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紫砂裡面有句話叫寧做三把壺,不配一個蓋
紫砂壺在使用過程中,壺蓋常因失手打碎。
紫砂壺打碎了,多少人會重做,壺蓋打碎了,多少人不想重配。 但是壺藝人往往只想重做不想重配,玩壺者不免會有些怨氣和想法。
部分壺友抱怨,說:我買的壺,不小心把蓋摔了,去找做壺的藝人,誰知道竟然不願意給我配壺蓋!我花錢買你的壺,你憑什麼連個小小壺蓋都不幫我補?
如果壺商輕易就給你配了一個壺蓋,這時你反而要當心,為什麼這麼容易就配了個一模一樣的蓋子。
在紫砂行業里有句話:寧做三把壺,不配一個蓋。為什麼呢?
只要了解了紫砂泥的特性和紫砂壺的製作特點,玩壺者就能夠理解了。
收縮問題
紫砂壺從製作到完工的過程當中會經過很多次的乾濕、收縮。
我們在做這個蓋的時候是跟壺同期做的,同期收縮,所以這個蓋整進去正好,包括後期燒成之後的整理,都是正好的。
如果壺完成了之後再單獨從泥做的話,這中間的收縮程度跟身筒的收縮程度是不一樣的,沒辦法掌控。
即使知道泥料的收縮率,假如說用卡尺來量,如這個泥性(紫泥)收縮是12%,那麼在量這個坯體的片子的時候,放大12%。
你認為你放大這個12%是精準的嗎?如果你覺得已經精準了,但是在拍打泥片的過程,在製作的過程當中,還有一絲一線的來去。
這個「來去」就決定你這中間是否晃蕩,是否大小偏差,這個就很難掌握了!所以有一句話:寧做三把壺,不做一個蓋。
顏色問題
同一塊泥,在不同的溫度下,燒成的顏色也會不一樣。
做的時候,蓋子和身筒是套在一起收縮的,溫度剛剛好,窯的氣氛也剛剛好,它顏色是一樣的。
如果說下次重新用這個泥,做這個蓋子。
剛好放的窯的位置不一樣了,壺放的位置高低也有不同,里外也有不同,它進入窯的氣氛就不一樣了,出來的蓋子也會顏色不一樣。
紫砂泥是純原礦天然生成的,每一塊都有一些細微的差別,燒結的時候體現的雜色不一樣。
所以即使配上去正好了,千載難逢地正好了,出來的顏色不一樣還是不舒服。
質感
壺體顆粒質感取決於泥料種類、泥料加工方法、生坯乾濕度等因素。
目前,紫砂壺的製作完全是憑經驗的手工操作,對於泥料的把握程度也只能限於經驗可控的範圍之內,如泥料中類、生坯乾濕度等。
但泥料的具體加工方法卻不是壺藝人能知道的,選同種泥料容易,選與原來加工方法(磨碎、煉製、陳腐)一樣的泥料難。
此外,現在很多紫砂壺,都是藉助石膏模具的半手工製作,配壺蓋,就必須找到當初的石膏模具。
對於一些作品款式比較多、變化比較快的壺藝人來說,也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
配蓋實例
上海著名海派畫家兼紫砂收藏家唐雲藏有一把清末「日巔山館」款的紫砂《漢鐸壺》。
上世紀文革初期被紅衛兵抄走,至70年代末清退唐雲的抄家物資時退還唐雲,但壺蓋已失。
後唐雲求助於老友顧景舟為其配蓋,顧景舟當仁不讓一口答應。
他叫來趙江華(1950年出生,顧大師私人醫生,常跟顧學藝)與關門弟子葛陶中,由顧大師親自配泥。
配好泥後,由趙葛兩人先捶泥,捶泥要按順序與方向,然後切割,一道程序也不能錯,整整三天才把泥捶
這時顧大師叫葛陶中做了好多個試片,按高、中、低三種溫度進窯燒制,如此反覆折騰,不斷嘗試。
開窯後,看何種溫度的試片與《漢鐸壺》的壺體色澤相符。
然後顧大師親自用捶好的泥製成漢鐸壺的壺蓋,按剛才泥色相符的溫度進窯燒制。
出窯後的壺蓋與《漢鐸壺》的壺體色澤和諧,轉動靈活,妙手天成 。
可見配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何況當今世上還有幾個顧景舟大師這樣技藝高超的人呢?


TAG:尋壺紫砂 |
※為什麼一把紫砂壺不能泡兩種茶?
※世界上沒有什麼燜面是一瓣兒蒜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瓣兒!
※貴州的這種特製辣椒,隨便炒什麼都好吃,有了它,一頓吃三碗飯不成問題!
※做了個小買賣 為什麼一直沒有起色?
※世界上沒有什麼餓貨是一碗炸醬麵喂不飽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碗!
※不管你姓什麼,都有最美的一句詩配上你
※盆景杜鵑跟山上的杜鵑花有什麼不一樣呢?一個冬天落葉,一個不落
※一個鼻子一個嗤字成語答案是什麼:嗤之以鼻
※世上沒有什麼餓貨是一碗炸醬麵喂不飽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碗!
※什麼樣的頭像一看就是渣男?
※沒有什麼事是一套口紅解決不了的!
※橘貓一直叫個不停,以為出什麼事,結果跑出來一看,哭笑不得!
※胡冰卿女一號多次不敵配角,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一直不溫不火
※不管是什麼樣的面膜 其實真正的作用只有這一個
※鮮花與牛糞是絕配,人家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咱就不說什麼了吧
※搞笑漫畫:又不是第一次面試了,為什麼會這麼緊張!
※老乾媽算什麼?這三種醬料讓你一鍋米飯不夠吃!
※你的髮型那麼好看,為什麼不加一個髮飾?
※朋友不知道在哪弄來了一隻獸爪,正犯愁該做什麼,我倒是有個建議
※炸雞肉小串的麵糊做法是什麼 這幾步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