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不得不穿過人群走向自己——《約翰?克利斯朵夫》閱讀分享(7)

他不得不穿過人群走向自己——《約翰?克利斯朵夫》閱讀分享(7)

【編者按】

讀同一本書,理解力不同,下的功夫不同,收穫自然不同。

鄭琦川和趙勇智都是剛申請並通過面試進入國科大班的學生。我和他們不熟,但簡訊和網路交流,已發現他們「不俗」:主動詢問作業是否有特殊要求;提前幾天發來作業,電子郵件寫得規範得體,特別標明:願意根據老師的建議再次修改;作業極其認真,對小說進行梳理、歸納,分析切中肯綮,表達清晰流暢。

過去一年,我在班上多次強調,發郵件要注意與人方便,禮貌得體,但仍然同學無稱呼、無署名,光禿禿一個附件,文本框內沒有一個字。打開文件,段首沒有空2格,文章更是敷衍。(今天這四個同學的電子郵件都很規範得體)

優秀不僅取決於做事的結果,更取決於做事的態度。作業水平不同主要是因為付出的努力不同。我無意貶低一些人,只是善意提醒大家見賢思齊,擇善而從。每個人態度都可以更好一些。

天上不掉餡餅,只掉陷阱。不管基礎如何,天資如何,除了更加努力,別無選擇。與大家共勉!

他不得不穿過人群走向自己

高二(3)班鄭琦川

在第三卷的最後,正在經歷精神上劇變的克利斯朵夫再一次遇到了高脫弗烈特舅舅。「竭盡所能」這四個字將克利斯朵夫敲醒。他終於擺脫了——「擺脫了別人,擺脫了自己」。這是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一個重新思考曾經所崇拜的、尊敬的、堅信的一切的過程。鳳凰涅槃一般,他身體內那股簇新的力,就要爆發了。

克利斯朵夫進入了他人生中一個嶄新的階段。他敢於正視並批判一切,他反思,然後反抗。當他跳出那個曾經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的圈子,他的眼中看到的是德國人——尤其是德國音樂界,以及德國藝術的致命的缺陷——虛偽和成規。

克利斯朵夫的目光首先落在了那群永遠「恬然自得」的觀眾身上。那些軍官「又正經又俗氣」,婦人「高聲談笑」「過分裝作洒脫」,女孩子們「露著全副牙齒」……他們「把臉色和說話的音調都變過了」,恭敬而虔誠,莊嚴卻可笑。絕大多數的德國人,是那麼的寬容,懶惰而又無知。他們對那些著名的偉大的藝術家抱有絕對的尊敬,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不去思考,更不願意接受新事物,也就談不上主動的創新和進步了。就像對待接近完美的象牙一樣,他們看不到也不想看到任何瑕疵——就算有,他們也會覺得是自己的視力出了問題,因為在他們心中早已肯定,這些出自偉大藝術家的作品「妙不可言」!

而正如書中所寫的,「作品反映聽眾,聽眾也反映作品」。那些表演者在克利斯朵夫眼中「虛張聲勢」「一板三眼」,只是「貝多芬和舒芒可笑的代言人」,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懂得作品和藝術,他們賣弄技巧,製造效果,只是虛偽的「演員」。而放眼於這個偉大民族的藝術財富——那些作品本身,留給克利斯朵夫的又是無盡的失望。他認為這些作品無不是虛偽的:對於古典派,他認為他們是「泥水匠」而非「音樂家」,因為他們的作品缺乏人性和「自由靈動的氣息」,只是音符的堆砌和旋律的鋪張,過於機械而乏於真情實感,因為沒有生命力與創造性而顯得死氣沉沉。克利斯朵夫在重新「思考人生」時認識到「創造才是歡樂」「創造是消滅死」,但是他還沒能領會到音樂的條理之美與結構之美,他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品之所以有熱情,是因為他充滿熱情,但「除了他以外,誰也不能在那些不完全的辭藻中辨別出來」。或許那些音樂家的確懷有真實深刻的感情,只是別人無法理解——「他們語言的密鑰隨著他們的肉體一齊死了」。而對於浪漫派,他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少年時的影子——他們真正感受到的情操本身就是虛偽的。「一個德國音樂家越天真越有誠意,就越暴露出德國民族的弱點,動搖不定的心境,婆婆媽媽的感情,缺少坦白,偽裝的理想主義,看不見自己,不敢正視自己。」克利斯朵夫認為,他們活在自欺欺人的謊言之中,活在理所當然的偽裝之中,活在習慣已久的虛假之中,卻一點也不心虛。而作者告訴我們,「人類的食糧大半是謊言,真理只有極少的一點」,這是多麼深刻的話語,人們往往因為現實的殘酷和尖銳而不願接受,寧願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

