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跟著西方唱衰「一國兩制」的中國人是什麼心態?

跟著西方唱衰「一國兩制」的中國人是什麼心態?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夏仁巍】

香港媒體人練乙錚前幾日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一國兩制」是現代版的土司制度》,其英文標題為《中華帝國的手段:過去與現在》,在他看來「一國兩制」框架正在迅速崩解,而這種衰退應該放到所謂「中華帝國主義」的長期歷史規律中去思考。練乙錚的這兩個觀點都站不住腳:首先,「一國兩制」模式仍然具有極大的彈性和韌性;其次,伴隨香港現代性產生的問題,應被理解為英帝國主義的產物,而不是被看作中華帝國的歷史延續。

近年來,西方某些人唱衰中國香港的聲音變得越來越歇斯底里,出現了「一國兩制」已死之類聳人聽聞的錯誤論調。其實,「一國兩制」這個具有獨創性的政治結構目前非常健康。香港按照主權移交前所達成的共識,保留了不同於內地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和原有的貨幣,也在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中保有獨立席位。此外,香港還一直保持著獨立的法律體系,公民也擁有集會抗議的權利。就連香港居民的護照,也和內地居民的不一樣。前段時間適逢香港回歸20周年,西方媒體集體為「一國兩制」發訃告,不但嚴重失實,而且暴露了它們的短視和對香港政治現實的無知。

2017年6月30日,《紐約時報》評論版刊登練乙錚文章

實際上,中國內地為了維護「一國兩制」可謂是矢志不渝,尤其是考慮到內地與香港之間經濟關係已經發生重大轉變,這種做法就更加值得欽佩了。1997年主權移交之際,香港高度繁榮且國際化,被視為中國通往世界的貿易門戶,也是未來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今天,這種動態關係已經逆轉過來。目前,香港只是排在上海港、深圳港、寧波-舟山港之後的中國第四大港口,而且社會的方方面面幾乎完全依賴於內地,連赴港的遊客都大部分來自於內地。儘管香港的相對地位發生變化,但中國中央政府對香港「一國兩制」的承諾依然不變,也證明了西方炒作的「香港被壓迫論」大謬不然。

練乙錚在文章中提出,香港自主權「被削弱」與中國古代改土歸流等削弱地方自治權的所謂「帝國主義歷史」一脈相承。這種說法暴露出作者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太膚淺。雖然中華帝國的確採用羈縻等手段統治夷狄之地,但這些地區最終都被龐大的文明國家消化吸收。相比之下,世界上的其他帝國,尤其是歐洲帝國,在領土擴張的過程中無論是直接統治還是由當地代理人管理,都缺乏明確的融合規劃,從未真正打算把新領土和居民整合到中央集權的國家之下,使其成為連貫的整體。

與其用西方帝國主義概念生搬硬套在中國朝代史上,不如將後者理解為一個文明。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開啟了中國作為巨型政治體的悠久歷史,直到十九世紀末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打斷。因此,英國劍橋大學資深研究員馬丁·雅克認為,「早在成為民族國家之前,中國就作為清晰可辨的實體持續存在了很久」,中國獨特之處在於其古代文明與現代國家高度重疊。這意味著「中國人的國家認同很大程度上是文明歷史的產物,而不像西方國家那樣,主要是由民族國家歷史所塑造的。」

翻開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的中國歷史,帝國中央政府在征服某些「蠻夷之地」後,確實曾通過地方代理人統治少數民族。但是,它和今天政治語境下的「帝國主義國家」是有區別的。中國成功地將其征服的民族和土地融入了龐大的中華文明,最終導致超過90%的中國人產生漢民族身份認同。也就是說,帝國是中國邁向文明國家的路徑。

