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淺談香港歷史教科書的編排特色

淺談香港歷史教科書的編排特色

本世紀20年代,歷史教學界的老前輩何炳松先生曾寫過一篇《歷史教授法》,文中提出許多卓越見解,至今對我們仍有借鑒意義。他提出,看一本歷史教科書的質量好壞,「第一步就是看他是否明白而確切。此外要研究書中的觀察點是什麼,所附的地圖、圖畫等好不好,所附的參考書是否適當,所附的問題或大綱之類是否有用,目錄好否,文字如何等等」。何先生還提到教科書里應有各類「表解」,以及「養成學生自動研究的習慣」的引導方法,獲得一些「批評史材同組織史事的知識。」這些建議涉及到要求歷史教科書不僅要文筆淺顯易懂,還要求在編排上有啟發學生自學能力提高的特色,也就是現在我們經常強調的啟發式,從教材本身就提供學習者自動發揮智能的條件。當代香港著名學者錢穆,在一本歷史教科書的「弁言」中,也提出:「教歷史者,首貴能於此分析指點,可以使學者長見識,增修養,此乃歷史教育最大之功能」,他又說:「能知事變、人物與時代,此乃歷史之初步入門,亦為歷史學之主要骨幹。」要完成這一社會功能,達到以上教學目的。無論在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及編排上,都要有足夠的保證。下面我就所見到的幾本香港出版的中國歷史教科書,從他們的編排特點上,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同時也從他們的編排特色,談談對我們編寫教材的啟示。?淺評甲乙兩部課程的編排?

香港歷史教科書編排上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將歷史課程內容分為甲、乙兩部。這是根據香港政府教育司署統一頒布的課程綱要決定的。據有關教科書解釋:「甲部課程主要敘述中國曆朝的治亂興衰,歷史大事的轉變及其影響,使學生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一基本認識。乙部課程介紹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文化發展沿革,中國學術思想的演進,及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使學生認識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及其對世界文化發展的影響。」對比了幾種不同出版社不同版本的《中國歷史》課本,概括起來,乙部課程所含內容幾乎包括所有中國古近代文化史、科技史、制度史和部分社會經濟史,以及若干年以來的考古成就。?這樣編排的長處是什麼呢?可以概括為三:第一,香港課本以比較多的篇幅講授社會生活和文化史的內容,符合當前史學界重視這方面歷史,把歷史寫成全方位的整體歷史的時代精神。法國年鑒學派的代表人物費弗爾提出:「只存在作為整體的歷史」,歷史應當是「包羅萬象的」。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屈威廉也提出,應當重視「政治以外的歷史」。通觀香港各家歷史課本,它們屬於乙部的文化史、社會史、經濟史和部分制度史內容所佔的比重相當大。香港教育圖書公司《中國歷史》第二冊乙部課程佔全冊內容的1/3左右;香港人人書局有限公司《中國歷史》第三冊約190頁課文中,乙部課程內容佔90頁,所佔比重幾及1/2。現代教育研究社所編中學五年級適用的《中國歷史》乙部課程也佔到全書的一半以上。而最近出版的香港文達出版公司的《中國歷史》(5),全書內容都為乙部課程,共有205頁之多,書中羅列中國曆朝重要制度、經濟發展、中外交通、學術思想和宗教傳播各類「政治以外的歷史」。我們先不去談這些課本選材的內容與觀點,就其對於政治以外歷史所重視的程度,在試圖將歷史課本寫成全方位的歷史的教科書方面,是應當值得稱讚的。這說明編著者的意圖,是在向著時代潮流靠攏。第二,將中國歷史教科書,分為甲乙兩部課程,乙部課程中,把各類制度、學術、文化和社會經濟史以時間先後為序縱貫各朝各代來系統敘述,也便於學生對某種制度、某種文化學術現象和某類社會經濟生活,有更為整體全面地了解,方便於他們對前後內容作出有機的對比,從而得到完整的歷史知識。如,香港教育圖書公司出版的《中國歷史》第二冊,在乙部課程中,第二章有我國教育制度史和科舉制度史兩項內容,自周秦以來教育制度的變遷一目了然,環環相扣,從西周教育談到孔子的私人辦學「講學傳道」,然後說到「秦代以吏為師」、漢建太學、唐代的國子學、弘文館、宋明的書院,一直到清末的京師大學堂,銜接十分自然,敘述有序。