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真實的長平之戰

歷史上真實的長平之戰

上黨-長平之戰

起因

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韓上黨(今山西東南部沁水以東地區,含晉城、陵川、高平等地)守將馮亭抵擋不住秦軍的進攻,願把上黨獻給趙國。趙國接受了,封馮亭為華陽君,令其繼續守上黨。眼看到手的韓上黨歸了趙,秦昭王十分惱火。由於趙的插手,秦軍暫時停止了對韓上黨的進攻。讀中國古代歷史,了解更多歷史真相——

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命左庶長王齕再攻韓上黨。趙使廉頗將。廉頗到達趙上黨(今山西榆社、和順、長治等地,南與韓上黨相接)時,秦左庶長王齕已攻取韓上黨。於是,廉頗駐軍長平(今山西高平市北),與秦軍相接。先前,孝成王在議救上黨將時,藺相如舉薦廉頗。但田單認為,廉頗本為騎將,善於平原野戰,不善於在上黨這樣的山地環境作戰,而且廉頗與秦軍交手鮮有勝績,不如派有在上黨地區作戰經驗,曾經在閼與大破秦軍的趙括為將。孝成王再問藺相如,藺相如堅持舉薦廉頗,而不用趙括。時值藺相如在趙國用政。

形勢

秦軍佔有韓上黨後,王齕堅壁營壘,治軍嚴整,避免與趙軍衝突。廉頗治軍不嚴,(這也為趙括臨陣換將,使軍心大亂埋下了伏筆。)將士爭功。四月,裨將茄見秦軍安靜,以為秦軍畏趙,便攻擊秦軍哨兵。秦軍奮力反擊,殺死茄,引來廉頗大舉攻秦,長平之戰爆發了。

六月,秦軍陷趙軍,取二寨,殺四尉。七月,趙軍築壁壘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壁壘。廉頗堅壁待秦,但秦軍仍能不斷蠶食趙軍,不斷攻破趙軍營寨。趙軍不利,士卒多有逃亡,廉頗無法制止。趙上黨告急。

政治博弈

消息傳到趙國,群臣議論紛紛,藺相如託病。(趙括為什麼只會紙上談兵?還不是藺相如不給趙括機會。好好的一個朝廷重臣,掌握著選拔人才的重任。而筆試成績、面試成績這麼優秀,還有戰功的趙括---當時用軍功受封制,功軍是看得了多少敵軍首級定,可是趙括一直當的是「軍師」,等於是沒有戰功----後來的漢將李廣也是因為沒有得敵首級而不能封侯的。正碰上趙國天天打仗這個一個美好的時代,藺相如卻不給他領兵出征的實踐機會----趙括從來沒有獨立為將,多數戰功是當「軍師」得來的,也就是說沒有多少統軍經驗。他當然只會紙上談兵了。到了關鍵時刻才讓趙括出場,不敗才怪。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我們下面會說到。

如果秦軍佔有趙上黨,則完全控制了河東這個戰略重地。北上可取趙舊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向西越過太行山可直接威脅趙國的都城邯鄲。由於秦國佔據了韓國的上黨地區,又將攻破趙的上黨,形勢對趙國十分不利。群臣中有堅持用廉頗的,有建議用趙括代廉頗的,有建議用田單代廉頗的,還有建議用藺相如代廉頗的。趙孝成王認為,秦軍已佔有韓上黨,正在蠶食趙上黨,固守是守不住的,必須得把秦軍趕出上黨地區。孝成王準備用趙括為將,但他想聽聽望諸君樂毅的意見。

