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蘭拉濱鐵路的塵封記憶
位於舒蘭市新安鄉長安村西北一公里的山坡上,在那青松環抱中矗立著老黑溝慘案遺址紀念碑,它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老黑溝慘案遺址紀念碑
拉濱線鐵路縱貫吉、黑兩省,是我國東北部南北交通幹線之一。
這條鐵路的修建,是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為進一步侵略我東北、瘋狂掠奪資源實施的一項重大工程。除完成其軍事運輸任務外,吉黑兩省的糧食、木材和各種物資源源不斷地被運走,鐵路線成了日本侵略者運輸的大動脈,是一條吸吮中國勞動人民膏血的「吸血管」。
戰鬥在鐵路線兩側的抗日義勇軍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使這條侵略大動脈經常「梗阻」,「吸血管」被堵塞。關東軍清楚地認識到不徹底消滅鐵路沿線的抗日義勇軍,這條鐵路將永無寧日,於是製造了駭人聽聞的「老黑溝慘案」。
拉濱鐵路的修築,是「老黑溝慘案」發生的背景,也是東北抗日義勇軍英勇不屈打擊侵略者的見證。
老黑溝慘案遺址紀念碑
站在紀念碑前我們彷彿看到了,日本侵略者因遭到拉濱線鐵路沿線舒蘭義勇軍狠狠打擊後對老黑溝抗日根據地的先輩進行報復性大屠殺的情景再現,我們將永遠記住民族的血恨!此時,我們更為舒蘭義勇軍當年勇敢的打擊日本侵略者而自豪和驕傲。近日,記者就「九一八」事變的相關問題採訪了舒蘭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姜九峰、陳友義。
抗日義勇軍名將田霖畫像(1900-1933)
(一)
1931年「九一八」事變過去不到3個月的12月16日,關東軍就以「指令」的形式,將修築拉濱鐵路的計劃,通知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下稱滿鐵)。指令中說:「從將來的國策,特別是從作戰的角度看來,一條拉法、五常、哈市線,然後經過呼海線,連接齊克線,為方今之急務。」(該件見《滿洲國關係條約集》)
滿鐵接到指令後,就開始籌劃修建拉濱鐵路。這條鐵路是以三棵樹為起點,經拉林、五常、水曲柳崗、四家房(舒蘭)、小城、新站至蛟河的拉法,稱為拉濱線,它聯結了中長鐵路和吉敦(後延伸為京圖)鐵路。《拉濱線紀要》中說:「……南從新站起呈丫形分支,一支經小孤家子至吉林,另一支經拉法連接京圖線東行,可與朝鮮要港清津、羅津和雄基相呼應,經船就可以把東北的物產源源不斷地運往本土日本。在軍事上、經濟上及其他諸方面,具有重要使命。由穀倉地帶的北滿輸出各種物品必經此線,且拉濱線沿線盛產大豆、高粱及小麥等穀物,木材的出產亦不少。」這條鐵路在軍事上便於日軍運兵,即可防蘇聯南下,又便於鎮壓中國人民的抗日活動--通過這條鐵路大動脈,日本侵略者把中國人民創造的財富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把他們的侵略部隊也通過這條鐵路運到東北。
為修築這條鐵路,滿鐵於1932年(大同元年)5月27日開始進行路線實測,編成五個測量隊,用飛機從南北兩方面進行空中攝影。7月1日,根據空中攝影繪成地形圖,再根據地形圖進行路線選定,擬訂修建方案。由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與滿洲國政府之間締結了《拉濱線鐵道建設請負契約書》,由該株式會社承擔修建總責。其佔地按照吉長、吉敦鐵路局之《購地暫行章程》辦理,在吉林市設「吉長、吉敦鐵路局建設部」,由田邊利男、河邊義郎先後任技師長;在哈爾濱市設「臨時呼海鐵路建設事務所」,後來改為「哈爾濱鐵路建設事務所」,由這兩個部門負責具體施工任務。由「滿鐵」貸款3657萬元(《交通部要覽》)。從1932年6月18日起施工,鋪軌里程272公里,加支線總延長290.9公里。派警察保護隊保護建設工程,鐵路局自身亦組織拉濱線護路隊擔當保護之任。歷時一年有半,1933年12月15日竣工。竣工第二天,在哈市三棵樹舉行「拉濱線鐵路鋪軌竣工式」,建成後列為滿洲國國有幹線鐵路。1934年(即偽康德元年)1月10日開始臨時營業,8月正式通車營業。