我國人才選拔制度自先秦的「世卿」,到漢代的察舉,又到魏晉的九品中正,然後是隋唐的劃時代科舉考試、宋元明清科舉制的發展變化,直至1905年科舉制的結束。尤其是從唐到明,科舉考試的利弊,從選才「良策」演變為禍害」,前後敘述得清晰明了,十分有說服力。學生經過學習,也會對中國的科舉制,有更為正確全面的認識。關於歷代政治制度的前後相承關係,甲乙部課程的處理方法,最為有利於學生系統認識和了解,現代教育研究社《中國歷史》第五冊乙部課程「重要制度」之第一節「秦漢之宰輔制度」至第五節「唐、宋、明、清之重要兵制」,敘述各朝各項官僚體制、選官制度和兵制一覽無餘。尤以宰輔制度前後一脈相承,前後變化敘述清晰,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從秦漢到隋唐到宋元明清一步一步地強化:從丞相、三公九卿至三省六部,而樞密院、三司,再到內閣制、軍機處,皇權逐步加強,相權逐步削弱。這樣從縱的方面給學生十分系統的知識,從認識論上也是最順理成章的,比割裂到各朝歷史中去分別敘述,效果要好得多。第三,歷史課程分為甲乙兩部,還有利於將在正課時不容易寫到的或易於忽略的日常文化和社會生活現象作為補缺寫在乙部教材里。例如,在香港現代教育社出版的《中國歷史》(一)乙部課程的第二章,內容為我國「文字、文具之演進」,從縱的方面列舉我國文字的起源,包括西安半坡彩陶刻畫符號、商朝甲骨文和西周以後鐘鼎文、戰國大篆、秦代小篆的發展,直到此後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流行。有的香港歷史教科書還一直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簡體字和文字改革。在這本教科書里,最值得推崇的是在乙部課程專門設置了文房四寶等「文具之演進」一節,對我國紙的發明史、筆的起源、墨和硯的製造,都作了專項介紹。這些內容都是在人們社會生活中身邊的文化,中小學生最為熟悉,在思想上又可以進行祖國文化悠久的傳統教育。而常常因為其內容偏少而為歷史教科書所忽略。有了乙部課程,這些常見的文化現象就便於寫成系統的歷史了。還有一些內容也經常容易被寫教科書的人疏忽。如我們決不會忘記寫萬里長城、大運河;但因為課文的文字所限,不太容易寫到秦朝、隋朝的馳道和西周以來就開始的我國驛站、郵傳。而這些內容在古代人們生活中卻又意義重大。用誇張一點的話說,馳道相當於現代的「國道」和高速公路,而驛站便是今天郵局,都和人們生活非常貼近。香港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在乙部課程中專章節寫進了這些內容,不能不認為他們想得周到。而從歷史觀上說,他們在這方面將歷史看成全方位的社會史,認識比較全面,是值得稱道的。?但是,歷史課程分為甲乙兩部的做法,也有它不可克服的矛盾和缺陷。第一,常常會出現同類知識的重複。比如,上面提到的現代教育研究社版《中國歷史》(二)的《運輸及交通的演進》一章,比較詳細地提到秦隋的馳道和隋朝的大運河,而就在同冊課本敘述隋朝史時,也用不少篇幅談到隋的馳道和大運河,而在同套課本的第一冊,講到秦代歷史時,仍要談到修治馳道的內容。這就可能給人以敘述相重的感覺。第二,歷史課程分為甲乙兩部,甲部僅「介紹歷代興衰因果之概略」,即只從政治史著眼,專講歷朝政治興亡得失。這樣寫的一個最大遺憾是我們看不到當時歷史的全貌。比如,中外史家所一再艷稱的「漢唐盛世」,漢朝鼎盛到什麼程度?唐朝又如何繁榮?因為甲部課程中缺乏社會經濟史的內容,人們看不到漢朝東、西二京的繁榮,也看不到兩漢手工業的興盛。而這一點,在現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教科書里,卻顯現著鮮明的容貌。該教科書的第二冊「盛世經濟的繁榮」一課里,也到處洋溢著「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流光溢彩。在那套教科書里,秦漢政治、經濟、民族、對外關係、文化,隋唐政治、經濟、民族、對外關係、文化,是緊密結合一體化地給予敘述的。第三,香港歷史教科書分為甲乙兩部的寫法,還有一些具體的問題需要給以彌補、解決。比如,一直到現在,將我國最早的原始社會的歷史?從元謀人、北京人到仰韶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到大汶口、二里頭文化,仍舊放到乙部課程內,在甲部課程的遠古社會史,只寫三皇五帝和黃帝、堯、舜、禹的神話傳說。這樣的割裂是否合適,我當然只是提出個人意見,香港編寫教科書的專家自有認真的考慮。還有一點,無論在甲部和乙部課程內容中,對我國歷史上各少數民族的活動和他們對整個中華民族的貢獻敘述比重過少。比如,唐朝時缺乏對吐蕃、南詔、渤海政權的介紹;宋朝歷史實際上僅以兩宋為中心,身居傳統文化所在地中原的遼和金朝,經濟文化幾乎無一字描寫。這對把中國歷史看成是整個中華民族各民族的歷史,不能不認為是很大的遺憾。假如在乙部課程中除現在的歷代制度、歷代社會經濟、歷代中外交通、歷代學術文化而外,再增加一章歷代民族關係,定將使教科書更為完美。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編排特色

