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過後就後悔!如何正確應對孩子的「不良行為」?
孩子是天使也是惡魔。暑假期間,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變長,或許都有過這種經驗:
我的兒子剛上小一,平時挺乖,最大的毛病就是坐不住。
有次,我有事耽擱,到家已經晚上九點,翻開兒子的作業本,白天給安排的作業竟然一題也沒寫,我忍不住吼:「用點心行麽?」
兒子低著頭說:「媽媽,你打我吧?」我突然覺得難受,不知道這麽大個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
父母必須管教孩子,但是太嚴厲又容易傷害親子關係。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應如何應對?
首先改變觀看的方式
我們經常擔憂孩子各式各樣的「不良行為」,例如:不按時吃飯、打遊戲過度、做作業拖延、晚睡晚起等。
但是在試圖「改造」孩子的過程中,又對遭遇到的強大阻力束手無策。
孩子的行為通常可以反映其身處的生活環境和由此產生的經驗。因此,當孩子產生「不良行為」時,父母最好別用「良」或者「不良」來評判孩子。
建議先改變「看待」行為的方式,理解其背後的原因,再找到改善的方法。
好未來(haoweilai-tal)分享一則《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書中提及的概念。
P.E.T.是「父母效能訓練」(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這三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是由美國心理學家Thomas Gordon博士於1963年首創的一套父母溝通訓練系統。
理性找出問題成因
當孩子產生「不良行為」,建議家長借用書中的「行為窗口」理論,幫助自己更理性的找到問題來源,有效解釋孩子「不良行為」的問題成因。
「行為窗口」理論示意圖
PET北區代理張卓老師製作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不妨在閱讀下文之前先問一問自己:
孩子的哪些行為我可以接受?
接受度有多高?
又有哪些行為我不能接受?
舉個例子:「吃飯挑食」這個行為,對於有的家長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也有家長則完全無法接受。
判定孩子行為的正確與否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標準,沒有絕對權威,但每個家長都要有明晰的「自我答案」。
不妨用紙筆做個記錄吧:按照食、衣、住、行四大類,列出您對於孩子行為的接受程度。
根據行為被接受的數量來判斷自己是屬於「可接受型父母」還是「不可接受型父母」?
通常來說,「不可接受型父母」的親子關係較為緊張,這樣往往會加劇孩子的「不良行為」,從而陷入負面的循環。
影響家長對孩子行為接受程度的原因主要有4點:
原因1:夫妻衝突
夫妻雙方常常對教育孩子有著不同的理念,容易產生衝突。理念的不同,實際上是夫妻雙方對於孩子行為的接受程度不同。
例如,爸爸希望孩子可以淘氣一點,但媽媽看到孩子淘氣玩泥巴,玩得一身臟,就認為這是一種「不良行為」。
原因2:心情好壞
家長對孩子行為的接受程度有時會因為自己心情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孩子向家長拿零花錢,家長心情愉快時答應爽快,但心情不好時則嚴厲拒絕。
孩子無法準確捕捉父母的情緒,就會以負面的行為提出要求,獲取家長的注意力。
原因3:情境改變
家長對孩子行為的接受程度也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不同。例如,暑假期間家長同意孩子打電玩,但是開學後又嚴聲禁止。
年齡尚幼的孩子無法對不同的環境做出明顯的區分,也就容易出現「不良行為」。
原因4:態度偏愛
隨著二胎家庭增多,孩子之間手足衝突的原因與家長對待不同孩子的行為接受程度不同有一定關係。
例如,同樣是摔碎杯子,家長對年長的孩子可能會採取斥責的方式,但對年幼的孩子卻採用包容的態度。孩子心理容易產生不滿,因而造成「不良行為」。
做到這幾點管教更輕鬆
那麼,家長該用什麼方式調整對待孩子行為的接受度,提升父母效能呢?以下是我們的建議:
方法1:拓寬「可接受行為」的範圍
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某種行為有時是源於自己的成長遭遇。例如有的爸爸對兒子特別嚴厲。這很可能是因為自己從小就成長在父權至上的家庭,為人父後,看到自己的孩子哭便會條件反射地認為孩子哭是一種不能接受的「不良行為」。
