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桂本《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第一書

桂本《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第一書

尊敬的河南省中醫學院的賴館長、臧老師及各位同仁,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晚上好!在意義深刻的「第三屆仲景文化節」和「讀書月」里,很高興的和老朋友賴館長相逢,很高興的和貴院的臧雲彩老師及郭小樂、閆偉、宋陽、李寧寧、庫喜龍、白建華、楊威超等諸位優秀的有志於研究桂本《傷寒雜病論》的同學相逢。

我的本職工作是一位有35年教齡的書法教師。業餘喜愛中醫和愛寫古體詩(現整理出5800餘首)等。但愛好與責任是成功的橋樑和推手。因為我自幼喜歡學習中醫,有爺爺傳下來一部分中醫知識,又於1974年師從澠池縣的張經儉先生,專攻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1981年,我偶得桂本(桂林版本,或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如獲至寶,讀了一遍又一遍,孜孜矻矻,常常到半夜三更。個人認為:桂本《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第一書。1984年,我寫出了《桂本詳較與甄析》。後數易其稿,於1993年正式出版。我的頭髮,大多是這幾年脫落的,我謂之「喜脫」,任之。1998年底,到我院圖書館工作,計十年。除負領導之責外,一有閑暇,就研究桂本《傷寒雜病論》,並獨自完成了河南省的省級科研項目「桂本《傷寒雜病論》之研究」。

長期積累,偶然得之,是有一定道理的。幸運之神的降臨,往往只是因為你「有備」而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早走了一步。研究之中,樂陶陶也。我持有政府頒發的執業醫師資格證書。臨床擅長:腸胃病、肝膽病、高血壓、低血壓、股骨頭壞死疼痛、失眠、肩周炎等。1990年,我到南陽拜謁我祖張仲景祠後,寫詩一首,為「圭臬桂本十六卷,仁德仁術濟眾人。今日拜謁仲景祠,心喜幸為張家孫。」 今天,我一進河南省中醫學院南大門,看見了令人肅然起敬我祖我宗張仲景醫聖的塑像,更感到一種沉甸甸的義務。而看見大家,就又想起了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並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黃庭堅的名句,「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為什麼呢?因為,這裡中醫人才薈萃,這裡就是研究桂本《傷寒雜病論》之希望的源泉。貴院藏龍卧虎,年青有為的臧雲彩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研究桂本《傷寒雜病論》和使用桂本《傷寒雜病論》處方的專家。下次,大家應該請他講一講。班門弄斧,倒也好在交流中向大家學習。希望在我交流後,引出更多更好的美玉來。

一、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意義和其處方的精嚴程度

1.意義

歷代中醫學家,包括現代的少數西醫,公認為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是「醫門之規繩,治病之宗本」,為「方書之祖」,並稱其藥方為「對病真方」。煌煌一著,理法方葯,至今仍舊有效地指導者臨床和科研。

2. 精嚴程度

那麼,張仲景處方選葯精當、配伍嚴謹,這是大家的共識,但它能夠達到什麼程度呢?我在這裡借用郝萬山先生曾經舉過的例子來說明《傷寒雜病論》處方的精嚴程度:

日本某研究小組按照白虎加入參湯原方的藥物劑量比例給糖尿病動物模型(用四氧嘧啶給大白鼠注射之後,抑制胰島細胞的分泌)口服,結果發現有很好的降血糖效果。

這個研究小組逐葯試用,結果發現知母、人蔘、粳米、石膏、甘草這五味藥單獨使用的時候,只有知母、人蔘這兩味葯有些許降血糖之效果。

自然,他們又想到:白虎加入參湯的降血糖作用,會不會是知母和人蔘疊加所產生的共同效應呢?經實驗,不是。然後,他們就調整知母和人蔘的劑量比例,發現人蔘多用之後,降血糖的作用反而下降了(二者比例不適當的時候,則具有拮抗作用)。

知母加石膏降血糖作用提高。人參加石膏降血糖作用也提高。這說明,石膏對知母、人蔘的降血糖具有協同作用。但是,石膏單獨使用卻無降血糖的作用。

接著,試驗知母、人蔘、石膏三種葯:先放知母,當把人參加到降血糖作用接近消失的時候加入石膏,發現降血糖作用可以提高,且在一定限度內,降血糖作用隨石膏量的遞增而遞增。但石膏加到一定程度後,降血糖作用不再提高。

