要理論 。在《尚書·洪範》《禮記·月令》《管子·五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等古籍里講得很清楚 。然而疑古派認為這是漢人為「偽造」歷史而編造的一套學術,影響至今。

(二)古人將五人帝比附五天帝

孔子說 :「天子之德,感天地 ,洞八方 ,是以化合神者稱皇 ,德合天地者稱帝, 仁義合者稱王」 五天帝與五人帝的問題本來在孔子那裡有一個圓滿的解釋, 只是有人以莫須有的理由不相信而已。《孔子家語》 載 :「季康子問於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 ,而不知其實 ,請問何謂五帝? 孔子曰:昔丘聞於老聃曰 :天有五行, 水、火、金 、木 、土 ,分時化育, 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改號 ,取法五行 。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生為明王者死而配五行 。是以太昊配木, 炎帝配火, 黃帝配土, 少昊配金, 顓頊配水 。康子曰:太昊其始木何? 孔子曰:五行用事 , 先起於木 ,木東方 ,萬物之初皆出焉 ,是故王者則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則以所生之行轉相承也 。康子曰 :吾聞句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 蓐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 ,后土為土正, 此五行之主而不亂 。稱曰帝者何 ? 孔子曰 :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 ,五行佐成上帝而稱五帝 。太昊之屬配焉 。亦云帝從其號 。」可見孔子是很嚴謹的。此處 ,孔子有一件事拿不準, 即一方面認為「生為明王者死後配五行」 ,太昊配木 、炎帝配火等;另一方面 ,「亦云帝從其號」 , 即人間帝王從天帝之號 ,即伏羲從太昊之號, 神農從炎帝之號,軒轅從黃帝之號 ,青陽從少昊之號, 高陽從顓頊之號。王肅注曰 :「黃帝之屬故亦稱帝 ,蓋從天五帝之號」 。說明先有炎帝等天帝號 ,再有人帝從其號。

《大戴禮》之《五帝德》《帝系》中孔子等只講人帝,並無太昊、炎帝 、少昊之天帝名 ,雖出現黃帝、顓頊之天帝名,也只雲「軒轅是為黃帝」「高陽是為顓頊」 。義即軒轅被稱為黃帝 ,高陽被稱為顓頊 ,可見太昊、炎帝、黃帝 、少昊 、顓頊原本是天帝名 ,人帝只不過借用天帝之號。

(三)五天帝的名號只用於五位特定的人帝

在《孔子家語》中 ,康子繼續問 :「陶唐、有虞 、夏後 、殷 、周獨不配五帝 。意者德不及上古耶? 將有限乎 ?」孔子曰:「古之平水土及播百穀者眾矣。唯勾龍氏兼食於社而棄為稷神。易代奉之無敢益者, 明不可與等。」這說明孔子時, 能比附「五天帝」名號的五人帝只能是伏羲、神農、軒轅、青陽 、高陽等五人, 別人不能使用這些天帝名號。以後的帝嚳 、帝堯 、帝舜等不得使用太昊 、炎帝、黃帝、少昊 、顓頊五天帝之名號 ,只能在謚號前加個「帝」字,表明他們也可稱為「帝」 。在所有能稱為「帝」的人王中,相互連接的五位也可稱為「五帝」 ,但這個合稱的「五帝」, 按以下董仲舒的解釋是輪流坐樁的 。(詳下)

《孔子家語》之言對五天帝與五人帝的關係可謂講得很透切 , 近來有人證明《孔子家語》非偽。 其說當是有分量的 。

(四)五天帝配五方土

上古, 不光人帝與天帝相配 ,天帝與地域也是對應的, 五方帝還分管五方土 ,即《淮南子·時則訓》所謂「五位」:

東方之極 ,自碣石山過朝鮮, 貫大人之國, 東至日出之次, 木之地 ,青[ 土][ 丘]樹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 萬二千里。

南方之極 ,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 ,南至委火炎風之野 ,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

中央之極 ,自崑崙東絕西恆山,日月之所道 ,江漢之所出, 眾民之野, 五穀之所直,龍門、河 、濟相貫, 以息壤堙洪水之州 ,東至於碣石,黃帝、后土之所司者, 萬二千里 。