因此,他厭惡,甚至痛恨那些德國人,可他忘了,自己也是這個古老的民族中不可分割的血肉,所以他依舊會被那些作品所吸引,產生共鳴;他再富於天賦的創作也擺脫不了種族給予他的本能,以致於他當時的作品「全是真實與誇張,明朗的朝氣與口齒不清的傻話的混合品」。這是民族性所帶來的固有結果,是流淌在整片德國土地上歷史長河的源頭。

但是,別忘了,克利斯朵夫有那股簇新的粗獷的力量!他與生俱來的憨直冒昧的性格使他要「把自己拿出去」——可「最寬容的人說他是『標新立異』,大多數卻肯定他是『完全瘋了』」。他孤獨,但有的是生命力,於是我想起海子的一句詩:「我不得不穿過人群走向自己」,用這句話來形容此時的克利斯朵夫恐怕是最貼切不過的了。

在成片的怪叫聲、謾罵聲中,克利斯朵夫注意到那個「樂不可支」的鄰座青年——曼海姆。曼海姆古怪的言論引起了克利斯朵夫的興趣和思考,並對部分的見解表示同感。當曼海姆邀請克利斯朵夫去雜誌當批評家的時候,克利斯朵夫既感動又感激地答應了。在那一群人中,克利斯朵夫只對曼海姆有好感,他認為他們都是富家子弟,而其他人毫無風趣,曼海姆偏偏很有生氣,思想也很前衛——可單純天真的克利斯朵夫絲毫沒有意識到,這個天生有著精明頭腦的猶太人也只是在利用他,而且「他們的性格不像他們的頭腦來得洒脫,所以儘管挖苦那些制度和思想,還是想從中漁利而不願改革」。

至此為止,克利斯朵夫對猶太人還沒有什麼清晰的認識,他只是不像周圍的人一樣對這個民族有成見,並且隱隱覺得這個神秘的民族有著「靈光四射的智慧」,和「掙扎其中的高尚的靈魂」。克利斯朵夫對猶太人的深入了解開始於和於第斯的相識。他首先就被那雙深邃的、帶著神秘東方特點的眼眸所迷住了——「他覺得在她迷人的目光下有股剛強,明白,冷靜的意志,毫不客氣地在那裡搜索他的內心;雖是毫不客氣,可並無惡意」。她尖銳的目光能迅速穿過另一個人的眼睛,看透他的內心,控制他,征服他,使他成為自己的俘虜。她發現了克利斯朵夫的那種厚實大膽的力,不過始終保持冷靜淡漠的態度。而克利斯朵夫對於第斯的態度是佩服但不動心。「她是他見到的第一個聰明女子。聰明,是的,她渾身上下都是聰明。」她身上所吸引克利斯朵夫的不是嬌媚的美貌,而是那種別的女人所不具備的理智。他渴望於第斯是那個能關切他思想的知己,可這遠遠無法滿足於第斯內心那種強大的控制欲。她知道要達到目的還需要一番周折,於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她不再費心了,現出了本相。毫不留情的態度轉變使克利斯朵夫痛苦地認清了那雙眸中「萎靡不振的心靈」:她把利益放在首要的地位,雖然看不起但依然追隨著德國的潮流,屈服於名利與虛榮。

克利斯朵夫把於第斯身上所有的庸俗歸咎於雙重的民族性,而且認定德國的消極影響更多,但依然幻想她的前途。他認為猶太民族太容易被外來文化影響,包羅了以色列族本身的缺陷和外來的文化中的弱點,與他們在一起是危險的事。(而我以為,以色列族接受異族思想的速度固然很快,他們是善變的,但他們只是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逢場作戲,那屬於以色列族特有的民族性依然根深蒂固。這個古老的民族異常富有智慧,誇張地說,他們生活中的一切都被理性充斥著,以致於一切活力的因子都在慢慢消失殆盡。他們把人生當做一場遊戲,也的確有資格這樣做,似乎有些使常人神魂顛倒的東西在他們看來都無關痛癢。他們有卓識,但還是更看重利益,「思想要真實:那當然!可是幹嗎說話也要真實呢?」這樣的一個民族不會墮落於世界民族之林,卻也永遠無法攀登上生命的高峰。)

