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道德經》智慧,道有親疏,功成事遂,自然而致

《道德經》智慧,道有親疏,功成事遂,自然而致

同樣一件事情,有人可以做的得心應手,有人卻覺得手足無措。同樣一個道理,有人可以觸類旁通,有人卻百思而不得其解。所以術業有專攻,得道有先後,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老子告訴我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要探求真理,必須要能吃苦耐勞,還要勵精圖治,甘於寂寞,敢於認輸。

01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關於這段話的前半句解釋,一般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常見的解說,也是流行的白岩松的「白說」:最好的領導什麼樣?你只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存在,說明他懂得道法自然,工作條理順暢,不用天天開會也能做到一切井然有序。排第二位的領導是被人讚揚的領導。排第三位的領導是被人畏懼的領導。最差的領導是被人天天拿嘴上罵的領導。

另一種解釋認為,太上這個詞古已有之,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太上是太過多情又似忘情之道。而「下知有之」是說,有一種下等人,生活艱苦,卻自甘認命,相信這是命運安排,凡事看得開,豁達開朗。

「其次,親而譽之」指的是,有些人相信佛道,不僅燒香供養,還每日讚歎念經。其次的,不信佛道,但內心有些恐懼,有所敬畏。再其次的,不僅不信,還倍加侮辱。

02

其實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也有類似的段落:「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意思是,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

所以從前後呼應關係,及文章意思和道理的完整性來看,後者的解釋更合理一些。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人的智慧參差不齊,對於道當然會有信和不信之分,因為認識真理有先後,以及認識深淺不同,所持的觀點和立場也就不同。

03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學道沒有秘密,只要誠心向學,一定會獲得成功。那些道是天下所共有,道不藏私,悠然自得,但又很難說清楚。再高明的語言都無法說清道德境界。道德本體,無形無相,有生於無,所以功成事遂。

北宋的蘇軾有一篇文章《日喻》,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生來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就向明眼人請教,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形狀象銅盤。」說著敲擊銅盤使瞎子聽到聲音。有一天,瞎子聽到鐘聲響,認為那就是太陽了。

又有人告訴瞎子說:「太陽的光亮象蠟燭。」瞎子摸了蠟燭知道了形狀。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樂器籥,又誤以為是太陽了。太陽與鍾、籥差得遠呢,而瞎子卻不知道這三者的區別。

世上講道的人,有的是就其看到的來解釋道,有的是沒有見過道而主觀猜想它,這兩者全都是求道的弊病。蘇軾認為「道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而不可以強求的。」

什麼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孫武曾說:「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 。孔子的學生子夏也說:「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不去強求而自然而然得到,這就是致的意思。

04

接下來蘇軾繼續講故事:南方有很多善於潛水的人,他們天天與水為伴。他們七歲就能趟著水走,十歲就會游泳,十五歲就會潛水了。

會潛水難道是隨便就可以學會的嗎?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規律。天天與水打交道,那麼十五歲就可以熟悉水性。

從小不接觸江河湖水的人,即使過了三十歲,連看到舟船也會害怕它。北方的勇士,向他們請教怎樣潛水,照著講解到河裡去試著游水,卻沒有一個不遭沒頂之災的。所以凡是想不學習而一心求道的,其實都象北方人學潛水一樣。

05

蘇軾有一首詩《定風波》,充分地體現了他不畏艱苦的精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日喻》故事裡所闡述的道理,可能有些是蘇軾親身體驗過。探求真理、鑽研學問都是極其艱苦,蘇軾自己是過來人,所以談起來格外親切有味。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刻苦鑽研,親身實踐,只是靠打聽,隨便相信別人,就一定不會深入,不僅失於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

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僅靠外力是無濟於事的。探求真理、鑽研學問的內因,就是要靠自己深入學習和實踐,不能只撿別人的果實。學習不能只空談理論,而要自己肯下真功夫,有真才實學,經受實際鍛煉,才能像老子所說的功成事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智慧,中心無物,合眾聚賢,無而生有
清苦的人生,也要快樂而浪漫地活著
《鬼谷子》謀略,勞心苦思,悉心見情,攻心至上
短篇小說,離婚的風波一
短篇小說,離婚的風波二

TAG:雲水心語 |

您可能感興趣

諸葛亮用人之道:不分親疏,量才用人,公心為上,效忠蜀漢
《西遊記》有後台的妖怪也是有親疏之分的,他們就是很鮮明的對比
出身有異,親疏不同,惟以有才者是用
劉備對待關羽張飛有無親疏之分,兩段情節道出真相
揭秘凱特王妃與皇室其他成員的親疏關係,沒想到她如此冷靜智慧
這位皇帝有三志向,最後一個竟是無論親疏,盡得天下絕色而妻
呂蒙正的用人正道:如何處理親疏關係?
婆媳之間需要親疏有間,家庭才會幸福和諧!
《中餐廳2》白舉綱手再次受傷,有誰注意蘇有朋表情?親疏關係一目了然!
俗語:有千年的本家,沒有百年的親戚,現實中的親疏是這樣嗎?
曹家失權,錯在曹丕父子秉政親疏失衡
鼻子短的人,無法延續家業,六親疏遠塌鼻子,往往婚姻不容易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小龍女對答一席話,一燈和楊過與她親疏立現!
宰客背後是「親疏有別」的傳統觀念
老百姓常掛在嘴邊的俗語,四句話說透親疏關係,娘舅姑表誰更親
對於人際關係的親疏之別,我們該如何去處理這個問題呢?
親疏有別,遠離這類人!
「往後不再刻意討好,親疏隨緣」
遠近親疏,何去何從?
老一輩說的親疏關係「出五服」是什麼?了解古代的喪服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