西方之極 ,自崑崙絕流沙、沉羽, 西至三危之國 ,石城金室, 飲氣之民 ,不死之野,少昊、蓐收之所司者,萬二千里。

北方之極 ,自九澤窮夏晦之極,北至令正之國, 有凍寒積冰 、雪雹霜霰 、漂潤群水之野,顓頊、玄冥之所司者, 萬二千里 。

此五帝明顯為天帝, 祝融等五神亦為天神 ,不得混於五人帝之史跡。而當今很多人就沒有弄清這一點 。如《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 實司太昊與有濟之祀」 ,有人引此證明太昊伏羲氏生活在山東 。其實此中「太昊」是指天帝, 非人帝。按《禮記·曲禮下》 :「天子祭天地 ……,諸侯方祀 ……」,《疏》雲:「諸侯方祀者, 諸侯既不得祭天地,又不得總祭五方之神 ,唯祀當方 ,故曰方祀」 ,山東四小國住在東方 ,當然只能祭東方之天帝太昊, 怎能以此推導太昊伏羲是住山東的人帝? 人帝太昊到底居何地 ,本文暫且不論,而上文所講之「太昊」是指天帝而非人帝無疑。

「五帝之墟」 ,也有天 、人兩套系統。五天帝之墟指五天帝所對應的地域 ,而五人帝所處的地域則當具體分析, 此二系統不能不慎辨。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分析五天帝之墟說:

「鄭康成雖精歷學 ,而於天文分野之說尚襲舊聞 。然亦直至唐浮圖一行始闡發無遺 ,深合《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義。予嘗從《唐書·天文志》刪略其語以補鄭注之不逮 。其辭曰。 ……北斗自乾攜巽為天綱 ,其分野與帝車相直, 皆五帝墟也:究咸池(天之西宮 ———引者據《史記·天官書》注, 下同。)之政而在乾維內者 ,降婁也, 故為少昊之墟;葉北宮之政而在乾維外者 ,陬訾也,故為顓頊之墟;成攝提(天之東宮)之政而在巽維內者 ,壽星也, 故為太昊之墟;布太微(天之南宮)之政而在巽維外者, 鶉尾也 ,故為烈山氏(炎帝———引者注)之墟;得四海中承太階之政者,軒轅也 ,故為有熊氏之墟 。 」

這裡的五帝明顯也是天帝 ,而其將烈山氏代替炎帝 ,則是天人相混的結果。

根據古分野理論 ,五方帝對應五方土。即東方太昊帝與「東宮蒼龍」七宿一起對應地上的鄭、宋 、燕(偃,南偃, 在曲阜至安徽一帶);南方炎帝(烈山氏)與「南宮朱雀」七宿對應秦、三河、楚;西方少昊帝與「西宮白虎」七宿對應魏 、趙 、魯;北方顓頊帝與「北宮玄武」七宿對應衛 、齊 、吳。古人沒有精確的測量地理的工具, 通過星宿來表達地理 ,很科學。詳《上古星宿與地域對應之科學性考釋》 。

當今有些學者往往引天帝來證某人帝之生、葬地, 造成了極大的混亂。

古人以五天帝之號來稱人間之聖王 ,即使今日 ,也還有歌曲磁帶《紅太陽專輯》, 按《白虎通義》「炎帝者 ,太陽也」 ,則此專輯便是古人所說的「炎帝專輯」 。研究上古史而不能不區分天帝與人帝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為治史之座右銘 ,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

三三正五行與三皇五帝

(一)三皇五帝原本指三正五行

《白虎通義·號》引《禮記·謚法》曰:「 ……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天下 ,不為皇也。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 ……」可見所謂「皇」亦指美大莫違的客觀規律 。在古代,人們已發現的什麼客觀規律是最美最大的呢? 當是「三正五行」的曆法理論 ,沒有曆法就沒有農業生產 。「三正」是指以天 、地、人為參照物而確定年首的司歷方法, 即以冬至後第一個月(即子月)為一年的開始, 體現了天體運行的規律 ,此為天道即天正, 在斗建上叫建子 ;但此時大地還未達到最冷,大地最冷的一個月在冬至後的第二個月(即丑月),以此月為年首, 體現了地道,叫地正 ,在斗建上叫建丑 ;然而, 地正之月人們還不能從事農業生產,人們從事農業生產要在立春之後的月份進行 , 即在冬至之後的第三個月(即寅月),以此月為年首, 體現了人道 ,叫人正, 在斗建上叫建寅 。我們通行的夏曆為建寅歷 。「五行」意義前文已釋 ,詳拙文《三正五行本義辨》。因此 ,三正五行,可稱之為「皇」「帝」 ,即「三皇五帝」 。