通過教科書,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香港各家歷史教科書,採取了若干可取的做法,可以說是各具匠心。一種最通常的編排辦法,是在課文的各章各節的「問題討論」和「教學活動建議」中,精心設計許多可以啟發學生自己動手、獨立思考的內容。例如,香港朗文發展有限公司出版《中國歷史》第一冊,在學完商朝歷史以後,問題討論中有兩項:一為「試設計一個以商朝社會生活為主題的壁報」;另一個是:「試搜集或摹寫甲骨文圖片我深為佩服編者的思路,通過這兩個歷史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自覺地重溫商朝青銅時代的生動歷史,而且通過自己辦壁報和摹繪甲骨文,又可藉助自己設計組織的壁報內容,把商朝歷史課上所學的內容系統化和立體化,比較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距今3 000年前的那段遙遠的歷史。另一本香港齡記出版有限公司《新編中國史》第一冊在學完我國遠古神話傳說後,有這樣兩份問題討論和習作:第一,「搜集本章有關的人物故事,大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第二,「堯舜禪讓是怎樣的一種制度?近代史家的看法怎樣」?這兩個問題既可讓學生敞開思路,自由發言,培養他們自學的學習積極性,又有一定深度,鼓勵學生去閱讀一定的參考書。而最後的目的則是使學生科學地認識古代神話傳說的真正含意。同時,尤為重要的是通過第一個問題的課堂討論與交流,大家會更多地認識和了解自己是「炎黃子孫」,因而感到自豪,更加熱愛中華民族和自己的祖國。有的香港課本還出有規定閱讀參考書的課堂討論題。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既有功又有過、既英明又專制的君主。著名明史專家吳晗先生曾先後在1954年和1965年寫了兩個稿本的《朱元璋傳》,可見評價這個人物是有一定難度的。恰如其分地全面地評價了這個歷史人物,科學的歷史觀就會向前大進一步。香港人人書局有限公司出版的《新編中國歷史》第二冊明史部分卻出了一道「人物評論」題,其「論題」為:「朱元璋是一個怎樣的人?」並指定參考書為吳晗所著《朱元璋傳》。通過這道題的課堂討論,學生無論在辯證觀點的掌握方面,閱讀參考書的能力方面,以及如何選取史料來論證自己觀點的辨別史料的能力方面,都會有較大的提高。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中國歷史》第三冊也有一道精心設計的課堂討論題:「南京大屠殺為什麼說是現代史上最不人道的一頁?」這道討論題好在兩點:第一,學生在討論課題時,必須去搜集許多日本軍國主義強盜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行資料,或去參觀有關博物館或訪問老人等,這本身就會受到一次活生生的教育,有些過去中國人民所受的災難痛苦,是學生聞所未聞的。第二,學生們還要回答出為什麼這次大屠殺是「現代史」「最不人道」的一頁。這就又要求他們與世界各國現代戰爭罪惡進行對比,從中他們會看到德國法西斯在歐洲犯下的罪惡、日本法西斯在香港和東南亞犯下的罪惡,美英新老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犯下的其他罪惡。然後從屠殺人數上、殘酷的屠殺手段上,得到「最不人道的一頁」的結論。這次討論既可對學生進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又可鍛煉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綜合、對比、評價、議論、判斷等多方面的智能。朗文版《中國歷史》第一冊還設計了很有意思的練習,讓學生參照課文,繪製一幅漢代疆域圖,並同時參照現代中國地圖,比較一下漢疆域和現代疆域的大小,使學生了解我國版圖發展的歷史。上述香港課本在練習、課堂討論和教學活動方面的編排設計,顯得活潑而不呆板,有深度而不淺薄,十分有利於學生智能的培養,值得我們參考。

