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樣選拔人才,純屬中國獨創,影響古今中外。現在考大學還用一些那時的說法

這樣選拔人才,純屬中國獨創,影響古今中外。現在考大學還用一些那時的說法

中國文化地圖連載三十七

作者 武斌

第四章 盛唐的文化輝煌

影響千年的科舉制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具獨創性的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這一制度在隋唐時期正式形成並完備起來。

關於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漢代時實行察舉制,由全國的地方官進行推薦。

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以中央官員監督地方的察舉,根據品行評鑒品第來確定官品。家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在一小部分名門貴族成員中選官,有很多局限和弊端。

南北朝時期開始提出按才能而不是按門第選官的要求。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取消了九品中正制,廢除了地方長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官吏的任用不再受門第的限制。

開皇七年(587),隋文帝設立了諸州歲貢三人的常貢,有秀才、明經等科。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又設立了進土科。秀才試方略,進土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層次不同,要求各異,有一套完整體系的,國家按才學標準選拔文人擔任官吏的分科考試制度。

唐朝人沈既濟對這歷史性的變化說得真切:「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罷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精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往,烏聚雲合。」

唐代繼續實行隋代創立的科舉制,並使之更加完善。

考試的科目,分為常科與制科兩類。常科每年舉行,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六科。應試者以明經、進士二科最多,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視。

制科是皇帝臨時詔令設置的科目,名目很多,隨時不同,不是每年都考,有一定的隨意性。

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

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於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

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

由鄉貢入京應試的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應試者須持證件報考,叫做「投牒自舉」。考試合格的,州縣長官要設「鄉飲酒禮」招待,稱為「鹿鳴宴」。

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稱「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是考場的意思。參加進士科考試,當時人稱為「舉進士」,凡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習慣就稱為進士,後來秀才科廢除,也常常稱做秀才。

唐代所謂秀才、舉人、明經、進士只表明其出身途徑的不同,並不像明清時期是科舉的不同等級。

唐代對科舉考試內容、評價標準及多種形式的考試方法都有明確規定,並且十分完備。

考試的內容、形式和錄取的標準,各科不同。

秀才科:試方略策五道,及第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

明經科:先帖文,然後口試,經文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

所謂帖文,又稱帖經,主要考經文的記憶。具體做法是:「以所習之經,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裁紙為帖。」及第亦分四等。

進士科:試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經、策全通為甲第,策通四、帖過四以上為乙第。

高宗時,加試雜文,雜文就是詩、賦。此後,試詩、賦各一篇,成為定製。

詩的題目和用韻都有嚴格的限制,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並限韻腳,這種詩稱為試帖詩,也稱「賦得體」。

考試能否合格,不完全根據當時的成績,還要有知名人士向考官推薦獎譽。

主持考試的,本來是吏部考功員外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後,改為禮部侍郎。有時皇帝臨時委派中書舍人等清要官吏主持,稱為「知貢舉」。

武則天當政時,還親自於洛城殿試舉人。

應制科考試的,可以是已有官位的人,也可以是常科及第的人,還可以是庶民百姓。考試內容,初僅策問,玄宗時始加試詩、賦。制科考試,通常由皇帝親自主持。

常科考試及第以前的士人,身份是平民,有「白身」、「白衣」、「布衣」等稱呼。 科舉考試合格叫及第,或擢第,或登第,或登科,也單稱「中」。

唐代進士及第稱為「進士第」,或「前進士」,最為榮耀,譽稱為「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

進士第第一名稱為「狀元」或「狀頭」。科舉及第以後,就叫有了出身,也就是初步具備了做官的資格。要獲得官職,還需要到吏部參加掛選。

唐初每年科舉錄取的人數很少,但從高宗時起,科舉入仕者在官員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從而奠定了中國古代社會後期高級官吏由科舉出身者擔任的格局的基礎。

按唐代的制度,由於出身不同,初授官的品級也不同。

秀才科:上上第,從八品下;上中第,正九品上;上下第,正九品下;中上第,從九品下。

進士科:甲第,從九品上;乙第,從九品下。從授官的規定來看,制科及第最優,其次是秀才,再次是明經,最次是進士。而進士及第卻最難,大致是一百人取一、二名。

儘管如此,士人所重,惟進士一科。不由進士出身的,終不為美,制科出身反而被視為「雜色」。

進士科出身初授雖只九品,但升遷較易,「大者登台閣,小者任州縣」。

唐代的宰相,大多進士出身,中唐以後尤其如此。吏部考試不合格或者連常科也沒有及第的士人,只能投靠節度使,充當他們的幕僚,然後經他們推薦,才能授予其他的官職。

常科、制科之外,從武則天開始,又有武舉,由兵部考試,考試的項目有馬射、步射、負重等,高第者可以得官,但選用之法不足道,人們並不重視。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最具獨創性的考試制度。作為一種取士制度,科舉制的推行,使政治權力具有一種開放性和流動性,大批中下層土人由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參與政權,從而在現實秩序中突破了門閥世胄的壟斷,擴大了封建皇權的社會基礎。

由隋唐始創的這種科舉制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善、最嚴密的人才選拔制度。

從那時起一直到20世紀初廢科舉止,這種制度延續了1300多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各種具體制度中,這是歷時最久、變化最小卻又是影響最大的一項。

