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賴聲川談戲劇X教育:看起來似乎萬能的戲劇課,有一個矛盾點
看點40多年前,台灣戲劇市場一片荒蕪。賴聲川在台灣輔仁大學念完英文本科,轉而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戲劇藝術碩博。那時的台灣,大學都還沒開設戲劇專業,而現如今,台灣自小學至高中已將戲劇課設為必修科目。今天,在文藝圈,戲劇成為了一種「產業」,親子兒童劇市場熱熱鬧鬧;在教育圈,戲劇課日益得到關注,每年都會冒出大大小小的戲劇教育論壇。本次專訪賴聲川,我們與大導聊聊戲劇教育與他的戲劇人生。
文 | 厲校麟 攝影 | 智勇
編輯丨聞琛
賴聲川接受外灘君專訪
「我自己的人生方向來得比較晚,念大學的時候並不清楚自己要走戲劇這條路。」
上海美羅城賴聲川專屬的上劇場休息室,伴著劇場里正在演出的《寶島一村》,賴聲川盯著牆上的現場直播電視,頭轉回,接過我第一個問題。
賴聲川,享譽國際的戲劇導演,BBC稱他為「現今中文最頂尖的劇作家」,《亞洲周刊》評其為「亞洲劇場之翹楚」。
92年電影版《暗戀桃花源》 賴聲川與林青霞
2015年《賴聲川的創意學》一書出版,配了一本小冊子——《賴聲川創作筆記》,32頁,記錄了他1979年博士二年級起至2015年創作演繹的作品,其中有我們熟知的《暗戀桃花源》《如夢之夢》《寶島一村》等。
他的名聲和劇作,無需再多言。
那麼,當戲劇處於文藝圈邊緣中的邊緣,他怎麼就跑到美國讀戲劇去了?對於「跨國跨專業」之問,賴聲川形容自己「是在一種奇怪的幻想中,選擇了戲劇」。
「我的興趣愛好很廣,美術、攝影、電影、文學、音樂,無所不好。在我眼裡,只有戲劇,才能滿足我所有的興趣。」
戲劇教育無所不包,但有一個矛盾
當我們把「戲劇」放入教育範疇,看起來就是一門萬能課,無所不包。
市面上火熱的戲劇課程,基本都會提到,戲劇在提高孩子能力方面是多麼全面。
怎麼個全面法?做個簡單設想:如果讓孩子參與戲劇活動,從編(改)寫劇本、舞台、燈光、服裝,直到登台表演,不僅包含音樂、美術、影視、舞蹈等藝術學科,就連語數外等基礎學科內容也能融入。
《寶島一村》劇照
那些所謂的核心素養——表達能力、團隊協作、領導力、創造力、批判性思維等等,哪一個不能得到鍛煉提高?
戲劇教育,把「體驗式學習」發揮到了極致,從教育功效來講,實在萬能。當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參與度也不盡相同。
教育界對「戲劇教育」的這些提倡,賴聲川覺得一點也不為過。
「孩子可以找到一個位置在一個劇組裡,然後他就必須在這個位置上發揮他自己,然後融入整個劇組,這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而且基本上別的應該做不到這點。」
我們繼續設想,比如讓孩子學畫畫學鋼琴,所需要的元素皆遠遠少於戲劇所需。
賴聲川年輕時的照片
這也是賴聲川在40多年前選擇戲劇的原因之一,因為滿足了他所有的興趣。
過去二十多年,賴聲川也不時在母校伯克利、斯坦福大學、台北藝術大學、上戲、中戲上課,這卻讓他發現了戲劇教育的矛盾點:
「表面上看,孩子們參與進來了,但其實,真正的戲劇教育,需要孩子走入角色的內心,需要融入深刻的理解。」
賴聲川反問我:比如孩子們演莎士比亞劇,我們可能會感覺到,這些孩子真可愛,可是他們真的能夠理解這些角色所承擔的含義嗎?這個世界上,可能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一個角色背負著太多的層次含義,可是這些富有批判性的判斷,這麼小的孩子能夠理解嗎?