香港各種歷史教科書,在編排方面有利於培養學生智力能力的另一種做法,是加強課前預習。這在文達出版有限公司新近出版的幾冊中國歷史教科書中,表現最為鮮明。該版《中國歷史》第四冊(下)第一章《隋之建設與衰亡》中「預習」部分有三道題:第一道題提示有隋朝開國之功,又進行改革政治、民生之措施,頗有功效的皇帝統治時期,史上稱許為什麼?(答案:開皇之治)。第二道題為:「隋朝的五大建設包括為;()、()、()、()、()(答案為:營建兩都、設置倉窖、重修長城、修築大道、開鑿運河)。第三道預習題則問隋煬帝四齣巡遊為什麼是導致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這三道預習題實際上囊括了即要在課文中講到的全部重要歷史內容。先使學生預習思考一下,有助於他們對教師授課的理解。同冊第三章《南宋偏安》,課前亦有兩道需要學生認真思考的預習題:1.金人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均落後於北宋,為何金還能滅宋?2.南宋有岳飛等若干歷史名將,為何北伐還不能勝利?這兩道預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預讀課文,同時還有助於啟發他們的分析思考能力。有這樣的預習內容,可以避免學生在課堂上僅能靠教師灌輸的學習上的被動局面。有一類預習題更能幫助學生回顧先前所學的歷史內容,培養他們的歷史比較能力。如文達版同上書第六章《明之政局與衰亡》的第一道預習題:「史家多稱漢、唐、明的宦官跋扈專權,說明明朝宦官專權的情況。」這道題使學生回憶到以前所學過的東漢和唐朝宦官的專權,還可能引起他們對三朝宦官專權的縱向比較。同章還有一道有趣的預習題,出的是東林黨有一副憂國憂民的對聯,上聯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要學生在預習時找出課文中的下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歷史課教學環節中,首先安排預習一項內容,我認為有較大的好處,而且應該說並不難做。目前世界上不少發達國家已逐漸把「發展學生自信心和鼓勵他們自發學習」列為教育發展方向。從本世紀60年代起,美國就有「個人計劃專題」的歷史課考核辦法。歷史教育專家們認為:「對聰明的學生而言,則自己發現答案,也許更有吸引力」,這種方法「比常規的學習方法更能產生較好的效果。其本質上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前有預習,和美國式的「個人計劃專題」自然不是一個層次。但是,從激發學生自我中心學習知識這一點講,二者效果是一致的。香港歷史教科書的這一編排模式,對我們應當是有益的啟示。?香港歷史教科書中,練習題的活潑、具有趣味和有利於學生獨立思考和個性發展,也是一大編排特點,值得我們參考。比如,現代教育研究社版《中國歷史》第二冊元朝一章有一道「問題討論」是:「元代速亡因素很多,你認為哪一項最重要?試說出你的理由?」課文中講了政治、經濟、民族三方面,都很重要,學生的回答一定各有千秋。若有課堂討論,一定是爭論十分精彩的。這樣的爭論,會引起學生對學習歷史的極大興趣。同書乙部課程還有這樣一道別開生面的討論題:「英國學者李約瑟曾把中國古代發明的西傳,比喻為『定時炸彈』,每次都使西方的政治和社會發生巨變。試分組討論下面三項發明,在西傳後所造成的重大影響:1.羅盤2.火藥3.印刷術。這樣的題既使學生了解了李約瑟這位「中國通」的英國學者,又從西人的書中更加證實了中華民族之偉大。同時這樣的題涉及了中外歷史知識。要回答這樣問題,學生勢必要自己去參閱一些有關資料,尤其會自動翻閱課本上的大量「注釋」。這樣,無疑增強了他們自學的興趣和能力。該課本還有一道設計得很有水平的思考題:「中國的地形是西部多山,地勢較高,東部多平原,地勢較低。運河的建設對這種地形有什麼特別的作用」??回答這道題需要有經濟、地理和歷史各方面綜合的知識,無疑會較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文達出版有限公司版的《中國歷史》也常有生動有趣、別具風格的題,如其第四冊「安史之亂與唐之衰亡」的預習題,大段引錄了白居易的《長恨歌》,然後提出問題:1.誰是詩中的「漢皇」?2.楊玉環入宮後,「漢皇」有何改變?這樣的題,自然會激發起學生對歷史的極大興趣,加強他們自學的動力。?對資料注釋的簡評?