克利斯朵夫對這個神秘民族剛強和孤立的幻想終究還是破滅了,他們二者的思想上並沒有太多交集。於是,他不得不穿過人群走向自己。

問題:

文中多次提到克利斯朵夫具有「簇新的力」「獷野的力」,請問這種「力」具體指什麼?它來自哪裡?又給克利斯朵夫帶來了怎樣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眾人皆醉我獨醒

高二(3)班 趙勇智

每個人在青春年少時,心底總藏著一縷沉睡的火焰,一旦燃燒起來,就可以使人熱血沸騰。克利斯朵夫也不例外。他長大了,看破了德國音樂界的虛妄。於是他開始了反抗。

德國音樂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克利斯朵夫成為一個旁觀者,德國的藝術,德國的音樂,在他銳利而敏感的眼光下,終於脫去了華麗的偽裝。(說是「旁觀者」,不恰當。)

在他的眼裡,德國音樂大師的傑作都成了「鬆動的沙土」:只有沙土,沒有岩石;只有情感,沒有思想;只有浮誇,沒有內涵和實質。音樂里,充斥著虛偽,真誠的影子蕩然無存——言之無物,誑語連篇,賣弄技巧,煩瑣纖細,就連表現的情操都是虛假的。而在虛偽的作品中又不乏理想主義,把一切都理想化,「看不見自己」,「不敢正視人生」,對克利斯朵夫而言,這樣的理想就是扯謊,就是虛妄(儘管他自己的理想在當時也是那麼不切實際)。戲劇里同樣充斥著虛偽和謊言,最諷刺的是,成規這副沉重的枷鎖,原是戲劇所不屑的,所要破除的,卻成了戲劇的第一要素。幼稚!老朽!相比之下,似乎古典派的大師要「更勝一籌」,作品有「結構之美」。可克利斯朵夫才不領情,他認為他們的作品是堆砌而成的,缺乏自然與靈動氣息,只注重了結構而顯得單調死板。德國音樂界在克利斯朵夫的心目中,由一片光輝的凈土成為了混沌的葬送思想與真誠的墓地。德國音樂界是怎麼了?

德國音樂界此刻越發萎靡不振,可最要命的是,除了克利斯朵夫,幾乎沒有人察覺得到。克利斯朵夫是孤獨的。高脫弗烈特舅舅曾經告訴過他「音樂是要謙虛,真誠」,這一思想從此深入他的骨髓,在他看破了德國的音樂界後,終於在這個節點開始了反抗。

然而德意志民族本身的缺點,「民族性」,使他遭遇整個社會的冷眼相待,四面楚歌。一廂情願的心理,得過且過,不願知道事情真相;不喜歡新鮮的事物,不願意嘗試,十分保守;音樂的要素,對德國人而言,不過是音量;德國人老實,天生有奴性,敬畏強權。而儘管這樣,德國人還是十分自大,瞧不起別的民族。德國音樂界成了如今這個樣子,與德國人自身是脫不了干係的。「為那般狗屁不通的人只配這種東西。」哈斯萊這樣說,顯然對德國音樂界的弊病也是瞭然於心,但他屈服了,接受了,隨波逐流了。而克利斯朵夫身上那旺盛的活力與血性,使得他從不屈服和讓步,他反抗,即便屢屢碰壁。畢竟想要一個人顛覆整個社會的觀念,還是有些自不量力的。

他反抗著。就在他有些心灰意冷之時,猶太人曼海姆的出現點燃了他內心的希望之燭;但那火焰太弱了,風一吹,明亮的火焰便黯淡了,消逝不見了。

猶太人

克利斯朵夫在被認作是「瘋子」,不被人理解之時,結識了弗朗茲·曼海姆,由此進入了猶太人的圈子裡。克利斯朵夫對猶太人的第一印象還是比較好的,認為猶太人中間有「高尚的靈魂」,「偉大的心靈」。然而,在真正地與這個民族接觸了之後,他發覺這個民族對他潛藏著危險。

弗朗茲的妹妹於第斯·曼海姆給他的印象尤為深刻。從她的眼睛裡,可以讀出整個猶太人種族的性格。她的靈魂,也正是整個猶太民族的寫照:儘管聰明,可自私,冷酷,性格平庸。自從克利斯朵夫看清了她的真面目,他對猶太人的態度就有了些許轉變。猶太人太容易被外來事物影響了,所以導致了善變的性格,如一條變色龍。之後曼海姆修改克利斯朵夫文章的事件(從攻擊性變為溫和派)也更加證實了這一點。