易帥

樂毅雖然卧病在家,但對外面的形勢非常了解。樂毅認為,從秦昭王的戰略部署來看,秦趙之間必有一場大決戰,而上黨地區就是秦趙決戰的第一戰場。廉頗是一位以勇氣聞名的優秀將領,他的長處是能夠在短時間內決出勝負的攻堅戰和平原野戰,而不是像上黨戰役這樣的持久戰。藺相如是一位出色的辯士,帶兵打仗不是他所擅長的。大臣建議用藺相如代廉頗是對他舉薦廉頗不力的怨言。田單有在齊國固守即墨,最終反攻燕國光復齊國的經歷,是一位可以重用的人。樂毅說如果他不是染有重病,力不能行的話,他願意為孝成王出征上黨,但是不行了。樂毅建議孝成王以趙括代廉頗為上黨地區將,以田單為邯鄲地區將,調廉頗回來防備燕齊魏趁趙國與秦國在上黨決戰之機對趙國進行攻擊。樂毅進一步解釋了這樣做的原因。趙括少年即在軍中,軍事經驗豐富,有攻城和野戰的經驗,而且有在閼與和趙奢大破秦軍名將胡陽的盛名,軍中敬畏其父子。而且趙括軍事理論深厚,趙軍將領多從其研習兵學,對他都很佩服,以他為權威,能夠服從他的調遣。趙括有其父趙奢之風,治軍嚴整,深念君恩,可以信賴。秦趙上黨決戰必然是一場巨戰,樂毅認為趙國有能力指揮如此巨戰的有四個人,趙括、田單、李牧和他本人。(沒有廉頗)此時匈奴大舉進犯趙國北部邊疆,李牧的壓力很大,根本無法抽身。而樂毅染病無法出征。田單本是齊國人,到趙國時間不長,雖然高居相位,但群臣仍視其為外人,軍中高級將領恐怕多有不服。田單只可坐鎮,而不可出征。對於魏冉居陶國對邯鄲的巨大威脅,正可以用田單來抵擋。趙括是公室出身,與其父素有威名,是指揮上黨戰區的最合適人選。樂毅本人雖不能親自帶兵打仗,但無礙於給孝成王當一個好軍師。孝成王認為樂毅的見解十分深透,對廉頗、田單和趙括的安排可謂各得其所。於是命趙括為將,率軍解救上黨。

未雨綢繆

趙括回家後,準備出征。其母讓趙括多向趙王求賜安家。以往趙奢與趙括戰勝歸來得到趙王的賞賜後,多會分給軍中將士,父子二人對錢財並不看重。趙括不解,問其母。括母說,你此次出征,指揮的部隊不下百萬,趙國的一半軍隊都聽你的調遣,這不能不讓趙王擔心。而且上黨地區自來是天險,足以自立,你手握重兵在此,日久,必然會有人向趙王獻讒。秦趙決戰,秦國必然是武安君白起與你決戰,勝負當在伯仲之間。敗則,吾家不存。勝則,衝天之功,必為趙王忌憚。你父子盛名已久,早已遭人嫉妒。你多向趙王求賞,置辦家業,替子弟求封;而你須孤身出征,家中子弟盡留邯鄲,以此示你戀家必歸之意。君王歷來不愛貪名的將軍,你父親好廉名,結果群臣對他多有排擠。讓你求財自污,實屬無奈。如此巨戰,實際上已難以分辨勝負,全在評判者的側重,因而必須要趙王不疑才行。(這個趙孝成王,可是得了父親趙惠文王的真傳,內鬥內行,外戰外行----當然,經歷了趙惠文王在幕後策劃的「沙丘之亂」後的趙國,已不是那個趙武靈王時的趙國了----這是那時趙國也不能君臣一心,才有了「沙丘之亂」.....現在就更加困難了。也就是說明面上趙括被長期「雪藏」,是身為權臣的藺相如從中作梗,更深的原因是權臣和趙國公室的內鬥,不過他們的內鬥被趙王利用了。這也是平原君趙勝不得志的原因所在----因為他們都是可以威脅趙王王位的人,而且他們還是當年胡服騎射改革的中湧現的少壯派成員---趙括父趙奢就是因為避「沙丘之亂」而出逃燕國的,同去燕國的還有樂毅---這就是為什麼樂毅老為趙括說好話的原因,他們是世交。)趙括依其母言。括母又向孝成王貶趙括,勸趙王不要讓趙括為將,以此來試探趙王對趙括的任用決心。見趙王用趙括之意已決,便誘趙王許諾無論趙括勝敗,與其家人無關。趙王同意了。

到任動向

趙括到長平後,嚴明了軍紀,對廉頗使用的將領多有裁撤。廉頗好用勇敢軍人為將,但多不善謀,不善統御。趙括對趙軍進行了一番整頓後,(趙括的毛病出來了,他是臨陣所異之帥,本來就軍心浮動,他還來個臨陣將,這正是統軍經驗不足的表象)再與王齕交戰,王齕不利。昭王聽說趙括已到長平,急調武安君白起。

趙括見秦軍的集結與部署大為變動,知道武安君已到軍中。

決戰形勢

八月,白起見趙括漸收失地,便提出與趙括決戰。孝成王命趙括抓住時機,儘快擊敗白起,再向東解決魏冉。於是,趙括同意決戰。

白起在西,趙括在東。在白起西面五十里是很深很寬的沁水,在趙括東面十里是河床很寬但水很淺的丹水。兩軍南為太行、王屋,為秦軍所佔,北為太行山脈的幾處關隘,分歸秦趙。這塊矩形戰場坐落在上黨盆地中。

