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甘肅通渭李家店鄉崔家河——家鄉六景

甘肅通渭李家店鄉崔家河——家鄉六景

(一)堡池連脈

奇異山水血脈通,古堡蘆根連澇池。

福地形似寶葫蘆,內聚禮義與福祉。

【民間故事】

崔、尚家河上下連莊,主山分別是哺乳形態廟咀上和圓咀兒,清朝中期都修建了堡壘,主要是全村人防禦匪患和戰亂。遠眺更像巨人戴帽,顯得威風凜凜。據先人傳述,打堡子取土時在中心位置挖到粗壯的蘆根,「蘆」諧音為「祿」。由於取土誤傷了它,流出了鮮血一樣的紅汁,人們祭祀包紮,才得癒合,又回填了沃土。

村莊坐落在中間慢坡的階梯地帶,形成「人」字,錯落有致。下端都有澇池,和主峰上下呼應,在一條中軸上有蘆根相攜似寶葫蘆。池旁楊、槐、柳樹成蔭,夏秋飛花,水氣蒸騰,金娃歌舞送天音,承繼著山西大槐樹下移民的風情,講述著四時佳興與人同的故事。

(二)之水迴流

之水迴流意味深,兩岸翠柏和濤聲。

苦澀鑄成創業石,礪練錚錚鐵骨人。

【喜聞樂見】

苦水河發源於隴中名勝地尖崗山,蜿蜒流淌若一條巨龍,銜牛谷河,匯渭河直奔黃河入海。苦水河向東流經我們村莊對面時向南流,後轉彎向北流,又轉彎向東北方向緩緩流去。登高俯望,整個形狀像一個「之」字形。由於整個村莊坐落在河岸的台階上,歷史版圖上將我們村莊叫崔家河、尚家河檯子(又稱河台來)。

苦水河因太咸不能飲用而得名,但牲畜可以解渴。也可以洗衣、和泥巴等,它永遠滋潤著生活在這條河兩岸的人們,尤其是冬天到來,結成厚厚的冰層,像一條白色的巨龍,壯觀宏偉。

苦水河將村莊半包圍之勢,呈玉帶狀。河畔多墳塋,周圍都種植了筆尖柏。尤如書法巨型毛筆,圓潤勁挺,茂盛地生長在這塊十年九旱的大地上,成為閃耀的翠柏風景線。飽含勃勃生機的文化底蘊,見證著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四季常青傲風霜,礪練錚錚鐵骨人。

(三)雄獅沉睡

卧獅遠眺秀金山,翻身地動隱其身。

吼聲警報酣睡汗,神仙崖垮救蒼生。

【民間故事】

崔家河、尚家河對面是溜子梁,整座山就像一頭沉睡的雄獅,守護著這個美麗的村莊。尤其是從西面的鄭家坪相望,還是在南端的酸刺梁正視,他的雄姿清晰可見。

據民間相傳,崔家河大多戶原來居住崔家漁山、尚冢河原來居住在本村東側的尚家屲,地震前數日崖垮吼聲驚人,且有神人託夢,人畜迅即轉移避難,才得以保住了性命。前些年在尚家屲耕種、修梯田時還常挖到祖先曾經用過的器具碎片。溜子梁地震時滑坡,形成了現在的半坡子崖灣,且滑坡黃土竟堆積到現在的上川來、中庄咀[即現在學校、村址的地帶]。當時將苦水河攔腰截斷,形成一個堰塞湖,崔氏、尚氏人齊心協力,夜以繼日挑燈挖渠改水後,才搬遷到現在平坦的崔家河和尚家河檯子。又經多年沖刷,形成了如今地貌。

(四)奎角風鈴

奉承龍雲顯聖德,調度風雨播甘霖。

星斗奎角風鈴響,和諧十里聞樂音。

【民間故事】

廟宇歷來是人們緬懷聖人先賢,崇尚道德倫理、精神寄託的神聖境地。秀金山風來雨注,清晰的殿角風鈴樂章,飄送十里八鄉。

相傳廟宇原建在主峰的右肩部位,而這裡的所有耕地有一叫楊毛牛的大戶耕種,因此這裡就有了楊家山、舊廟山之說。楊氏富有多牛多糧,更是世代孝道、樂於扶危濟困的大善人。有一夜晚,龍王爺託夢給楊毛牛,講楊家山就要滑坡,借他家的耕牛將廟宇搬遷,也催促楊氏迅速搬家,搬完廟宇後的牛已回到了牛棚,需添草料。他被奇夢驚醒了,立刻跑到牛棚摸槽中是否有草料,結果摸到的是無數條長蟲(蛇),又摸到自己的耕牛都大汗淋漓。他隨即為牛加料添草,又連夜召集全家老小搬家至現在的上吊灣附近。廟宇的一物一件,就搬到現在的廟址。第二天,楊家山真的滑坡了,形成了現在的灣狀,後來稱大灣梁。