克利斯朵夫最終還是與這一群猶太人鬧翻了,分道揚鑣。從雜誌事件,克利斯朵夫看到了他們虛偽的本質,他們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與其說是隨機應變,不如說是見風使舵。猶太人離開了他的世界,克利斯朵夫愈發孤獨了,但他仍堅持著自己對音樂的態度。世人皆醉我獨醒,克利斯朵夫在這個黑暗的德國音樂界里受盡了折磨。他樹敵越來越多,最終連宮廷也不再保護他了。他要逃,要逃!他逃到了巴黎,可依舊不免會屢遭坎坷。在通往偉大的路途上,磕磕絆絆是絕對少不了的。

問題1: 「大公爵冷冷地回答說:『聽你的話,先生,有時人家竟會疑心你

不是德國人。』」

大公爵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大公爵會這麼說,這表明了他

什麼樣的態度?

問題2: 克利斯朵夫對音樂界毫無顧忌的批評是為了什麼? 這是勇敢的還

是莽撞的,你怎麼看?

GIF/1K

《約翰·克利斯朵夫》讀書筆記

高二(9)李雲晨

一.對德國音樂界的看法

第一是那種令人噁心的多愁善感的情緒,那在德國人心中點點滴滴流出來的時候,像是從潮濕的地道里來的,有股霉爛的氣息,必須來一陣乾燥峭厲的風把他們一掃而空才好。歌的題材永遠擺脫不了那些陳詞濫調。總而言之,全是春花秋月,觸景生情,無痛呻吟的靡靡之音。這些人老在公眾面前把自己的心赤裸裸的拿出來,只想親熱的,愣頭愣腦的,向人大聲訴說衷曲。明明無話可說而偏絮絮不休!

第二是虛偽。他們是扯謊,對自己扯謊;他們想要把自己理想化。而所謂的理想化就是不敢正視人生,不敢看事情的真相——到處都是那種膽怯,沒有光明磊落的氣概。到處都是裝出來的熱情,浮誇的戲劇式的莊嚴。而德國音樂最要不得的虛偽還不在於藝術家想表現他們並不感到的情操,倒是在於他們想表現真正感到的情操,——因為這些情操本身就是虛偽的。

第三這些音樂是頭腦而非心靈的產物。克利斯朵夫對一般的古典派的大師不滿意的,因為他們的作品缺少自由靈動的氣息,而差不多都是「建築」起來的:這種對稱的,疊床架屋的結構,使克利斯朵夫大為氣惱。

在合唱時,四十個人的聲音等於四個人,似乎他們有意取消真正合唱的風格,只賣弄一些旋律的效果,戚戚楚楚的自以為極盡細膩,輕的時候像要咽氣,響的時候又突然震耳欲聾,好似敲著大銅鼓;既不渾厚,又不平衡,純粹是柔糜不振的風格。

總之,克利斯朵夫把德國藝朮赤裸裸的看到了。不論是偉大的還是無聊的,所有的藝術家都婆婆媽媽的,沾沾自喜的,把他們的心靈盡量暴露出來。日耳曼民族多情的浪潮衝破了堤岸,最堅強的靈魂給沖的稀薄,懦弱的就給淹溺在它灰色的水波之下;這簡直是洪水!德國人的思想在水底睡著了。

二.對猶太人的看法

克利斯多夫本以為猶太民族是一個剛強而孤立的民族。可在曼海姆的家中,於第斯給他的幻滅,使他對這個民族失去了信心。他立刻武斷的認為猶太民族並非一般所說的那麼堅強,且易收外來影響。它除了本民族的弱點以外,還搜羅出其他民族的弱點。他本想在猶太民族這裡找到支持,卻發現自己有同猶太民族一起下陷的危險。又因為沒有衝過危險的把握,克里斯多夫索性不與猶太民族過多交往了。(不如上一段寫得用心)

克里斯多夫眼中的音樂界、猶太人

高二(9)班 林澤源

「你們應當有勇氣保持你們的真,應當有勇氣不怕顯得丑!假如你們喜歡惡劣的音樂,就痛痛快快的說出來」,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音樂界的虛偽,與他們低俗的品味。

他用辛辣的諷刺來批評樂隊指揮的「謹慎」,膽小,畏手畏腳,缺乏熱情,不懂音樂,將美好的演得一團糟,更是怒吼道:「你們要將生命扼殺之後才懂得生命」,他對另外一種看似富有激情的指揮也大加指責,厭惡他們的嘩眾取寵。

