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有痔不在年高」,11歲小學生、17歲高中生做痔瘡手術

「有痔不在年高」,11歲小學生、17歲高中生做痔瘡手術

俗話說:十人九痔,痔瘡是高發疾病,一般的認識是中老年人才會得痔瘡,可肛腸科大夫不這樣認為,從小學生到耄耋老叟,都可能患有痔瘡。有的人甚至戲言:「有痔不在年高,無痔空活百歲」。痔瘡的患病年齡年輕化,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不良排便習慣。

小亮今年11歲,5年級小學生,說起小亮的痔瘡,父母也是一臉懊悔。自從有了網路手機,媽媽忙著追劇,爸爸忙著看微信,父母沉迷電子產品,耳濡目染,小亮也迷上了一款小遊戲,每天在手機上打打殺殺不亦樂乎,父母不樂意了,打遊戲又壞眼,又影響學習,嚴令禁止玩遊戲,小亮好說歹說,最後和媽媽達成協議,上廁所時玩一會,自從這以後,小亮每天晚上在衛生間里呆的時間明顯延長,說是上廁所,根本顧不上大便,為了打遊戲,在馬桶上一呆就是一小時,非得媽媽敲門才能結束。長此以往,大便越來越困難,有一天,小亮告訴媽媽,感覺肛門部位特別疼,到醫院一查,外痔已經很嚴重,需要做手術,醫生告訴小亮,上廁所應該速戰速決,最多不要超過5分鐘。玩手機會分散注意力,導致便意遲緩或者消失,造成便秘,久坐馬桶肛門充血,直腸靜脈血液迴流不暢,形成瘀血團,誘發痔瘡。

2、不良飲食習慣。

17歲的馬志從小就挑食,不願意吃青菜,在家住的時候,爸爸媽媽好說歹說,還能多少吃點,自從高一住校以後,馬志覺得可是自由了,每頓飯都不吃青菜,炸雞塊,麻辣拌,紅燒肉……偶爾飯里有點青菜也要挑出來扔掉,時間長了,大便越來越干,五六天才能有一次大便,排便也非常困難,高二時有一天,馬志發現大便後有一小灘鮮血,嚇壞了,趕緊和媽媽到醫院看病,結果是痔瘡出血,需要做手術治療。醫生說,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纖維素不能被人體吸收,但是它可以吸水使得糞便體積增大,變松變軟,並促進腸道蠕動,促使人排便,馬志因為長期不吃蔬菜,幾乎不攝取纖維素,患上嚴重的便秘,排便時費力,肛門局部壓力增大,形成痔瘡,干硬的糞便在排出時,擦破了痔瘡,導致排便時出血。聽了醫生的話,馬亮表示以後再也不挑食了。

3、久坐不動。

初三女生麗麗從小就是好學生,在家裡不看電視,不打遊戲,就是坐著學習,家長喜歡,個別老師還表揚:看人家麗麗,下課後也不出去玩,還在座位上看書,多用功,看看你們一個個瘋跑。可是好學生的麗麗有一天覺得肛門部墜脹,用手一摸,多了一團東西,媽媽領著她到醫院檢查,也是得了痔瘡。醫生說,長時間保持坐姿,不起來活動,下半身血液迴流不暢,直腸靜脈叢迴流也受阻,血液淤積,血管曲張形成靜脈團,發生痔瘡。對於少年兒童,老師們應該鼓勵孩子們下課後起來活動,在教室外面舒展筋骨,讓血液流通,防止痔瘡,也能讓頭腦清醒,更好地進行下一節課,動靜結合,一張一弛,才是文武之道。

對於那些需要久坐的上班族來說,也要定期起來活動,並且在坐位時練習提肛運動,就是往上提收肛門,然後放鬆,再提,如此反覆,每天做30到50次,也能很好地預防痔瘡的發生。

(文中配圖均為資料圖,僅供參考)

(作者:陳燕清,副教授,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黃道 的精彩文章:

這兩種職業特質,很容易不孕不育
男大學生海邊游泳,看見不明生物,因好奇心導致中毒
把中醫稱作「杏林」,竟然和老虎有關
八旬老人卧床三十餘年難下地 只因得了1種病
八旬老人卧床三十餘年難下地 只因得了1種病

TAG:岐黃道 |

您可能感興趣

25歲小伙痔瘡多年,抹痔瘡膏不管用,豐益微創治療只用15分鐘
遠離痔瘡,沙棘100%有一手
治療痔瘡的4小偏方 治癒率竟達95%?50萬人都被恢復如初
奇聞|男子自割痔瘡7次,失血1000多毫升險喪命!
便血3個月以為是痔瘡,23歲女孩吃出直腸癌!
痔瘡100%治癒的簡易秘方!3天見效,15天痊癒!
47歲男子「大出血」暈倒3次,小小痔瘡也致命
26歲小伙「痔瘡」半年 一查卻是腸癌 出現這5個標誌 別再拖
上萬名痔友每天堅持吃3類食物,21天8千多名成功甩掉痔瘡!
男子用水果刀自割痔瘡7次,失血1000多毫升險喪命!
專治痔瘡400年,直20被命名為馬應龍?
痔瘡不用怕,做到這1點,5年痔瘡3天見效
26歲小伙「痔瘡」半年,一查卻是腸癌!出現這5個標誌別再拖
22歲小伙錯把腸癌當痔瘡,剩下的日子只能在痛苦中等待死亡
50歲男子便血一年,做了痔瘡手術後又有想不到的事發生
肛腸科醫生說:飲食做到5要5不要,90%的痔瘡都會好
痔瘡痊癒筆記:10年痔3招除,這3個階段最難熬,早知道早好了
10個孕媽9個痔,如何預防孕期痔瘡
夏季痔瘡高發,醫生:只需10元,每天泡一杯,清熱去火防痔瘡!
26歲小夥子「痔瘡」變「腸癌」?醫生:這4種信號要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