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日風起雲湧,憶往昔歲月崢嶸——蘇2記香鱖魚乾小隊
兩天北京的實地調研讓我們發現了一些共性,大家對紅色文化的重視值得欣慰,但紀念場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樣不容忽視。就這樣我們暫時告別北京,去往天津河北進一步開展實踐。
7.4
第六站
休整一天後,我們前往了紅色之旅的第二個城市——天津。
為了趕上上午的高鐵,我們起得格外早,朝陽映襯中,我們離開了學校。或許時運不濟,恰好趕上出行早高峰的我們,在地鐵里被擠成了罐頭。舟車勞頓後,疲憊不堪的我們終於抵達了此行的目的地——天津周鄧紀念館。
和之前相同,我們也是準備先自行參觀,再進行隨機採訪,總結討論。
和之前去過的所有地方都不同,這裡的遊客格外之多。無論是門口的取票處還是大門後的空坪,都是前來參觀的旅遊團或散客。我眼中,這裡更像是一個旅遊景點,而非紅色教育基地。
從大門進過一個空地,就到了紀念館的主展廳。主展廳格外恢弘大氣,外形嚴整,高聳的石柱將大門撐起,氣勢不凡。走近館中便是正廳,展館的出入口分列左右。居中的是周總理的一段語錄,可惜我們沒有機會一窺其全貌,因為絡繹的人群將我們的視線幾乎整個遮掩。舉旗吆喝的,扯談聊天的,這裡參觀者的素質似乎和之前有所差距。正廳里十分喧鬧,與紀念館原本該有的莊重肅穆格格不入,讓我們心裡有些不痛快。
拋去不快,我們走入了館內。不得不承認,展廳確實給了我們很多驚喜。偌大的場館按主題分成數個區域,展示了周總理夫婦的人生軌跡與革命歷程。資料也是十分之詳盡,照片,文案,實物,應有盡有。甚至當年周總理的座駕都在此陳列,引不少遊人駐足觀看。
走完了整個場館,我們也隨之回顧了周總理的光輝一生,站在蠟像前,我們心潮澎湃,感慨不已。周總理少時便成績優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對馬克思主義有認真專註的學習。革命爆發後,他毫不猶豫便投身革命的浪潮,並迅速成長為革命的排頭兵。建國前,他一心向著全國的解放,為抗擊日寇,發展黨殫精竭慮;建國後,他鞠躬盡瘁,積極組織工作,拖著病軀收拾文革的爛攤子…十里長街送總理,這是全國百姓的呼聲,是對總理最深沉的尊敬。他將一生奉獻給了國家,將滿腔熱血,滿腹經綸獻給了革命事業,獻給了祖國河山。周總理的一生是坦蕩而無悔的,春風化雨,他便是那中原大地上巍巍屹立的太行山脈,撐起了中華的脊樑。
隨後我們便開始了採訪工作。與之前不同,我們的採訪受到了很大的阻力。許多遊客都以各種理由推辭。所幸還是有一些願意與我們分享的人,談話中,我們感到了他們對周總理夫婦的景仰,對革命征程的感慨,也表達了自己想把這裡與親友的願望。但同時我們也有幾分無奈,或許嘈雜的環境讓人的心也靜不下來吧,多半受訪者都不願與我們多談,寥寥數語便結束了對話。
下午,結束調研的我們順著來時的路,攜一身風塵趕回了北京。顧不得疲憊,我們對一天的調研結果做了總結。周鄧紀念館與之前的所有地方都不同,人流量極大,看似宣傳效果頗為不錯。但所有事情都有兩面性,大量的遊客勢必導致魚龍混雜,素質良莠不齊。許多人來紀念館或許只是抱著來玩的態度,而非學習,緬懷。這種錯誤的態度不僅導致了場館內吵鬧不堪,還使紀念館的氣氛變了味,甚至會對那些真正想看,想了解的人造成影響。
對此,我們提出了幾點看法。首先,或許可以仿照抗日戰爭紀念館,採取每天遊客限流的方法,錯開高峰,保證場館內人數不至於太多,獲取最佳的體驗。另一方面,可以試著用掃碼獲取講解的方式,讓那些想學習的人獲得想要的知識。
如何讓這個全面,系統的紀念館發揮它最大的宣傳效果,將紅色文化的弘揚體現到極致,才是如今最應該被提上日程的事。一個優秀的場館不能發揮它應有的價值,這未免令人感慨,我們所能做的便是減少這份遺憾,讓紅色文化更多被社會重視,這才是對當年那些為革命終其一生的先輩,最好的致敬。
7.6
第七站
