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百餘位水稻專家研討:基因技術設計未來水稻,三千份數據開放

百餘位水稻專家研討:基因技術設計未來水稻,三千份數據開放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活動之一——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水稻研究所聯合研討會日前在深圳舉辦。大會上,來自國內外水稻研究領域的百餘位高水平專家就進一步挖掘更多產量、株型、抗性、肥水利用、品質營養等高效等位基因,創製適宜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新種質,應對氣候變化,開發可持續栽培模式等多主題展開交流研討——

水稻養育人類萬年,是當今世界過半人口的主食。水稻種植凝聚著人類的心血與智慧。國際水稻研究所等機構推動「第一次綠色革命」,中國育種學家探索雜交育種,都曾為水稻「高產、穩產、優質、高效」作出巨大貢獻,成果惠及亞非17個國家的幾千萬稻農。

基因技術為水稻加速「升級換代」奠定了基礎。1998年,多國科學家啟動了國際水稻基因組測序計劃,2004年繪製完成水稻基因組序列全圖,並相繼在技術平台、重測序、功能基因的克隆和調控網路解析方面取得系列重要成果。近年來,隨著高通量、高精度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可以一次並行對幾十萬到幾百萬條DNA分子進行序列測定,並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水稻從傳統「經驗育種」向現代「精確育種」躍升,設計「未來水稻」成為可能。

從常規育種到分子設計育種

以基因技術為核心的分子設計育種,讓水稻育種周期更短、更有針對性,代表了水稻育種的發展方向

何為「未來水稻」?這得從水稻育種說起。長期以來,水稻育種主要利用常規育種技術,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在後續世代連續選擇符合育種目標的品系,或直接選擇具有明顯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農業種植。

雜交品種常常比他們的親株單產更高、更耐寒、抗倒伏性更強。這種「雜種優勢」在農業中很普遍,在水稻種植中尤為明顯。過去幾十年間,常規育種技術的進步顯著增加了水稻產量,彰顯「雜種優勢」的應用價值。「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近年來相繼推出「Y兩優900」「超優千號」等「超級雜交稻」品種,不斷刷新單產紀錄,畝產已經突破1000公斤。

「雜種優勢」由水稻的基因決定,一項分析顯示,與能量代謝和傳輸相關的基因在高產雜交稻品種LYP9中特別活躍,說明這些基因可能在「雜種優勢」的研究中特別重要。

水稻的基因有著豐富的多樣性和複雜的作用機制——在不同水肥條件和氣候環境種植同樣品種的水稻,長出來的稻子從外觀到產量可能相去甚遠。多年來,科學家開展廣泛國際合作,目的就是闡明水稻基因組所有基因的功能及重要農業性狀等位基因的功能多樣性,並將研究成果運用到水稻遺傳改良中。

用基因技術改變水稻育種方式,有更多的現實考量。統計數據顯示,受全球人口增長和可耕地總面積減少的影響,未來20年,水稻產量必須成倍增長才能滿足全球需求。以基因技術為核心的分子設計育種,讓水稻育種周期更短、更有針對性,代表了水稻育種的發展方向。

除豐產性之外,抗病性、優質性、廣適性等特性也是水稻育種學家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在分子育種時代,科學家可通過研究、設計不同農藝性狀的基因,來改善水稻植株,培育出「超級稻」的升級版——「未來水稻」。在「超級稻」的基礎上,「未來水稻」還將具備高營養、多功能等特點,稻米食用者將有更多細分化、個性化的選擇方案。

基因組數據平台免費開放

3000份水稻核心種質基因組原始測序數據的開放,為相關研究提供了龐大的資料庫,有助於突破相關技術瓶頸,全面提升我國乃至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

在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水稻研究所聯合研討會上,多名科學家就分子設計育種技術、水稻種質基因組測序數據的利用等主題作了報告。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徐建龍在交流中稱,他們從3000份測序的水稻核心種質中挖掘抗旱性和耐低氮能力強的親本,通過基因定位、基因聚合、標記追蹤等技術,初步篩選出抗旱性與耐低氮聚合於一體的品種,為水稻抗逆育種創製了中間材料。

這3000份已測序的水稻核心種質基因組,來自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水稻研究所和華大基因共同完成的「3000份水稻基因組」項目成果。這是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大的植物基因組測序項目,包括來源於中國的500份代表性材料,以及國際水稻研究所收集的來源於89個國家的2500份材料,代表了全球25萬份水稻種質基因的多樣性。這些材料的基因組序列等信息,通過國際水稻信息學聯盟和「雲之稻」平台免費向國內外研究者開放。

中國科學院院士、水稻分子育種專家李家洋認為,「3000份水稻核心種質基因組原始測序數據的開放,為水稻基因組研究提供了龐大的資料庫,有助於突破水稻複雜性狀分子改良的技術瓶頸,全面提升我國乃至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