戲劇課的教育功效的確很豐富,我們也的確能通過跨學科整合的方式,讓孩子們在戲劇中將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可是,「理解」,不是通過反覆練習就能擁有,「理解」,只能交給時間帶給孩子們的人生閱歷去完成。
當我們關注戲劇教育的教育性,或許也就失去了戲劇的藝術性,這大概也是賴聲川所說矛盾之處吧。
典型的「西進東退」,
是我們人文教育的缺失
賴聲川在美讀博期間與太太丁乃竺的合影
在美國、英國、德國等歐美國家,戲劇課自幼兒園起就是必修課。我們平時在各種美劇英劇中也可看到,孩子們動不動就要參加演出,而且還要自己動手設計服裝、布置舞台、改寫劇本等等。
反觀中國,且不說中國傳統戲劇「京劇」「崑曲」,提不起年輕人的欣賞興趣,更別說學習,即便是現代經典話劇《雷雨》《茶館》,也離我們越來越遠。
當我們討論起基礎教育階段的戲劇教育,更讓人覺得,戲劇教育似乎成了一種「舶來品」。
賴聲川提醒,這個問題放在大環境下,其實不僅僅是戲劇,建築、音樂、繪畫等藝術,也是典型的「西進東退」,即西方的藝術觀和樣式成為主流,本土的成為小眾。
「這絕對是人文教育重視不重視的問題,當然,也因為我們20世紀以來的文化斷裂。」賴聲川有點一針見血。
賴聲川回憶,早年他和太太丁乃竺在倫敦旅行,兩人到市中心劇場看一部在當地備受推崇的戲劇,內容嚴肅,關乎二戰之前整個西方社會結構。檢票進了劇場,發現竟然有三四百個初中生,吵得要命,賴聲川和丁乃竺心生擔憂,做好了被打斷跳戲的準備。
然而,他們卻驚訝地發現,燈暗幕起,全場鴉雀無聲,這些孩子們完全沉浸在這部深刻討論社會政治文化的戲裡。戲畢,這群孩子又鬧哄哄地坐上校車走了。
「哇,這個國家,強啊!學校會派車讓初中生來看這樣一部戲。「
英文版《暗戀桃花源》
賴聲川再回憶2015年,英文版的《暗戀桃花源》在美國莎士比亞戲劇節上演,同樣有幾輛校園巴士,送來了兩百多名初中生。
賴聲川繼續反問道:「我們誰會去做這樣的努力?學校統一派車買票讓孩子們看戲?我覺得上海目前做不到。」
不過,賴聲川說他的「上劇場」正在做這樣的努力。他甚至放言,如果教育單位願意送小朋友來看戲,他可以安排下午場甚至早上場,讓孩子們走進劇場看戲。
「從小就培養孩子看戲的習慣,不至於長大之後,上劇場看戲,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享受戲劇所帶來的美感,這應該是屬於一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賴聲川補充。
「其實不止是戲劇教育,我們要學習的是西方國家對人文學科的一種尊重。」
希望有一天,「上」劇場如「下」館子
上劇場入口,賴聲川眼中的「劇場魅力」
6年時間,投資將近1億,賴聲川在上海鬧市徐匯區商場美羅城的五樓,打造了專屬劇場。劇場開張兩年不到,終於讓之前表演工作坊的劇目在大陸有了屬於自己的舞台。
「我們跟西方的社會結構不同,吃個晚飯上劇場看個戲,在歐洲的德國、法國尤其是英國,這樣的文化習慣已經上百年,而我們才十年左右,教育跟不上也是合理的」。
賴聲川在多次媒體採訪中介紹,之所以取名為「上劇場」,三個原因:第一,在商場的五樓,要往上走才能找到;第二,它在上海;第三,它是個動詞,希望有一天,上劇場看戲就如人們日常下館子。
話鋒一轉,賴聲川聊到我們的教育,亞洲的孩子們從早到晚都在忙於完成課表上的東西,卻沒有時間真的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玩」。
「美國之所以冒出各種頂尖人才,如喬布斯,他並不是搞藝術出身,但這個人就是很有創意和想像力,那麼他的創意哪裡來,不是等上了大學才有,而是在他小時候,就被鼓勵『玩』。
在一個比較古板保守的思想國度里,其實想像力是不被鼓勵的,我們要強化理工科,要有更多的科學家,在這些領域,需要流程、標準和規矩。」
這番話,讓我覺得平時我們一直在大談特談的「鼓勵孩子想像力培養創造力」等等,若放在一個社會發展需求背景下,似乎頓時就成了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
劇場史詩《如夢之夢》2015年北京演出前,
賴聲川在排練現場
在賴聲川看來,如果真的要培養想像力,要從小讓孩子們接觸世界上最偉大的創意,比如偉大的繪畫、雕刻、電影,及偉大的舞台劇。
「戲劇在中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非常弱勢,我們堅持數十年,現在一窩蜂地,都覺得文化創意產業很重要,可是有多少人真正關注過文化創意是什麼?是不是只在乎『產業』這兩個字?」
現在的家長都能意識到,要為孩子提供更多的第二課堂,如戲劇課,這是好事。但這件事被真正重視起來時,教育者或戲劇創作者就不能將其當成「產業」來運作——認識到這一點,比引進一門「戲劇課」,更為重要。
其實,看劇也是一種戲劇教育,需要一個人具備文化鑒賞能力。西方國家的看劇習慣,已經深入到整個社會的文化意識裡面,這與濃厚的人文教育氛圍密不可分,我們一下子想補,也難,只能慢慢來。
