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樂視債權人韜蘊資本接盤易到

樂視債權人韜蘊資本接盤易到

此前易到第一大股東、樂視控股法人吳孟將其在易到所有股權質押給韜蘊資本旗下的上海哲蘊商務諮詢合夥企業。韜蘊資本稱未來將向易到持續注入資金

財新記者 周淇雋

誰替樂視接盤易到?問題終於揭曉。7月14日,易到官方消息稱,易到與韜蘊資本達成戰略投資協議,韜蘊資本以股權投資方式戰略投資易到,成為易到控股股東。7月13日,易到召開股東會議,就此事達成了一致。

韜蘊資本表示,未來將向易到持續注入所需資金,並整合集團下屬公司向易到提供價值資源,易到與韜蘊資本文體旅遊板塊具備業務協同效應。官方資料顯示,韜蘊資本是一家專註於PE投資、證券業務、金融服務的投資集團,資產管理規模超過200億元人民幣,業務涉及金融投資、消費品、新能源及汽車、文體旅遊、TMT等板塊。

工商資料顯示,易到第一大股東、樂視控股法人代表吳孟已將其在易到所有股權質押給上海哲蘊商務諮詢合夥企業(下稱哲蘊商務)。而哲蘊商務的股東是韜蘊資本和北京藍巨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藍巨資產),分別占股99%、1%。藍巨資產由藍巨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藍巨投資)100%控股,韜蘊資本同時是藍巨投資的股東。韜蘊資本成立於2014年,註冊資本2億元,第一大股東溫曉東占股90%,同時擔任法人代表。溫曉東還曾是藍巨資本法人代表。

藍巨投資亦在今日發布聲明稱,韜蘊資本於6月30日向易到注入了首批資金,用以解決車主提現問題。「 易到能夠生存的核心在於超過4,000萬用戶和600萬平台車主,這將是韜蘊資本和易到奉若明珠的價值源泉。」

易到在聲明中表示,「感謝樂視等其他股東」、「感謝韜蘊資本為易到注入充足資金」。6月28日晚間,易到方面向財新記者確認,公司股權發生重大變更,已有新的控股股東進入,樂視不再作為易到控股股東,原管理團隊繼續負責易到的管理、運營等事務。易到稱,擬定於7月4日舉行媒體溝通會,就具體事宜做公開說明。此後媒體溝通會被推遲。易到表示,將於近期全面調整運營戰略,對現有服務體系做出改善。6月30日,易到全面恢複線上提現以來,平台車主陸續回歸,運力正在快速恢復。

據財新此前報道,賈躍亭存在大量質押各公司股權的行為。工商資料顯示,樂視控股以及旗下包括樂視網、樂視影業、易到、樂視體育、樂視致新及樂視雲6家公司的股權均被大比例質押。(詳見《樂視償付能力引關注 圖解最新質押情況》)

2017年4月份,易到債務危機爆發,易到和樂視的衝突也逐漸浮出水面。繼2016年底易到欠債租賃公司後,2017年3月後易到司機發現幾乎無法提現。矛盾最終爆發在4月17日,易到創始人周航以個人名義發出一份聲明,稱易到確實遭遇資金問題,「易到所面臨的並非簡單的債權債務糾紛,而是可能會引發妨礙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事件。」周航、易到與樂視控股先後就樂視是否挪用易到13億資金髮聲明「對壘」。隨後,到易到北京總部要求提現的司機數量呈指數級增長。2017年5月31日,易到方面回應稱,將於2017年6月29日全面開放線上提現,並稱融資已到落地階段。

易到創立於2010年5月,是中國最早的網約車平台。2015年10月,網約車市場融資競爭最為激烈之時,樂視集團以樂視汽車控股收購易到70%股份。

【轉載指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TMT 的精彩文章:

玩《王者榮耀》為什麼會上癮?
《王者榮耀》何去何從
張勇:淘寶造物節不為賣貨 而是要創造需求
順豐無人機獲軍方批覆 用於幹線支線運輸
風口上的車:巨額資本擁抱下的共享單車

TAG:財新TMT |

您可能感興趣

易到未了局:樂視與韜蘊資本的接盤博弈
韜蘊資本半價轉讓易到股權 誰會是「接盤俠」?
接手易到的韜蘊資本資金鏈斷裂 讓員工回家辦公
樂視控股未收到韜蘊資本債務訴訟及判決
韜蘊資本:難以再向易到持續性投入,半價轉讓易到股權
易到或再易主!誰來接盤?韜蘊資本發聲明稱願以半價轉讓易到股權
韜蘊資本稱接盤易到搞垮了自己,讓員工回家辦公
易到再次陷入危機,韜蘊資本半價出售易到股權
韜蘊資本半價轉讓易到股權:難以再持續性投入
科技晚報:韜蘊資本半價出讓易到股權 豐田與松下合作電池公司
樂視:賈躍亭未收到韜蘊資本債務訴訟裁決,韜蘊資本CEO涉欺詐
樂視:樂視控股和韜蘊資本存在數額巨大的經濟糾紛
韜蘊資本溫曉東再「懟」樂視:接盤易到就是被賈躍亭給坑了
韜蘊資本:難以再向易到持續性投入 願半價轉讓易到股份
深陷資產糾紛 韜蘊資本「拋棄」易到用車
樂視控股和韜蘊資本存在經濟糾紛,並非單方面欠款
樂視生態:樂視控股和韜蘊資本之間存在數額巨大的經濟糾紛
韜蘊資本稱接手易到拖垮自己,暫停績效工資發放
樂視:奉勸韜蘊資本不要無恥甩鍋
接盤易到的韜蘊資本開始讓員工回家辦公,但它的麻煩還不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