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專家警告:中國強大的潛艇部隊嚴重妨礙美國海軍

美國專家警告:中國強大的潛艇部隊嚴重妨礙美國海軍

澳大利亞將領馬丁·安德魯曾指出,隨著潛艇部隊的擴張,中國海軍將能夠成功隔離台灣,但在敵方岸防火力面前仍然是脆弱的,原因是沒有裝備航母,所以解放軍目前仍然無法同時打贏兩場戰爭。

馬丁·安德魯在提交給澳大利亞軍方的報告中指出,中國軍隊在未來10年里將成為強大的地區性軍隊,具備在南中國海實施海上控制的能力。不過,要是在其陸地邊界以外執行作戰,這支部隊當前的兵力投射能力還相當欠缺,問題在於海上戰力的缺乏。

龐大的潛艇部隊使中國海軍擁有了強大的海上封鎖能力。美國專家提出警告稱,中國日益壯大的潛艇部隊可能嚴重妨礙美國海軍在台海一旦爆發衝突時為台灣提供防禦的行動。如果中國繼續擴大海軍,其潛艇數量可能在10年內超過美國。

安德魯指出,雖然中國海軍的潛艇部隊戰鬥力明顯,但目前其水面艦隊的地區外戰鬥能力尚顯不足,缺乏足夠多的區域防空戰艦以幫助艦隊抵禦敵方飛機或反艦導彈的攻擊。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中國海軍需要在一場遭到反抗的兩棲突擊戰中為登陸部隊提供足夠的艦上火力支援。

由於中國海軍只有少量火力支援能力,一旦中國海軍發動兩棲進攻,敵方岸防部隊必將使其遭受慘重損失。另外,登陸艇自身也是非常容易被岸防火力摧毀的。從目前來看,中國空軍不能保證台灣沿岸的制空權,而中國海軍甚至都不能保持短暫的制海權。

安德魯指出,"先發制人"的導彈攻擊也許可以摧毀台灣島上大多數固定的軍事設施,但並不能摧毀台灣所有的陸基武器以保證兩棲或是空降突擊的順利進行。另外,台軍對周邊灘頭非常熟悉,知道哪裡適合登陸艇登陸,並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措施和計劃,加固了岸防工事。

由於中國海軍的戰艦都無裝甲防護,台灣岸防部隊以及空軍必將給其造成重大創傷。中國軍隊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有效的遏制反登陸手段。為應對北京"先發制人"的彈道導彈或巡航導彈攻擊,台灣也採取了一定措施。

安德魯指出,台灣空軍多次舉行了疏散演練,其堅固的機庫掩體能夠確保飛機在受到導彈攻擊時不被摧毀。同時台灣的指揮和控制網路、陸基防禦工事以及機動空防系統屆時都能隱蔽起來,躲過大陸的導彈攻勢。

台灣已經加強了其岸防工事,而中國空軍使用炸彈有效洞穿這些鋼筋混凝土工事的能力也非常有限。所以中國空軍可能希望台灣飛機在遭到導彈襲擊後主動對大陸進行反擊,所以中國空軍在台灣衝突中是不會動用全力的。

安德魯指出,現在的中國海軍只須一夜就可封鎖整個南海。中國在南海部署有很多艘潛艇,而與此相對,除中國外的南海周邊國家都沒有現代化的固定翼海上反潛機。一旦衝突爆發,中國海軍的水面艦根本無需參戰。

中國海軍當前不僅在對其水面艦艇及潛艇部隊實施現代化改造,其大型遠洋艦艇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另外,中國還在建造新型柴電潛艇與核潛艇。雖然它們還不足於非常有效地支援一場兩棲作戰行動,但其實力連該地區最強大的海軍部隊都不得不另眼相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看七截 的精彩文章:

美國為何要把中國陸軍列為世界十大陸軍之首
中國終於等到了這一天:要對俄羅斯武器說再見了
中國造出真正的靜音潛艇性能十分可怕:美歐表示強烈抗議
大戰略:中國公開可有效捕獲F-22戰機的四種新雷達
歐盟以前為解除武器禁運同中國討價還價,現如今中國已不消如顧

TAG:說看七截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漁民在南海狂追美軍艦艇,美國人無奈向中國海軍「報警」求助
美國防戰略報告渲染中國威脅,我國防部回應
泰媒評論中國海警,聲稱是龍的傳人,美國驅逐艦都沒中國船大
美報告稱中國為美國戰略競爭對手 國防部回應
國防部發言人談美艦擅自進入中國黃岩島鄰近海域:將加大海空巡邏警戒力度
外國人問中國人愛韓國並喜歡韓國人嗎?中國網民:愛韓國妹子!
美機構:「世界最強大國家」中國排第三美機構:「世界最強大國家」中國排第三0評論
美國國防戰略報告稱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 國防部回應
美國雙航母部署亞太,中國亮出這武器後美國沉默了
美國海軍承認戰略失誤:向中國學習 造大批「小船」
中國、美國、俄羅斯三國軍隊的內務比較
英國專家:為何中國軍艦可以全球巡航?我們英國的軍艦卻不行全部趴窩!
這個國家為了巴結中國,向中國派遣大量美女,國民知道後大叫恥辱
美稱中國第二艘航母戰力強大 乃是中國海軍革命性發展
泰國陸軍閱兵式上 多款中國裝備亮相 中國正逐漸蠶食泰國軍貿市場
中國海軍的輝煌-中國南沙自衛反擊戰
為什麼泰國吸引的中國遊客比越南多?中國網民:泰國文化衝擊大!
美國華人軍官,面對中國志願軍大喊:別開槍,我是中國人!
中國駐英大使:英國「脫歐」對中英關係發展機遇大於挑戰
美艦進入中國黃岩島12海里範圍 我外交部國防部同一天嚴厲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