賴聲川說,他是一名戲劇創作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未來教育帶來一些新的思路。
創作兒童劇,不要把孩子當孩子
去年,賴聲川與小女兒賴仙芸合作,創作了首部兒童劇《藍馬》。
《藍馬》源自賴聲川給兩個女兒編的床頭故事,如今開始為兩個外孫女「瞎編」。說「瞎編」,是因為故事在兩代人那裡從來沒有結尾,賴聲川看著孩子們的反應,即興發揮,目的就是哄孩子們睡覺。
賴聲川給外孫女講故事
有家長看後認為,這部劇和一般的兒童劇不一樣,不鬧騰,小文藝。相比市場上推出的熱熱鬧鬧強調親子互動的兒童劇,確實不同。
賴聲川也曾提出自己不會去模仿當下流行的兒童劇模式,當然也看體裁合不合適,《藍馬》本身是一個故事,並不適合互動。
「藍馬這樣的戲,有三四歲的小朋友,也有十幾歲的小學生,都會非常安靜地被帶入到劇情中去,帶到奇妙的故事裡去。」
在未來,賴聲川甚至還會嘗試沒有布景的空台兒童劇,他相信單純通過演員的表演,孩子們擁有的想像力,足以讓他們投入及理解。
「不要把孩子當孩子,要把他們當成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賴聲川一再強調。
他給自家兩代人們講睡前故事,也是把他們當成大人來講,並不會因為是給孩子們聽,就刻意進行「潤色」。
還有一點,賴聲川特別提到,親子兒童劇日益火爆,但他發現,大部分在從事兒童劇創作的朋友,設定的年齡有點低,也就是說,很多戲只適合三四歲的小朋友看。
「7歲-12歲的孩子,被創作者忽略了,他們沒戲看了,從來沒有人替他們寫戲,那我的《藍馬》就是為他們寫。」
為了連接戲劇與「孩子」的紐帶,賴聲川設置了一個環節,讓孩子們有機會與《藍馬》演員一起登台同唱主題曲。
採訪當天,在美羅城一樓,熱鬧嘈雜的商場人流中,我看到孩子們一個個清唱,參加海選,爭取在暑期《藍馬》演出時的登台機會。而這首主題曲《需要一個聲音》是賴聲川親自作詞作曲,頗有民謠風,在本次專訪視頻的背景音樂中,就可以感受到一種美好與單純。
賴聲川首部兒童劇《藍馬》劇照
之所以會有此舉,也是因為上劇場希望讓更多小孩在父母的陪伴下走進劇場,接受戲劇教育並愛上戲劇文化。
《藍馬》描寫一位極有鋼琴天賦卻面臨困境的小女孩琦琦,她的媽媽一心想要培養她成為鋼琴家,但她內心深處卻渴望寫一首屬於自己的歌,發出自己內心的聲音……
琦琦打小和外公一起生活,外公送給她外婆留下的吉他,心情不好時,琦琦拿起吉他,彈奏起外婆以前唱過的歌。此時,房間的窗外突然出現一匹受傷的帶翅膀的藍馬。琦琦瞞著父母,養著這匹藍馬,用歌聲幫助藍馬恢復健康。藍馬帶著琦琦回到它的國度,在那裡,曾經是燦爛藍色的馬都變成了灰色。琦琦鼓起勇氣,努力歌唱,全心投入拯救藍馬國度的工作……
劇透了《藍馬》劇情,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出,《藍馬》探討的是親子教育話題,所以《藍馬》,既是寫孩子們看,也是家長們需要思考的一個故事。
「教會孩子獨立思考和對世間萬物的尊重,要比替孩子事無巨細地安排他們的人生更重要。」
這是賴聲川關於《藍馬》,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謹致謝意!)


※美國中學並不舒適,她憑什麼說值得?
※這可能是今年暑期含金量最高的一堂「世界史通識課」
※讓人望而生畏的數學是教育的一種缺憾
※踐行親子英語10年的原國際電台主播,怎樣在家帶孩子讀英文繪本?
TAG:外灘教育 |
※「我不是一個攝影教育家,我只是一個攝影樂之者」
※這個世界的悲哀,是把不一樣的小孩集合在一個校園裡,教育成一個模樣
※在線課程對教育有何意義?這一點恐怕是最大的
※家庭教育的六個重要關鍵詞,你做到了幾個?
※做有溫度的教育,這一群人聚在一起搞了件大事
※家庭育兒教育!在這幾種類型中,只有一類是最好的
※從小被窮養的娃,張嘴就是這2句話,看完真後怕這樣的教育
※關於奧特曼,有的說是幼稚的,有的說有教育意義,客觀來說就是這些了
※楊過生命中很重要的三個男人:一個給了他父愛,一個教育了他,一個尊重他
※講真!好孩子是影響出來的,不是教育出來的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這四句話不要說,從來沒說的幾乎沒有
※浪子情感教育:看懂女人的這三個好感信號,分分鐘就能追到她
※對家長來說,孩子的教育和掙錢相比,到底哪個重要?
※原來有如此多的家長並未意識到這個教育盲區,讓喜歡在課上大開腦洞的「另類校董」給你分析一二
※討論了這麼多年 教育遊戲的春天真的要來了!
※「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能教育好孩子?已過時,還不趕快糾正
※優秀的孩子早年接受的教育會有這四點!不懂的過來看看
※七種教育孩子的生活技能,看看有沒有幫到您
※孩子有這幾種表現,說明你教育非常到位,是個合格的父母!
※任何一個悲劇,都有可能源於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