決戰過程

趙括命令駐守沁水西岸皮牢(今山西翼城東北)的趙軍掃除沁水沿岸的秦軍,控制沁水,向東與趙括軍夾攻白起軍。命令駐守晉陽的趙軍南下臨汾、安邑一線,保護皮牢軍,威懾河西空虛的秦國本土。

決戰開始了。趙括率軍猛擊白起軍,白起軍向西撤退。眼看就要退到沁水東岸了。突然,趙括髮現,沁水東岸沿線有秦軍的營寨。這是白起命令駐守在沁水東岸光狼(今山西端氏西北)的秦軍在一夜之間紮起的營寨。白起軍進入背水陣中,拼力死守。趙國的皮牢守軍被王齕阻擊,沒有完成趙括的控制沁水沿岸、東渡夾擊白起軍的指令。晉陽的守軍被秦將司馬梗阻擊無法南下完成對皮牢軍的支援。趙括軍雖然屢次沖入秦軍背水陣,但在沁水中的秦國戰船馬上又配合岸上的秦軍將進入秦寨的趙軍消滅。這些戰船是坐鎮野王(今河南沁陽)的秦昭王派來的。趙括與白起在沁水東岸進行了一場面對面的消耗戰,兩軍難分勝負。趙括無法消滅白起軍,也擺脫不了他們。由於秦軍列的是背水陣,趙軍突破他們沒有意義,突破後,面對的是一條又寬又深的沁水,水面上是秦軍的戰船。趙括想退回長平,但稍一行動,白起軍就死死地纏上來,趙括明白了,白起是要全殲他這支趙軍。大軍作戰,糧食是關鍵。白起軍有沁河上的秦艦補充給養,而趙括軍卻只能吃隨身攜帶的少量糧食。趙括不得已,命一支趙軍斷後,掩護大軍東撤。但就在快到長平的時候,前方出現了一片營寨,一股數量極大的秦軍堵住了歸路。這是秦昭王從野王發來的援軍,目的在於斷趙括的退路和糧道。身後的白起軍在消滅了執行掩護任務的趙軍後,又攻了上來,與阻斷趙括的野王軍夾擊趙括。擺在趙括面前的路只有越過丹水東撤陵川。趙括撤到丹水河邊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本來不深的丹水突然間變得像沁水一樣寬,一樣深了。沒有渡河船隻的趙軍被突然間變寬的丹河斷了最後一條路。原來,丹河裡的水是秦昭王從黃河中引來的。丹河中有不少秦軍的艦船。丹河東岸有秦王從野王發來的部隊,阻擊陵川趙軍的援救。實際上,陵川的趙軍未敢來救。

趙括被秦軍死死地圍住了。長平、晉陽、皮牢的趙軍拚命向趙括靠攏,秦昭王派出的野王軍、司馬梗軍、王齕軍也拚命地阻擊。整個河東戰場的形勢是沖與堵,只要秦軍有一路被突破,秦軍就會滿盤皆輸。秦昭王讓穰侯從陶國對邯鄲加緊進攻,使趙國不能抽調兵力援救長平。

