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兒童的道德觀、是非觀是如何形成的?沒有教得太早,只怕教得太晚!

兒童的道德觀、是非觀是如何形成的?沒有教得太早,只怕教得太晚!

什麼是道德?

道德其實分為好幾個水平,即使是成年人,每個人的道德水平也是不同的,有高有低。當然,特別高尚和特別低劣的都屬於人群中的少數,絕大部分人處於中間水平。

培養一個有道德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教會TA「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法則。在孩子學會「你想要別人怎麼對待你,就怎麼對待別人」之前,TA首先得學會有同理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學會在做事之前先想一想自己的行動可能給別人和自己帶來怎樣的後果和影響——這是一個人應有的底線,也是家庭教育的最基本責任。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孩子在家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和尊重權威。不說培養棟樑,至少要培養一個對社會無害的合格公民吧?

兒童道德發展的五個階段

兒童的道德水平發展會經過五個階段,然而,不像身體發育那樣,即使放任自流也能長高長大,道德觀的發展如果沒有家長的輸入和引導,就不可能形成。要想孩子成長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家長必須在童年時期的每一階段打好基礎。

階段 1 — 嬰兒期(0-1歲)

剛出生的嬰兒是沒有道德感的,也不會用是否有道德去評判事物,但是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感覺來評判對錯。在媽媽溫暖的子宮裡待了十個月後,來到世上的小人兒期待著這溫暖的關懷將一如既往。在媽媽肚子里從來沒有挨過餓,所以嬰兒認為飢餓是錯誤的;從來沒有被忽視過,所以嬰兒認為孤獨是可怕的;從來沒有與人失去過聯繫,所以嬰兒覺得大人的不回應是錯誤的。

只有被抱著、被餵奶、表達需求的時候得到及時回應,才感覺是對的!當嬰兒在生命早期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愛和照料時,他們就會發展出內在的對「正確」的看法。父母的回應在嬰兒心中種下了信任和敏感的種子。

多項研究顯示 與父母依戀關係建立得好的孩子,更有可能成為有道德的人。他們與親子關係缺失的孩子相比,最顯著的差異在於更敏感(sensitivity),這裡的敏感並不是指多愁善感,哭哭啼啼,而是指更能體察別人的情緒和需求,更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是高情商的體現。

家長應該這樣做: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更是道德模範。父母的照料風格已經給孩子上了重要的一課,所以,請做一個敏感的、讓孩子能夠信任的照料者吧。關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及時給予回應,讓孩子感到無處不在的愛與理解,這樣TA也會成長為一個懂得關心和照顧別人的人。

階段 2 — 學步期(1-3歲)

到18個月左右,孩子開始有了「他人」的意識。學步期的孩子逐漸認識到別人與自己的共存,別人也有別人的需求,而這需求往往和自己的需求不一致,甚至是有衝突的。家裡有家規,孩子必須遵守,這讓他們感到沮喪。

孩子還沒有能力自己去判斷什麼是對與錯,他們只是追隨自己的內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本能地去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意識不到打人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這個階段兒童對是非對錯的看法,完全來源於父母的教誨。你教孩子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對的,他們都會全盤接受,因為這時的父母在孩子心中具有絕對的權威。從這時開始給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也是最容易的,因為你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啊!

他們之所以相信打人是錯的,是因為爸爸媽媽是這樣教的,又或者打了人後會受到大人的懲罰。

如果媽媽說安慰一個正在哭泣的小孩是正確的做法,那孩子也會這麼去做。父母就是孩子的道德榜樣。

家長應該這樣做:

從這個階段開始,當面對孩子的各種行為時,要及時指出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錯的,怎樣的行為是你期待看到的,哪些又是你不希望看到的,界限清清楚楚,從小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孩子做錯了事,對別人造成了傷害,甭管有心無心,都要教育和糾正!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滋養友善,鼓勵孩子幫助他人。搶了別人的玩具,鼓勵孩子想一想,如果別人搶了你的玩具,你是什麼感受?有小妹妹摔倒了,我們把她扶起來,安慰一下她吧!

在德國遊樂場玩的時候,常聽德國父母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要照顧別人(You have to take care of the others!)。時刻關注身邊的人的感受,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積累,雖然不會說一次孩子就記住,但一定每一天都會有進步。

從滑梯上往下滑的時候,教育孩子要看看下面有沒有其他孩子擋住了出口,如果有,那要等別的孩子走開了再往下滑,否則會傷到別人;

混齡的孩子一起跳蹦蹦床的時候,大孩子的父母在一旁不斷提醒,「小心,裡面有小弟弟妹妹,你不能跳太高,跳太高了對小孩子有危險。」

玩遊戲排隊的時候,後面的大孩子抱怨前面的小孩子動作太慢,沒有耐心等待,父母在一旁教育:「TA年齡比你小,動作比你慢很正常啊,你小時候動作還不是很慢,後面的哥哥姐姐都是耐心等著你的,你現在也要有點耐心啊。」

更多具體例子詳見《德國人從小這樣培養孩子的友善,將暴力行為抑制在萌芽中!》

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點是很多中國家長都容易忽視的,孩子打了人,家長連忙跑上去道歉,卻不教育自己的孩子。那孩子下次還會打啊,反正又不用自己負責!