日本侵略者修建鐵路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從築路開始到建成,拉濱沿線人民的反抗,始終未停止。
馮占海 將軍(1899-1963)
(二)
拉濱線附近的抗日義勇軍高唱:「中國地,中國山,中國鐵路中國管,鬼子要想從此過,留下腦袋當路錢。」自拉濱線修築起,義勇軍就沒有停止對其護路日軍和施工人員進行抗拒和襲擊。在此,筆者將掌握較充分的舒蘭域內抗日義勇軍英勇襲擊拉濱線修築日軍的事迹,加以陳述,以點帶面,在又一個九一八到來之際,重溫當年拉濱線抗日義勇軍是如何英勇無畏地打擊日本侵略者的。
拉濱線經過舒蘭域內近百公里,也稱為拉濱線南段(蛟河的拉法至五常的山河屯),通過舒蘭的大部分路段是在兩山之間。舒蘭東部山區抗日義勇軍宋德林的各部隊分別駐紮在呼蘭川、珠琦川、拉林川一帶。在他率領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對修築拉濱線的南段進行襲擊和破壞。
據不完全的史料記載,宋德林所率領的抗日義勇軍在拉濱鐵路南段對日軍的打擊主要有:1932年5月,德林部第三支隊長邢文奎帶兩名隊員,混進工人隊伍把正在吃飯的58名日軍全部擊斃,拔掉了牛頭山炮樓;1932年6月,德林部的一個支隊18人,在築路隊掩護下,進入上營東乾溝。翌日清晨,將要進入碉堡的12名日軍全部擊斃,並炸掉了碉堡;同年,德林部的兩個支隊,襲擊了拉濱線附近水曲柳崗街的日本守備隊,擊斃日軍多人;1934年初,埋伏在太平溝的德林部抗日義勇軍一舉擊斃擊傷日軍60多人,偽護路軍50多人投城參加了德林部隊;1934年3月,德林率部搗毀駐拉濱線的上營日軍守備隊炮褸,擊斃日軍5人,繳獲其武器;1934年5月,德林部兩個支隊突襲拉濱線的上營蘿蔔頂子,擊斃日軍5人……
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次大捷是1932年7月7日。其時拉濱線新站至六家子的測量隊宿營朝陽溝,德林部陳烈武隊長得知這一消息,帶領支隊戰士去打測量隊,命令副隊長帶戰士選擇有利地形伏擊新站的日本援兵。這天夜裡,他們先佔領了有利地形,然後悄悄向測量隊宿營地逼進。陳隊長一聲令下,頓時,槍聲大作,子彈紛飛。測量隊首先鼠竄,亂作一團,守備日軍竄出帳篷外,負隅頑抗。經過激戰,除一名鬼子負傷乘馬逃脫外,伍長以上十餘名日軍全被擊斃。駐新站日軍小林大隊聞訊趕來增援,到了王墳溝,也遭到了伏擊。據目擊者回憶:日本人被陳烈武隊長他們打得夠嗆,光王墳溝的敵人的屍首就拉了一汽車。朝陽溝的鬼子和測量隊的屍首也裝了滿滿的一牛車。天亮後,日軍開來了炮車,往溝里打了半天炮。其實,抗日義勇軍早就撤走了。經過這次慘重打擊以後,拉濱線新站至六家子的測量工作被迫中斷。直到1932年12月,拉濱線其他路段修完,只剩新站至六家子段沒修築了,測量隊在重兵的保護下,採取了邊測量邊施工的辦法才將這段鐵路修完。
以上筆者擇取的是規模比較大的戰鬥,其實每天在不同路段抗日義勇軍都在不斷地對日軍實施規模不同的打擊。當年在拉濱線新站至水曲柳施工時,擔任日方事務管理人員的齋藤榮的日記,真實記錄了抗日救國義勇軍的不斷襲擊令其惶惶不可終日的心情。他記道:「我是第一次參加拉濱線這項工程建設的,時間是從昭和7年(1932年)7月至昭和8年(1933年)10月。在這一年零三個月期間,覺得發生了各式各樣的情況,其中最使人煩惱的:就是名叫『德林』『太平』的兩個大頭目,盤踞在拉濱線南部這一帶,人數大約有3000人,出沒無常,在沿線多次向工地進攻,妄圖阻止這一工程的實現。」「回想當時,在現場施工期間,每天每日都要受到敵人的武力威脅。當幹完一天活回宿營地時,就撫胸感嘆地說:『還不錯,今天沒遭受襲擊;明天的命運還不可預料!』每次受到襲擊後,又一次撫胸感嘆地說:『萬幸!又得到個新生命!』這是築路員工們一致的想法。」齋藤榮的日記,客觀證明了我們抗日義勇軍對侵略者進行的有力反抗和有效打擊。
