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於中國的金融市場怎麼看?

對於中國的金融市場怎麼看?

一、原文摘要

朋友,你好。今天我們就談談「迷信」和「保險」的關係。

前不久跟一位香港首富聊天,他很年長,九十幾歲,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就來國內開高檔酒店,做很多投資,他的酒店品牌顯然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非常成功。他說,「我不信宗教,但我經常拜佛。因為有很多事情我搞不懂是誰敲定的,比如,是誰決定讓中國這麼幸運有了鄧小平。我要的是心理安慰!」

我最近一年多生活在香港,的確發現香港人跟廣東人、福建人一樣,比湖南和其它內地省份更熱衷迷信。內地人也會知道點「風水」,但在看到香港人對風水的信奉程度後,你不得不低頭佩服!不只是滙豐銀行、中銀香港因它們之間的大樓風水戰而聞名,連當年的特首也是經過風水大師認可後才同意搬進特首官邸,很多香港富豪都有號稱世界一流的風水大師專門給他們全職的服務!

為什麼同是中國人,而不同地區對迷信的信奉程度各異,連拜的神、信奉的菩薩也不完全一樣呢?為什麼香港富人這麼有錢但還迷信風水呢?這和金融又有什麼關係呢?

迷信帶給你安心

如果你去過廣東或者福建,你會知道,沿海地區的人們特別崇拜天后,每年農曆3月23日是天后誕生日,這是他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這一天,有數萬人聚集在香港的70多家天后廟裡慶祝。傳說中的天后姓林名默,自幼就有預測天氣的特殊本領,常在海難發生時去救人。她二十九歲時羽化升天,後來繼續在關鍵時刻顯靈,救人無數。因此,沿海漁民拜她為守護神,多建廟宇來供奉她,祈求風調雨順,大獲豐收。

為什麼沿海漁民信奉天后,遠比內陸人更加迷信呢?

主要答案在謀生風險。靠深海打漁謀生的風險太高。試想,在原來的技術條件下,出海打漁,一去就是數天,根本無法預測哪天會有颱風暴雨,出海就是把命交給老天爺了。在缺乏保險和其它防範的情況下,漁民要麼一出海就心理恐慌,那樣,在高度緊張的壓力下,颱風暴雨還沒來,自己先掉進海里亡命,要麼就不去打漁,無法謀生。如果信仰天后,出海之前他們舉行儀式,祈求天后保佑,給大家鼓足勇氣,獲得安心,這樣,在心情平靜的狀態下,出海期間出事的概率真的會降低!迷信帶給你「安心」,就像買保險買「安心」一樣!

人類學、心理學的許多研究也支持這一點。他們發現,在幾內亞的不同漁村,靠深海打漁謀生的地方,特別迷信,而只在平靜海灣里打漁謀生的漁村,就不怎麼迷信。

所以,正因為人類太理性、太實際了,他們不會無緣無故地信奉什麼,除非信奉這個東西會給他們帶來好處!這也是各種社會文化的背後邏輯,沒有用的文化內涵是無法流傳下來的,即使有人強權硬推也只會曇花一現!迷信是對風險、對不確定未來的一種反應,也因此讓生活在高風險環境下的人過得更安穩幸福。這也是為什麼十九世紀西方傳教士在中國遇到文化阻礙後,決定把重點放在災荒地區,哪裡有災荒帶來的生存挑戰,就前往那裡救災並傳教,效果當然明顯。

也因為這個道理,各地區迷信的程度跟當地生存環境的風險程度高度相關。沿海地區漁民面對的生存風險高,所以在多個世紀前就演變出了提升心理保險的迷信之道。

迷信是傳統社會的保險

那麼問題也來了,迷信和保險的具體關係是什麼?

迷信就是遠古以來人類普遍的防衛,人們靠迷信緩解對未來的憂慮。按照李澤厚說的,人類社會都是先有巫術(即迷信),後才有「禮」、學和宗教。像漁民出海前祭拜天后這樣的「巫術禮儀」,目的是求得平安、豐收,其它巫術禮儀可能為的是向上天求雨、治病、消災、求子或求媳婦,等等。這些活動是否影響客觀對象本身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人自己信、讓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誠則靈」是根本原則,要求巫術活動參與者有敬、畏、忠、誠的主觀情感狀態,不能有半點雜念。

《禮記》上說,「筮 (shi) 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 故曰,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之。」

可見,巫術禮儀是對未來不確定事件的「非理性的理性化」,是為了給人以「掌控之中」的幻覺。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哈佛大學楊慶堃教授對廣東、北方、中西部8個地區、1千多廟宇做了研究,包括神農廟、財神廟、龍王廟、孔廟、佛廟、道觀等,發現去朝拜的人中,97%是為治病去求神,90%為婚嫁找好對象,88%為出行順利,85%的人是為了求財,70%是求子!由此可見,迷信不是無為而之,而是因為未來不確定。

當然,不只是老百姓如此,從周王開始,中國歷代皇帝都靠迷信統治,「天意論」就是一種迷信。比如,清朝初期,1679年9月2日,京城發生強烈地震,「聲如雷,勢如濤,白晝晦暝」。到下午6時,地震還是反覆發生,而且強度很大。京城內的宮殿、官宅損壞嚴重,民居十倒七八。之後十多天里,強烈的餘震還是很嚴重。通州、良鄉等城牆全部塌陷,「裂地成渠,出黃黑水及黑氣」。那時還是炎夏,遍地死屍,導致惡臭滿街,慘不忍睹。

康熙皇帝下諭旨:「頃者地震示警, 實因一切政事不協天心,故召此災變。在朕固宜受譴,爾諸臣亦無所辭責。然朕不敢諉過臣下,唯有力圖修省……」 才可以挽回天意!要求各文武大臣不能輕率反省,而是真心實意。隨後,派遣各官告祭天壇。可是,官員祭拜天壇後,似乎上天還並不滿意,餘震繼續不斷。因此,康熙皇帝決定朝廷齋戒,並親自前往天壇告祭。至於康熙的虔誠是否真的贏得天意,這個無法知道,但那次經歷據說對康熙影響很大,引導他走向仁政,康熙朝此後48年長治久安。這個效果是否跟漁民出海前祭拜天后的儀式類似呢?

