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地域形象與中國古代邊疆的經略

地域形象與中國古代邊疆的經略

一、古代疆域觀中的「內外」與「遠近」觀念

邊疆地域形象與早期疆域觀密切相關。中國古代疆域觀最初是以「華夏中心觀」與「夷夏觀」為基礎形成並發展起來的。考究中國古代的疆域觀,不難發現,雖然統治者宣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又將「海內」視為自己當然的統治疆域。其實,統治者在對待疆域方面,既有「內外之別」,也有「遠近之分」。

所謂的「內外之別」,就是將華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嚴格區分來開。常以九州範圍作為區分內外的標準。最初的內外之分,含有強烈的防範周邊少數民族的意識,並逐漸形成了「內諸夏,以外夷狄」的基本準則。

受此影響,中原王朝統治者對華夏以外的少數民族地區多稱為「異域」、「絕域」、「殊域」、「殊方」等,以作為區分內外的地理標識。如《周書》設有《異域傳》一目,觀其所指之異域,既有高麗、百濟等鄰國,也有今我國境內的「獠」、「蠻」、「氐」、「胡」、突厥、吐谷渾、高昌、鄯善等部族。明人嚴從簡撰有《殊域周咨錄》,考諸所列之殊域,既有日本、朝鮮、安南、蘇門答剌等國,也有分布在今中國境內的雲南百夷、西北夷、吐蕃、吐魯蕃、于闐、靼韃、兀良哈、女直等族。「徼」也是歷代統治者對民族地區的泛稱之一,常有「徼外」、「荒徼」、「邊徼」等稱。

「遠近之分」主要區分的是從統治中心到邊疆的空間距離。據史料記載,早在商周之際即有一種將全國王畿以外的土地進行分等的九服制度。對於九服的劃分,古人或認為是以遠近作為收賦的依據,或認為是用於區分華夏與「夷狄」。其後在《禹貢》中,也記載了一種「五服」制度,以王都為中心,以里的距離作為劃分標準,依次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雖然九服制也好,五服制也好,都只是時人的一種設想而已,並沒有真正實行過,但其觀念卻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內外之別」與「遠近之分」觀念是邊疆地域形象塑造的重要影響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小雅北山》。

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註疏》卷一三《文公九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0頁下。

二、農耕文明視域下的邊疆「地域形象」

長城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分界線。農耕文明區的統治者基於農耕文化的優越感,審視邊疆,並由此塑造了具有較多負面信息的邊疆「地域形象」。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荒僻、曠遠。歷史上,人們習慣於從內地看邊疆,對邊疆的直觀印象就是荒僻、曠遠。如唐人稱嶺南地區,「人稀地廣……又更荒僻」;西域在內地人士心中,更是遙遠,史料記載中有關「絕域」、「絕遠」、「曠野」、「沙磧」之類的用詞,俯拾即是。甚至河西走廊的敦煌一帶,在內地人士看來,也已十分僻遠。東漢時尚書陳忠稱「西域絕遠……敦煌孤危,遠來告急」唐時,經過邊塞詩人的描繪,西部邊疆曠遠的形象深入人心。陽關、玉門關是古代人們心目中的西部邊界。北部以長城為界,中原人士常以「塞外」、「塞北」、「漠北」等相稱,亦盡顯荒遠之意。

二是地貧民窮。歷史上,統治者不僅對從事游牧生產的邊疆地區,持有歧視心理,對農耕生產較為落後的南部邊疆地區,也同樣懷有輕視態度。史料對邊疆地區的記載,多用「沙磧」、「苦寒」、「不毛」等詞,以及「無居室」、「抄掠取食」、「獵食」等字眼,無不給人以邊疆土地貧瘠,居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強烈暗示。蒙古草原與西北地區,向被視為「苦寒之地」。南方邊疆地區,更是窮困。宋人周去非記載左右江地區的僚人「以射生食物動而活,蟲豸能蠕動者,皆取食」。清代一些史料描述台灣原住民地區,「獵獸而食, 飲血茹毛」。

