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行走 倒坍的柏林牆

行走 倒坍的柏林牆

近日看到一則資料,說位於柏林市中心地帶克羅伊茨貝格區、從火車東站至華沙大街之間、沿著斯普雷河東岸的一段柏林牆,因一些地產商計劃在此建設地產而正面臨著被拆移的命運,由此引發了柏林聲勢浩大的「保護柏林牆壁運動」。參加抗議的市民問道:請市政當局好好想想,如果沒有了柏林牆遺址,柏林還是那座世人熟知的城市嗎?

由於柏林市民的激烈抗議和指責,該項工程被迫停止。柏林牆體上被拆開了一個約1、5米寬的空洞,如今已被一塊木板封上,上邊貼滿了各種抗議標語和塗鴉,一名示威者高舉標語,上面寫著「難道文化一文不值?」還有人將仿製的巨幅歐元和其他諷刺標語貼在木板上,表達對政府只認得錢的控訴和不滿。

問得好!是的,沒有了柏林牆的遺址,柏林就不是人們熟悉的柏林了。

柏林牆是上世紀冷戰時代最前沿的歷史見證。二戰結束,德國戰敗,柏林也成了一片廢墟。根據《波茨坦協定》,柏林同整個德國一樣被瓜分,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1948年,美、英、法佔領區合并,成立了「三聯戰區」。1949年,西德和東德先後成立,蘇聯控制的東柏林成了東德的首都,西柏林在三國的控制下成立了市政府,它雖然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其利益可由西德代表,但它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而且處於東德區域內,與西德最近的距離也有180公里,成了一個特殊的「孤島」「飛地」。自此進入分裂的東西柏林時代。

上世紀50年代,東德逃往西德的不下三百萬,大多數是通過柏林逃亡的。為了阻止這樣的逃亡,1961年8月13日,一夜之間,東柏林在東西柏林之間建立了一道牆,開始是比較簡易的電線和路障,後換成水泥鋼筋,直至1989年倒坍。此後三十年中,柏林牆成了隔離東西柏林的屏障,又是連接兩個柏林的界線,見證了「一城兩制」的競爭與發展。

與整個西德一樣,西柏林的變化日新月異,重建速度之快讓人驚訝。

Kurfursten(庫達姆大街)商鋪林立,時裝店、百貨店、咖啡廳、劇院、畫廊,白天車來人往,夜晚火樹銀花,堪比巴黎的香舍里榭大街;維騰貝格廣場(Wittenbergplatz)上的卡迪威百貨公司(Kadewe),稱得上是歐洲大陸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在多達八層的購物空間中,國際頂尖品牌的最新潮流時尚商品,應有盡有,玲琅滿目,其中的六樓精選食品區,食品之豐富、裝飾之典雅,更是令人既飽口福又飽眼福;大街上走著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們,駛著來自世界各國的汽車;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多得難以勝數;那些被炸毀的建築,也都或復原或重建。三十年後的西柏林,從城市面貌到市民生活,富裕而自由,已經達到西方發達社會的程度,也沒有一點戰火的遺迹了,除了那座被特意保存下來的威廉大帝紀念教堂的鐘塔。鐘塔被炸去了整個頂部,塔身焦黑,被視為柏林最美的殘缺,成為告誡國人匆忘戰爭之殘酷與恐怖的永久紀念碑,也是國外觀光客必到之處,凡參觀過此塔的人,無不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

與此同時,柏林牆的東邊,也進行著戰後的重建。蘇聯控制的東柏林,雖然只佔柏林的小半部分,卻是老柏林的中心區,柏林原有古老輝煌的大建築,多數集中在這裡。雄偉的勃蘭登保門,曾集中顯現十八世紀榮光、被視為柏林最中心的菩提樹大道(Under dem Linden),巍然聳立的國家歌劇院,氣魄宏偉的大劇院(Schauspielhaus),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大學洪堡大學,藏品極豐、品位極高的佩爾加蒙(Pergamon)博物館,還有雍容華美的法國大教堂和德國大教堂,都在一幢幢、一座座慢慢地恢復和重建。東柏林在城市的恢復和重建上,不但投入大量的資金,還擁有巨大的魄力,也取得了公認的成就。可有趣的是,除了「卡爾·馬克思廣場」具有濃厚的蘇聯社會主義色彩外,東柏林的建設,卻整體地重現了昔日普魯士的榮耀和老柏林的原有趣味。可以說,東德雖然是蘇聯的附庸國,但東德人擁有的日耳曼民族自豪和行意志精神,卻沒有被完全扼殺。當然,還有相毗鄰的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競爭,特別是作為東德的「首都」,更有與西柏林競爭的因素在起作用。一個例子可資說明:1954年,看到西德大眾公司造了甲殼蟲小型家用汽車,當時東德共產黨的一位政治局委員提議,東德也要製造類似的汽車。1958年,終於生產了名為Trabant的小汽車。這種汽車的零部件短缺,修理費用昂貴,動力不足,價格對於多數人來說也是奢侈品,還要排隊等候多年才可能買到,但人們還是耐心等待,因為沒有別的車可買。到1985年,東德一半人家有了這樣的家用小汽車。因此,當時東德的工業在歐洲排名和世界排名均居前列,國民收入高於義大利,電視機的平均擁有率甚至比法國還高。普通百姓有汽車、鄉間小屋,享受度假津貼,基本生活物資受政府物價補貼,教育和醫療有保障。2006年在柏林新開的私人博物館——東德社會博物館,再現了東德時期的社會和生活,所展覽的日常生活用品也顯示出在原東歐社會主義大家庭中,東德民眾的生活水平是高於其它國家的。

