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忠賢不死 大明是不是亡不了?

魏忠賢不死 大明是不是亡不了?

崇禎皇帝上台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剷除了天啟朝最大的閹黨首領魏忠賢;

崇禎皇帝上吊前的最後一件大事,就是收葬了魏忠賢的遺骸,留下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可以看到,對魏忠賢,崇禎皇帝的心思是複雜的。

魏忠賢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存在,對明末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呢?我們來翻翻史書。

魏忠賢不死 大明是不是亡不了?

《明史 本紀第二十二》乙巳,召見閣部、科道諸臣於乾清宮,諭以魏忠賢、王體乾忠貞可計大事。封忠賢侄良棟為東安侯。甲寅,大漸。乙卯,崩於乾清宮,年二十三。遺詔以皇第五弟信王由檢嗣皇帝位。冬十月庚子,上尊謚,廟號熹宗,葬德陵。

《明季北略·第三卷》二十二日,熹宗病革,召王入,諭以:當為堯舜之君,善事中宮,及委用忠賢。王遜謝而出。

我們可以從這兩段文字看出,天啟皇帝朱由校臨死前做了兩件事,第一,傳位子給弟弟,讓弟弟做堯舜之君;第二,加封魏忠賢,並且給予忠貞、可成大事的極高評價。

這裡天啟給崇禎一個明確的信息,那就是宮中的事情,多交給魏忠賢打理,這個情景很像孫策死的時候,託付孫權對待張昭老臣一樣,值得好好品味。

那麼為什麼天啟皇帝如此鍾愛魏忠賢呢?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太監頭子讓皇帝玩的特別痛快,糊弄皇帝自己為非作歹,這是不準確的。

我們得首先明白,明朝統治的政治格局,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基本上政壇上只有三股勢力在相互爭奪,分別是皇權、宦權和士權。皇權比較好理解,就是皇帝自己是權利,譬如萬曆、天啟、崇禎這一派,當然有的對權利不那麼熱心,就放手下面的人去做;下面的人,就是宦權和士權,在明末時期,士權基本上等於東林黨,而宦權卻不單單是宦官派,在明末黨同伐異異常激烈的時期,很多士權失敗者,轉而投靠魏忠賢,造就了天啟朝權利巨大的九千歲。

但是請注意,這裡的魏忠賢只是抓住了宦權和部分的士權,最最關鍵的皇權,他是不敢奢求的,這就是為什麼權利如此巨大的魏忠賢,卻敗在了一個新皇帝崇禎帝的身上。和崇禎不同的是,天啟帝似乎不那麼熱衷於權利遊戲,他的愛好就是平衡,當然在天啟帝的角度看,魏忠賢著實比那幫老頭子的東林黨好玩的多。

現在我們回到剛才的問題,為什麼天啟帝鍾愛魏忠賢?某種角度來解讀,對魏忠賢的溺愛,也是一種朝廷政局的平衡。東林黨不屑的、魏忠賢可以屑,東林黨感興趣的、魏忠賢同樣可以爭,有句俗語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那麼東林黨的大秀才們遇到素質極低的閹黨,就更加的無計可施了。


《明史 志第五十 職官三》英之王振,憲之汪直,武之劉瑾,熹之魏忠賢,太阿倒握,威福下移。神宗礦稅之使,無一方不罹厥害。其他怙勢薰灼,不可勝紀。而蔭弟、蔭侄、封伯、封公,則撓官制之大者。庄烈帝初翦大憝,中外頌聖。既而鎮守、出征、督餉、坐營等事,無一不命中官為之,而明亦遂亡矣。

這段記載提到的是,明朝的幾個有名的大太監,如王振、汪直、劉瑾和魏忠賢,請注意這幾個牛氣哄哄的宦官們,沒有一個威脅到皇權,對比東漢的宦官專權如十常侍等,明朝的太監在政權上是掀不起波瀾的。這裡把崇禎朝的滅亡,歸咎在中官(即宦官)鎮守、出征、督餉、坐營等事上,但是不巧的是,崇禎朝初期就除掉了前朝幾乎全部的宦官勢力,卻仍舊躲不開皇太極的「己巳之變」,被清軍兵臨城下。

魏忠賢不死 大明是不是亡不了?

那麼魏忠賢這種國賊,是否在天啟朝就惡貫滿盈,被人彈劾呢?