三是邊疆少數民族習俗鄙陋,野蠻愚昧。中國地域廣大,各地存在習俗差異,本也正常,但統治者出於文化的優越感,記載邊地風土人情時,常用「腥膻」、「污穢」、「性悍」、「獷悍」、「輕悍」、「喜斗」、「好殺」等帶有明顯貶義,甚至嚴重歪曲含義的辭彙進行描述。從史料記載看,北部游牧地區,是典型的「貴壯賤老」區域。匈奴「貴壯健,賤老弱」。東北的黑水靺鞨,「貴壯賤老」。南方邊疆民族地區,民眾野蠻。《周書》卷四九《僚傳》則稱僚人「喜則群聚,怒則相殺,雖父子兄弟,亦手刃之」。凡此種種,既是統治者強烈文化優越感的自我流露,更是為了彰顯少數民族「禽獸」的本性。

四是自然環境極度惡劣,不宜人居。依文獻描述,大體上是北部邊疆多嚴寒、風沙,南方邊疆氣候炎熱,地多瘴氣與毒蛇猛獸。如史載「從武威西北有捷路,度沙磧一千餘里,四面茫然,無有蹊徑。欲往者不可准記,唯以人畜骸骨及駝糞為驗」。與北部邊疆相較,南方邊疆環境更顯惡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雜誌》稱:「邕州、兩江水土尤惡,一歲無時無瘴。」內地士人常用「炎海」、「炎方」、「炎荒」、「瘴鄉」、「瘴海」、「瘴江」、「瘴雨」、「炎瘴」等詞,描述嶺南及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經數代流傳渲染,瘴毒在內地人士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歷史記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韓愈:《新刊經進詳註昌黎先生文集》卷四《狀表牒黃家賊事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10冊, 第157頁上。

《後漢書》卷八八《西域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第2911—2912頁。

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卷一〇《蠻俗門僚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416頁。

清方濬頤:《二知軒文存》卷二一《淮軍平定台灣番社紀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第1282頁。

《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第2879頁。

《新唐書》卷二一九《北狄傳黑水秣鞴》,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第6178頁。

《隋書》卷三一《地理下》,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第888頁。

唐杜佑:《通典》卷一九一《邊防七西戎三車師高昌附》, 第5205頁。

三、區域形象對古代邊疆經略的影響

邊疆的「地域形象」,既有客觀事實的描述,也有較多的主觀想像,甚至故意歪曲的內容。由於農耕文化視域下的傳統邊疆觀,不僅將「夷狄」排斥在「中國」之外而且固執地視「夷狄」分布的邊疆區域為「化外之地」,對「夷狄」居住的邊疆地區進行集體有意識的貶低,經過長期反覆的渲染,邊疆地區生活窮苦、環境惡劣、人民野蠻的「形象」深入人心,從而對邊疆經略產生了諸多消極影響。

首先,經略邊疆需要大量人才,但內地士子與官僚多不願意前往,無疑會影響邊疆的經略。以華南邊疆廣西以例。宋代,「廣西去朝廷遠,士夫難以一一到部」,官僚統治機構中多有缺額,故「廣西奏辟,不限資格,唯材是求」。南宋乾道年間,范成大獲任廣西經略使一職,臨行前,其「姻親故人,張飲松江,皆以炎荒風土為戚」。宋人梅摯稱「嶺以南,繇昔曰瘴。士人畏往,甚於流放」。元代時,一些中央官吏更是畏懼嶺南煙瘴之地,「行部者多不躬至」,巡查有名無實。甚至廣東也存在這類現象,「用人者以廣東為癉海之鄉,劣視其地」,內地士子多不願到此任職。

