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十載堅守 點亮曾失落的宮燈

十載堅守 點亮曾失落的宮燈

傳統宮燈文化氛圍逐漸淡薄,讓李仰東感到焦急。

李仰東

「一盞宮燈包含了多種中國元素,國畫、雕刻、中國結……」在江門河邊一間不足100平方米的店鋪里,49歲的李仰東拿著一盞宮燈,向三名來訪的客商介紹東藝宮燈。

送走客商後,李仰東細心地整理著剛剛被人隨便拿起又放下的小巧的宮燈。走進店鋪的人們一抬頭仰望,便能看到數十盞玲瓏剔透、端莊典雅的宮燈。熱鬧的宮燈彷彿在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古老的傳奇,讓人恍然回到了古代的花燈會上。

作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藝宮燈的傳承人,李仰東堅信:「雖然現在東藝宮燈的市場份額還不大,但它擁有數百年的歷史積澱,我相信將來,這些宮燈一定能走上世界的舞台!」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戴惠甜

圓夢之燈

苦樂參半終圓宮燈夢

每逢大型節日,海外熱鬧喧囂的關帝廟、四邑廟(海外叫法),是華僑華人們祈福轉運、歡聚一堂的場所。這些廟內通常都擺設著各式各樣的宮燈,寓意著吉祥安定。

東藝宮燈,又稱宮廷花燈,是中國彩燈中富有特色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以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派而聞名於世。製作工藝複雜,一般先以細木為骨架,做成八角、六角或四角形,然後在骨架之間鑲以絹紗和玻璃,並外繪各種圖案,一般型制較大,懸掛在廳堂樑上。

已堅守製作宮燈10年的李仰東感慨:「苦也多,樂也多。」

「小時候夢想當畫家。經營東藝宮燈雖然沒賺到錢,但它的存在,讓我覺得自己確實做了一件事,沒有讓這個文化停下來,還能得到社會的認同。」李仰東告訴記者,傳承中華文化、僑鄉文化,是他的夢。

2007年,李仰東從紐約剛回到江門時,由於藝術性高,實用性偏低,宮燈的知名度太低,難以打開市場,經營也陷入困局。如果沒有接手宮燈的製作,李仰東的生活也許會舒適得多。從小學習美術的李仰東在回國之前,一直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街頭為遊客畫素描、風景等。

除了責任心,家人的支持更是他堅守這一行當的動力。2009年,李仰東的經營遇到困難,連續兩個月都沒錢給工人發工資。此時,妻子從美國寄來了錢,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說實話,我對家人很慚愧,但他們說,不指望我在這邊怎樣賺錢,而是希望我把宮燈文化傳播好。」

李仰東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在讀高中,熱愛中國文化,說中國話。參加皇后社區學院亞裔傳統月活動時,他就把父親製作的東藝宮燈帶到現場,開心地告訴同學,他的父親在中國做宮燈。

讓李仰東感到快樂的是,2009年,東藝宮燈被評為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後,東藝宮燈又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之燈

接過傳統文化「接力棒」

2007年底,李仰東正式從同族長輩李發手裡接過宮燈文化傳承的接力棒。「做決定前,我在賓館裡看電視,看到開平碉樓申遺,我就決定在江門開始我人生的又一次嘗試。」他相信,從江門走向世界的華僑華人眾多,宮燈可以成為最適合華僑的手信。

「真正的宮燈在江門。」李仰東介紹說,700多年前,南宋末年,南宋宮廷里的藝人、御師紛紛逃難流落於江門、新會一帶,其中,李姓宮燈御師的後代們操起祖業製造宮燈。清光緒年間,新會七堡人李希焱便開始在江門販賣葵扇、宮燈等手工藝品,並於19世紀末在江門長堤開設宮燈瓷業行。

上世紀40年代末,李希焱兒子李發繼承祖業,將生意漸漸移至香港,宮燈生產達到了鼎盛,於1949年成為獲得英國專利權的中國最早產品。上世紀80年代初,李發返回江門投資辦廠,將東藝宮燈從香港遷回故里江門。

「由於將工廠轉移到香港,東藝宮燈是中國少數的經過了戰亂而沒有停止生產的宮燈企業,雖歷經浩劫,宮燈文化卻一直沒有間斷。」李仰東說。

隨著宮燈市場嚴重萎縮,其所承載的文化也在日漸式微。2007年,91歲高齡的李發希望能夠找到一個熱愛祖國、熱愛故鄉而且熱愛藝術並對藝術有追求的人來傳承此文化遺產。最終,同鄉同族的緣分,讓李仰東和東藝宮燈走到了一起。