鐵路線上正待運往日本的東北大豆。
(三)
在拉濱線的建設中,舒蘭人還讓拉濱線拐了個彎。拉濱線經過舒蘭域內最初計劃是沿細鱗河西岸與其平行進行,經過今天的舒蘭直奔水曲柳崗(崗街)然後直線到達五常的山河屯,經過水曲柳崗的鐵路,不僅修鐵路,還建車站,必然要佔更多土地。當地的大戶鄉紳張子經、王贊緒、馬四、王守先等很怕個人土地被占,用重金行賄勘測人員,讓其修改拉濱線路線,令其不經過水曲柳崗,以保全自己的良田。
測定路線的勘測隊有日本工程師一人,中國翻譯一人和幾名測量員。來到水曲柳崗街後,他們被安排在鄉紳張子經家食宿。張子經系清華大學畢業生,能說善辯,一些大戶豪紳委託張找翻譯進行周旋,大家出錢,暗中行賄。給翻譯大煙土(鴉片)50兩,給日本工程師光洋(銀圓)1000塊,行賄奏效。不多日設計人員將線路標樁拐到水曲柳崗南細鱗河東岸6公里的周家屯(今水曲柳站)。這一拐不僅得在細鱗河上增加一座橋,即細鱗河大橋,又北行需要過呼蘭河,又增加一呼蘭河大橋,並增設一平安站,然後才能到達五常縣的山河屯站。這就是舒蘭人都知道的:「拉濱線躲崗街(gai),拐了一個彎。」
拉濱線建成可連接京圖線,從哈爾濱可以直達圖們,因而稱其為哈圖線。這條鐵路是日本本土通往東北重要城市哈爾濱的大動脈,除完成其軍事重任外,吉黑兩省的糧食、木材和各種物資源源不斷地被運走,哈圖線成了日本侵略者運輸的大動脈。
鐵路線上運木材的火車。
(四)
戰鬥在哈圖線兩側的抗日義勇軍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展開了機動靈活的游擊戰,神出鬼沒,隨時對哈圖線過往的火車和鐵路予以襲擊、破壞,令負責哈圖線的護路隊防不勝防,使這條侵略大動脈經常「梗阻」,「吸血管」被堵塞。關東軍清楚地認識到不徹底消滅哈圖鐵路沿線抗日義勇軍,哈圖鐵路將永無寧日。
1935年5月10日,關東軍命令16師團38聯隊,從齊齊哈爾開赴哈圖線對其兩側抗日義勇軍進行討伐。原來駐守在哈爾濱的一大隊負責哈爾濱至山河屯段,二大隊負責黃松甸至圖們段,三大隊負責山河屯至黃松甸段。因為拉濱線的南段鐵路遭到的破壞最為嚴重,關東軍把蛟河至山河屯(舒蘭段)列為討伐的重點地區。5月27日,三大隊在隊長車少佐的帶領下,進入宋德林在老黑溝的抗日根據地進行大屠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老黑溝慘案」。然後對山裡的百姓進行歸屯並戶,切斷抗日義勇軍的後勤保障,迫使義勇軍不得不離開哈圖鐵路兩側。「老黑溝慘案」後,日本人完全控制了哈圖鐵路。
策劃人:畢瑋琳
吉林日報記者 蘇宏梅
專家簡介:姜九峰,男,1948年生,陳友義,男,1950年生,現任舒蘭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合作撰寫《舒蘭大地的抗日烽火》一書。


TAG:大東北V |
※遠方的記憶-唐古拉山
※鋼筆畫下的哈爾濱記憶
※「鐵血女皇」格拉芙的美網記憶
※冒險島神秘河新地圖「莫拉斯」,帶你走進記憶沼澤
※森山大道的街頭記憶
※波蘭大使賽熙軍:哈爾濱的一切都永遠留在波蘭的記憶中
※《羅馬》幕後:「墨西哥奇蹟」的黑白記憶
※盧克索的記憶
※葉羅麗:金王子恢復記憶砍傷鐵希,曼多拉利用文茜的陰謀曝光
※留住塞爾維亞的原始記憶
※尋找「拉洋片」的天津記憶
※鄂嘉古鎮,雲端的綠色記憶
※茶棚嶺:長邯古道上的滄桑記憶
※坎德爾——記憶偵探
※漳州記憶:蓮浦塔兜背後的神秘傳說
※海賊王:大媽恢復記憶,為了報答路飛,讓卡塔庫栗上路飛的船
※紫羅蘭,封存在記憶深處的夢
※張堰閘橋的記憶
※記憶香格里拉
※米倫·艾思安·勞拉:露營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