其次,邊疆的地域形象還深刻地影響到邊疆地區重要性的認識,是王朝邊界變遷的重要因素。

在一些統治者眼裡,邊疆地區乃窮山惡水,屬「無用之地」。漢武帝經略西域,開展大規模屯田,其後「民力屈,財用竭」,面臨嚴重危機,不得已而罷輪台屯田。漢宣帝時魏相等,再罷車師屯田,稱「朝廷前所以棄西域者,以其無益於中國而費難供也」。對此,漢書的修撰者評論稱「西域諸國……與漢隔絕,道里又遠,得之不為益,棄之不為損。」西漢時放棄海南島,也是基於同樣的認識。漢武帝設儋耳、珠崖郡後,當地居民不斷反抗。至漢元帝時國力疲弱,大臣賈捐之提出海南「霧露氣濕,多毒草蟲蛇水土之害,人未見虜,戰士自死,又非獨珠崖有珠犀、玳瑁也,棄之不足惜,不擊不損威。其民醬猶魚鱉,何足貪也!」最後西漢放棄了對海南的統治。值得注意的是,賈捐之棄守疆土的言行,在歷史上非但未受指責,反而被後世一些人奉為明智之舉,甚至成為棄守疆土者的合理依據。如宋代,在與西夏的對峙中,棄守靈武城,大臣劉摯稱「議者以為殊方絕塞,無用之地。昔漢武以英材雄略,征伐天下,舉造陽之地九百里而棄之,元帝以捐之一言遂罷朱崖,不復討擊,皆足以垂裕後世」(11)。

歷史上王朝疆界變化較大的地區,主要是西域、長城沿邊地帶以及南部邊疆地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卷四《法制門定擬》, 第166頁。

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卷四《法制門定擬》, 第163頁。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序》,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第81頁。

宋梅摯:《五癉說》,朱晞顏跋刻。見《桂林石刻》(內部資料)上冊,桂林,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77年編印,第220頁。石刻原件位於桂林龍隱洞石壁上。

《元史》卷一七七《臧夢解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4129頁。

[明]陳子龍輯:《明經世文編》卷三—《高文襄公文集議處遠方有司以安地方並議加恩賢能府官以彰激勸疏》,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影印本,第3176頁。

《漢書》卷九六下《西域傳下》,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3929頁。

《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第1558頁。

《漢書》卷九六下《西域傳下》,第3930頁。

《漢書》卷六四下《賈捐之傳》,第2834頁。

(11)[明]黃淮:《歷代名臣奏議》卷三三一《御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第4284頁下。

唐初重視經略西域,中唐後,國家財力困頓,大臣狄仁傑稱「用武荒外,邀功絕域,竭府庫之實,以爭磽确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賦獲其土不可以耕織」,主張放棄。明初曾以哈密作為經略西域的戰略支點,設哈密衛。嘉靖時,國力衰弱,西域地方勢力興起。兵部尚書胡世寧認為不應因哈密故,「耗我金幣,疲我士馬,窘我財力」。明世宗採納了他的建議,棄守哈密。清代,回部地方勢力數次反叛中央,清為維護國家統一,多次派兵平叛。但朝中有人稱「準噶爾彈丸之地,遠在極北之區,得其地不足以耕耘,得其民不足以驅使」反對用兵。同治年間,阿古柏攻陷新疆。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認為新疆乃千里曠地,公然主張放棄,幸賴左宗棠的力主收復之議,為清最高統治者所採納,新疆才得以保全版圖。

長城沿邊地區歷史上是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政權對峙的前線,屬於中原王朝的「邊疆」地帶。自秦經略河套,設置郡縣始,漢以來皆十分重視對這一區域的經略。漢武帝時置朔方諸郡,大臣公孫弘「數諫,以為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願罷之」。北宋時,與西夏對峙,宋將奪取了葭蘆、吳堡兩個戰略要地,宋、夏雙方為此長年爭戰,耗費巨大,國力疲弱。大臣王岩叟謂「自有葭蘆、吳堡兩砦,守之無所得,棄之不足惜。大臣文彥博則奏:「困竭中國生民膏血, 以奉無用之地」 ,堅決主張放棄。