「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像他一樣堅守宮燈文化的人。」江門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江門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張瑞亨認為,李仰東對僑鄉文化的「痴」,更是華僑華人愛國、愛鄉「情」的體現。

創新之燈

盼改良宮燈走入市民生活

江門河從門前緩緩流過,不舍晝夜。李仰東盤下這個店面將近10年。每當要接待客人的時候,李仰東就會換上一件印有「東藝宮燈」字樣和商標的紅色短袖衫。

上世紀80年代,江門長堤幾乎家家戶戶都掛宮燈,那時,掛宮燈意味著添丁。「宮燈產業輝煌的時候,廠里工人都有幾百人,而現在江門僅我們一家在堅持做宮燈。」李仰東告訴記者,如今,其宮燈廠也僅有7名老師傅和自己一起做宮燈。

當三名來訪的客商問及價格時,李仰東便耐心介紹:宮燈的價格並非由尺寸決定,而是根據選材、製作手法而定,耗時越長,價格自然越高,一盞好的宮燈價值過萬元。

「在國外,分別有六個龍頭、六個鳳頭環繞守護的宮燈也被叫做『龍燈』。許多餐廳和華人社團的辦公地都會掛上宮燈,一方面是作為古典裝飾,一方面是懷念祖國。但近幾年,隨著社會發展,我感覺國內的這種文化氛圍越來越淡了。」這種現狀令李仰東內心焦急,也令他不得不思考出路。「宮燈是中華文化的記憶所系,但很多年輕人都不了解,不知道。」

近年來,利用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多種手段,李仰東對宮燈的歷史傳承、規格品種、工藝流程等進行記錄,建立了系統檔案。同時,他還融入僑鄉元素,對宮燈材料、圖案進行改良,希望能讓改良宮燈走進更多的場合。

「很早的時候,東藝宮燈就引進了塑膠材料,該材料的塑造性強,可用機器成批生產,也相對降低了成本。」李仰東說。「現在,我們又加入新會紅木的元素,改良出紅木宮燈,紅木製品質感好,紋理清晰,備受市場歡迎。」

現在,在李仰東所做的宮燈上,人們不僅能看到精心雕刻的龍頭鳳頭,精巧的中國繩結,更能在小小的宮燈上看到小鳥天堂、33墟街等獨具江門特色、古色古香的畫面。「融入本地特色元素,可以讓僑鄉文化藉助宮燈這一載體,走向世界。」李仰東滿懷希望地說,一些單位和部門也正與他進行洽談,希望通過製作戶外宮燈,傳播文明的風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古玩「天光墟」逆襲 帶旺范羅岡商業城
幹部綜合素質提升專題培訓班舉辦
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舉行 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晚會
以「粉絲思維」銷售台灣產品
展會成企業搶抓訂單利器

TAG:南方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這才是乾隆用宮燈點撥嘉慶的真正用意,嘉慶看戲那段已說明一切!
親歷故宮燈會:射燈確實丑,但宮牆上的影子美啊
中國燈——紅木宮燈,快要被遺忘的傳奇燈飾
以宮廷侍女手中的夜燈 命名的文玩核桃宮燈
華清宮唐宮燈會:彩燈相映置身其間 好像回到盛世唐朝
宮燈長壽花,花似小燈籠掛滿枝頭 紅紅火火陪你過大年
故宮修復古董宮燈 有望春節「點亮」紫禁城
開花像是大紅燈籠一樣的宮燈長壽花,簡直美死了
去不了故宮燈會,夜景拍照小技巧還是要掌握的
漢服·配飾·包包:躲過了茉莉引,繞過了淺水溪,卻敗在了宮燈下
故宮燈會,不怕著火嗎?
劉墉想要告老還鄉,乾隆說「宮燈歪了」,嘉慶立刻批准
劉墉想要告老還鄉,嘉慶猶豫不決,為何乾隆此時說宮燈歪了?
夜遊故宮看宮燈了嗎?你可知天價宮燈一對價值一套房
你們都在吐槽的故宮燈光秀,背後藏著千億生意
劉墉欲告老還鄉,嘉慶不允,乾隆說了句宮燈歪了,嘉慶立刻准奏!
看不成故宮燈會?不要緊,香港也有超靚燈會,關鍵還免!費!
搶范冰冰風頭?一直播助眾星搶下戛納專屬宮燈
三百萬粉絲達成神級應援 助力一直播專屬宮燈點亮戛納
為什麼說漢代的長信宮燈是最早的環保燈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