天津之行結束後,僅僅一天休整,我們便動身前往了紅色之旅的第三站——河北保定。
幾乎和兩日前如出一轍的出行路線,清晨出發,經歷單車-地鐵-高鐵-單車的拉練後,我們抵達了保定市阜平縣。
保定的紅色基地很多,而我們此次選擇的,是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作為抗日戰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根據地對抗戰的作用不言而喻。依託根據地,八路軍,新四軍戰士才有與敵軍斡旋的資本;才能在戰事受挫時獲得兵力,物資上的補充;才能繼續擔負起持續抗戰的使命。可以這樣說,根據地是抗戰的大本營,是將部隊與百姓緊緊連接的紐帶。
紀念館佔地不小,由兩個展廳與室外雕塑區、後山舊址區和生態休閑區組成。展廳內陳設有許多當年戰士們曾用物品,還有指揮室的還原,幾乎完美重現了當年晉察冀邊區根據地的核心內容,體現了它作為抗戰本營與指揮中心的雙重歷史使命。
雕塑區或許是最大的亮點。與圖片不同,雕塑以更為形象的方式還原了歷史原貌,呈現了一個真實的邊區革命根據地。採訪中,幾乎一半受訪者表示對這種展示方式很看好,覺得這樣更直觀,更自然,更便於一般市民去理解歷史,感悟革命精神。
採訪中,一位小夥子和我們講了他爺爺的故事。他的爺爺當年在晉察冀邊區當副排長,參加過許多次戰鬥,在他小時候經常和他說當年的故事。他說自己之前一直抽不出時間,這次好不容易專程過來看看。談話中,他說自己對場館非常滿意,看到了當年的很多東西,對爺爺當年奮鬥的經歷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另一方面,他也與我們分享了他認為這裡做的不夠好的地方。首先展示的資料比較雜,分類分版塊這一部分仍然值得商榷。此外,他覺得應該設立一個老兵回憶錄,讓當年親臨革命的戰士寫下自己的感慨,供後人學習感悟。
除此之外,我們還發現了其他的一些問題。首要問題便是交通。不得不說,這裡實在算不上繁華,離市區有著不短的距離,不便的交通毫無疑問會影響宣傳效果。此外場館中時常有小孩大聲叫嚷,給人一種嘈雜而不嚴肅的感覺。
又是疲憊的一天,結束調研後,我們乘著夕陽餘暉匆匆趕回學校。這次河北之行,我們最直觀的感受,是場館的價值沒有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紅色文化的宣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的紅色調研之路也仍將繼續走下去。
紅色文化將會永遠延續
旅行日記 未完待續


TAG:渡光者 |
※王世襄:從香糟說到「鱖魚宴」
※此魚長得像鯽魚又像鱖魚,廣東人從來不吃,卻在廣西火爆夜市
※年夜飯第二道菜:松鼠鱖魚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釣鱖魚的乾貨來了!
※幸運釣友,懷柔山谷,一下午釣到一桶鱖魚,卻嫌它難吃
※深水必有大魚!山中水潭,釣獲半米長老鱖魚,網友:應該放生
※小談激流路鱖魚
※最近鱖魚是不是很好釣啊?連續三天,每天都能釣到鱖魚!
※鱖魚大師!長壽湖老頭,用鯽魚做魚餌,釣起數條深水大鱖魚
※去徽州必嘗的臭鱖魚,每一次味道都不同,兩個人200元還好嗎?
※英國女王訪華,不知道清蒸鱖魚里有魚刺,無奈只能咬碎魚刺往下咽
※半個小時收穫一條5.4斤的鱖魚,這個季節,玩路亞比玩手竿有優勢
※夜釣大水庫 收穫十三斤的大鱖魚 這麼大的鱖魚還從來沒見過!
※釣友野塘釣上一條二十多斤的大鱖魚!全身發黑,還吃其他小魚
※用2號袖鉤釣小魚,意外釣到了一條鱖魚,這也算是人生的第一次了
※今年一共釣過三種鱖魚,釣友們來看看哪一種鱖魚價格最高、最好吃
※野河路亞鱖魚,意外收穫桂魚一枚,心裡美滋滋!
※戶外野釣,收穫一條「金黃色」6斤大鯰魚,還釣獲4斤的野生大鱖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