趙括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糧食。隨身攜帶的少量糧食早已吃光,糧道又被切斷。戰馬也都殺了,可以吃的東西都吃了。最後,趙括不得不下令以軍中殘、病、弱、老者為食。趙括曾派趙軍中英勇果決之士刺白起,白起受傷。在被困了四十六日後,趙括選軍中一酷肖自己之人,穿他的鎧甲,用他的旗號引一軍向晉城(今山西晉城)突襲,而自己引一軍向長平突圍。秦軍射死酷肖趙括者,以為趙括已死。秦軍圍住趙括軍,向趙軍喊話,說趙括已死,勸趙軍速降。於是,趙括詐降。白起發現,趙軍雖降,但仍然不亂,疑是詐降,怕趙軍反覆。白起想先將趙軍解除武裝,再盡殺之。便假意接受趙軍投。趙括對手下的將領說,趙軍並未戰敗,鬥志未懈,白起不會真心受降。秦軍的接受投降必然也是假的,秦軍在解除趙軍武裝後,會再攻趙軍。趙括打算在秦軍受降時,利用與秦軍接近的機會,先動手。在受降時,趙軍突然向秦軍發動襲擊,兩軍再戰,死傷無數,趙軍終因力竭而敗。白起選從長平附近捉到的趙國少年向邯鄲報假信,以造成邯鄲混亂。邯鄲聽說趙括投降,大震,秦國混在邯鄲的間諜乘機渲染趙軍大敗的氣氛,蠱惑人心。與趙奢趙括不善者請趙王夷滅趙括三族。因趙括母在趙括出征前與趙王有約,孝成王沒有食言。田單不信(田單本人是心理戰的高手,當年他就是這樣玩了樂毅一把),拷問報信的趙國少年,方知這些少年乃外圍之人,並非親眼所見趙括投降。報信人都是秦軍不殺,依秦軍之言給趙國報信的。田單盡殺少年,使間諜詳查長平之戰的確實情況。不久,間諜回報田單,趙括是詐降,最終戰死。趙括全軍戰死,雖然損失慘重,但消耗的秦軍數量更多。於是,田單穩定趙人心,捕殺蠱惑造謠者。孝成王問望諸君長平之戰,樂毅說,趙括雖死而趙軍未敗。趙括的部署可謂得當,只是趙皮牢、晉陽二軍未能完成任務,殊為可惜。趙軍雖然損失稍大,但秦軍的消耗的人力物力也不相上下,秦趙兩強對峙的格局沒有改變。趙國的最大損失是失去了趙括。秦軍雖然暫時能夠佔領河東,但已兵力虛弱,必然會被趕走。孝成王厚贈趙括家人,夷陵川守將。(戰略上,趙括的戰法消耗掉了秦國的大部分兵力。這樣,在接下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也是只好灰溜溜的退兵而去。也就是說,當時的國際形勢,趙國貪上黨一郡之地,本來就是棋輸一著---是平原君趙勝乾的好事!單看邯鄲會戰,趙國又是先輸後贏,而這個先輸,就是輸在長平之戰上。但是沒有長平之戰對秦軍的有生力量的消耗,哪裡會來得邯鄲會戰的小勝。又怎麼會在最後使得趙國復得上黨。

趙軍全部戰死後,白起使人尋找趙括屍,不得,只找到趙括用劍和鎧甲。白起極為傷心,以衣冠厚葬,取趙括劍自用。趙括身材長大,美姿儀,矯健多力,人格特出。

戰後,白起見秦昭王,論趙括。白起說,我以五十萬之眾圍趙括二十萬之軍,傷亡過半,才全殲此軍,是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腹中無食,以人充饑而鬥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長平之戰,秦軍精銳損失過半,優秀將領死傷無數,實際是秦軍未勝,趙軍未敗。唯一的不同是,趙括死了,我還活著。秦昭王說,長平巨戰,秦失六十萬,趙失七十萬,秦可謂小勝。而趙括死,武安君存,可謂大勝。事後,范雎謂秦昭王,長平巨戰,大勝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三年後,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昭王殺白起。秦將鄭安平降趙,上黨復歸趙。

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為成語「紙上談兵」,不過這對他來說並不公平。

關鍵原因

趙括被迫出擊找秦軍決一死戰的原因:

廉頗的論持久消耗戰,帶領四十餘萬的全國青年,在外面不種田達3年余之久。趙國國力、人口、農業都比秦薄弱,趙國糧食吃光了!向齊國借糧食,齊國一貫不參與秦與五國的戰爭,不肯借。趙國全都危在旦夕,趙括看到廉頗的戰術失效,坐等也是死,拼了也是死,那還不如出去拚死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大秦帝國》之長平之戰的疑點及真實的趙括
長平之戰始末(九),毛遂自薦,聯楚合縱
長平之戰對秦趙雙方到底意味著什麼?

TAG:長平之戰 |

您可能感興趣

上黨之爭和長平之戰的背後
中國歷史之長平之戰
古代戰爭之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在中國戰爭史上創造了哪些之最?
也說長平之戰
為什麼說長平之戰是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其實原因不簡單
長平之戰的交戰雙方,長平之戰的簡介是什麼?
長平之後,願無長平:阿九背後真實的明朝公主
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長平之戰:戰敗的趙括到底是不是紙上談兵?
長平之戰真的是戰國的轉折點嗎?
長平之戰中,趙國為什麼派遣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
長平之戰的導火索
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長平之戰:趙括到底是不是紙上談兵?
歷史上繁衍出來的長平之戰優秀的官二代趙括
長平之戰國君無能,趙括淪為史上最慘背鍋俠
長平之戰,趙國必敗之戰?
長平之戰的失敗,真的只是趙括的紙上談兵嗎?
再現長平之戰 古戰場軍事文化的弘揚
長平之戰,趙王為什麼信任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
長平之戰,趙括真敗於無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