2010年,馬丁·雅克在TED論壇上指出中國不是西方意義上的民族國家

中國的歷史與西方殖民史形成鮮明對比,對西方而言,帝國是進一步增強經濟實力、鞏固政治權力的手段。作為典型的殖民主義國家,英帝國鼎盛時期佔領著25%的世界土地面積。面對如此廣袤的領土,英國或直接統治,或由代理人治理。以印度為例,英屬印度地區由英國人從倫敦直接管理,土邦則藉由土著王公間接統治,與中國唐朝的嶺南地區不無相似之處。然而至關重要的是,儘管英國對印度實行殖民統治長達幾個世紀,卻從未打算將印度納入單一的民族國家或文明。

練乙錚把現代香港描述為中華帝國主義在當代的重生,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這套歷史敘事存在許多偏頗之處,畢竟嶺南等地區最終成為了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組成部分。相反,我們應該從西方帝國主義的框架出發去認識香港。

現代香港是英帝國殖民的產物。香港在鴉片戰爭後成為英國殖民地,隨後由倫敦委任港督直接統治。由於這段西方殖民歷史的存在,使練乙錚以古代中國的所謂「帝國主義」來解釋香港近年政治現狀的說法顯得非常牽強。

要了解香港,我們必須把聚焦其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過往,這一個半世紀的歷史比起所謂「中國擴張主義」更能解釋香港現代性中的糾結成分。正如倫敦市前副市長羅思義最近在觀察者網發表文章所述,英國人啟用大量「買辦精英」來協助殖民者治理香港,形成了與社會上大眾割離的買辦階級。這部分買辦精英在英國殖民統治的扭曲下,在各個方面都瞧不起中國內地,難以對中國內地形成客觀的看法,阻礙著香港社會與內地進一步交融形成完整的中國身份認同。

殖民征服和虐待當地民族是英國歷史上不光彩的一頁,有鑒於此,英國呼籲香港民主化的聲音聽起來顯得尤其虛偽,甚至很可笑。事實上,在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的155年里,所有28任港督都從6000英里以外的倫敦直接「空降」,莫非這便是所謂的「民主」!進一步而言,某些英國人提出用「民主體制」終結「一國兩制」,恰恰表現出後殖民時代常見的帝國主義選擇性歷史遺忘症。如果西方真的想了解中國和香港,首先應該檢視自身的歷史。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被王健林放狠話的迪士尼要盈利了 萬達卻賣了自己的旅遊項目
「史詩級」大橋登上BBC:它如何改變中國人的生活?
再這麼懟下去,王者榮耀只會越來越火

TAG:觀察者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雖然是國土大國但幾乎沒啥影響力,這和國民「佛繫心態」密切相關
中國身為核大國卻一直擔心被偷襲?國人對核武器究竟是什麼心態?
秦國滅五國後,只剩齊國一家,齊國什麼心態?心理陰影得有多大?
寧願「冒險」去泰國旅遊,也不去越南,中國人這是什麼心態?
身為核大國卻一直擔心被偷襲,國人對核武器到底是什麼心態?
秦國殲滅五國後,齊國最後獨自面對秦國時是怎樣的心態?
想聯合抗衡「一帶一路」?美日印澳應該先了解一下什麼叫「大國心態」
在秦國滅了五國之後,只剩下齊國獨自面對秦國時是怎樣的心態?
二戰中英國的帝國主義心態,對中國鄙視心態和恐懼心態
朝鮮導遊:歡迎中國人到朝鮮旅遊,但討厭中國人的這種心態
世界上即將消失的四個島國,網友:都是沉海,國民心態差那麼多?
秦國殲滅五國時,為何獨把齊國留在最後,齊國獨自面對秦國時是怎樣的心態?看完就知道
國產手機已崛起,那些一味追求蘋果的人,到底是什麼心態?
「佛系」不是病,而是一種消極的善「佛系:中國社會心態新動向」圓桌會議之一
非洲國家的那些擺脫了我們心態的,那些不一樣的習俗
心態崩!中國戰隊讓韓國人的「對華優越感」遭受一萬點「暴擊」
中國式「巨嬰」心態,你是這種人么?
半月談評論:何必虛驕!中國人要有「中國底氣」的大國心態
《三國》中大量的心理戰術,透露了作者什麼心態?
這首唐詩一定會讓你心胸開闊,人活著重要的是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