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以租代買:中國的歷史經驗

以租代買:中國的歷史經驗

對分享經濟來說,租的概念具有核心重要性。在「使用而非擁有」(以租代買)的分享經濟中,租的現象容易理解,就是對使用收費。但對這種現象的基礎理論本質卻有再發現的必要。

流行的分享經濟理論把「使用而非擁有」窄化為互聯網現象,而很少意識到,人類幾千年一直生活在「使用而非擁有」的遊戲規則之下,在處理土地支配權與使用權關係的得失方面,積累了大量可供互聯網「使用而非擁有」借鑒的經驗。為了避免發展分享經濟中無視前人經驗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我們有必要從人類創造的這一部分思想財富中吸收養分。

以下以土地使用制度為主,介紹其所有權中使用權的演化,特別是「使用而非擁有」方向的權利界定。資本雖然也有使用的問題,但與分享經濟「使用而非擁有」的背景不同,是在所有權中以支配權為中心(擁有而非使用)的條件下發生,因此不作為歸納的重點,會融在後面的均衡理論中,作為分享經濟的參照系,詳加對比分析。

中國古代土地擁有與使用兩權分離

(1)中國古代最早的兩權分離:王有民用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其所有權一直以支配權、使用權兩權分離為常態。

封建政權建政之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具有對天下土地的支配權,地主作為土地的實際擁有者,其土地通過王的分封而得到。其歷史,甚至同於家族姓氏的產生。許多被分封土地的家族向下傳宗的姓,即以土地所在的地名命名。如姜尚分封於呂,而稱呂尚。農民不擁有自己的土地,而租種地主的土地,是最早的「使用而非擁有」。

王昉在《中國古代農村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關係:制度思想演進的歷史線索》一書中,系統地梳理了支配權與使用權關係的制度演變史。王昉使用的術語中,廣義所有權對應的是property rights;窄義所有權對應的是ownership,即支配權;使用權的英文是use rights,對應分享經濟中的access。王昉認為,「中國從一開始產權就不是合一的,有著某種程度的分離」;「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從一開始就處於分離而不是合一的狀態,構成了中國農村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關係的一項重要特徵」。這與工業化的產權制度形成對照,自法國大革命以來,工業化的支配權與使用權從一開始就處於合一而不是分離的狀態。而分享經濟在兩權分離這一點上,更像自然經濟,而不像工業經濟。

中國古代較早的兩權分離形式,是王有民用。如「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以備百姓兆民之用」。此前,在理論上說,可能存在共有共用的情況,但與其說是一種所有權,不如說只是自然佔有這種事實。

王有與國家所有,既有聯繫,也有區別。中國古代的國與家同構,都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礎之上。國之上有天(「天下」),國之下有家。天下與家,從今天的觀點看,都是一種有別於西方國家的複雜性社會系統。其複雜性表現在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社會資本的社會網路,強調熟人關係而非生人關係。在王有與民用之間,存在土地實際擁有者,但他們並非絕對的擁有者,除了支配權,他們要靠宗法關係(如親屬關係)——一種複雜性社會資本——來維繫所有權的關係網路。這一點與西歐的封建主義不同。周天子分封諸侯的「山川、土田」,並不歸諸侯本人所有,而是由諸侯的宗族所佔有。例如,公孫黑肱因故(疾病)歸還土地給鄭國君王時,「召室老、宗人立段,而使黜官、薄祭」,由宗族決定所有權改變。

從分享經濟角度看,一個值得注意但被廣泛忽略的現象是,前現代與後現代分享使用的對象不同,但結構相似。具體來說,雖然分享土地與分享數據截然不同,但中國古代的宗法結構與互聯網的最短路徑優先(OSPF)結構,具有同構性。這決定了雙方在使用上的複雜性特徵。而這與工業化中基於簡單性的貨幣關係(而非人情關係)的租賃,是相反的。

