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照片和新聞圖示
這幾天敏感詞特別多,被禁言甚至關閉的微博賬號也特別多。非常時期,為安全今天俺就發一篇自認為最安全的文章。之所以「自認為」是因為不確定是否安全,小熊維尼都下架了,您說還有啥是安全的?
2017年7月12日,長期觀察西南極洲冰架裂縫的科學家公布觀察結果:拉森C冰架(Larsen C)已經斷裂,形成一個5800平方公里的巨大冰山。消息一出,引起國際媒體廣泛報道。
這是一個很容易用圖片來形象展示現場狀況的新聞,絕大多數報紙採用了航拍的實景照片來配合文字報道,也有一些報紙採用新聞圖片加新聞圖示的形式報道,還有既不用照片也不用圖示,而是直接使用新聞漫畫報道的。總之,各有千秋,各有優勢,各有側重,各有看點。
新聞照片的優勢是直觀真實,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一圖勝千言,說的就是這個優勢。
2017年7月13日,在德國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報》(SUDDEUTSCHE ZEITUNG),頭版主圖就是一幅航拍的冰架斷裂圖。這幅來自德新社(DPA),由John sonntag透過飛機舷窗拍攝的照片上,前景是一個機翼上的兩個渦輪發動機,背景是茫茫南極大陸冰蓋上一條蜿蜒的裂縫。在沒有任何參照物的南極大陸上拍攝,利用一下飛機局部做前景是非常必要的,這發動機的出現,不但使得畫面有了縱深感,也成了裂縫的參照物,令讀者能更接近真實地感知裂縫的大小。
2017年7月13日德國《南德意志報》頭版照片
同一天,美國《紐約時報》頭版頭條使用了一幅來自美聯社,由英國南極考察隊(British antarctic survey)提供的照片。照片拍攝於超低空飛行的飛機駕駛艙的右舵位置(飛機駕駛室分左舵右舵,,左舵右舵兩套操作系統完全相同。左舵為正駕駛,右舵為副駕駛或者左舵帶的學員),飛機緊貼著斷裂的冰架掠過,更加近距離拍攝了裂縫。作者也有意利用了前景上飛機擋風玻璃以及雨刷做參照物,來展示裂縫的寬度。新聞信息傳遞得更加精準,畫面效果表現得也更加具有視覺衝擊力。
2017年7月13日德國《紐約時報》頭版照片
2017年7月13日,在德國柏林出版的《圖片報》(BILD)頭版頭條也是一幅「裂縫圖」,只是這張照片上缺少了參照物,完全看不出裂縫的寬窄。黑體大字加紅色下劃線標題只有四個字和一個驚嘆號:「南極壞了!」(Der Südpol zerbricht!)通俗易懂,很接地氣,充分體現了該報的辦報理念和版式設計的特點。
2017年7月13日德國《圖片報》頭版。
《圖片報》是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發行量最大的日報,在版面設計極為保守嚴謹的德國報紙中獨樹一幟,尤其是頭版大圖片、大標題的特色鮮明。該報讀者定位在受過中等教育的群體上,只有8.1%的讀者受過大學教育。是一份典型的大眾娛樂性小報。
「讓圖片說話,使新聞內容形象化,讓報紙更加搶眼,同時激發讀者的情感。」是該報成功的基本因素。為方便讀者閱讀,該報盡量簡化文字和語法,有47%的句子不超過4個詞,最長的句子也不會超過12個單詞。永遠採用「我們」的語態,以激起讀者的共鳴。標題製作上,感嘆、疑問句超過陳述句,大量使用驚嘆號和問號,且精心安排標點符號的位置。文字表達極為新穎。以「南極壞了!」位頭版大字標題來報道南極洲冰架裂縫,就新穎到令人驚嘆。
新聞圖示,是綜合運用視覺手段,結合文字說明、數據統計,對複雜的新聞事實進行視覺化解析的一種視覺新聞報道形式。他的重點在「解析」而不僅僅是再現。
2017年7月13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薩拉索塔出版的《薩拉索塔先驅論壇報》(SARASOTA HERALD-TRIBUNE)頭版圖片,就使用了新聞照片加新聞地圖再加新聞圖示的形式。新聞照片使用了英國南極考察提供的低空航拍照片,遺憾的是,編輯用新聞地圖覆蓋了照片前景上的飛機駕駛室擋風玻璃,使得寬闊的裂縫沒了參照。壓圖大字標題:「大規模斷裂」(Massivebreak)。
2017年7月13日美國《薩拉索塔先驅論壇報》頭版
同一天,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出版的《達拉斯晨報》(THE DALLAS MORNING NEWS)頭版主圖,也是新聞照片加新聞地圖再加新聞圖示。新聞地圖和新聞圖示壓圖放在新聞照片上,設計得看上去更加清晰舒服。打底的新聞照片是John sonntag透過飛機舷窗拍攝的那一張,只不過該報編輯使用的時候將前景中的飛機發動機剪裁得乾乾淨淨。壓圖主標題:「分離出來的冰山」(Breakaway iceberg)。副標題:「目前還不清楚是否因全球變暖導致了冰架的崩潰」。
2017年7月13日美國《達拉斯晨報》頭版主圖
《哥倫比亞人報》(El Colombiano)頭版的新聞圖示做得更為仔細。
2017年7月13日《哥倫比亞人報》
在瑞士蘇黎世出版的《每日導報》(Tages-Anzeiger)頭版,保持了該報一貫使用漫畫報道重要新聞的特點,用一幅漫畫報道「南極冰架裂縫」。漫畫上沒有人,只有兩塊冰,兩塊冰在對話。南極大陸問:「在哪裡?」(Wohin?)。飄出去的那塊冰回答:「依然可以看到你的馬爾地夫,只要它仍然存在。」(Einmal noch die maledivensehen,solange es sie noch gibt!)。通過對話回答了人們最擔心的問題:海平面會不會因為南極冰架斷裂而上升?海平面一上升,平均海拔只有1.2米的馬爾地夫就會被淹沒。漫畫的標題:「冰山有伯爾尼州那麼大」(EinEisberg so gross wie der Kanton bern)。伯爾尼州是瑞士第二大州。這一標題形象地回答了另一個重要信息:斷裂的冰山有多大。
2017年7月13日瑞士《每日導報》頭版圖片
科學家們擔憂,冰山脫離冰架會最終導致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拉森C冰架會完全消失。過去20年內,除了拉森A和B冰架,南極半島的5個主要冰架或是完全消失或是面積縮小。


TAG:城陽騎手郭建良 |
※視頻新聞:新聞報道的語法革命
※朝鮮新聞代表團參訪中新社、《中國新聞周刊》
※時政新聞圖片怎麼拍?
※劉占崑:新聞照片一圖勝千言
※《幽默的「講新聞」》
※《虛假新聞》:社交網路與新聞正義
※民國掠影:《倫敦新聞畫報》中的一組中國老人的照片
※新聞和紀實攝影
※科學新聞應當娛樂新聞看?
※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與新華文軒達成合作
※圖集新聞 失落的文明
※新聞三則
※季念:《倫敦新聞畫報》中的晚清中國遊記
※插畫 新聞配圖 不如新鮮配圖
※一周國際圖片新聞精粹
※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編輯該如何創新?
※新聞史研究的社會學轉向——讀舒德森《發掘新聞》
※美國電視新聞檔案館:歲月令新聞永恆
※新聞配圖 不如新鮮配圖
※開啟教育新聞宣傳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