香港歷史教科書的另一大特色,是對補充史料的普遍重視。一章一節課文,常常有多達10條、20條的「注釋」,釋文字數達到正文的一半到3/4,有時釋文字數還可能多於正文。試以現代教育研究社版《中國歷史》第五冊為例,「五四運動」一節,正文約為3000字,釋文達到5000字左右。這一節的21條釋文中,介紹我國早期留美、留法、留日學生約300字,五四運動領袖人物陳獨秀、蔡元培、李大釗、胡適個人經歷各約200字~250字。華盛頓會議、傅斯年等人的新潮社、鄧中夏等的平民教育講演團、毛澤東的新民學會,都在注釋中給予專題介紹。這樣,學生學習五四運動一課,除了課文以外,還可以從教科書的注釋部分得到更為豐富歷史知識,歷史課本就可以避免成為乾巴巴的教條。同樣,在香港歷史教科書的古代史部分,也有甚為豐富的史料注釋。如香港教育圖書公司版《中國歷史》第二冊盛唐時代兩節,正文大約3 000字,注釋多至2 500字,僅武則天一個注釋就近400字,介紹她從太宗人才到感應寺為尼到立為皇后,一直到參預政治、稱為「二聖」,最後稱帝建周,等於一個武則天小傳。這兩節的注釋里,連楊玄感起兵、杜如晦、房玄齡、魏徵的簡歷,韋後和太平公主的政爭,全都一一寫進,內容詳實。有時,注釋中也用圖表的形式。現代教育研究社《中國歷史》第三冊有一關於洋務運動的「洋務運動推行的主要設施表」,細到包括晚清的所有重要洋務,如設同文館、設洋炮局、江南機器製造局、福州造船廠、水師學堂、築旅順港、辦漠河金礦、天津醫學堂等等,一概在表內。

歷史教科書課文作注釋的編排處理,在民國時期的課本里就出現過。至今我國台灣的歷史教科書,尚在這樣做。本世紀八九十年代台灣國立編譯館主編的國民中學《歷史》課本,仍堅持這種模式。只不過注釋部分比以前少多了,其目的在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在台灣國民中學歷史的編輯大意中聲明:這些注釋,「旨在供作參考,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無意增加學生記誦的負擔」。台灣歷史課本的注釋,一般附在一節之後。以國民中學《歷史》第二冊為例,隋朝一節,只有兩條注釋;即連「大唐帝國的盛世」,也僅注釋一條。可見歷史教科書課文作大量注釋的編排形式,目前在海內外都在逐漸淘汰。近年出版的有幾家香港歷史課本也正在改變注釋過於繁瑣的現象。如文達出版有限公司最近兩年新版的歷史教科書,就已不再有章節或課後列大量注釋的編排方式,而是將必須要注的資料附在課的正文之邊旁。比如,該公司最近出版的《中國歷史》第四冊(上),其《西周之封建》一章,只一個注釋,說明武王分封之前對付被征服者的三種不同意見。即連《唐之盛世》那樣內容豐富的大章,也僅六個注釋,這些注釋文字也很簡練,有的只是說明課文的史料出處,有的介紹和課文說法的另外不同意見,不再有前些年一些課本注釋的長篇大論。我國內地的幾家出版社的歷史教科書基本上不採用課後注釋的編排方法。有些必要給學生閱讀的史實,但不要求考核的,一般用異體字的編排方法和正文編在一起。少量的地名、帝王年號或專有名詞解釋則簡注在課文的頁下。這樣編排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不增加學生知識量的學習負擔。?我們認為,香港一些歷史課本通過補充大量資料注釋,來增加歷史知識量的編排做法,有利亦有弊。其利是可補充資料注釋的形式,給學生儘可能多的課文涉及到的但不可能一一細講的歷史知識。這可以補充正文的不足,並給學生較完整的史實或概念。例如香港教育圖書公司《中國歷史》(二)課文中提到「隋文帝在位,提倡節儉」,但在正文僅此四字,因為篇幅所限,不能詳談,便在注釋里列舉了他的後宮「不用粉化妝」,本人和皇后多穿布衣等具體內容。再如現代教育研究社《中國歷史》(二)中課文有「宋太宗時曾三次伐遼」,具體經過省略未寫,在注釋里才補充了公元979年、980年、986年高梁河、瓦橋關、歧溝關三次宋遼大戰,都以遼勝宋敗而告終。這個補充很為重要,不然就不會出現1005年北宋甘願給遼「歲幣」的澶淵之盟。從這一角度談,教科書中編排一些資料性的注釋,是必要的。但是,其弊也是明顯的。首先,中學(尤其是低年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畢竟篇幅所限,而且一般每章每節或每課都有字數所限,課程時數是固定的。因此,歷史內容不可能過分學科系統化,只能是對「歷史大事的轉變」,「有一基本的認識」香港教育圖書公司《中國歷史》編輯說明。正如錢穆先生所講,教科書唯有「語有分寸」,「教者易於講授,學者易於啟悟,方為良好的教科書」。有的歷史教科書在注釋隋唐之際的歷史事件時,連一般在教學中很難提到的楊玄感起兵、梁師都被唐朝平定,都列在注釋里,就顯得過分蕪雜瑣碎了。