我在德國,從來沒有見過德國父母替自己的孩子道歉的,而是要求孩子來道歉。

曾經,在沙坑玩的時候,悠悠的朋友兩歲半的Mia對著她的臉扔了一把沙子,當時我們都在場,兩個孩子沒有爭吵沒有搶玩具,就這麼無緣無故地發生了,我猜應該是Mia鬧著玩吧,兩歲半的娃也不知道不能對著別人的臉扔沙子。我沒說什麼,默默地拍著悠悠臉上的沙子,Mia的媽媽倒是特別嚴厲地開始教育自己的女兒:「沙子不能往別人臉上扔,你看沙子進到悠悠眼睛裡了,你把她的眼睛弄疼了,她哭了,你趕快給她道歉!」

Mia當然不願意,孩子都有倔強的一面,結果這個媽媽一直在教育女兒,最後拿出殺手鐧:你弄疼了悠悠,你做錯了,你要是不道歉的話,你就不能繼續在這玩了,我們馬上回家。」Mia一聽媽媽使出殺手鐧,哭著跟悠悠道了謙。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意思,不在於讓孩子受到懲罰,而在於讓TA明白是非對錯之分,做錯了就要承擔後果。

如果只是單純的懲罰而不加引導的話,並不能幫助發展出道德觀和是非觀。常見的「棍棒法」只會讓孩子想方設法地去逃避被大人抓到,而不是去思考什麼是對錯。指導他們行為的不是「對與錯」,而是「是否被抓到」,只要沒被抓到,就都是可接受的。

階段 3 — 幼兒園時期(3-7歲)

在幼兒園時期,兒童道德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到來,即孩子開始內化家庭的價值觀。那些對於父母來說重要的價值觀,也成為了孩子的行為準則。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家教好不好,從幼兒園時期就開始出現分水嶺了,一眼就能看出來。千萬別再抱著把孩子交給幼兒園老師去管的思想啊,那簡直是在坑老師!老師也不想接熊孩子啊!最該對孩子教養負責的,應該是父母。

一個4歲的孩子可能在看到其他孩子亂扔垃圾時,說道:「我爸爸媽媽說,不能亂扔垃圾,垃圾要扔到垃圾桶里。」 看到別人不排隊的時候,大聲指出「要排隊!」

當孩子在撒謊的時候,TA感受到的是這樣的行為背叛了TA與父母之間的信任,TA會為自己的撒謊行為而感到自責。

一旦父母的價值觀內化為孩子的一部分,孩子的行為就會受到內在價值觀的驅動和指引——當然,這其中也仍然需要父母不斷的提醒和強化。當他們做錯事的時候,他們擔心的不是父母的責備和懲罰,而是感到內心的內疚和不安,這種道德感的初步形成驅動著孩子主動去做正確的事情。

如果前面父母的教育工作做得好,那在這個階段的後期,孩子會漸漸開始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開始考慮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影響,明白別人也有權利和觀點,知道要體諒別人的感受。

一個5歲的孩子在路過時絆倒了其他孩子搭的積木,導致別人大哭起來,TA會因為傷害到了別人的感受而自責,並主動過來安慰哭的孩子——顯而易見,這絕不是一日之功,而需要父母從小到大對孩子同理心的不斷引導和培養。

對比之下,一個缺乏同理心的5歲孩子,在面對同樣的情境時,可能只會扔下一句:「真是一個愛哭鬼!」 就揚長而去。

在遇到困難局面時,3-7歲的孩子期望大人來出面做主。他們明白「大人」和「小孩」的角色之分,並期望得到大人的「成熟」指導。他們明白什麼是後果,並能理解「如果我做了,就會...」的邏輯聯繫:如果我打了弟弟,他會疼會哭,弟弟哭了我也會傷心的,還會受到爸爸媽媽的批評。

一個家教好的孩子之所以會表現得體,是因為TA已經接受了7年的來自父母的正面引導。而一個家教不好的孩子的行為準則則是:「只要不被大人抓住,我做什麼都是可以的。」

家長應該這樣做:

仍然繼續上一階段的三個做法,每一天都要進行。除此以外,因為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價值觀,可以開始和孩子討論一些與道德相關的話題,激發孩子的思考。

比如,在超市買東西的時候,收銀員多找了錢,你發現了,這時候你可以故意問一問孩子:「我應該把錢還回去嗎?」 如果孩子說:「又沒有人發現,不用還,沒有人會還回去的。」 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大聲說出來:「可是這不是屬於我的錢,我不應該收下啊。收銀員還可能因為找錯了錢受到處罰,甚至可能丟掉工作。我不能這麼自私,我不管別人怎麼做,反正把錢還回去是對的做法,所以我要還回去。」

