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端硯也是身份的象徵,清代精品端硯鑒賞!

端硯也是身份的象徵,清代精品端硯鑒賞!

端硯又名端溪硯,因產於古端州(今廣東肇慶市)而得名,其色紫質潤,素有紫石、紫玉、紫雲、紫英之美稱。端硯石質細膩、石品絢麗、易發墨且貯水不耗,因賞用兼優,被譽為群硯之首。

端石千金猴王硯

硯長25.5厘米、寬17.6厘米、厚2.7厘米,端溪老坑大西洞石。石色紫藍,石質細膩,石品花紋絢麗。硯堂中有大片魚腦凍,形似獼猴,側蹲回首,栩栩如生。硯工因材施藝,將硯面及硯背巧妙設計為花果山、水簾洞意境。硯右側鐫隸書銘文:『千金猴王硯。光緒壬辰禺山何氏閑叟珍藏。』硯左側鐫隸書銘文:『郭蘭祥作硯,項信南刊字。』郭蘭祥為肇慶制硯世家郭家傳人,郭家曾為宮廷製作貢硯,項信南為廣州雕刻工匠。此硯石奇、工巧、身世傳奇,是傳說中的清末廣東『三大名硯』之一,也是廣東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端石桐葉硯

清代(1644-1911年)初期老坑石。硯背銘文:豈隱朴以幸全,亦超類而獨劭,願佳人之予投,雖瓊琚而匪報。遠叟。此硯昔從余甘涼,亦故人也,為取何承天賦語張之,壬午王春。秀水朱氏珍藏(印)。朱彝尊 (1629-1709年)字錫鬯,號竹垞、小長蘆釣魚師、金風亭長,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召試鴻博,官檢討。學問兼工詩、文、詞、經學考據。著《曝書亭集》。

端石鋤雲硯

清康熙(1662-1722年)麻子坑石。硯額刻『鋤雲』二字。硯背銘文:何年修斧屬吳剛,帶得蠻煙上玉堂;一片忽生雲五色,蓬萊新寫兩三行,庚子(1720年)長至黃任。黃(印)。任(印)。黃任(1683-1768)字於莘,號莘田,福建永福人。精五七言近體詩。有硯癖,藏硯大家,自號十研先生。康熙壬午(1702年)舉人,官廣東四會知縣。著《秋江集》,多詠硯詩。

端石仿古紋硯

清乾隆(1736-1795年)初期

麻子坑石。麻子坑石與老坑石、坑仔岩石並稱為端溪三大名坑,非常名貴。硯刻仿古紋飾,雕工精細,一絲不苟,體現出清中期高超的硯雕水平。

端石蘿蔔池長方硯清乾隆(1736-1795年)老坑石製成,沉雕蘿蔔形硯池,硯身大不盈掌,小巧玲瓏。

端石壺形硯

清乾隆(1736-1795年)

老坑石。硯形、紋飾仿商周時期的提梁壺,反映出清中期的好古之風和精湛的雕刻水平。

端石仿唐八菱鏡硯

清乾隆(1736-1795年)

宋坑石。八菱鏡是唐代較為流行的銅鏡式樣,硯仿唐代菱花鏡,意趣古雅。

端石嵒華四象硯

清光緒十九年

硯長23.8厘米、寬15.7厘米、厚2.3厘米,老坑大西洞石,雙面硯。硯堂大片魚腦凍,形似白鶴,硯額黃龍紋被巧雕為松樹,形成松鶴圖景。硯額銘文:嵒華四象硯。硯側銘文:白鶴啄松,青牛眠草;瓜瓞垂實,獼猴捧桃。光緒癸巳(1893年),大西洞石,禺山閑叟得之。此硯與『千金猴王硯』同為傳說中的清末廣東『三大名硯』之一,為廣東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端石箕形硯

唐代(618-907年)

硯長8.7厘米,高1.6厘米,1954年西安市東郊郭家灘國棉四廠工地M187唐墓出土。石色紫紅,箕形硯。硯額硯尾呈弧形,硯堂平直傾斜,堂、池一體,硯背兩梯形足。箕形硯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硯式,由於形似簸箕而得名,後來的鳳字硯、抄手硯都是由唐代的箕形硯發展演變而來。

端石抄手硯

宋代(960-1279年)

硯長16.7厘米、寬10厘米、厚5.8厘米,1973年廣東省高要縣蓮塘鎮察步廟嘴山墓葬出土。端溪坑仔岩石,石色紫灰。硯堂下有一石眼,色綠帶黃,圓正有暈。硯面平正端方,硯底為抄手,飾圓柱七個,長短不一,柱頂刻圈網紋,以模擬石眼,寓意北斗七星。抄手硯形制古樸,是宋代流行的硯式。此硯的出土地高要縣古屬端州,是端石的產地。

端石抄手硯

宋代(960-1279年)

硯長15.5厘米、寬10.4厘米、厚2.45厘米,為宋坑石。1985年廣東省潮州市東郊劉景墓出土,挺拔秀勁,具有宋代抄手硯的風格。

端石方正醇古硯

明代(1368-1644年)

