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台四教儀》賞析之二

《天台四教儀》賞析之二

第一頓教者即《華嚴經》也。從部、時、味等,得名為頓。所謂如來初成正覺,在寂滅道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龍八部,一時圍繞,如雲籠月。爾時如來現盧舍那身,說圓滿修多羅,故言頓教;若約機約教,未免兼權。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文,為圓機說圓教;處處說行布次第,則為權機說別教。故約部為頓,約教名兼。

此經中云:「譬如日出,先照高山(第一時)。」《涅槃》云:「譬如從牛出乳,此從佛出十二部經(一乳味)。」《法華》信解品雲「即遣旁人,急追將還,窮子驚愕,稱怨大喚」等,此領何義?答:「諸聲聞在座,如聾若啞」等是也。

——《天台四教儀》

(註:本文粗體字皆《四教儀》原文,下同)

先解釋頓教。世尊悟道後,受天人之請,最先說的一部《華嚴經》就屬於頓教。我們知道,所謂頓漸等,是教化的方式。佛陀悟道受請,一開始就將自己所悟全盤托出,不考慮聽眾的根機,也不採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這就是頓教。頓的意思,就是一開始就直接切入正題。譬如數學家研究1加1等於2的問題,人們邀請他來作報告,公布其研究成果,他當然是直接全盤托出,而不考慮聽眾中有些是大學生,還有些是中學生,並不都是數學家,有可能聽不懂,他只是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已,聽不聽得懂不是他的事。《華嚴經》從講授方式上是頓,從世尊說法的時間上來看,也是頓說,就是一開始就說到最終極的真理。之後的所有教化,儘管教學方式、教理都有所不同,但從終極真理這個角度看,是不會超出《華嚴》的。

此經所說的內容,唯大菩薩能明白,故經中說如同日出,先照高山。若按照五味來比喻說法的時間,如同牛乳。《法華經》中也有窮子喻,比喻一切聲聞緣覺初見其父,不知是父,只見高門大戶,自慚形穢,逃離不就。

《華嚴經》從五時來看,屬於牛乳時;從化儀來看,屬於頓教。從化法來看,即從其所說教理來看又如何呢?

教理無外乎藏、通、別、圓四種,智者大師認為《華嚴經》的教理,有圓教,也兼有別教。所謂圓教,如同此經中說:「初發心便成正覺。」又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為煩惱覆障而不能證得。」這些都是圓教的教義。《華嚴經》同時也說要修行證成,須歷種種地位,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這就是別教的教義。所謂別,就是隔別,一地不知二地事,須歷階級次第方能證成。所以從化法來考察,《華嚴經》可謂是別圓教,圓中兼別。

學習至此,要注意兩點:一是牛乳只是比喻時間,不代表教理的高下;二是一經中的教理不是只有一種,不能把一部經單獨看成是圓教,或單獨看成是別教、通教等,一部經中往往是幾種教理都可以相互存在。

第二漸教者,次為三乘根性,於頓無益,故不動寂場而游鹿苑,脫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弊垢之衣,示從兜率降下,托摩耶胎,住胎出胎,納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後,在菩提樹下以草為座,成劣應身。

如果說《華嚴經》是頓教,是一時說盡,是發布成果,那麼以下的三時三教就都屬於漸教,開始了具體的對不同根機的教化。所以接下來的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所說教都屬於漸教,只除了第五時即法華涅槃時。成果是一次性發布的,但教育卻必須按部就班地次第展開。譬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可以一次性發布,但要讓一個門外漢徹底了知什麼是相對論,則得從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博士後逐漸地教育開始,否則,一個字:難!當然,一些個別天縱奇才的大根機除外。

初在鹿苑,先為五人,說四諦、十二因緣、事六度等教。若約時,則日照幽谷;若約味,則從乳出酪,此從十二部經出九部修多羅。

《信解品》云:「而以方便,密遣二人(聲聞緣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雇汝除糞。」此領何義?

答:次頓之後,說三藏教。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即破見思煩惱等義也。

說完《華嚴》頓教之後,小乘聲聞、緣覺人及諸小菩薩對所說教理莫名其妙,如聾如啞,說也白說,世尊不得不從最基礎的教理開始說起,所以到印度的聖城婆羅奈斯鹿野苑中為最初的五人說《阿含經》。這個時期說阿含,共用了十二年的光陰,後世集結成四部《阿含》。從時間來看,屬於第二時,若用牛奶來比喻,如同從乳出乳酪。從化儀來看,阿含時是漸教的開始。從所說教理看來,屬於藏教,也名為「三藏教」。

阿含時全說藏教,無通教、別教、圓教的義理。後世稱之為「小乘教」。從其所說內容來分析,主要是苦集滅道四諦、十二因緣及事行六度。聲聞人修習四諦法門,緣覺人修習十二因緣,為菩薩人說事六度。事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因為不涉及到般若波羅蜜,所以只是單純的事六度,屬於有相修行。

這裡要注意一點,就是我們都以為小乘教中唯有聲聞緣覺,沒有菩薩,要到大乘教中才有菩薩,這個觀念是不對的,小乘教中也有菩薩根機的人,也有為菩薩說的法,就是事六度。所謂「三藏教」雖都屬小乘,但三藏教的本義就是「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在小乘教中,如釋迦牟尼未成佛之前,入胎出胎、苦行禪定、降魔悟道、持戒忍辱等,就是菩薩。

另外,雖然聲聞人修四諦、緣覺人修十二因緣、菩薩人修事六度,但不是釋迦牟尼分別對不同的根機說,而是總說,不同根機的人卻選擇不同的法門來修行。並非世尊不對聲聞人說十二因緣,只說四諦,也非只對菩薩人說事六度,而不說四諦及十二因緣。

次明方等部。《凈名》等經,彈偏斥小,嘆大褒圓,四教俱說。藏為半字教,通、別、圓為滿字教。對半說滿,故言對教。若約時,則食時;若約味,則從酪出生酥,此從九部出方等。

《信解品》云:「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此領何義?