楊家山的西面是潘家廟,現在的鄭家坪後山,此處的耕地全屬叫潘提督的官宦家所有。潘、楊兩家歷史上多有恩怨,這次山體滑坡潘家臨難未能倖免。據老人講,十年前黑土灣當地人在溝里還挖出過潘家山滑坡時被掩埋的椽檁、傢具等物品。

現在的龍王廟經過全社信士的逐年修建,飛檐星斗奎角森嚴,彰顯村社間能工巧匠精湛的傳世技藝。蒼松翠柏挺拔,奉承龍雲聖德,聞名十里八鄉。每逢春節、四月八民俗節,倡導和諧文明、承系先賢文化教育的秦腔大戲、千人聚會的土特產商流盛況空前。

(五)秀金佛身

秀金如佛大塆梁,祁連龍雲纏綿延。

彩帶條條當空舞,薯黍塊塊是糧源。

【民間故事】

秀金山主峰位於本村東側,隔河相望像一尊坐佛,身軀雄姿清晰,安然穩坐在苦水河畔。

據先人傳說,常河大洞子一富戶,找了一位知名的地理先生,在秀金山對面很遠的直灣梁就看到這塊風水寶地,經周密盤算到此處,落盤搭針安葬了祖塋,說葬此處人中部可出高官,且人口興旺,家族富貴。當時這塊地由本村崔氏家族耕種,大洞子富戶怕主人不允許便來了個先斬後奏。有一天清晨一大群穿著白孝杉的人跪倒在崔氏家族大門外。當時這一幕驚呆了村人,從跪地求情者訴說得知,大洞子富戶常氏已安葬墓地,願以高價補償。崔氏心慈未究,這個故事相傳至今。還相傳有遊學道人在坐佛的左臂斬了個豁口而斷了脈氣,這戶人家是人丁興旺富裕,可只出肥胖人而不出高官。

現在的秀金山,山頂林草戴帽,鳥語花香;山腰梯田彩帶條條,薯黍塊塊糧源;山下河沿翠柏四季常青傲風霜。村人勤勞樸實,民風淳樸。1982年通了縣鄉公路;1992年通了農電;2009年學校新建了教學樓;2014年實現了村裡道路硬化、光伏照明;2015年完成了松、柏、文官果300畝綠化美化。村人豐衣足食奔小康,安居樂業歌盛世。

(六)聚文昌宮

史傳紙婁文昌宮,書聲琅琅影樓間。

捐資建校納寒子,華誕慶賀念先賢。

【喜聞樂見】

崔家河小學於1931年(民國二十年)由崔靜亭、崔蘊璽、崔向榮三賢創辦。生源來自周邊四村八社(三灣村山莊社、常坪村關庄社、尚岔村姚灣社和崔河村的崔上河、崔下河、尚家河、黑土灣、鄭家坡社)方圓三公里。2011年5月,村校萬人同樂,隆重慶賀了80華誕。

年復一年,公辦民助、集資辦學,從私塾家教到文昌宮學堂,從三五名童顏聚班到千名學子國立小學,校園面積8245平方米,高樓聳立,現代化教體設施齊全,林陰清悠,景觀聞名全縣。

學校一貫倡導「文明、團結、和諧、向上」的校風。「教師苦教,學生苦學,家長苦供」的「三苦」精神,編織著人生的七彩之夢,已成為地域的傳統。是基礎教育的一張亮麗名片,飲譽隴中。

崔家河小學書聲琅琅,一代又一代,使家鄉文化底蘊積聚。莘莘學子,懷揣拳拳之心;濟濟才俊,胸含滔滔靈氣,有老秀才、全省名中醫、報社編輯、軍事科研人員;有新時代的行政幹部、軍(警)官、科技醫學專家、學院教授、書畫詩人、企業家、研究生、博士後、能工巧匠......。他們在各條戰線各部門、各崗位,為社會貢獻才華,為家鄉爭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崔氏家園 的精彩文章:

TAG:崔氏家園 |

您可能感興趣

設計公益——甘肅省白銀市張家檯子村十二號院
甘肅蘭州黃河鐵橋
甘肅流民回家之路
甘肅洮州《於氏派衍家譜》
甘肅平涼道家地,八台九宮崆峒山,西北黃土上的丹霞地貌
最甘肅|黃河文化 拜水青城
華夏美食 甘肅隴南
甘肅青年戀上鄉土「就地取材」振興鄉村旅遊經濟
甘肅省酒泉市,古名祿福縣,中國文化旅遊名城
甘肅省慶陽華池縣雙塔森林公園范文正公祠
甘肅靖遠,昔日塞上江南,如今淪為國家級貧苦縣
甘肅民樂扁都口:貫通唐蕃古道與河西走廊的峽谷險關
探秘甘肅千年古寺罕見鎮寺三寶 杜甫曾寫百餘首讚美詩!
甘肅瓜州馬項井古城
甘肅蘭州和廣東汕頭,哪個城市更美?
甘肅民樂:村莊中浸透著的古樸歷史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縣歌
華夏美食 甘肅金昌
甘肅省平涼市庄浪縣——雲崖寺
甘肅會寧蒲伴五世孫蒲瑚《祭先祖伴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