在先秦古籍中 , 記載三皇五帝的有《周禮》《莊子》《呂氏春秋》 。

《周禮·春官宗伯第三》 :「外史 :掌書外令 ,掌四方之志 , 掌三皇五帝之書 ,掌達書於四方。」 漢鄭元注 :「楚靈王所謂三墳 、五典」 。《資治通鑒外紀》卷 1、《玉海》卷 37 皆記:「賈逵雲:`三墳, 三皇之書 ;五典 ,五帝之典 。 延篤言張平子說:`三墳 ,三禮, 禮為人防 。 《爾雅》曰:`墳,大防也 。 《書》曰 :`誰能典騰三禮? 天 、地 、人之禮也 。五典, 五帝之常道也。馬融雲:`三墳 ,三氣 ,陰陽始生 ,天 、地、人之氣也;五典 ,五行也。 」《尚書註疏》卷 2 亦同。

《莊子·天運》主要也是講應按天 、地 、人及五行之客觀規律辦事, 其文曰 :「巫咸 曰 :來吾語女 ,天有六極五常 ,帝王順之則治 ,逆之則凶 。 ……巫咸殷相也 , 名也 ,六極,四方上下也 。 ……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 其猶 、 、橘、柚邪 , 其味相反, 而皆可於口 ,故禮義法度者, 應時而變者也 。」此三皇五帝之禮儀法度也當與《周禮》註疏同,即三正五行之禮 。至於該篇還引兩處子貢與老聃的對話 ,其「三皇五帝」當作「三王五帝」 ,因為明顯是針對夏商周三王的, 王先謙注云:「成雲謂排三王為非聖,《釋文》三王本或作三皇, 依注作王是也 ,余皆作三皇」 ,另一處注曰「此三皇當作三王,否則不通」。 於此可知, 後人將《莊子》里的三王誤成「三皇」了。

《呂氏春秋》 :「天地大矣, 生而弗子 ,成而弗有, 萬物皆被其澤, 得其利 ,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此亦明顯指天地之神, 而非人帝 。至於其他幾處「三皇五帝」也當是後人將「三王」誤作「三皇」 。

或以為秦始皇是將「三皇」「五帝」之皇帝字濃縮而成,非 。《史記·秦始皇本紀》曰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 ……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 、有地皇 、有泰皇,泰皇最貴,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 ,命為制 ,令為詔, 天子自稱曰朕, 王曰 :去泰著皇, 采上古帝位號, 號曰皇帝 。」此段明顯地告訴我們, 先秦所謂「三皇」指天皇 、地皇、泰皇(人皇,《說文》段玉裁注:「東夷從大, 大者人也」), 亦即天 、地 、人三正。「去泰著皇,采上古帝王號」, 此皇 ,並非「三皇」之皇,而是「泰皇」之皇 。

三皇五帝本義為三正五行 ,可從董仲舒那裡得到解釋。《古今注》 :「程雅問董仲舒曰 :`自古何謂稱三皇五帝? 對曰 :`三皇,三才也 ;五帝 ,五常也 ……" 」所謂「三才」即《易》所謂「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之「三才」 , 即指以天道、地道、人道而確定年首的「三正」曆法。「五常」即是上引《孔子家語》中太昊、炎帝等五行中的五帝 。五行、五常通用之例在古書多見, 如《尚書·甘誓》 :「威侮五行」,「怠棄三正」 。《尚書·泰誓下》則雲 :「狎侮五常」 。《周易衍義》卷 7雲 :「以怠棄三正而罹險矣 ,猶不知扶植三正而益深 ,其怠棄之禍。以狎侮五常而罹患矣,猶不知率循五性而益深, 其狎侮之禍 。」《宋書》卷 8:「其狎侮五常 ,怠棄三正 ,矯誣上天 ,毒流下國」 。因此 ,三皇五帝最先是指「三正五行」 ,是古代制定曆法的理論。

(二)三王比附三正有三色 、五帝比附五行有五色

孔子說:「昔少昊氏有四叔 ……生為上公 ,死為貴神 ,別稱五祀,不得同帝。康子曰:如此之言,帝王改號,於五行之德 ,各有所統,則其所以相變者 ,皆主何事 ? 孔子曰 :所尚則各從其所王之德次焉。夏後氏以金德王, 色尚黑 ……殷人用水德王 ,色尚白……周人以木德王,色尚赤 。 ……此三代所以不同 。康子曰:唐虞二帝所尚者何色? 孔子曰 :堯以火德王 ,色尚黃,舜以土德王 ,色尚青。」