這給人們帶來一個新的知識:在兩權分離這一點上,分享經濟與自然經濟具有結構相似性,而與工業經濟特徵相反。

(2)井田制:「使用而非擁有」的公私雙層經營

在土地所有權的兩權分離實踐中,使用權是如何行使的呢?據說起源於夏初的井田制,給了分享經濟很好的啟發,這就是公私雙層經營。井田制是一種土地使用制度,核心內容是把土地分為公田與私田。據孟子記載,其內容狀如:「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對分享經濟來說,公田相當於平台,私田相當於APP。對於公田提供的公共產品,為了避免搭便車,需要各私家「同養」——即提供租金性質的補償。公田相當於分得11%,私田分成約89%。這與蘋果商店模式的分成比例差不多,蘋果商店平台(公田)得15%,而APP(私田)得85%。蘋果商店模式所不同只在於私有共用。

這給人們帶來又一個新知識,分享經濟與自然經濟可以同樣通過公私雙層經營,進行使用權的生產經營和收益分配。

互聯網分享經濟中的新壟斷競爭市場結構下的網業分離、「互聯網+新業態」,都是實踐中正在興起的使用模式。

從井田制「使用而非擁有」的歷史經驗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如今分享經濟沒有暴露、有可能暴露出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實施井田制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人口增長,私田不再夠分;同時,實際擁有者的兼并,有可能造成壟斷經營。互聯網分享經濟的現象不同,但有可舉一反三之處。例如,今天滴滴打車與優步合并,它們共同佔有平台市場的較大份額,是否會帶來壟斷經營問題,政府要不要進行規制;又如,一旦從網約車平台上發展出APP業務,每個成功的APP即使只交給平台一個很低的租金(11%~15%),但由於APPs總量可以無限擴大,上交的租金可能完全超過網約車平台投入分享的固定成本,是否會帶來暴利問題?等等。戰國早期的做法是,以法令形式規定耕地的定期重新分配。更普遍的做法是在王權更迭中,進行支配權的重新分配。當然,打破分享平台的自然壟斷,並不足取。實行鼓勵創新和網路中立,也許是更好的辦法。總的原則,應是使「平台市場+應用市場」形成的共同的相關市場上的效率和公平最大化。

這裡需要澄清一個概念。中國土地所有權中的使用權共有,對所有權整體來說,實際是共用。它是一個包容性概念,但文章並不是做在擁有上,而是做在使用上。共同擁有使用權,不等於擁有支配權。對分享經濟來說,APP開發者共同使用生產資料,不等於共同擁有生產資料。使用公平的尺度,應放在使用是否「共同」(如平台是否中立),而不是放在是否擁有上。

內容來源:文章選自:《分享經濟:壟斷競爭政治經濟學》

作者:姜奇平

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閱讀 的精彩文章:

如何在「公司政治」里安全地生存?
不培養「聽話」的孩子
從「少爺」到「公務員」的轉變
比爾蓋茨:知識面廣泛的數學奇才
逃離大城市的格子間,追尋青海湖的神話傳說

TAG:書問閱讀 |

您可能感興趣

元時代,蒙古帝國與中國的關係
三國時代和楚漢時代,都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精彩的兩個時代
實拍:中國保留近千年的歷史建築群
中國是否有從別的國家的史料里發現關於中國的重要的沒記載的歷史?
美國知乎:我可以把聖經帶到中國嗎?網友:世界1/3的聖經來自中國
中國近代史上最奇怪的戰爭:中國和列強都不承認它是戰爭
中國人出國買買買,歐洲正在吸引大量的中國遊客
中國古代將領的排名
直擊:在中俄美三國補牙的真實經歷,中國最便宜,美國最舒適
假如古代中國人沒有記載自己的歷史
中國法制現代化之父沈家本:他的一生,折射了中國近代世變的軌跡
文史宴:上古時代,朝鮮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
油畫里的中國近現代
韓免稅店外國人銷售額創歷史新高,韓媒:歸功於中國代購
程千帆:中國人到了宋代,才在創作實踐中解決了以文字、議論、才學為詩
近代中國一「國中國」,竟有二十多國承認,被視為中華最大的屈辱!
「天真的韓國人」如何看待萬能的中國代購?
古代歐洲的「束腰」和古代中國的「裹腳」哪個更摧殘女性
唐三藏: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偷渡者,前往印度取經弘揚佛法
盤點:美日韓三國的歷史課本中,是如何描述中國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