答:三藏之後次說方等,已得道果心相體信,聞罵不嗔,內懷慚愧,心漸淳淑。

從方等開始,即說大乘經。我們現在見到的所有大乘經,若不是《華嚴》,也不屬《般若》系列,也不是《法華》、《涅槃》,則全部歸為方等部。譬如爭論比較大的《楞嚴經》與及唯識宗的系列經典,都全部歸屬為方等部。所以方等部的經,內容非常豐富龐雜。其餘如《維摩詰》、《大集》、《寶積》、《勝鬘》、《圓覺》等皆屬方等經。

方,就是「廣大」的意思,藏、通、別、圓四教皆談;等,就是「均等」的意思,大小三乘根機總被之義。

方等時,約說法的時間屬第三時,以五味喻為生酥,即從酪出生酥之義。從化儀來看,屬於漸教,與《華嚴》頓教不同。從教理化法來看,方等部雖藏、通、別、圓四種教理皆談,但主要是對小明大、彈偏褒圓。也可以說是對半明滿,藏教屬半字教,通、別、圓屬滿字教。雖然也說小乘藏教義,但在方等部中主要是供其破斥用的,其目的是為了說通、別、圓三種教理。

次說般若,轉教付財,融通淘汰。此般若中不說藏教,帶通、別二,正說圓教。約時,則禺中時;約味,則從生酥出熟酥,此從方等之後出摩訶般若。

《信解品》云:「是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此領何義?

答:明方等之後次說般若。般若觀慧,即是家業,空生、身子受敕轉教,即是領知等也。

第四時,即世尊說諸《般若經》時,耗時最長,共22年。我們現在所常見的《金剛經》、《心經》、《摩訶般若經》100卷、《大品般若經》600卷,乃至早期翻譯過來的《光贊般若》、《小品般若》等,皆是這個時期所說的。從五味的比喻來看,屬於熟酥時,即從生酥出熟酥之後。

化儀屬於漸教。從化法教理來看,般若部又與方等部不同,般若不談藏教之理,而是兼帶通、別二種教理,正談圓教之義。

從《法華經》信解品的窮子喻來看,相當於窮子已認其父,並且其父宣布其為這個家庭將來的繼承者。

已上三味,對華嚴頓教,總名為漸。

阿含、方等、般若三時之教,對於華嚴頓教來說,都屬於漸教。這是從總的化儀來看,華嚴時是一說頓說,其後三時所說則考慮不同根機,所說教理也有循序漸進的次第不同。

第三秘密教者,如前四時中,如來三輪不思議故,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言秘密教。

第四不定教者,亦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此則如來不思議力,能令眾生於漸說中得頓益,於頓說中得漸益,如是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也。

然秘密、不定二教,教下義理,只是藏、通、別、圓。化儀四教齊

從化儀來看,前面所說的四時教,有頓有漸,但秘密與不定也在這四時教中,不是別有。

所謂秘密,譬如為大菩薩說華嚴時,小乘人如聾如啞,華嚴教對小乘人來說就屬於秘密教。同理,為小乘人依世俗諦方便說法,說諸法實有,唯其無常、無我,一些別教菩薩也不能理解,故小乘教對部分菩薩來說也屬於秘密教。

所謂不定教,世尊以一音說法,眾生隨其根機不同而所得也不同,故也可說是不定教。譬如為三乘人同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聲聞人則取四諦,緣覺人則取十二因緣,菩薩人則取六度。又譬如世尊為小乘人說三藏教,大乘菩薩也有於阿含中洞見大乘之法義。故所說法是一,眾生得果卻不定,故稱之為不定教。

總之,從世尊教化眾生的不同方式來看,大致可以分為這四類,頓、漸、秘密、不定。頓漸可以說是約所說法來分,秘密不定則是約眾生所得果來分,不是機械地劃分,頓教中可以有秘密不定,漸教中也可以有秘密不定。

若從所說教理來看,所有的頓、漸、秘密、不定教,也只是藏、通、別、圓四種教理,不是別有。

The spirit of Chan practice is the mostimportant for Buddhism. Whether intheory or practice level, Chan practice isnot given enough attention incontemporary Buddhist

2015-10-21

題圖攝影· 言武

封面下載自 Pixabay

Live in the present

天台宗在宋代時曾發生過「山家山外」之爭。山外派曾引用華嚴宗關於真心的教義來解釋智者大師所說的心識,結果遭到了四明尊者知禮大師的駁斥。不是一個系統的概念是不可以互相解釋的,混濫佛法不是件好事,慎之!

(蘋果手機用戶讚賞)

大白牛車文創科技工作室·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第十二講《桃夭》賞析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賞析之《清明上河圖》
《三十六計》經典名句賞析
閱讀與欣賞 杜甫「三吏」詩賞析之二《潼關吏》《石壕吏》
杜甫《九日五首》其二詩詞賞析
懷仁集《七佛聖教序》賞析
中國十大古典音樂賞析——《胡笳十八拍》
《明·青花五彩演變過程之賞析》之二
中國十大古曲賞析——《廣陵散》
美圖賞析·七夕節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賞析
第十三講《醉花陰》賞析
《望天門山》賞析
居巢《五福圖》賞析
藏石《首陽山二賢》賞析
趙孟叛書中之上品《蘭亭十三跋》賞析
佛陀三十二相賞析
《紅樓夢》十套《判詞》和《曲子》賞析
杜牧 《贈別二首》 賞析
名畫賞析之《雪竹文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