三代之色是按黑 、白 、赤三正之色依次相代的 。為什麼分別以此三色來描繪不同朝代的顏色? 古人法自然 ,在自然界中 ,「十一月之時 ,陽氣始養根株 , 黃泉之下, 萬物皆赤 ,……,十二月之時,萬物始芽而白, ……,十三月之時,萬物始達, 孚甲而出皆黑」 ,夏以 13月即寅月為年首 ,故尚黑;商以 12 月即丑之月為年首 , 故尚白;周以 11 月即子之月為年首,故色尚赤。確定年首隻能以這「三微之月」 ,《尚書大傳》卷 2 雲 :「不以二月後為正者 ,萬物不齊, 莫適所統 ,故必以三微之月也」(《白虎通義》引)。而雲堯火德尚黃 ,舜土德尚青,這與三代至秦漢之尚五行之色相異, 說明堯舜之時, 五行學術還不完備。而堯火德 -舜土德-夏金德 —殷水德 —周木德的次序則又是五行相生之序 。孔子的這番話反映了堯舜時的五行觀念與後世的五行觀念有差異。

五行與五方帝相配也是堯舜乃至晚周時的一種曆法理論, 其與青 、赤 、黃、白、黑五色相配也是根據大自然中「火煙」的色彩而確定的。陳久金先生認為:「五行中`行 的涵義是`行動" ,而不是物質 。五行就是五種不同氣的運動 ……而氣指節氣」 ,「亦即五個季節的變化」 。其依據之一是古代的一種曆法 。古代有一個十月曆的系統, 以兩月為一季, 木火土金水即為五季。《管子·五行》有如下記載:「日至, 睹甲子,木行御 , ….七十二日而畢 ;睹丙子,火行御 , …七十二日而畢;睹戊子,土行御 , ……七十二日而畢 ;睹庚子, 金行御, ……七十二日而畢 ;睹壬子 ,水行御, ……七十二日而畢。」 《淮南子·天文圳》也有記載:「壬午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 ,火煙青 ,七十二日 ;丙子受制 ,火用事 ,火煙赤, 七十二日;戊子受制 ,土用事 ,火煙黃 。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 火煙白, 七十二日 。壬子受制, 水用事 ,火煙黑 。七十二日而歲終」 。到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治水五行》還講到:「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 ,其氣燥濁而青 ,七十二日火用事, 其氣慘陽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氣混濁而黃;七十二日金用事, 其氣慘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 ,其氣清寒而黑;七十二日復得木」五方帝的記載遍及上古典籍 ,不用贅言。

以上可知, 三皇五帝最先指三正五行 ,其與「三色」「五色」相配 ,也都是以大自然的顏色為根據的。上古中國每個朝代也有不同顏色,夏 、商 、周按三正的黑 、白、赤三色相替代 ,鄒衍後則按五行的五色相傳承(或以相剋或以相生之序)。

四「三皇五帝」與「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民」

人間之聖君 ,也可用「美大」的名稱來稱呼, 可比之於三正五行 , 稱為三王五帝 。而三正五行,只能同時比附八人,奈何? 董仲舒《三代改制質文》有詳說,其大意是:人間之政事皆象天,故三正五行與人間之「三王五帝」(注意:這裡不講三皇五帝),新一代聖王去世,三王五帝便往前推一位 ,最前一位便升為「九皇」(即從三王 、五帝往上算第九位),「九皇」可比附九人 ,再往前則變成「六十四民」 。

其文曰:「《春秋》上黜夏, 下存周,以《春秋》當行新王,《春秋》當新王者奈何 ? 曰 ,王者之法, 必正號絀王謂之帝, 封其後以小國 ,使奉祀之 , 下存二王之後以大國。使服其服 ,行其禮樂 ,稱客其朝。故同時稱帝者五 ,稱王者三, 所以昭五瑞(案瑞他本作端), 通三統也 。是故人之王尚推神農為九皇, 而改號軒轅謂之皇帝, 因存帝顓頊、帝嚳 、帝堯之帝號, 絀虞而號舜,曰帝舜 ,錄五帝以小國 ,下存禹之後於杞, 存湯之後於宋, 以方百里, 爵號公, 皆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先王 ,客而朝 。《春秋》作新王之事 ,變周之制,當正 統,而殷周為王者之後,絀夏改號禹謂之帝,錄其後以小國,故曰絀夏存周, 以《春秋》當新王不以俟。 ……故聖王生則稱天子, 崩遷則存為三王, 絀滅則為五帝, 下至附庸, 絀為九皇 , 下極其為民。」 《春秋繁露》注引《舊漢儀》曰:「祭三王、五帝 、九皇 、六十四民 ,皆古帝王 ,凡八十一姓。」此一段可見董仲舒是根據孔子《春秋》的理論來構建自己的理論的。