在這種情況下,依次加入粳米、甘草,降血糖作用又一步步的提高。這說明石膏、粳米、甘草對整個方子的降血糖作用都有協同效果。

這時,日本人忽然發現,現在知母、人蔘、粳米、石膏、甘草五葯齊全了,降血糖作用卻沒有恢復到原處方的水平。為什麼?原來,這次試驗的時候,人蔘的量用多了。後來的實驗證明,把人蔘的量降到原處方水平的時候,降血糖的作用最好。

上方去人蔘,就是白虎湯。實驗證明,白虎湯降血糖作用很差。

所以,日本這個藥理試驗小組非常奇怪,不知道中國古人是用什麼樣的方法找到了這樣好的方葯優化了比例。

其實,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這樣妙不可言的處方優化比例,只能從「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中來。

《禮記?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桂本《傷寒雜病論》不僅具備了「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的特點,還具備了「實也,效也」的特點,也說明了張仲景及其所師承的前輩「勤也,仁也」。

如果讓我在全世界挑選兩本好書,我會不假思索地說:一本是德國人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另一本就是祖宗張仲景的桂本《傷寒雜病論》。為什麼呢?效如桴鼓的臨床效果和熠熠生輝的真理性使然。熟讀深思,用於實踐,子自知也。

二、桂本《傷寒雜病論》的來龍去脈

桂林左盛德於光緒二十年作的《傷寒雜病論序》中記載,是張仲景的四十六世孫張紹祖將其祖傳本《傷寒雜病論》傳給了自己。左盛德指出:「余聞吾師張紹祖先生之言曰:「吾家傷寒一書,相傳有一十三稿……茲所傳者為第十二稿……叔和所得,相傳為第七次稿,與吾所藏者校,其間闕如固多,編次亦不相類。」

光緒年間,左盛德將此本傳於廣西中醫羅哲初。

一九五六年,羅繼壽將其父羅哲初的手抄本獻給了人民政府。一九六0年三月,廣西人民出版社據羅哲初的手抄本初版,一九八0年七月改為豎排簡體再版。世稱此本為「桂本」。

而在1934年,陝西中醫黃竹齋結識了羅哲初。羅遂將其師左盛德傳授給他的祖傳本《傷寒雜病論》首冊展示於黃。黃當即手抄左盛德所作的序和《傷寒雜病論》目錄,返滬後即將此登載於《光華醫學雜誌》上。1935年,黃抄寫完了這本《傷寒雜病論》。1939年,張伯英刻版公之於世。世稱此本為「白雲閣本」。1980年,黃的高足米伯讓加刻勘誤表後,由陝西中醫研究院重印200冊。

由此可見,白雲閣本和桂林本的淵源是一致的。桂林本的傳承順序是「?—張仲景46世孫張紹祖—左盛德—羅哲初羅繼壽父子」;白雲閣本的傳承順序是「?—張仲景46世孫張紹祖—左盛德—羅哲初—黃竹齋」。二本相較,一般說來,當以桂本為勝,因為它少了一次傳抄。

三、桂本《傷寒雜病論》在系統性、完整性、準確性方面明顯優於宋本

1. 桂本《傷寒雜病論》在系統性上優於宋本

大家可以先看看桂本《傷寒雜病論》的目錄:目錄是按照平脈法,六氣主客,傷寒例,溫暑熱濕燥風寒病脈證並治(七個外因。注意:張仲景把溫病放在七個外因的首位是有重要意義的),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脈證並治、霍亂吐利病脈證並治、痙陰陽易差後病脈證並治、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瘧病脈證並治、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咳嗽水飲黃汗歷節病脈證並治、瘀血吐衄下血瘡癰病脈證並治、胸痹病脈證並治、婦人各病脈證並治安排的。這樣排序,井井有條,至當不移。

桂本《傷寒雜病論》共16卷。這也符合張仲景自序中所說的「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論相合性)。而宋本,則闕遺、割裂、雜亂。這裡就不再贅述。

2. 桂本《傷寒雜病論》在完整性上勝於宋本

不可辯駁的事實是,宋本闕遺了大量的理法方葯,並有不少的「概念性闕遺」。

如:桂本《傷寒雜病論》中載有「傷寒傳經脈證並治」、「兩感於寒脈證並治」、《溫病脈證並治》、《傷暑病脈證並治》、《熱病脈證並治》、《濕病脈證並治》、《傷燥病脈證並治》、《傷風病脈證並治》、《寒病脈證並治》、「肝臟結心臟結肺臟結脾臟結腎臟結的脈證並治」等等。而宋本,皆闕遺之也。如:

例1.桂本《傷寒雜病論卷第三、傷寒例第四》中的「傷寒傳經的脈證並治」,一共有6條,即第160條—165條,(其中有3個處方),宋本是整條整條的闕遺了(下加橫線的文字是桂本載有而宋本闕遺且在本文中首次出現的):

傷寒傳經在太陽,脈滓而急數,發熱,無汗,煩躁,宜麻黃湯。160(160,是《桂本詳較與甄析》中的段落序號,即第160條。此例下同)

傳陽明,脈大而數,發熱,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湯。不差,與承氣湯。161

傳少陽,脈弦而急,口苦,咽干,頭暈,目眩,往來寒熱,熱多寒少,宜小柴胡湯。不差,與大柴胡湯。162

傳太陰,脈濡而大,發熱,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朮厚朴石膏黃芩甘草湯。163

茯苓白朮厚朴石膏黃芩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白朮三兩 厚朴四兩 石膏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傳少陰,脈沉細而數,手足時厥時熱,咽中痛,小便難,宜附子細辛黃連黃芩湯。164

附子細辛黃連黃芩湯方: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辛二兩黃連四兩黃芩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傳厥陰,脈沉弦而急,發熱,時悚,心煩:嘔逆,宜桂枝當歸湯; 吐蛔者,宜烏梅丸。165

桂枝當歸湯方: 桂枝二兩當歸三兩半夏一升芍藥三兩黃柏二兩甘草二兩(炙)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溫三服。

例2.桂本《傷寒雜病論.傷寒例第四》中的「若入腑及臟為傳經變病」中,一共15條,即第166條—170條,(其中有3個處方),宋本基本上是整條整條的闕遺了:

以上皆傳經脈、證並治之正法也。若入腑及臟為傳經變病,治列後條。166

若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脈時浮時沉、時數時細,大青龍加附子湯主之。167

大青龍加附子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枚(劈)石膏如雞子大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大青龍加附子湯:桂本原作"大青龍湯加附子",不合本書慣例,故更名如上)。

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脈時高時卑、時強時弱,宜大黃石膏茯苓白朮枳實甘草湯。168

大黃石膏茯苓白朮枳實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石膏一斤茯苓三兩白朮四兩枳實三兩甘草三兩〈炙)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五升,溫分三服。

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脈乍弦乍急,乍細乍散,宜當歸附子湯主之。169

當歸附子湯方: 當歸四兩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人蔘三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其中「脈乍弦乍急、乍細乍散,宜當歸附子湯主之」,宋本作"不知人者,六日死"七字)。

……所謂兩感於寒不免於死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170

例3.桂本《傷寒雜病論》卷第四是《溫病脈證並治》。宋本沒有這篇,全部闕遺了。這篇是第238—254條(共17條)。由於時間關係,我挑幾條談一下:

春、秋病溫,此其常;冬時病溫,此其變。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蓄其氣,及時不病,至春乃發,名曰大溫(此由冬不藏精,氣失其正。春時陽氣外發,二氣相搏)為病則重。醫又不曉病源為治,乃誤屍氣流傳,遂以成疫。242

病春溫,其氣在上,頭痛,咽干,發熱,目眩,甚則譫語,脈弦而急,小柴胡加黃連牡丹湯主之。243

小柴胡加黃連牡丹湯方: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蔘三兩栝萎根四兩黃連三兩牡丹皮四兩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劈)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溫,其氣在中,發熱,口渴,腹中熱、痛:下利便膿血,脈大而短澀,地黃知母黃連阿膠湯主之;不便膿血者,白虎湯主之。244

地黃知母黃連阿膠湯方: 地黃八兩知母四兩黃連三兩阿膠一兩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溫,頭痛,面赤,發熱,手足拘急,脈浮弦而數,名曰風溫,黃連黃芩梔子牡丹芍藥湯主之。246

… …

黃連黃芩梔子牡丹芍藥湯方:黃連三兩黃芩三兩

梔子十四枚(劈〉牡丹三兩芍藥三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大溫,發熱,頭暈,目眩,齒枯,唇焦,譫語,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脈急大而數者,大黃香蒲湯主之;若喉閉難下咽者,針少商令出血;若脈乍疏乍數,目內陷者,死。251

大黃香蒲湯方: 大黃四兩香蒲一兩黃連三兩地黃半斤牡丹皮六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