他指責演奏家,歌唱家。指責他對所表演的作品毫無激情,漠不關心,只會賣弄那些自以為高明的浮誇的無用的技巧,他痛罵批評家的庸俗,無知,不辨是非。

他太激動了,太憤怒了,以至於呵斥起了群眾。當然,他的指責也不無道理。

他看透了音樂界,看透了那些偽大師,偽專家,看透了那一張張不知廉恥的嘴臉,他們的本質是相同的,不懂音樂,卻一個個還以自己愚蠢的方式自以為是地去糟蹋音樂。

「在這些腦袋特別大,眼睛沒有神,神情渾渾噩噩,又矮又臃腫的人身上,在這最高貴的民族的沒落的後裔身上,甚至在那些臭穢的渣滓中間,也有幾點微弱的光在那兒閃閃爍爍,好似在沼澤上空飄飄的磷火」。克里斯朵夫對猶太人的最初印象是從一些平民身上獲得的,他從他們的眼睛中看出了他們的智慧,甚至高貴的靈魂,他對他們產生了好感。

接下來他認識了於第斯,而他對猶太人的認識也正通過她而產生的,「你可以感覺到一個很強的民族,感覺到雜湊在這個種族的模子里的很多成分,亂七八糟的。有極美的,也有極惡俗的。」他再一次通過眼睛「因近視顯得更深沉,因四周的黑影,顯得更英氣的眼睛」體會到他的美,不僅僅是外表的,更是一種智慧,剛強的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準確的說是眼神,他不久就會發現他是看到了一些,但並沒有看透,於第斯對他的音樂提出的一些中肯的評價,使他感到愈發難得,珍貴,他把她當作了知己,但她也因此不再費心表現自己的長處而拿出她的本相來,他在她的身上感到了德國的氣息,感到了自私,冷酷,平庸。從此對她,對他們的態度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再也不去曼海姆家了,如此大的轉變是他的個性使然,他缺少愛的童年生活使他愛憎分明,他也因此更加厭惡起了德國氣質。

問題: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克里斯多夫的覺醒與反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視頻│我竟以為這是一場老友聚會
希望愛情不會只有粘貼
付費調查賺錢通過率提高的31個小技巧
彈廣陵散 古琴吟 熊鹿楊

TAG:公眾號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何薩達姆帶伊拉克走向富強,卻被人民拋棄?犯3個致命錯誤
薩達姆帶領伊拉克走向富強,為何還被人民拋棄?犯了這個致命錯誤
卡米拉走向王后寶座:當鄉下人,決口不提戴妃,威廉哈里都愛她
詹姆斯:隊友希望我能帶領他們走向勝利
不是詹姆斯萊昂納德,這個人的續約才最關鍵!他會引領NBA走向何方?
為何薩達姆帶領伊拉克走向富裕,卻還被人民拋棄?因犯了致命錯誤
艾米莉亞·克拉克透露《權力遊戲》走向,龍母:大家應該不會喜歡
陌陌收了探探,陌生人社交領域走向寡頭;吉利成為戴姆勒最大股東,買沃爾沃和賓士都是圖個吉利!
辛波斯卡正確譯名應是希姆博爾斯卡?啟發幾米《向左走向右走》的她原來如此「毒舌」
道德經:洞察3個天規,福氣不請自來,走向人生巔峰!
13歲爆紅,拒演《雷神3》,今年她又端起了機槍 走過哈佛、奧斯卡,沒人猜得到她下一步會走向哪裡
阿涅斯·瓦爾達:走進電影的同時,走向自我
迪迦奧特曼當年為什麼不阻止人類走向滅亡?這是一個隱藏了千萬年的恥辱
雷軍:小米硬體凈利率永遠不超過5%,貪戀高毛利舉措都將走向不歸之路
北約華約都不敢動的國家,南斯拉夫條件這麼好,為何會走向毀滅?
小加:菲茲戴爾是傑出的教練 會帶領尼克斯走向成功
許婧曬世界足跡稱不怕30歲,前夫陳赫狂秀恩愛,兩人走向大不同
看護薩達姆的美國士兵,在看到薩達姆走向絞刑架時傷心不已!
馬斯克情緒失控,特斯拉會走向滅亡?
伊拉克走向「叛逆」的主使人不是美國?背後兇手竟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