南疆與越南為界,明清以來,中越邊界亦發生過一些變化。邊地多瘴無用的思想,也深刻影響到清朝與越南的劃界。清光緒年間,清政府與佔領越南的法國殖民者續訂界務商務條約,但在勘定雲南與越南交接的邊界時,有兩段邊界與條約不符,清朝負責此事的人稱「猛梭、猛賴一段,荒遠瘴癘,棄之不足惜,岑毓英所見相同。至我所必爭者, 南丹山以北, 馬白關以南, 其中山川險峻,田疇沃美,如能劃歸中國,既可固我疆圉,亦可兼收地利……將猛梭、猛賴一段准歸越界,其南丹山以北西至狗頭寨東至清水河一帶地方,均歸中國管轄」。一些本屬中國的土地,因被視為有瘴之故,而被放棄了。

四、餘論

中國疆域遼闊,地理環境千差萬別,各地風俗各異,經濟文化發展十分不平衡。由於歷史與自然條件的原因,邊疆地區經濟文化落後於內地,是客觀事實,亦不必諱言。經略邊疆,首先是要發展邊疆,才能守邊固土。歷朝有遠見的統治者為經略邊疆,付出過巨大努力,但多收效於一時。儘管箇中原因十分複雜,但緣於心理偏見形成的邊疆地域形象的影響,無疑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人們以邊疆為窮途劣地,視邊疆為畏途,邊疆的發展緩慢。時下建設邊疆,不僅要大力發展邊疆的經濟文化事業,更要培植正確、健康的邊蹕觀,糾正原有的地域偏見,修正人們心目中的「邊疆形象」。顯然,這需要各方為此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舊唐書》卷八九《狄仁傑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889—2890頁。

明黃光昇:《昭代典則》卷二六《世宗肅皇帝》,《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351冊,第785頁下。

清王先謙:《東華錄雍正一八》,雍正九年夏四月庚子,《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371冊, 第476頁上。

《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第2950頁。

清張鑒《西夏紀事本末》卷二六《四砦之還》,《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387冊,第626頁上。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八一,哲宗元祐元年六月甲申,《四庫全書史部》,第320冊,第529頁下。

清朱壽朋:《東華續錄光緒八三》,光緒十三年五月丙寅,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第頁。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困中求變:1940年代國民政府圍繞琉球問題的論爭與實踐
冷戰前美國的南中國海政策
戰後沖繩處置與釣魚島爭端——美國對沖繩與釣魚島問題的戰略考量
越南的南海歷史邏輯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古代地下工程的建造方法
戰地之旅:早期外國電影中的中國形象構建
實拍越南境內的中國援越軍人墓地
外國人想像和復原的中國軍隊形象:從上古時代到民國范兒
世界上最長的深埋隧道,修建在地形最複雜的中國西南部
古代歐洲的「束腰」和古代中國的「裹腳」哪個更摧殘女性
中國古代史,其實是一部顏色變化歷史
中國近代歷史,元朝經濟階段性的差異和興衰側面反映
中國古代「里」的行政區劃
中國各省會城市的代表性地標建築大全
中國的這個地方有著世界上圍地最大的城牆:南京石頭城遺址
中國古代,七大辟邪的寶物!
元時代,蒙古帝國與中國的關係
中國古代都有哪些神秘消失的古國呢?
實拍「乾隆石經」: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中國文化經典
古代歐洲的"束腰"和古代中國的「裹腳」哪個更摧殘女性
此國是古代中國領土,生活著漢朝士兵後代,還有一個「中國族群」
中國最美潛力古鎮,尋幽探奇的絕佳之地
在中國邊境城市擺攤的越南姑娘,長相漂亮,想在中國紮根生活
國際旅遊巨頭的中國生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