改朝換代不但比附三正五行, 還有所謂「一商一夏 ,一質一文」之類,即比附天地 、日月等,因此, 董仲舒說「王者有不易者 ,有再而復者(注 :文質), 有三而復者(注 :正朔),有四而復者(注:一商一夏, 一質一文),有五而復者(注 :五帝), 有九而復者(注:九皇),明此通天地、陰陽、四時、日月 、星辰 、山川 、人倫,德侔天地者稱皇帝, 天佑而子之, 號稱天子 。故聖王生則稱天子, 崩遷則存為三王 ,絀滅則為五帝 ,下至附庸, 絀為九皇 ,下極其為民 。」這是說改朝換代皆要找理論根據, 理論根據可以各不相同, 但皆效法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董氏是一代儒宗,是漢之權威學者 ,其說是可信的 。

當「皇」指人皇時 , 最先指九皇, 而非三皇。《史記·封禪書》 :「蓬萊士高世比德於九皇。」又見《周禮》小宗伯及都宗人注賈疏 。董仲舒的比附理論見於眾多古籍 。如《管子·侈靡》 :「故書之帝八,神農不與存」 。《孔子·孔子世家》 :「據魯 ,親周 ,故殷」 。漢代鄭元注《周禮》「小宗伯」 ,也有「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之說 。所以司馬遷說:要「通古今之變」 。

從蘇輿《三代改制質文義證》可知, 董仲舒的這套理論取材於《春秋》 , 引證於子思之說,其觀點同於漢代眾大儒。儘管有名號之別 ,還不至於造成歷史的混亂。它只是在某君王名號前或後加個「帝」或「王」字, 如帝顓頊、帝嚳 、帝堯 、帝舜,或文王 、武王即可 。不象太昊、炎帝等五帝既是天帝號,又是人帝號 。

近百年來疑古派學者或以董仲舒等學術為不是。其主要理由是認為三正五行之學術是戰國至漢人的造作 ,他們舉出《荀子·非十二子》的一段話作為證據 :「略法先王, 而不知其統 ,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 案往舊造說 ,謂之五行 ,甚僻違而無類 ,幽隱而無說 ,閉約而無解 ,案飾其辭而 敬之曰,此直先君子之言也, 子思唱之 ,孟柯和之 ,世俗之溝猶瞀儒,囂囂然不知其所非也 ,遂受而傳之, 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於後世, 是則子思孟柯之罪也。」荀子將「五行」學術歸為「往舊造說」 ,說明五行學術早就有之 。這段話主要是批評子思、孟子之徒「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 ,並非批評「五行」本身, 亦即只是批評以人帝去比附「五行」 ,「甚僻違而無類, 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 。這種批評無疑是正確的。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是一個歷史循環論者 ,孟子認為歷史是循環的 ,就象一年四季五節之循環,「終而復始, 故有始終也」 ,因此以五行學術來說人類社會 。疑古派學者則認為荀子批評的是五行學術 。妄 。

按董仲舒《三代改制質文》等理論, 種種三王五帝或五帝三王的排列只在某一代是正確的 。只有某個時代的三王五帝 , 沒有永恆的三王五帝。因為三王五帝是輪流坐樁的 。就象八張椅子, 可同時坐八人 ,且這八人 ,在不同的時代又可坐在不同的位置上 ,即沒有什麼固定的位置。比如 ,神農在商代坐在「炎帝」的位置上, 到周代便挪到「九皇」的位置了 。這些變化常干擾著上古史的研究, 作為曆法理論的三正五行學術始創於帝堯, 成熟於夏 。而將人帝比附天帝的學術當出現於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間 。那麼 ,作為人帝的三王五帝何所指 ?《三代改制質文》有佚句 ,別的古籍也無系統記載 ,我們無從稽考,不可妄言。東漢

表一:三皇五帝異說表

(圖二)

以後才出現數種人帝之「三皇五帝」之說法(如表一), 可能是當時學者按人帝與天帝相比附的理論推定的某一具體時期的三皇五帝。不過 ,儘管東漢以後有各種五帝之組合 ,而在歷代古文獻中仍有維持先秦原義上的「三皇五帝」(即三正五行)的論述。