唐朝時社會上對科舉考試十分重視,當時人把榜上題名,高中科舉者美稱為「登龍門」。

唐人筆記小說《封氏聞見記》說:廣大士人弟子無不「酷嗜進士名」,以為「俊秀皆舉進士」,榜上題名「百千萬里盡傳名」,因而視為「登龍門」。

所以即使是王公後代、達官貴人,不由科舉出身,也總覺得是憾事。

那些考中的進士,紛紛寫詩,表達自己得意的心情。

詩人孟郊考中進士後,寫詩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新進士趙匡寫的《及第謠》說:「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雲地。物經千載出塵埃,從此便為天下瑞。」

唐朝每次科舉放榜後,還有曲江宴的盛舉。曲江指長安東南的曲江亭子,宴時熱鬧非常,皇家教坊樂隊特來演奏助興,有時皇帝也登上曲江南岸的紫雲樓垂簾觀看。

宴會過後,眾進士又到大慈恩寺雁塔題名,以示榮耀。

詩人白居易就在雁塔下題過名,他登第時年方27歲,年紀最小,所以題名後有詩云:「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科舉制的推行,對隋唐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歷來有重視學校教育的傳統。隋唐時代學校教育有了更大的發展。

唐太宗把學術文化提到與治國好壞相關的高度來認識。他認為:「近代(指南北朝以來)君臣治國多劣於前古」,原因就是由於大臣們不讀書,「無學業」,「不能識前言往行」,力糾重武輕文的弊風,提倡用人以德行、學識為本。

唐太宗擴充學校,加強管理。唐朝的學校教育,自開國後經百餘年經營發展,學校制度已相當完備。

管理中央學校的機構為國子監,其下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合稱「六學」或「六館」。

學生叫生徒,教師為博士、助教。學生最多時達8000餘人,還有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都派遣的留學生,可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學府,「鼓篋而升講筵者,八千餘人,濟濟洋洋焉。國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唐代學制的特點之一是開始確立專業教育,唐朝設立的關於算學、天文、醫學等自然科學的專業學校或專業訓練,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現的實科學校。

而歐洲此類實科學校的出現,則是在17、18世紀之際。

唐朝很注重加強學校教育與科舉制的聯繫,到唐玄宗時期,學校被完全納入科舉制的軌道。在科舉制的影響下,唐代的私學、村學逐漸興盛。社會上甚至出現了「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者焉」的風氣。

科舉制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獨特創造,對於世界文化也是一個有益的貢獻。

明朝來華的著名傳教士利瑪竇讚揚中國科舉制說:「他們全國都是由知識階層,即一般稱為儒生的人來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著整個國家。」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也都肯定中國科舉制,稱這個制度防止了權力的世襲化,保證了知識階層的合法對流。

法國重農學派奎納,更主張在西方仿行中國的文官考試制度。

1791年起,法國率先實行了文官考試,接著1853年後英國也推廣文官考試。

在一些現代西方學者看來,科舉制是最能激發其想像的中國制度之一,是政府公職向所有才能之士開放的理想像征。

西方學者威廉斯(S. Williams)曾經評價隋唐產生的科舉制說:「中國政府中文武官吏所由產生的這種著名的考試制度,雖在古代的埃及或有類似的制度,但在古今任何一個大國中都算是一種無可比擬的制度。」

費正清對唐代創立科舉考試制度的意義評論說:「唐代的官僚制度標誌著文官功勛制度的一個真正的開端,它是中國文明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由於科舉制度是政治財政最顯明的成功之路,因此,一切試圖跨入仕途者均被導引到同樣的經學、文學教育形式中來,這樣,就產生了知識教育的統一。經典教育是一種發人深思的教育形式之一,它為近代的大英帝國培養了一大批成功的統治人才。」

感謝關注古今史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怎樣取消微信預約?
這也不能成為我偷懶的理由
脫團投稿:第二十四期
新系列的開啟
詩歌/散文賞析

TAG:公眾號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古代居然就敢這麼對中國,絕對很您想的不一樣
世界上到現在還沒發現的三大寶藏,一個在中國,另一個和中國有關
這個地方不屬於中國,但是這裡的人卻說的中國話,用人教版課本
中國古代唯一的一個沒有外患的朝代,在滅亡前一直都是最強王者
中國的這一決定,讓很多國家苦不堪言,印度卻從中得了大便宜
這是中國最成功的一場洗腦教育,要不然,我們不一定都是中國人了
《不問西東》的他們,與這所大學一起成為了中國的脊樑
那些很讓人討厭的中國式親戚,就該這麼懟回去
外國人特別想知道中國真正到底是怎樣的?呆在中國的外國人這樣說
朝鮮獨有的資源:專供中國皇帝享用,現在也很多人想要
中國這一戰略武器終於出現!外形世界唯一,俄羅斯也沒有
中國一塊古石碑,鄰國硬說是他們的,索要多次,中國斷然拒絕
這個民族是外國移民,長得一點不像中國人,卻稱:我們是純中國人
中國古代皇上的傳位卻實是一個難題,但也有一定的制度可行,決不會像民間傳說的那樣
泰國山上住著一群會說中國話的人,以前種鴉片為生,現在不一樣了
揭秘中國百家姓中最霸氣的一個姓氏,如今卻一直在影響中國後代,原來是因為這3點!
十年前的中國美女是這樣子,現在卻是這樣子…
大清對中國最大的貢獻!這一點真沒得黑,我們可能還比不上清朝
她是權志龍Ins上唯一關注的中國人,背景完勝韓雪,如今過成這樣
這一武器在中國已過時,為何卻被當做中東戰場上的寶貝?真相令國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