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是看不見的客人?

誰是看不見的客人?

矢志不渝,數月奔走於紐約的廉價公寓,探尋舊日情人的蹤跡,這個潦倒的年輕人在行動中確證了自身的存在。他是誰?他們何故分手?如何失去彼此消息?我們一概不知。一個無名的遊魂,神色黯然,拉開小說的序幕。

這日,他又一次躑躅於新租下的房間,獵狗一樣嗅尋可能的線索,亂糟糟的卧室,牆上、傢具上、鏡子上、床榻上,四處都是無法辨識的裂痕和污漬。不過,這次命運之神眷顧了他:一陣濃烈而甜美的木樨花香忽然飄至,宛如血肉豐滿的來客。那是他熟悉的、戀人特有的氣味。他奔下樓去:

「『太太,請你告訴我,』他懇求她,『在我來這兒之前,是誰租用這房間的?』」

回答讓人失望。年輕人垂頭喪氣地返回房間。此時,木樨花香已經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發霉傢具的腐臭味兒,刺鼻,彷彿暗含嘲弄。年輕人默默地撕碎床單,塞進門窗的縫隙,隨即將煤氣開關旋到最大,平靜地躺到了床上。

為何自殺?是心力交瘁而渴望長眠,還是無法忍受希望落空的挫敗?他將秘密帶進了墳墓。而他並不知道,就在一個星期以前,那木樨花香的主人也在這個房間自殺身亡,與他相同的死法。連死神都要捉弄這凄凄的失意人,他不願略施慈悲,讓其與愛人的幽魂聚首。

《帶傢具出租的房間》,歐·亨利在小說結尾將這個秘密宣示讀者,經由房東太太閑聊之口。這是典型的歐·亨利式的結尾。小說有非常顯白的意義指向,這不重要。作家的敘事策略更引人關注。

無疑,這般敘述頗能引發「震驚」效果,炸彈埋在最後一段,讓人措手不及。轟鳴聲中,此前讀到的種種細節紛紛缷下妝容,現出本來面目:暗藏心機的房東太太,閃閃爍爍的不祥暗示,「那張彈簧一根根露在外面的睡榻,看上去就像一頭在拚命掙扎時給人殺死的怪物。」卑微而讓人氣悶的愛呵!神秘的木樨花香終於找到了歸途,而讀者重新發現了這個世界:它變得透明了,但周圍顫動著微微蒸騰的霧氣。

這就是好小說嗎?如果震驚來自小說家的敘事策略,而非「故事」本身。玄秘之事早已發生,讀者「渾然不知」,只因作者不肯示人。如有論者所言,我們可稍稍改變一下小說的結構:年輕的租客拉響門鈴,驚訝地發現情人已在一星期前自殺,隨後他租下房間,旋開了煤氣開關。如此,充滿嘲弄意味的巧合得以保留,但故事已寡淡無味。

歐·亨利戲弄了讀者,雜技師一樣,他在最後一刻讓表演達到高潮,同時向觀眾揭示演出的奧秘。有趣的是,我們必須看到,雜技師戲弄觀眾,不過是為了更好地取悅他們。

這是高難度的表演,要讓讀者期待和敘事揭秘達成微妙的平衡。讀者應對結局有所準備,但不能預先洞悉。唯有如此,水落石出的一刻,閱讀中確立的自信和對作者巧思的驚嘆才會結伴而來。取悅一個人,你永遠不能讓他(她)覺得自己是個笨蛋。

欲說還羞的細部,半遮半掩的修辭,讀者被引入一片語言的叢林。他們迎來一場考試:要巧妙地躲開那些精心偽裝的「陷阱」,留心探察藏在灌木叢中的事件的殘骸,翻看樹葉背面錯綜交織的脈絡,或許,那裡藏著冒險的地圖。

這是場必然會通過的考試,答案會在交卷前五分鐘揭曉。皆大歡喜。

不僅歐·亨利的作品,一般的懸疑小說、電影中,這樣的敘事模式並不少見。比如西班牙導演奧里奧爾·保羅的《看不見的客人》,爆點在最後幾分鐘如期而至,不斷吸附真實的謊言像一個黑洞,終於被閃電照亮。不過那閃電通過重述故事得以現身,散發著濃郁的人造氣味。

重述故事,把金燦燦的煎蛋翻轉過來,讓人看到燒焦的一面,這是敘述的水流遭遇巨石而不得已的迴轉。這是必然的,演雜技取悅讀者,不應有太大的難度,精心設計的系統拒絕任何冒險。再複雜的人物,也只應是木偶,被幕後的導演強力把控。看不見的客人本不存在,劇中,除了那些被動地在鏡頭中充當背景的路人,沒有任何角色真正存在過。

這樣的故事,稀薄而缺乏存在的厚度。表面上看,四處是高度無政府主義的混沌細節,事實上它們早已被馴服,宛如一塊塊塑料積木。如此,每個細節都是勻質的,故事並非是自然流淌。甚至,當每個細節都暗示出整體的結構,故事也便失去了時間的向度。

這樣的故事,你無法看第二遍。像一道數學題,如果已熟知解題方法,你還願再做一次嗎?當然,像《看不見的客人》,看起來或許很痛快,尤其,配著可樂和爆米花的話。

疲憊的日常,我也喜歡可樂和爆米花,它們帶來短暫的休息和慰藉,我願給這部電影打八十分,但,藝術是另外一回事。我深信不疑的是,作家(導演)要對讀者(觀眾)有起碼的禮貌。雙方關係,無論如何不應是單純地哄騙與被哄騙、諂媚與被諂媚。而遺憾的是,大量當代作者不僅如此,且總是過分低估讀者的智力。

創作的倫理背後,事實上,牽引出了創作的現代意識。故事終結之處,一切生活碎片都被吸附過來,盡數得到解釋,這恐怕是個幻覺。那貫穿始終的堅硬邏輯,因太堅硬而變得脆弱,倘仔細推敲,它可能不過是「沙子編織的繩索」。

小說可以是精心編織之物,但對一些小說家來說,苦心經營是一回事,而所謂答案,不過是永遠向後漂移的地平線,故事因無法徹底透明而具有未完性。這是必須,也不得不留出來的空白,留給讀者。如亨利·詹姆斯所言,正是由此,文學作品「再次,再一次在空白中放出光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和酒徒王二的日常 的精彩文章:

TAG:我和酒徒王二的日常 |

您可能感興趣

看不見的客人,看得見人性的醜陋
那個看不見的客人
如何讓一個看不見你的人看見你?
《看不見的客人》:最毒是人心,看到結局的真相你可能接受不了!
《看不見的客人》:誰才是兇手
《看不見的客人》也能叫神作?你在侮辱我嗎?
看不見的敵人
我們究竟是看不見所來的客人 還是看不清人心
《看不見的客人》——「對不起,你從來都沒有我聰明」
《看不見的客人》:看得見的人性,謊言背後的真相!
孩子有看不見的朋友是不是撞鬼了?
狗狗為了不洗澡躲到男主人身邊,「你看不見我看不見我!」
《看不見的客人》
影評看不見的客人
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
《看不見的客人》:你以為你比我聰明嗎?
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人看不見空氣,魚能看見水嗎?
什麼是有福?耳朵里聽不見是非,眼睛裡看不到爭鬥,嘴裡說不出傷人的話
我活乾的比別人多,但是領導看不見,如何讓他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