… …

例4.宋本整篇闕遺的還有《傷暑病脈證並治》、《熱病脈證並治》、《傷燥病脈證並治》、《傷風病脈證

並治》、《寒病脈證並治》等5篇。也就是說,連同上面說過的宋本闕遺的卷第四《溫病脈證並治》,一共有6篇宋本是整篇闕遺了。

在桂本的《濕病脈證並治》中,宋本闕遺了第273—277條,還闕遺了第283條的鼻塞方。

桂本《傷寒雜病論》列舉的外因共七個,排列順序為:溫(包括「瘟疫」)、暑、熱、濕、燥、風、寒。這七篇,辨外因而施治的目的性是很明確的。這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臨床意義和科研意義。我把通過辨其決定性的外因如(含瘟疫)、暑、熱、濕、燥、風、寒而施治的這種思路和治療方案命名為「辨因施治」。

從宋本中還保留有一部分治療濕病的理法方葯如「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防己黃芪湯」、「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湯」可以得知:桂本、宋本有必然聯繫,出自同一母本(對此,本文不展開論述)。

例5. 桂本卷第十《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618—626條(其中有9個處方),宋本闕遺。這也是宋本闕遺較多的篇。

例6. 桂本卷第十二《辨霍亂吐利病脈證並治》篇,第751條、第753—763條闕遺(其中有5個處方) 宋本闕遺。這也是宋本闕遺較多的篇。

在桂本《傷寒雜病論》中,單就處方論,包括宋本有名無方的「禹餘糧丸」、「黃連粉」兩個處方,共計有93個處方被宋本闕遺了。

例7. 宋本的「概念性闕遺」。我將桂本中載有而宋本闕遺的概念稱之為「概念性闕遺」。「概念性闕遺」 也是宋本的巨大缺陷。宋本「概念性闕遺」有「八虛」、「春溫」、「秋溫」、「冬溫」、「大溫」、「濕溫」、「溫邪干心」、「溫邪乘肺」、「溫邪移腎」、「肝臟結」、 「心臟結」、 「肺臟結」、 「脾臟結」、 「腎臟結」等等。這些概念,分明是很有理論意義、臨床意義和科研意義的。

3. 桂本《傷寒雜病論》在準確性上優於宋本

這裡,也用列舉法來說明桂本《傷寒雜病論》在準確性上優於宋本。

例1. 桂本第333條「太陽病,服桂枝湯後,大汗出,脈洪大者,與白虎湯」是對的,宋本作「……與桂枝湯如前法」明顯是錯誤的。因為「桂枝下咽,陽盛則斃」。其本是熱勝,豈可再用溫熱的桂枝湯乎?

例2. 桂本第357條「脈浮者,法當出而解」 是對的,請注意「緊」字、「汗」字。宋本作「脈浮者……」,是明顯是錯誤的。請注意「數」字。

例3. 桂本第490條「傷寒,脈浮滑,此以里有熱、表無寒也,白虎湯主之」是對的,宋本作「……表有熱、里有寒……」,是明顯是錯誤的。里有寒,再用寒涼的白虎湯,且用「主之」二字,不通之至也。

例4.桂本第665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方: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乾薑一兩半人蔘二兩上四味,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匙。咳者,去人蔘,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兩,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納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而這一條,宋本的使用的四逆散藥物卻是「炙甘草、炙枳實、柴胡、芍藥」。

讓我們分析一下孰是孰非:

首先,「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的「本」是什麼。它的「本」,根據其前五個字「少陰病,四逆」分析,是「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而從其兼症「咳者,去人蔘,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兩」所用的六種藥物「人蔘、五味子、乾薑、桂枝、茯苓、薤白」性皆溫熱來看,其「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也都屬於「陽氣衰微、陰寒內盛」。

其次,桂本四逆散的功效是回陽救逆,所以用甘草、附子、乾薑、人蔘。而宋本使用的四逆散即「炙甘草、炙枳實、柴胡、芍藥」,功效卻是「透解熱郁、調和肝脾」,南轅北轍。這就是明顯的「葯不對本」了。

再次,從同一著作、同一作者在處方命名時「散」和「湯」中使用藥物應該相一致的中醫慣例去分析,四逆散、四逆湯的藥物組成應該相同。

桂本的四逆散、四逆湯的藥物是基本一致的(區別是四逆散用附子,四逆湯用炮附子)。這是基本符合慣例的。

桂本的四逆湯和宋本四逆湯使用藥物大體一致(不論桂本還是宋本,四逆湯中都有「甘草、乾薑、附子」。區別之一是桂本用炮附子,宋本用生附子;區別之二是桂本比宋本多一味人蔘),且皆性溫熱;