當然, 董仲舒闡述的是儒家歷代相沿的理論 ,至少是春秋以來的理論 ,至於夏商周是否真是這樣來稱呼帝王, 還需更多考證 。例如 ,按董仲舒之說,神農在周代不被稱帝 ,而被稱為「九皇」 ,可是在《逸周書·嘗麥》里則仍有「赤帝」之載,那個「赤帝」是否是神農,還是其後代榆罔 ? 古史的複雜性可見一般 。

三正五行的曆法理論對古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人們不光把死後的聖君比作「五帝」 ,還把各方地域的君主對應各方帝,如 :銀雀山漢墓竹簡《黃帝伐赤帝》殘筒記載 :「[ 黃帝南伐赤帝] ……東伐[ 青] 帝, ……北伐黑帝, ……西伐白帝 。 ……已勝四帝 , 大有天下。」 而且活著的人也還要爭當某方之帝 。例如唐人黃巢在生時即有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的著名詩句, 因為他是山東人故想當東方的青帝。從東漢開始 ,則開始將人帝稱為三皇,並出現多種三皇五帝之組合。古史出現混亂。

不過 ,自從司馬遷將「五人帝」之史跡載於《五帝本紀》之後, 這幾個帝王的史跡大體就定下來了 ,雖然五帝之間尚有缺環(即政績平平未能歸入「帝」之系統者或未記載),但其所記五帝的事迹應當是基本可信的, 因為已經經過司馬遷的考究, 大致不會有天人相混的現象。但在與別的古籍相比較時 ,則應參照《五帝本紀》中五帝的真正姓名,不可隨便與五天帝比附 。《史記》中的五帝也不是《孔子家語》所說的五帝, 它提到了黃帝、顓頊 、帝嚳 、堯 、舜等 ,將堯 、舜也歸入了「五帝」 ,因此,此中的「帝」是人帝,而非天帝。

總之 ,我們研究人間的三皇五帝,應樹立變動的觀念,不與曆法理論中的五天帝相混 ,應不斷地學習司馬遷「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的精神, 本著「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的古訓,深入古代神人相比附的時代,只有這樣才能尋找到古史的真諦。

本學會最新消息

本學會已繳納會費人員名單

美國:劉正教授

法國:李曉紅教授 李中耀教授

中國:劉俊男教授 武振玉教授 黃鳴教授 湯惠生教授 林小安教授

通訊徵稿與發表事項

2、所投論文如未發表過,經專家審稿通過,可在學會電子季刊上發表。此類論文,請附300—1000字的英文摘要。

3、本通訊正式定為周刊,每周一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考古暨歷史語言通訊 的精彩文章:

TAG:考古暨歷史語言通訊 |

您可能感興趣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新希望,韓寶惠、李凱教授主導的中國研究今登《JAMA ONCOL》
講座 | P.B.Mandawala 教授:斯里蘭卡與中國的歷史關係:考古學的視角(馮漢驥學術講座第56講)
閻海教授領銜,IDH研究綜述登國際權威學術期刊Cancer Cell
鄭春福教授在國際病毒學頂級雜誌JVI在線發表作為通訊作者的第20篇論文
講座信息 | 6月18日,P.B.Mandawala 教授:斯里蘭卡與中國的歷史關係:考古學的視角(馮漢驥學術講座第56講)
《Science》發表我校黃榮誼教授與徐衡教授論文
斯坦福大學物理教授張首晟:In Math We Trust
成醫附院許穎教授團隊在TOP期刊《INT J RADIAT ONCOL》 上發表論文
【喜訊】我院張錦芳教授在《Genome Biology》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
Science最新增刊:韓為東教授領銜,詳談中國CAR-T細胞療法的崛起
報名 | INTERFACE#7 極棒黑客大賽王琦、清華大學朱軍教授:論AI安全攻與防
關於楊振寧教授在香港談《中國文化與科學》的問答(04)
Science!西農姜雨教授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
歷史性突破!華師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在美國評tenure:工科教授的十大基本素質(上)
INTERFACE#7 極棒黑客大賽王琦、清華大學朱軍教授:論AI安全攻與防
李進、秦叔逵教授領銜FRESCO研究在JAMA全文發表
中科大李良彬教授應邀擔任國際著名學術期刊Macromolecules副主編
北大120校慶日,Cell Stem Cell發布鄧宏魁教授訪談:用心培育下一代科學家
LEVEL-5註冊《雷頓教授》《閃電十一人》等中文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