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又一戰機服役,日F-15面對「車輪戰」還能堅持多久?

中國又一戰機服役,日F-15面對「車輪戰」還能堅持多久?

中國又一戰機服役,日F-15面對「車輪戰」還能堅持多久?

(中國殲11機隊)

近日,中國空軍網發表了題為《換羽高飛,英雄城再塑鐵血戰鷹》的文章,表明東部戰區某航空兵旅將淘汰原先的殲11戰機,換裝最新的殲16戰鬥機。

中國又一戰機服役,日F-15面對「車輪戰」還能堅持多久?

(殲16)

殲16是我國新型多用途戰機,原型機於2011年首飛成功,總體設計基於殲11BS戰機,並部分參考了我國引進的蘇-30MKK和蘇-30MK2的設計,在保證空優能力的同時,殲16大幅強化了對地攻擊能力,彌補了中國空軍長久以來對地打擊能力的不足。

中國又一戰機服役,日F-15面對「車輪戰」還能堅持多久?

(2015年殲16的第一批次曾交付空軍某部試用)

殲16由於總體設計基於殲11BS,所以二者從外形上看高度相似。不過由於殲16裝備國產新型(AESA),空速管的安裝會對有源相控陣雷達性能的發揮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多波束成形功能,所以殲16的雷達罩並無空速管,這是二者最明顯的區別。當然,在相關航電及武器系統上,二者的差別是巨大的。

中國又一戰機服役,日F-15面對「車輪戰」還能堅持多久?

(圖為殲11BS,該機裝備平板縫隙雷達,雷達罩前端有空速管,而殲16沒有)

採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可以顯著的提高殲16的多用途能力,據估算殲-16的AESA可以配備大約2000個T/R模塊。其平均功率高達2KW,相比之下,一般機載掃描的火控雷達平均功率不足1KW。平均功率是機載雷達的重要指標,它影響到雷達空間探測距離、跟蹤能力。因此殲16的綜合作戰能力超過中國空軍的所有三代機,相比於中國周邊的蘇-30SM、F-15K等重型三代機毫不遜色。

中國又一戰機服役,日F-15面對「車輪戰」還能堅持多久?

(進氣道側面的「0207」可看出為第2生產批次第7架)

中國空軍第一批蘇-30MKK於2000年交付,2004年海軍航空兵的蘇-30MK2交付完畢,主要面對台海方向,長期處於高強度訓練與高度戰備中。由於蘇式戰機結構壽命普遍不高,交付中國的蘇-30使用壽命只有2500小時,長期的高強度飛行更是加快了蘇-30使用壽命的消耗,即使經過改進,仍「廉頗老矣」。況且蘇-30的N001VE雷達使用老舊的倒置卡塞格倫天線,性能已嚴重落後。殲16的批量服役,會逐步取代長期居於一線的蘇-30。

中國又一戰機服役,日F-15面對「車輪戰」還能堅持多久?

(蘇-30)

未來面對日空中自衛隊的F-15J,殲16的攔截會使中國空軍更加得心應手。日本最後一架F-15J於1998年下線,雖然F-15J的結構壽命更長,但平均服役壽命已20多年,結構壽命儲備堪憂。殲16完全可以,依靠「車輪戰」榨乾F-15J的結構壽命。

作者:長空牧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器次元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又一戰機服役,日本表示:受不了中國戰機的「車輪戰」
各國軍人工資排名,第一名居然是這國!每月3.5萬人民幣
中國潛艇突然上浮讓印美日丟臉,三國反思,抱團苦練反潛戰
沙特花168億買一艘小型軍艦,中國說:這價格可賣你2艘神盾艦

TAG:兵器次元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國這款戰機已停產,戰力碾壓蘇-34,專家:還將服役20年
我國這款戰機已停產,戰力超過蘇34,專家:還將服役20年
作為一種比美國F-22戰鬥機晚十年服役的戰鬥機
中國戰鬥機四代同堂,還有一千架二代殲7戰機,還能服役多久?
中國一款戰機即將服役,美國認為比殲20還危險,不是殲31!
這款戰機服役於三個軍種,參加朝戰越戰,60年後仍在服役!
該戰機服役30多年,至今仍是陸航中堅力量,卻不是國產!
F-22戰鬥機雖已服役十多年,但還需要純人工掛導彈
中國又一艦載機即將服役,可擊落F35戰機,俄稱已青出於藍
中東軍事強國,擁有F-35戰機,為何還買已經服役40多年的F-15?
戰鬥機平均服役時間只有30年,為何殲7戰鬥機服役50年仍沒有被淘汰?
又一款新型艦載戰鬥機即將服役,可擊落F35戰機,俄稱已青出於藍
俄國已確定服役該戰機,性能不輸殲20,F22能否一戰
性能不如殲8的F4戰機,日本竟用了四十年還在服役?
中國服役時間最長的戰鬥機,不是殲20,但是屢立戰功
殲20戰機「隨時能戰」之後就能成批服役?一大難題仍在攻關
F35B服役後日本航母戰鬥力有多強?對我國又有什麼警示
中國殲-31戰鬥機或將服役中國軍隊,有一個前提需要滿足
8架F-22戰機齊聚亞太,服役時間已經超過10年,仍具備絕對優勢
我國殲-20戰鬥機服役一年多,為何還不大規模生產?令人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