如果都列為學生的參考閱讀內容,那麼無疑會沖淡更重要的主題。關於歷史教科書的注釋編排,究竟應當繁簡到怎樣的程度,還有待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我這些淺陋之見,僅供參考。?圖畫、地圖編排的長處與不足?香港的歷史教科書,一直以圖文並茂見長。自本世紀80年代起,他們的歷史課本,就有意識編進許多精美的文物、遺迹和其他反映歷史面貌的插圖。香港歷史教科書的編者同行,將圖表、圖畫一直作為教科書的重要內容:「插圖和表解在歷史教學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書在這方面特別著重,精選了數百精美的文物圖片和表解,為學生提供了充實、確切的鮮明形象和知識資料,藉以提高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試以現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中國歷史》第一冊為例,書中先秦、秦漢兩部分課文共約100頁,圖畫及地圖佔到89幅。這些圖,有佔全幅頁面的,也有佔1/2頁面的。香港教育圖書公司《中國歷史》第二冊,唐和五代史部分,課文26頁,圖畫及地圖更佔到35幅,平均每頁有圖1.4幅。相當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歷史教科書隋唐史部分圖畫和地圖的比例(人教社1996年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中國歷史》第二冊隋唐史部分共66頁,配有圖94幅比例亦約每頁有圖1.4幅)。相比之下,近年來台灣的歷史課本在配圖方面就遜色多了。1986年台灣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二冊,同樣是隋唐五代史部分,42頁中共配圖27幅,比例為每頁約0.6幅。

香港歷史教科書里的圖畫,絕大部分為全彩圖,以圖類來分,有歷史文物圖、歷史遺址圖、古建築或古文物復原圖、書法繪畫拓片照片,還有少量的想像圖(香港課本稱為「意想圖」)。一般說,若非近現代人物照片,香港課本一律不上歷代歷史人物畫像,連傳說為吳道子畫的孔子像和《歷代帝王像》中的隋煬帝像、唐太宗像都一概不收。而在台灣和我國其他各省所編的歷史課本卻是收進課本的。以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中國歷史》第一冊為例,屬於歷史文物圖的有商代的甲骨、白陶、青銅器、商代玉器、貨幣,西周、東周的毛公鼎、隨縣編鐘,秦朝銅方升、銅權、始皇陵兵馬俑、銅車馬,兩漢的五銖錢、馬踏匈奴石刻、王莽銅方斗、東漢騎馬俑,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墓壁畫和龍門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圖等。屬於歷史遺址和古建築圖則有:安陽殷墟圖、古烽火台、趙武靈王叢台、靈渠、萬里長城、秦始皇陵、高昌故城、張騫、古赤壁、古隆中等等。古建和文物復原圖數量較少,有商代盤龍城宮殿復原圖和漢代銅機弩復原圖等。書法、拓片類如毛公鼎的銘文拓片、李斯的嶧山碑拓片、鍾繇、王羲之、張旭書法照片等。香港歷史課本中的「意想圖」,各版主張不一,有的採用較多的現代人根據當時史實繪製的想像圖;有的則採用甚嚴,只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用之。如前述現代教育研究社版《中國歷史》,只在乙部課程敘述北京猿人的生活時,不得不用幾張《北京人用火圖》、《北京人採集圖》和《北京人打獵圖》等,但都在括弧里註明「意想圖」三字。對圖畫的編排處理,香港歷史教科書一般都是嚴肅的。?統觀香港各家歷史教科書用圖,有幾個值得我們借鑒的優點:第一,在每冊課本的封面或封二、封三,用文物圖或歷史遺迹圖,集中編排,以概括本冊所要講的歷史內容。例如,現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中國歷史》第一冊封面,用絲綢之路的大幅圖片和小幅的唐朝駱駝胡人俑、宋代花鳥畫、元代的〖ZT)〗雜劇俑、明代皇后鳳冠,分別代表所要講的唐、宋、元、明各代歷史。從學生一開始看到教科書,就饒有興趣地渴望知道這些內容。齡記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國歷史》第一冊,在封三上用彩陶、商代青銅器、戰國戰車、東漢銅燈和南北朝瓷器,分別概括這一冊的歷史內容。