《明熹宗實錄 卷八十三》薊遼總督閻鳴泰、巡撫袁崇煥,頌魏忠賢功德,請於寧前建祠賜名懋德。

給魏忠賢請生祠的人很多,這裡我們特地找來一個老朋友,袁崇煥!這段文字上我們可以看到,巡撫袁崇煥和薊遼總督閻鳴泰都上書,刻意巴結閹黨。有趣的是,天啟朝的袁崇煥最後下野也是魏忠賢示意為之,那麼我們只能猜測兩點:1 魏忠賢不知好歹,人家巴結還不理不睬;2 閹黨內訌,魏忠賢也在玩政治平衡;3 這段記載是虛構的。

筆者比較傾向於第2點,東林黨不是鐵板一塊,閹黨也一定矛盾重重。而且袁崇煥即使真的上書請祠,也是為了政治上的需要,和鐵板閹黨大有分別,不屬於嫡系。

崇禎皇帝特別有意思,上台後收拾了閹黨,滅亡前卻廣布中官。某種意義上來看,崇禎皇帝對東林黨勢力,卻有失望之感,才有了那句千古名言: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


《明史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一日,帝詰戶部尚書倪元璐餉額,甘來曰:臣科與戶曹表裡,餉可按籍稽。臣所慮者,兵聞賊而逃,民見賊而喜,恐非無餉之患,而無民之患。宜急輕賦稅,收人心。帝頷之。

這裡面,一個叫甘來的人,梳理了明亡前的真理:沒錢徵稅,徵稅造反,造反鎮壓,鎮壓沒錢,沒錢徵稅······他給的建議是「宜急輕賦稅,收人心」,可惜大明朝內憂外患下,是絕對不可能輕賦稅的。

那麼錢哪裡去了呢?魏忠賢倒台的時候,東林黨上書彈劾惡政「太監監茶」,於是皇帝大手一揮,太監都散了吧,東林黨的兄弟們,你們安心種茶、上繳國家,再也沒人欺負你們啦!

但是,自此以後各省的茶稅收入就急劇下降,文官連年報災,茶葉歲歲歉收,到崇禎十年,僅浙江一省茶稅就從萬曆、天啟年間地二十萬兩白銀降低到每年十二兩白銀——沒錯,你沒看錯,不是十二萬兩,而是十二兩。

諸如此類的一攬子減稅計劃,還有海關稅、絲絹稅、布稅都減免了。錢怎麼辦?加大農稅!

於是,遼餉﹑剿餉和練餉的「三餉」就出來了,農民的壓力越來越大,受不了的就造反了,崇禎皇帝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來把三餉合一,但仍然無濟於事。

魏忠賢不死 大明是不是亡不了?


《明史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德璟曰:陛下豈肯聚斂。然既有舊餉五百萬,新餉九百餘萬,復增練餉七百三十萬,臣部實難辭責。且所練兵馬安在?薊督練四萬五千,今止二萬五千。保督練三萬,今止二千五百;保鎮練一萬,今止二百;若山、永兵七萬八千,薊、密兵十萬,昌平兵四萬,宣大、山西及陜西三邊各二十餘萬,一經抽練,原額兵馬俱不問,並所抽亦未練,徒增餉七百餘萬,為民累耳。帝曰:今已並三餉為一,何必多言!德璟曰:戶部雖並為一,州縣追比,仍是三餉。帝震怒,責以朋比。

蔣德璟勸皇上,別再收稅了,崇禎帝自信的回答,三餉合一,百姓已無負擔。誰知道蔣德璟不知趣補充說:上面你要求三餉合一,底下當官的還是三餉一起收!惹毛了皇帝老兒,嚇得第二天蔣德璟也趕緊請罪。

現在我們把思路捋一捋,魏忠賢大壞蛋!殺!

魏忠賢的宦官們大壞蛋!罷!

魏忠賢收各種稅收,引發惡政!罷!

國家沒錢!征!

誰有錢征?商業、手工業都沒錢了,那就征農民吧!

農民負擔太重!反了吧!

清朝也來了?繼續徵稅!

農民更活不了了!反了吧!

清軍來了,抵擋;農民軍來了,抵擋;來回抵擋!

擋不住了,大明亡了!

這便是最後十幾年,大明朝的整個架構體系。從某種意識上說,魏忠賢的死,打破了明末的政治格局,造就了明朝老百姓更加惡劣的生存環境,國家的財政也完全癱瘓。

從這個角度來看,魏忠賢不死,大明或可國祚更久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琉璃 的精彩文章:

TAG:明琉璃 |

您可能感興趣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為什麼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論姦邪不為人知的一面
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滅亡
為什麼都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魏忠賢本是盲流,為什麼說沒有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
有人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會亡國,那麼他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為什麼會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現在知道還不晚!
崇禎殺魏忠賢是對是錯?為什麼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魏忠賢如不死歷史會改寫嗎?來看看
也許魏忠賢不死,明朝還不會滅亡!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原來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但魏忠賢有個最怕的人,曾嚇得龍床前大哭
為何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亡?關鍵有三點!
為何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說出來你都不敢相信
解析魏忠賢不死大明朝不滅是真的嗎?
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那麼快滅亡,只有魏忠賢可救大明於水火
為什麼說魏忠賢不死,明朝就不會滅亡?答案和你想的不一樣
崇禎皇帝最不該殺害的人不是袁崇煥,而是魏忠賢,魏忠賢不死明朝未必覆滅
魏忠賢有何能力,為何會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呢
為什麼有人會說,如果魏忠賢不死,大明就不會滅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