梅花坑石。硯崗銘文:方正醇古。硯側銘文:既正乃方,醇古而昌,君子珍止,終焉允藏。野鶴氏嘲語銘研。斯硯斯硯,幾經磨研。因方見棄,埋沒多年,人皆厭其古拙,我獨取其粹然。嗚呼噫嘻,寧為圭方,不為珠員。嘉靖庚子(1540年)焦山繼盛題。

端石靈芝池硯

清代(1644-1911年)中期

宋坑石。硯背銘文:石古泉寒,質堅性潤,扣之其聲稷稷,如聞嶺澗松風雅韻。癸亥(1863年)清和月,銘於興安餐霞煮石之山房。林揚祖。揚祖(印)。

林揚祖(1799~1883年)字孫貽,號岵瞻、覺齋。福建林氏三大名門望族之一莆田金紫林的後裔。清道光九年(1829年)進士,累官至陝甘總督。

坑仔岩石。硯背銘文:傍龍沼,揮鳳翰,華日卿雲光糾縵。鹿原。滄海日兮巫峽雲,廣陵潮也洞庭月。合將宇宙大奇觀,壯我臨池詩思勃。古梅道承。謝(印)。又紹(印)。

林佶(1660-?)字吉人,號鹿原,福建侯官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進士,官中書舍人。工書善篆、隸,尤精小楷。著《樸學齋集》。

謝道承,字又紹,號古梅,福建侯官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著《二梅亭集》、《硯史》

端石阮元銘硯

清嘉慶(1796-1820年)

麻子坑石。石色紫藍,石品花紋豐富。硯額硯邊淺雕雲蝠紋,開朵雲硯池。硯背、硯盒同鐫隸書銘文:『自有天然硯,山林景可嘉。詩題桐葉茂,筆點石闌斜。亞字非無用,端溪不必誇。鼠須滋雨露,麟角染泥沙。力定千軍掃,毫成五色華。管城殊落紙,手腕直生花。屈曲雲煙綴,迴環翰墨加。杜公佳句在,珍重碧籠紗。嘉慶七年涼秋月,阮元。』下刻『阮元印』。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號芸台、雷塘庵主、怡性老人,揚州儀徵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歷官湖廣、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在杭州創立詁古精舍,在廣州創立學海堂。著《研經室集》等。

端石長方硯

清嘉慶(1796-1820年)

坑仔岩石。硯左側銘文:清溪大兄雅玩,弟馮敏昌贈。硯右側銘文:昔賢投贈,盟心貞石,得之勗哉,守黑知白。民國十三年(1924年)五月得之於合浦李氏。防城黃惺吾。

馮敏昌(1747-1807年)字伯求,號魚山,欽州(今屬廣西)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翰林,曾主持越華書院、端溪書院。工詩善畫,精研金石考古。著《小羅浮草堂集》。

黃惺吾(1877-1954年),字知元,清末拔貢,歷任三都書院校長、合浦知事等職,修《防城縣誌》,1949年後任廣西文史館館員,被譽為『防中文膽』。

端石桐葉硯

清光緒(1875-1908年)

老坑石,遍布冰紋、魚腦凍、青花、火捺等名貴石品,石料上成,雕工精細。

端石田鼠棉豆硯

清光緒(1875-1908年)

老坑大西洞石,金銀線、冰紋、胭脂火捺等名貴石品盡在硯堂。雕刻瓜藤棉豆,線條細膩,富有生氣。

端石花籃硯

清代(1644-1911年)末期

老坑石。花鳥提籃的硯形,有百花盛開、前程似錦的美好寓意,既悅目又賞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八卦文化觀 的精彩文章:

袁大頭和孫小頭哪個價值更高!
雞血石價值多少?雞血石怎麼辨別真假?
皇家國寶:景泰藍 掐絲琺琅彩 市場走俏!
大明宣德爐哪種為最佳?以往拍賣價位多少?

TAG:八卦文化觀 |

您可能感興趣

是誰裝癲賣傻,巧索皇帝的御用端硯?
這樣的愛情讓人羨慕!年輕夫婦同為端硯雕刻師,致力創新傳統端硯雕刻
名品丨解剖乾隆最愛的端硯
豬肝色的端硯
是誰裝癲賣傻巧索皇帝御用端硯?
容齋茶話 端溪古硯天下奇 呵氣可研墨的端硯
文房之首——端硯,為了這塊石頭也要練好書法!
湖筆、徽墨、宣紙、端硯 原來文房四寶中的貴族是這樣來的!
一方「端硯」——古代因果相報的故事
如何鑒別端硯?手把手教你辨別鑒別端硯方法
文房精品|謝世傑制端硯欣賞
聽《端硯流芳》隨想
文房雅玩︱認識端硯 歙硯 洮河硯 澄泥硯
文房四寶之:端硯
藏之為寶 崇禎元年史可法「披覽詩雅」端硯
盛軒典藏 曠世孤品墨寶齋銀端硯
書香墨色研端硯 月淡風清品雅軒
大畫家米芾裝癲賣傻巧索皇帝御用端硯,皇帝幽默風趣令人發笑
祥龍戲珠端硯
高其倬賞玩端硯「馬上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