也起有同樣地誘導對學生學習本冊歷史的作用。第二,在講述具體每一朝的歷史或某一具體歷史事件、具體內容時,集中採用一批典型文物或遺址,以及有關人物和近代企業原照。如現代教育研究社《中國歷史》第一冊,講述秦始皇「劃一制度」時,用了整整四頁十版文物和遺址圖,印證秦朝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和建築長城的豐功偉績。齡記出版有限公司《新編中國史》(1),用整整兩版各各組成「商代建築、貨幣和文字」和「商代手工藝品」專題,前版內容包括商代甲骨文上有關蠶桑的記載、商代骨貝、銅具、真貝以及商中期黃陂盤龍城宮殿遺址,後版包括商代玉器、陶器、石器、象牙器等等文物彩圖。在其漢朝時期的課文中,則編排整整一版兩漢青銅器實物彩色圖片,包含甘肅武威的銅車馬、博山爐、馬踏飛燕銅奔馬、南越王璽、鎏金銅牛、銅壺等等。現代教育研究社《中國歷史》第一冊中,對近年來秦始皇陵兵馬俑的重大考古發現,亦有整整兩版的彩色插圖,包括發掘現場和現展廳、一號坑兵俑、車輿和御官俑、銅車馬出土情況和復原圖。屬於歷史專題集中用歷史圖片整版編排的,最典型例子是晚清洋務運動的若干照片集錦。在現代教育研究社《中國歷史》第三冊中,用了整整兩頁圖版,集中編排了李鴻章、張之洞、恭親王像,以及江南製造局炮廠、首批留美學生、湖北兵工廠、漢陽鐵廠、唐山胥各庄鐵路通車、上海輪船招商局所造輪船和蘭州制呢廠廠房等,這些當時的歷史照片,基本上反映了洋務運動的全貌。第三,香港歷史教科書中,還有一類從歷史的縱的發展脈絡來反映古人某種社會經濟或社會生活的系列彩圖或黑白文物照片。這類整版圖一般編排在乙部課程內容中。比如香港教育圖書公司《中國歷史》(二),在敘述我國古代交通發展史時,用了一整版各朝車馬文物圖像,來給學生生動形象的實體歷史教育。這些圖片,包含安陽發現的商朝馬車遺迹,東漢銅軺車,東漢獨輪車墓磚畫、唐代三彩牛車、明代陶像輅直到我國近代獨輪車。這一系列圖象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我國古近代車馬史的發展全貌,有利於學生形象地了解我們古代交通史。現代教育研究社《中國歷史》第五冊乙部課程中,則用三大幅色調鮮明的唐代舞馬紋銀壺、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唐代胡服婦女圖來反映唐朝和波斯、唐朝和天竺、唐朝和大食等等的文化交流。第四,香港有的歷史教科書還有一種值得注意的圖畫編排,即在每一章前都配備一幅具有那一王朝或那一時代典型特徵的文物或歷史場景作為本時代的標誌,給學生一種特別醒目的感覺。如現代教育研究社《中國歷史》第一冊,《傳疑時代之中華民族》一章,配一幅奔騰直瀉的山西壺口大瀑布,作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的說明。《商代?信史的開端》一章,用「殷墟出土的龜甲」一幅大型畫面,用龜甲上的文字說明「信史」由此而始。《秦之一統》一章用一頁氣勢磅礴的始皇陵兵馬俑坑東端全景圖。其第五冊「現代」一章,用的是全頁的孫中山全身銅像。孫中山為我國近現代三大偉人之一,完全可作我國近現代一段歷史的代表。?目前,香港地區和我國內地的歷史教科書,在圖畫編排方面,可以說是各有千秋。因為經濟條件的差別,香港課本的某些圖畫編排技巧,我們暫時還做不到,但他們的特色和長處,值得我們借鑒。?香港歷史課本中的歷史地圖,採用量大體和我國內地相當。以《中國歷史》第二冊五代遼宋夏金部分為例,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版為13幅,香港教育圖書公司版為9幅,人民教育出版社為11幅,台灣國民中學《中國歷史》第二冊則僅4幅。香港和內地歷史地圖所選歷史地圖內容標準也大體相同,包括五代形勢圖,遼宋夏形勢圖、金南宋對峙圖等等。所不同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國歷史》比較重視我國各民族發展的歷史,專繪有和遼、宋同時存在地在今我國新疆一帶的西州回鶻和黑汗王朝地圖。而香港的歷史課本更為重視歷代王朝的地方區制,因而現代教育研究社《中國歷史》第二冊,在宋則有《北宋分路圖》,在明,則有諸王封國圖。這只是在敘述重點和選材標準上的相異,各有特色。從地圖的編排技巧看,香港課本大都用全彩,自然看起來區域和路線都十分顯明。缺點是有部分歷史教科書在繪製歷史地圖時,不夠嚴謹,到90年代的課本尚沒有在元朝疆域內畫上我國寶島台灣,在唐帝國疆域里也未將我國東北廣大地區和西北一部分地區劃歸帝國的管轄範圍之內。這不能不說是較大的失誤。我們相信,香港的歷史教科書的編纂者們,是會將這些問題妥善解決的。?眾多的歷史圖表特色?