因此,家長需要反思自身對「不良行為」的判定標準,是否是主觀的、偏頗的,從而不斷修正。
方法2:改變行為發生的情境
改變行為發生的情境是拓寬「可接受行為」的行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例如,孩子不喜歡看書,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與孩子一同約定每天的「家庭閱讀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家長和孩子都要做到不玩手機和電腦、不看電視,共同閱讀一本書或每人讀自己喜歡的書。
方法3:積極傾聽理解孩子
家長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不良行為」,會影響孩子後續的行為表現。積極傾聽是一種不帶任何判斷的無條件接受,可以幫助孩子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從而獨立地獲得解決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傾聽時要盡量避免提供建議或者解決方法,否則會剝奪孩子的責任感和成長機會。當孩子不安、憤怒時,任何有企圖的教導往往是無效的。
方法4:表達家長自身的需要
如果父母必須表達意見,建議以「我......感覺......,(所以應該怎麼做)。」的分享語氣來取代「你應該......」的命令語氣。例如,「你做得不對」、「你太晚睡了」是一種居高臨下的陳述,而「我覺得你做的不夠好,改改好嗎?」、「我覺得你太累了,早點睡會不會好一點?」就顯得語氣柔和許多。
父母合適的自我表露會為孩子創造輕鬆自由的相處氛圍,產生幫助父母完成心愿的意念,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責任感。
方法5:變「挑錯式教育」為「賞識性教育」
許多家長自身生活、成長於強烈競爭的外在環境中,習慣通過外在成績排名、事業成就來評判一個人的價值。
當前我們正處於一個多元價值觀的社會,兒童教育理念強調的是孩子需要被了解、被賞識,可以通過偶爾的犯錯和試錯進一步成長。
好未來(haoweilai-tal)建議通過改變習以為常的「挑錯式教育」模式,與孩子深層互動、相互理解。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進步,認同孩子的「價值」,才能創建和諧的親子關係。
孩子的思維和大人不同,孩子產生不良行為時,父母多點耐心傾聽,幫孩子分析問題的原因,或許不僅能夠根治問題,還能發現孩子成長的驚喜!
作者:小葡萄,北師大教育學碩士,專註於家庭教育、智慧教育領域研究。
責任編輯:噗姐、噗妹
排版設計:噗妹
圖片來源:Pexels正版圖片庫
資料來源:
[1]托馬斯·戈登.瓊林(譯). P.E.T.父母效能訓練:讓親子溝通如此高效而簡單[M].中國發展出版社,2015.
[2]袁萍華. 父母效能訓練(P. E. T.)的心理學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2007.
#好未來互動#如果您有任何想了解的信息,或者對我們工作的建議,歡迎添加微信號碼:haoweilaital 。


TAG:好未來 |
※孩子犯錯後,立刻說「對不起」,之後再犯怎麼辦?
※孩子老磨蹭,到底該不該催?若催過後不改正又怎麼辦?
※你還在欺騙孩子你們的收入?希望你以後不會後悔!
※如何應對孩子的害羞?
※結婚生孩子之後,你後悔了嗎?再苦再累只要孩子聰明可愛就夠了
※如果孩子的問題靠打罵就能解決,還要父母做什麼?
※孩子被你打了後,你知道他心裡是怎麼想的嗎?看完你還忍心下手嗎
※再生氣也不能對孩子說的話!你說過嗎?
※如果可以選擇,你還會去做一個懂事的孩子嗎?
※面對孩子的一些錯誤或看上去自私的行為,我們到底該如何是好?
※挨罵後不說話的孩子,心裡都在想什麼?
※父母的錯誤行為如果不儘早糾正,最終傷到的還是孩子
※因為離婚時沒要孩子,我就得背負罵名?得體的退出就不是母愛嗎?
※這隻土狗並不知道,它為孩子吃完最後一次奶後就會被賣!
※微問答:不打也不罵!當孩子做錯事,聰明的家長都這樣解決!
※我和前夫離婚後獨立帶著孩子,卻沒想到一年後找到我做了這樣的一件事,我能答應嗎?
※如果不是孩子,你早就離婚了?太多無奈
※離婚後,到底選擇房子好還是選擇孩子好?你們會如何選擇?
※光緒在一生當中並沒有留下孩子,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都是慈禧的緣故嗎?
※面對熊孩子,難道我們真就束手無策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