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亞熱帶生態所研發土壤晶元技術新方法用於土壤生物地球化學界面的形成過程

亞熱帶生態所研發土壤晶元技術新方法用於土壤生物地球化學界面的形成過程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研究團隊,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學界面形成過程的研究中,取得新的方法學進展。

土壤被形象地稱為地球的皮膚,也是地球上最複雜的生物物理材料。在土壤微結構中,土壤顆粒表面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式控制制著污染物和營養物質的轉運和代謝過程,是土壤生態系統功能的關鍵驅動因素。然而,基於物理分離和化學提取的傳統均一化土壤研究方法,無法深入對微環境中微生物和土壤界面動態相互作用過程進行可控的、細緻的觀察和研究,致使人們對生物地球化學元素循環(如有機碳循環)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耦合過程的認識缺乏共識。如何以過程為導向探究生物地球化學界面的形成和功能是當前土壤學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挑戰。

該團隊博士生黃習知與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李一偉合作,在研究員吳金水和教授劉筆鋒的共同指導下,對土壤微界面過程進行探索:採用濕潤性圖案化微流控晶元技術構建了800微米的親水微陣列,並將新鮮的土壤懸濁液塗抹到親水點陣中;待水分蒸發後,土壤自主形成結構均一的土壤微顆粒點陣(SoilChip),隨後採用原始土壤提取的含可溶性土壤有機質對其進行培養;通過21天的培養試驗比較性質顯著差異的旱地黑土(Mollisol)和紅壤水稻田(Oxisol)的生物地球化學界面形成過程。掃描電鏡能譜結果顯示不同土壤微界面上的微生物群落結構特徵(個體形貌、大小和數量)有顯著的差異;同時,結合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定量了微界面上的主要元素(O, Si, Al, Fe, Ca, Mg, C, N)的動態過程,結果表明,不同土壤之間的元素之間動態差異巨大。基於微生物特徵和元素動態特徵的比較,對兩種土壤生物地球化學界面的形成過程進行了初步的討論,發現水分含量、微生物參與的有機物轉化過程和礦物組成共同決定了土壤生物地球化學界面的特異性。

區別於傳統的基於提取的研究方法,該研究首次提出了一個可控、動態而直接的土壤微界面研究方法,同時也可以和豐富的表面表徵技術相結合,為研究土壤微生態過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模型。該研究近期以SoilChip-XPS integrated technique to study formation of soil biogeochemical interface為題,發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項目和中科院亞熱帶生態所青年創新團隊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

基於土壤晶元技術的生物地球化學界面研究方法示意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學院網站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基於全氧化物外延體系的人工反鐵磁體
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在東非發現西番蓮科植物新種並命名
廣州地化所在納米硫化零價鐵還原轉化新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方面取得進展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靈長類動物大腦發育和老化過程中長鏈非編碼RNAs介導的表觀遺傳調控基礎
生態中心揭示水體污染驅動浮游群落空間分布格局形成機制

TAG:中國科學院網站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科學家取得土壤物理基礎理論突破 有望改變黃土高原生態風貌
科研人員揭示極端降水對花椒林生態系統大型土壤動物的影響
剷除滋生學術腐敗的土壤
酸性土壤中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城市環境所在抗生素破壞土壤微生物研究中取得進展等近期兩則土壤科學研究進展
土壤中低鎂黏土礦物與鐵氧化物富集輕鎂同位素機制研究獲進展
植物多樣性對土壤動物影響的研究進展
土壤源熱泵技術國內發展與應用現狀
科研人員應用X射線CT掃描技術研究土壤結構和生物活動的相互作用
土壤微生物的特性小結
秸稈生物炭改良土壤和重金屬污染治理
研究提出多環芳烴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復新策略
荒漠生物土壤結皮研究獲進展
土壤健康——農業發展的基礎
土壤改良的過程和方法
夏建白:基礎研究是中國科學院發展的土壤和驅動力
原位化學氧化修復有機污染土壤的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藍莓種植最重要的環節——土壤改良,學習幾點藍莓土壤改良方法
地球上唯一「外星人基地」:物種獨立進化,植物生長不需要土壤
土壤細菌的全球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