由此,你可以看到,買保險和信迷信,在心理效果上類似,只是一個要付費,一個只要「信則靈」。但是,一旦風險事件真的發生,保險可以給你賠付,而迷信可能無能為力,即使你傾家蕩產,迷信也沒法幫你。保單是主動避險,效果是客觀的,而迷信為被動避險,效果主要是主觀感受層面的。

當然,在傳統社會裡,儘管沒有正式保險業,但人們虔誠地迷信,「誠則靈」,加上那時候家族和宗族也很發達,可能過去的中國人雖然不富,但還有主觀幸福感,也就是「瞎幸福」!

而如今,你可能也像香港富人一樣,甚至更富,但未必幸福。原因可能在於,你進步了、現在已不再迷信,也沒有緊密的家族宗族網路做後盾支持,而同時保險業、金融市場的產品還不夠豐富或可信,你兩頭都不靠。於是,你對未來的焦慮反倒比前人多!如果對未來缺少安全感,缺乏安心,你當然難言幸福。

要點:

1. 對沒有保險的傳統社會,迷信有主觀被動的保險作用。「信則靈」、「誠則靈」可以帶來安心,對人的行為與結果產生客觀效果。

2. 沿海地區漁民歷來面對更高的生存風險,因此,比內地更加迷信,因為有迷信的需要。這些地理因素帶來的文化差異至今還在,以至於香港等地更加熱衷於迷信。

3. 保險和迷信在心理效果上類似,但事後的客觀效果各異。保險是人的主動避險,風險事件發生後可以得到賠付,而迷信則無能為力。但是,在沒有保險的歷史時期,迷信有過它的積極作用。

二、課後加餐

雖然信仰算是最為形而上的事物,人們選擇信教的背後依舊有著經濟上的考慮。正如今天課上所說,在對自己的未來高度不確定的時候,為了追求心態上的平和,在主觀上獲得安全感,個人更容易皈依宗教。而當存在其他的風險化解機制時,宗教的吸引力就會相對弱化。

Chen使用印度尼西亞在金融危機前後的數據發現,家庭越貧困的孩子參加宗教學校的可能性就越高;而如果一個家庭能比較容易地通過借錢的方式來度過危機,這些家庭成員參加宗教組織的可能性就會降低。Ellisonand Talyor的對美國非裔人口的研究則發現,自身有慢性病、或經歷過親人去世等打擊的人們更可能常常祈禱。這證明了疾病這一人生中主要不確定性的來源可能個人更積極地尋找在主觀上獲得安慰的方法,從而轉向宗教。

也許我們會質疑中國的特殊國情使得中國人對宗教看法與國外的居民有所不同。對此,國內的研究者使用一些切合我國國情的指標,衡量了各種因素對人們宗教參與的影響。

根據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 Survey)的調查結果,中國居民的信仰結構正在發生這巨大的變化,有宗教信仰的人佔比迅速上升,而無神論者的比重卻迅速下降。這一點在農村尤為突出,中國農村的「宗教熱」現象已經成為學者集中研究的熱點之一。

鄭風田等人的研究表明,風險是宗教選擇和宗教參與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對信仰選擇有顯著的影響,而新農合的開展能夠有效地降低農村宗教信仰的增長速度。他們進一步推斷,之所以「宗教熱」主要是在農村地區,是因為現階段我國仍處於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之下,農村在社會保障等公共品的供給方面相對滯後。由於農村居民面對的風險更大,他們更傾向於通過「信則靈」的宗教來求得心理安慰。阮榮平等人的研究從市場經濟、貧困、弱勢群體的角度進行分析,發現市場經濟中的宗教需求要高於計劃經濟,且弱勢群體的宗教需求要高於強勢群體。如果有其它渠道分擔風險,這種信仰需求就會少很多。

三、思考題

在今天我們結束前,請你思考以下三個思考題:

1. 你認為迷信能夠影響結果嗎?如果你認為能的話,可以舉三個你熟悉的例子。

2. 在知道迷信的歷史功用之後,你認為我們要再回去信迷信嗎?為什麼?

3. 今天我只談到了迷信的好處。那麼迷信的壞處、代價是什麼呢?

GIF/1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事知世知識知時 的精彩文章:

TAG:知事知世知識知時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的金融市場為什麼越來越亂?
金融號:十位金融大佬的觀點將影響中國金融市場走勢
我所認識的中國金融市場
投資前必知:什麼是金融市場?金融市場里包括什麼?
美國經濟怎麼了?美聯儲主席向美國市場的金融泡沫發出警告!
在金融科技領域,中國是如何超越美國的?
國運金融戰:由國民黨的金圓券改制看比特幣的未來
美國開條件了,中國真的要對美國開放汽車、半導體、金融市場嗎?
任澤平:中國正站在金融周期的頂部,如何應對風險?
彭博:金融市場慘狀恐將殃及美國經濟
上海和北京,誰能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
彭博社:金融市場的報復行動對中國不利
金融危機對美國的影響
國家首次承認加密貨幣對金融市場的正面影響
在金融科技領域,中國是如何超越美國的
美國對日本的金融殺!
美國怎樣建立金融大帝國?
用金融的角度看中國歷史
《金融的邏輯》 :人類社會為什麼需要金融市場?
朱民:中國金融市場開放需要加速國內市場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