基因組測序資料庫相當於為研發服務的標準化公共基礎設施。未來,更多領域、更深入、更精細的基因重測序,將圍繞具體水稻科研項目持續展開。

人工智慧為研發提速

定向設計水稻品種可又好又快地實現新品種培育,還能為米飯在「主食」之外增加「營養品」的身份……高新科技對整個農業產業的顛覆式改造將指日可待

不久前,一項歷時16年的科研深耕結出碩果。李家洋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所長錢前帶領的團隊利用基因技術對水稻進行分子標記設計育種,培育出「既有南方秈稻產量,又有北方粳稻品質」的秈粳稻雜交新品種。

分子設計育種已經讓水稻實現高產與優質得兼。錢前認為,定向設計水稻品種可又好又快地實現新品種培育,能夠大規模增加水稻品種。「大米口感好不好主要取決於兩個基因。弄明白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對不同品種進行相應的置換和改造,得到想要的口味。」

「去年底,我們找到了某個基因,用它可以培育出高產高抗性澱粉的水稻,適合糖尿病人食用。」李家洋說,「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技術會有重大突破,我國1億多位糖尿病患者將因此受益」。

定向設計還將為米飯在「主食」之外增加「營養品」的身份。未來,彩色米、富含特定營養元素的「功能水稻」也將走出實驗室,擺上百姓餐桌,創造並引領人們對水稻的顏色、形狀、品質、營養等方面的個性化需求,提高人們健康水平。

在長年累月的研究中,我國科學家已經確認水稻大量農藝性狀的功能基因及其調控網路。有統計顯示,近5年來,《細胞》《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的水稻基因文章,有40%來自於中國科學家,反映了我國在水稻基因組學領域的大幅進步。

在我國唯一專門從事農業基因組學研究的國家級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多個研究團隊在植株分櫱數調控網路、二代基因組測序的重要演算法等項目取得多項國際領先成果。這個研究所配備了一個高性能計算中心作為硬體支撐——可同時組裝10個農業大基因組,同時運行500個重測序計算,存儲5000套基因組數據,實現超大規模農業生物信息學計算。

不過,從實驗室研究成果到商業化產品,需要經過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安全證書申請等環節,這一過程至少需要10年以上。

在國際上,已有公司超前性地引入人工智慧技術,為「未來水稻」產品研發加速。美國Atomwise公司開發的技術能夠通過強大的深度學習演算法和超級計算機,在數百萬個潛在目標中分析、預測並找出可能會對病蟲害控制產生積極影響的分子。該技術還通過識別分子間相互作用模式進行深度自我學習,提高預測準確度。

高新科技對整個農業產業的顛覆式改造將指日可待。農民將通過移動設備指揮感測器、機器人、衛星和航空成像等設備,通過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慧開發出最新技術耕地種田;一線大都市將工業化、大規模地推進立體農業,使城市空間成為未來食物的主要來源地之一;農業與餐飲、休閑、科研、教育等領域跨界融合的新業態將愈發豐富,農民將通過提升服務獲得超額回報,農業生產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隔閡將逐步消除……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微生物到底是「敵」?是「我」?
模糊的世界,近視的痛
Nature:阿爾茲海默症研究突破!首次揭秘關鍵蛋白的原子結構
人體是如何調控血糖的?數學模型告訴你詳細過程
我國科學家首次獲得遺傳增強「超級」幹細胞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司爾特專家水稻抽穗-成熟期內訓資料,建議每位稻農看十遍!
農民把水稻改種植類似水稻的它,收購3元一斤,年入十幾萬
中國水稻技術有多牛?沙漠里種植水稻畝產千斤!外國人徹底震驚了!
我國新科技,在沙漠種植水稻三十萬畝,年可產水稻三億斤以上!
種植水稻致富模式:一季水稻一季菜籽油,糧油輪作也增收!
稻花香 2 號水稻標準化栽培技術模式
兩米高的巨型水稻研發成功,各位怎麼看?
五分鐘農技課:水稻增產的本質原因
浮水稻洪水來臨急速長高數米,半矮稈基因SD1起關鍵作用
這位老人讓世界刮目相看!沙漠水稻技術實現,畝產超千斤!
我國主導水稻基因國際研究:目標「設計水稻」;一個葡萄種植戶的心聲;五月起尿素供應將緊缺;中國種子貿易呈凈進口狀態
千畝旱田改種水稻 種糧大戶投入的底氣更足了
沙漠種植水稻初獲成功
印度三哥宣稱水稻每畝產量超過中國,科技力量爆棚了?
農業釋放兩大信號:玉米和水稻種植將受限 專家:不要盲目擴種
兩米高的巨型水稻研發成功
日本水稻去鎘技術不過關,欲巨資購買中國這項技術,中國:不賣
袁隆平改良的「海水稻」將首次大範圍試種,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成糧倉
投資數億種下40畝水稻,打造中國最文藝稻田
水稻生產大國緣何成為了世界水稻最大進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