然而,三十年間,無數東德人依然冒著生命危險採用各種辦法越過這堵高九米、灰色醜陋的牆,逃往西德,直到1989年。這一年掀起的東歐民主浪潮,如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將柏林牆沖開了一個大缺口,柏林牆終於倒坍了。

1990年初,我正好在德國,曾穿過倒坍的柏林牆從西柏林來到東柏林。也許正處於特殊的時期,街道冷冷清清,商店空空如也,餐館裡用代換來的東德馬克可以喝到味道不錯的牛肉湯。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街上行駛的,全是東德產的Trabant汽車,造型簡單而瘦小,像極了國內最早的上海牌小汽車(也許是上海牌小汽車模仿了它?),尾巴上冒出的黑煙直刺人的眼鼻,污染嚴重,大批東德人就開著Trabant穿過倒塌的柏林牆湧向西德。記得當時西德政府還給每個穿過柏林牆的東德人一百西德馬克的「見面禮」。後來日益開放的事實和資料表明,牆西邊最吸引人的,不只是因為物質的富裕,更是因為自由,政治和生活的自由。柏林牆的建立、存在和倒坍,最直接地見證了東西柏林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見證了柏林乃至德國的分裂、對峙與統一的全過程。它是德國當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柏林牆,德國人對這一歷史有了感性的具體的了解;從柏林牆,德國人可以清晰地回憶起自己所熟悉的柏林的過去和現在。

德國政府和絕大數民眾,對二戰的歷史懷有認真深刻的反思態度。

1970年12月7日,在東歐最寒冷的一天,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冒著凜冽的寒風來到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在向紀念碑獻上花圈後,肅穆垂首,突然雙腿下跪,並發出祈禱:「上帝饒恕我們吧,願苦難的靈魂得到安寧。」勃蘭特這驚世一跪,掀開了德波和解新的一頁,被譽為「歐洲約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表現」。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統赫利同時向全世界發表了著名的贖罪書。德國領導人的舉動,贏得了全世界各國愛好和平人們的尊敬,獲得了二戰時期被納粹德國侵略迫害國家和人民的諒解。此後,德國政府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繼續這種反思的態度。後來的總理施羅德曾親自去波蘭,為刻有下跪謝罪情景的勃蘭特紀念碑揭幕。德國還在首都柏林著名的勃蘭登堡門附近建立起由2700根方柱組成的納粹大屠殺受害者紀念館。四十年年後的同一天,2010年12月7日,現任德國總統武爾夫再度來到華沙猶太人殉難紀念碑前敬獻花環,稱勃蘭特這一歷史性的下跪是偉大的和解。當天,他在德國艾伯特基金會主辦的活動中發表講話,稱頌勃蘭特通過他的一跪,代表德國人向數百萬大屠殺受害者表達了無與倫比的尊重,由此產生了一個不同的德國人形象、一個不同的德國、一個自由民主和平的德國形象。

據報導,就在前二天,8月20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了位於德國慕尼黑附近的達豪納粹集中營紀念館,這是在職德國政府首腦首次訪問達豪集中營紀念館。她在會見納粹大屠殺倖存者代表時表示,憑弔納粹大屠殺遇難者對她來說是一個特殊時刻,「想起那些在集中營里失去生命的人,我深深地感到悲痛和羞愧。達豪納粹集中營紀念館就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那段歷史。」

戰後德國政府對歷史的深刻認真的反思態度以及為歐洲的聯合與和平所作的重大貢獻,受到了世界的廣泛讚譽,也使它重新走上世界大國強國的舞台。

德國文化,不僅表現為對教育、科學、文學和藝術的極端重視和所取得的成就,更表現為一種精神。不忘歷史,以史為鑒,正是德國這種文化精神的體現,值得德國自身和世界各國的尊重。1989年倒坍後的柏林牆,如今也只剩下殘留的三段了。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這一段,匯聚了東西德統一後來自世界各國藝術家風格各異的創作,被民間稱為「東邊畫廊」。為了保護這段「東邊畫廊」,德國民眾自發開展的「保護柏林牆運動」,讓我們真實感受到了德國文化精神在今天的自覺傳承與發揚。

柏林牆倒坍了,也完全失去了它原先存在的那種意義。但又要繼續保存它僅有的幾段殘留,像城中那座威廉大帝紀念教堂的鐘塔那樣,以殘缺的美告誡人們勿忘曾經的柏林,彰顯德國人自覺擁有的精神。這也許正是「保護柏林牆運動」的文化價值吧。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

有喜歡的文字,請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旅遊文學 的精彩文章:

生如微草,卻如此堅韌
一生沒有父親節

TAG:中國旅遊文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行走的子宮
行走的膜原
會「行走」的火山
行走在雙林的那些攝影師
鄭雨盛,「行走的雕像」
仍在行走著的李沁
行走的鄉愁/武奎
行走的步伐永不停歇
行走在雙林的那些攝影人
行走清邁
一隻兔子倒立行走
貴在行走 雨中登瓦屋山
行走的衣架黃子韜
行走的風景——岳池臨溪
行走 逛盪在畫展
行走在廈門的街邊
入秦川,行走在太白之巔!
林志玲江疏影現身酒店,林志玲牽手江疏影行走卻被冷落,面和心不和娛樂圈真是太亂了
行走於夜魅邊緣的山口小葉子
行走在世界屋脊探尋古格王朝的遺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