多和孩子進行這樣的討論,可以促進孩子對是非對錯的思考與判斷,形成自己的內在價值觀體系。

階段 4 — 7-10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已經從父母的教育那裡形成了「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是非觀。父母的價值觀,變成了孩子的價值觀。

如果敏感、友愛、禮貌和同理心是孩子的家庭教育教給TA的行為準則,那麼孩子就會按照這個準則去對待他人。這時候如果遇到那些與自己三觀不合的同學,孩子已經懂得自己做出判斷和選擇,自動摒棄那些與自己家庭教育不一致的價值觀。

孩子們尊重那些公平得體的權威人物。他們對孩子來說不是威脅,而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存在。

孩子們相信他們應聽從父母的教導,認為如果孩子的行為破壞了規則,就應該得到改正。他們心裡有強烈的「可以做」和「不能做」之正義感,這樣的正義感導致這階段一些孩子喜歡向權威告密。

正因為7-10歲的孩子有非常強的正義感,他們明白規則的必要性,並希望參與制定規則。他們開始意識到,孩子也是可以有自己的觀點的,並開始思考哪些規則是對自己最有利的。這也是我在《美國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育兒方式對比,你屬於哪一層?》中寫過的,中產階級孩子與權威人物協商從而達成對自己有利的規則的談判能力。

父母可以在這個階段將孩子的正義感和對公平的訴求運用在育兒之中。

「我可以開車載你去朋友家過夜,但是前提是你得幫我洗碗。」 這樣的談判通常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這個階段孩子也會開始真正內化和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他們會自動遵守有意義的行為準則和摒棄不認可的行為。

而對於那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就是災難了。因為缺乏強有力的家庭價值觀的指引,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成為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的受害者,通俗地說,就是很容易被別人唆使,被「帶壞」。

階段 5 — 前青春期和青春期 (10-18歲)

孩子開始質疑家長和老師是否是絕對正確而萬無一失的——也許權威並不知道一切答案呢。這個階段父母在孩子眼裡更像是顧問,而不再是強大的權威人物。你要是這時候才想起來教孩子是非對錯,那就太晚了!這時孩子更關心的是同伴的看法,而不是父母的...

由於這個階段孩子最關注的點是在同伴中受到歡迎,他們極易受到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和同伴價值觀的影響。如果在此之前沒有打下穩固的家庭價值觀基礎,那在青春期孩子則有更大可能受到同伴意見和行為的影響而動搖自己的價值觀。

如果家庭教育價值觀早已深植在孩子心中,並內化為孩子的一部分,那父母大可不必擔心,這樣的孩子會遵循內心的道德標準,他們會成為同伴中的領袖,而不是追隨者,他們會為自己設定路線和目標,並朝著制定的目標努力,即使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也能逆流而上!

相信大家看到這,也get到了,培養一個有道德的孩子,終究還是靠家庭教育,靠的是父母價值觀的滲透,靠的是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上的引導和教育。強大的家庭價值觀帶給孩子的不僅是好的教養,更是孩子的精神護盾,可以保護孩子不被社會上的「壞孩子」帶歪帶壞。如果你不早點教,以後就輪到別人來教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國育兒研究 的精彩文章:

德國媽媽一人帶兩娃,還能高質量陪娃,她們究竟做了什麼?

TAG:德國育兒研究 |

您可能感興趣

太陽是如何形成的?
越是懂得這些事情的人,福氣就越深厚,形成了良性循環,你懂嗎?
近視的形成原因是什麼?這些你必須得知道!
胎兒的性別,是在孕期的什麼時間形成的,不知道的來看看吧
靜脈曲張是如何形成的?究竟要不要治療?跟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樣
素媛:素媛臉上的傷口是怎樣形成的?得知原因後,難怪導演不敢播
太陽是怎麼樣形成的?
籽料的形成之路,那坎坷是我們想像不到的!
我們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它是死去的恆星嗎?
女人們,你真的知道皺紋是如何形成的嗎?
食道癌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的,那麼導致食道癌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宇宙在還沒有形成時是怎樣的?
眼袋是這樣形成的,你知道嗎?
「那些」孩子的網癮,是怎麼形成的?
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女神是怎麼形成的
雞眼是怎麼形成的?雞眼如果不治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看完之後,慶幸還好我沒有雞眼!
古玉色沁是怎麼形成的?真的是人血染紅的嗎?看完你都不敢信!
癌症是怎麼形成的!看看這些,你就知道你距離「癌症」還有多遠的距離!
經常聽醫生說,你長蟲牙了,可是蟲牙是怎麼形成的,你知道嗎?
素媛:臉上的傷口你還記得嗎?知道形成原因後,難怪不讓播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