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11屆醫療設備和生物感測器國際研討會 成功舉辦

第11屆醫療設備和生物感測器國際研討會 成功舉辦

2017年7月8-10日,由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或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生物醫學工程分會(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IEEE-EMBS)主辦,南方科技大學承辦、OFweek高科技行業門戶支持的第11屆IEEE-EMBS醫療設備和生物感測器國際研討會及暑期學校(MDBS 2017),暨第10屆生物醫學和健康工程國際研討會及暑期學校(BHE 2017),在南方科技大學成功舉辦。

以以"Wearable Sensing, Bio-robotics and Molecular Imaging for Precision Medicine("可穿戴設備感知,生物機器人與精密醫學分子成像)為主題的此次會議邀請到了IEEE-EMBS前任主席、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梁志培教授,南京大學工學院創院院長聶書明教授,IEEE、AIMBE、OSA、SPIE會士、芝加哥大學潘曉川教授,Emory-Georgia Tech Cancer Nanotechnology Center王冬梅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電子系系主任孟慶虎教授,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主編、希臘愛奧尼亞大學Fotiadis教授,英國南安普敦大學Simpson教授,深圳腦科學研究院譚立海教授,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馬輝教授。(「可穿戴設備感知,生物機器人與精密醫學分子成像」)為主題的此次會議邀請到了前任主席、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梁志培教授,南京大學工學院創院院長聶書明教授,、、、會士、芝加哥大學潘曉川教授,王冬梅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電子系系主任孟慶虎教授,主編、希臘愛奧尼亞大學教授,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教授,深圳腦科學研究院譚立海教授,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馬輝教授,美國科羅大多大學蔡小川教授、俄克拉荷馬大學丁磊教授等十六位來自美國、英國、瑞典、希臘、日本、中國內地香港的國際知名學者作會議主題報告。

除了16場會議主題報告、Panel Discussion等,會議還組織了學生論文競賽和論文海報展示等交流活動,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哈工大深圳研究院、深圳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光啟研究院等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的師生、以及業界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

南方科技大學魯春總務長在開幕式致歡迎辭,並向參會嘉賓介紹南方科技大學

張元亭、梁志培、聶書明、潘曉川、孟慶虎五位教授Panel Discussion

自適應神經技術研究中的計算挑戰

近年來,神經影像學技術正在迅速進入臨床實踐,神經精神障礙和神經系統疾病前期規劃的醫學診斷能力也因此獲得明顯提高。那麼未來十年內推動神經影像技術進一步發展的臨床需求是什麼?什麼類型的神經成像技術可以滿足這樣的臨床需求?俄克拉荷馬大學丁磊教授在會上針對這些熱點問題作了精彩的解答。丁磊教授詳細討論了在推進神經成像技術發展方面的一些新概念以及創新需求,並深入分析了目前市場對可穿戴神經影像學設備的新需求。丁磊教授表示,可穿戴設備正不斷湧現,並且實用性得到逐步完善。除了診斷分析,丁磊教授還討論了如何開發適應性神經調節新領域,這為可能患有潛在腦部疾病的患者提供了生物醫學依據,並提供了疾病管理和治療的方法。

微型醫療機器人實現無痛、無疤

微型醫療機器人的研究於近年來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機器人技術在硬體能力和軟體能力方面不斷獲得突破性進展,微型醫療機器人可以實現的功能愈加豐富,並可實現複雜的一些醫療手術。如已經可以在最大化減少疼痛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外科手術,且不會造成明顯的外部傷疤。針對此趨勢,香港中文大學電子系系主任孟慶虎教授在演講中詳細介紹了微型醫療機器人的研究是如何啟動,以及獲行業中已經獲得了哪些具有程碑意義的成就等內容,而後通過幾個案例介紹了相關團隊在微型醫療機器人方面的研究進展。在最後,孟慶虎教授也對微型醫療機器人的未來研究方向與應用潛力進行了深度展望。

社會老齡化背景下的多學科融合

眾所周知,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全球各國所共同面臨的難題之一。這一巨大的社會挑戰已經使得自動化技術逐漸延伸向生物醫藥和醫療保健領域,特別是在工業4.0背景下,自動化技術與生物醫學工程、健康信息學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一大趨勢。精準的預測、預防,個性化的醫學將為解決人口老齡化提供更多可能。ABB工業物聯網首席科學家Pang Zhibo教授表示非常看好這種技術融合的趨勢,他舉例說,工業控制系統的高可靠性及實時通信技術可以令遠程醫療(監控、診斷、手術、急救及看護等)成為現實,因為通信可靠性和延遲曾被認為是遠程醫療一大瓶頸。同樣,工廠的成熟的分布式控制系統(DCS)可以幫助優化醫療流程優化提升到新的水平。在演講中,Pang Zhibo教授介紹了關於「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以及「健康中國2030」的背景下的一些新興研究課題和市場趨勢,並對ABB一些正在進行的項目進行了具體演示。他最後表示,涉及自動化社區和生物醫學社區的跨領域和跨學科研究與合作,在當前的社會驅使下已經成為一項迫切的需求。

海報展示環節現場問答

與會者提問

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為醫療尖端科研及應用領域的學生、學者及專家等提供了溝通與學習的最佳場所,為醫療產業的進一步升級,以及社會醫療健康事業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第八屆靈長類生物醫學國際研討會
第八屆靈長類生物醫學國際研討會將於8月召開
重磅!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基因檢測技術分會成立
國際生物技術與醫藥研討會舉行 助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基因檢測技術分會首次發表2018基因檢測行業年度報告
2018 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微生物生物安全專業委員會 第四次學術會議暨生物安全培訓
第六屆國際遺傳工程生物技術中心人類RNA病毒研討會議程
生物醫學研究院科研團隊國際合作研究揭示RNA m6A調控新機制……
2018年第八屆靈長類生物醫學國際研討會
2019·全國植物育種與生物技術研討會將於4月在林芝舉行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報告探討防生物武器擴散 生物+X:軍備控制暨生物學與新興技術的融合
中國醫藥生物協會基因檢測技術分會發文揭示基因檢測新定義!
2018國際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態勢
2018連雲港經開區生物醫藥產業 人才項目路演暨投融資對接會成功舉辦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中科院微生物所聯合舉辦「微生物組研究及數據分析專題培訓班」的通知
專註創新ADC技術進行抗癌藥物研發,諾靈生物完成5000萬元A輪融資
生物感測器多學科「艦隊」啟航
印第安納大學和肺部生物技術合作推進器官3D列印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第20屆上海國際生物技術與醫藥研討會今在滬召開
傳奇生物創新CAR-T療法獲批開啟美國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