香港的歷史課本一向重視歷史圖表。幾乎每種歷史教科書每冊的書末都照例附有歷代帝系表和歷史大事年表。此外還有值得注意的幾種表解:1.有些教科書每朝歷史講完後都附有該朝世系表。如香港教育圖書公司《中國歷史》第二冊分別有唐世系圖、五代世系圖、北宋南宋遼西夏金世系圖、元世系圖、明世系圖等。讀者可用來對照那朝皇帝什麼時代發生的歷史事實和生活的歷史人物。這樣,使學生可知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和重要歷史人物生活的較為確切的年代。2.有些圖表是表解性的,使複雜的官制或田制一目了然。如上述教科書有一個「明朝中央集權官製圖」,圖解了明朝前後期中書省和內閣制的詳細官職分工。該書還有一組隋朝和北魏、北齊、北周均田制的比較表,可以明顯看出幾朝均田制的發展和異同。3.另一類圖表是綜合型的,如朗文發展有限公司《中國歷史》第一冊乙部課程中附錄二有一組「中國歷代科技與發明簡表」,極為簡單明了地將我國古代天文曆法、農業、水利建築、冶金化學、數學、物理、醫藥學等諸項科技成就羅列在表中,一覽無餘。現代教育研究社《中國歷史》第三冊所列「洋務運動推行的主要設施表」,也起有異曲同工的作用。其他如香港教育圖書公司《中國歷史》(1)所列「魏晉南北朝分合圖表」,「中國歷史發展略圖」,都用圖表的編排形式將複雜的歷史現象簡略化,使學生易於掌握。?有些圖表,明顯是為預習和總復慣用的。

應當聲明的是,我對上表略作了簡化。現在先不去管兩表中的具體年代是否科學,只從編排形式上看,我覺得很有可取之處。這種表解式可以極大地方便學生記憶歷史時代和歷史事件的先後,幫助初學歷史的初中一年級學生歸納和排列知識。這種形式,在今後無論哪一種歷史教科書里,都可以多加採用。?

最後,還想談談教學與考試結合的問題。香港歷史教科書四、五年級課本明確提出這是「會考本」,在編排時就加進了帶有會考、高考的特色。在不妨礙正常的教學秩序下,在課堂習題中對照歷年會考題的考核情況,我以為未嘗不是一種有效地既提高學生業務水平而又加強他們應考能力的好辦法。近年出版的文達出版有限公司在中四、中五的歷史教科書的每章習題後,都對照著歷年的會考題並作出比較。如該公司出版《中國歷史》(四)上《商之社會與文化》一章有三道習題,各為回答商代宗教信仰、農商、工藝美術及文字情況。隨後即附上1989年的會考題「試述商代的文字、信仰、商業及工藝製作四方面的概況」。兩方面的題內容正相吻合,不僅提示了教科書的編寫者關心會考的情況,編製與此內容相切合的練習題,同時也教給學生如何提高應試能力,把課堂所學和會考要求結合起來。該教科書這樣的編排有若干例證。比如,《漢武帝的政治措施》一章,曾在1996年出過一道「分析漢武帝朝士人政府得以形成的原因」會考題,該章的習題便有這樣兩個內容:1.漢武帝實施了哪些鞏固治權的措施。2.士人政府的形成與漢武帝尊儒措施有怎樣的關係。課本習題和會考題密切相關。再如該公司《中國歷史》第五冊第三篇第五章內容為「明清兩代傳教士的東來」。章後的會考題及習題各為「試述明末西方傳教士來華在介紹天文、地理、哲學和數學四方面的貢獻」和「利瑪竇對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重大的貢獻?」就像上面這章,除利瑪竇的貢獻外,習題中還有另外兩題:「明末清初傳教士東來,是在什麼背景下實現的?」「傳教士東來對中國文化發展有哪些深遠的影響」?這樣的編排是否好?能否起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作用?會不會產生應試心理的副作用?我想,對這些問題,實踐會作出結論的。?上面從五個方面淺談了香港歷史教科書的編排特色以及對我們的啟示。對各類歷史教科書的比較研究(包括對外國歷史教科書的比較研究),目前我國剛剛開始,這方面我個人的能力有限,又不可能見到所有已出版的香港歷史教科書籍。這篇文章,只能算是一篇閱讀散記,綜合地說出對目前香港歷史教科書的淺薄意見,僅供學界同仁參考。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中共建黨初期活動經費來源的歷史考察
康熙年間的西洋傳教士與澳門
兩千五百年的傳奇:孔子夫婦楷木像背後之秘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沙培德:近代中國歷史教科書的書寫特色
吳晗談如何編寫歷史教科書
歪曲歷史的奴化教育:華北偽政權編寫的教科書
豐子愷畫的教科書
丁寶書與清末《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
走下教科書神壇的盧梭
香港修訂教科書港史併入中國史 培養香港學生國家觀念!
偽滿歷史教科書明目張胆地篡改歷史
在滿日本人的教科書編輯部及其編纂的教科書
歐文單挑詹姆斯,教科書級別的技巧
香港修訂教科書將港史併入中國史 港教育局長:培養學生國家觀念
王原祁的繪畫教科書,傳習「正統派」畫業命脈
神秘文化的經典之作古蘭經,最成功的歷史教科書
獨特檳榔香,古法製作,教科書級六堡茶!
吳鎮《墨竹譜》:一本現代畫竹「教科書」
北京小衚衕隱藏的大秘密足以改寫歷史教科書
神秘文化的經典之作聖經,是一本特殊的歷史教科書
葫蘆雕刻教科書:名家親自講授的珍貴教程
倪妮的教科書式遊客照
教育原創雜文:為什麼沒有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