而宋本的四逆散、四逆湯的藥物卻只有一味甘草相同而已。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宋本的四逆散的處方名是對的,但藥物錯了。那麼,另一個問題就來了——宋本的四逆散的處方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桂本的第296、604條,使用了宋本闕遺的「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治療風邪流於腑的口苦、嘔逆、腹脹、善太息和膽氣不降的嘔逆、脅下痛。注意,「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和宋本的四逆散藥物是相同的。換句話說,桂本、宋本,都證明了有「柴胡芍藥枳實甘草」四味葯的一個處方,只是治療的癥狀不同罷了。

由此可以推斷,宋本的四逆散的處方應該是錯簡所致。由此還可推斷,桂本和宋本有必然聯繫,屬於同一母本。從這個意義上說,宋本的四逆散倒是立了一功,且功勞卓著。

四、我使用過的桂本《傷寒雜病論》載有而宋本闕遺的處方療效舉例

例1. 八虛醫案張某某,1988年,4歲。其肘彎、腘彎疼痛,消瘦明顯,在數個省級醫院治療無效。我遂將《寒病脈證並治》篇中的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枳實橘皮桔梗半夏生薑甘草湯合併為一方,2日1付。1付疼痛大輕,2付即痛止。至今未再犯。見1993年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桂本詳校與甄析後記》中的醫案。這是我第一次在他人身上試用的桂本《傷寒雜病論》的處方(在我自己身上已經試驗過桂本《傷寒雜病論》載有而宋本闕遺的處方數個,效驗非常。我把自己作主在自己身上試驗藥物及處方的功效、毒性反應等命名為「自主自體性試驗」。一個想做出貢獻的醫生,自主自體性試驗自然是少不了的。當然,要注意科學安排和總結)。

治療這個八虛醫案,開始的心理是「如履薄冰」,後來是再一次理解了什麼是「效如桴鼓」,再後來的反思則一如南宋詞人張孝祥所說的,「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現在每每回想起來,都有一種莫名的愉悅與感嘆的良性衝動。

那麼,八虛是什麼?《靈樞.客邪》曰「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腘。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游。」桂本《傷寒雜病論》卷第五《寒病脈證並治第十二》曰「寒之為病,腎先受之。其客於五臟之間,脈引而痛。若客於八虛之室,則惡血住留,積久不去,變而成著。可不慎歟!」

例2.大黃香蒲湯醫案張XX(我院同學的父親),男,約70歲,住某省級醫院,深度昏迷數日。我同學所在部門數位同事探望後勸我的同學立即送其父親回家準備辦理後事。其子邀我再去確診一下,並說是否立即送其父回家,以我的意見為準。診之,不省人事,發熱,脈數略大,面色略灰,但額部色略紅且潤。為大溫,熱毒擾心。用《桂本詳校與甄析》第63頁大黃香蒲湯原方,加柴胡、大青葉、黃芩、薄荷、甘草等,並沖服羚羊角粉。一副葯即蘇醒,其家人大喜。後隨證加減調理愈。

例3.黃連茯苓湯醫案魏XX,男,30餘歲,林州人,下痢,便膿血,腹痛較重,不欲食,經其表兄郭xx介紹,我與其診治。其舌苔厚黃,舌尖紅,脈大而弱,精神較差,蜷坐床上,手按腹部,口訴腹痛數日,日漸加重,面色略青灰。以桂本《傷寒雜病論》黃連茯苓湯(每1兩折3克;半夏用6克)為主,合併白頭翁湯、桃花湯(每1兩折1.5克;赤石脂用10克,粳米用5克),一副疼痛大減,二副痊癒。

例4.桂枝茯苓白朮細辛湯醫案趙XX,男,兩足浮腫,腳踝疼,別無他病。問其原因,說秋日下水捉魚後得之。脈沉略遲。用桂本《傷寒雜病論》桂枝茯苓白朮細辛湯原方,二副痊癒。為鞏固療效,又開二副,泡腳數次。

例5.黃芩牡丹皮瓜蔞半夏枳實湯醫案劉XX,男,52歲,主訴脅痛,口苦,咽干,舌苔少津。眼略澀,有小紅血絲,眼分泌物色黃、干。脈弦數。觀其用過之方,皆小柴胡湯也,非是。此乃「燥邪乘肝」。乘者,乘虛侵襲也。五行相乘,即五行之間過度的相剋,又稱「倍克」。相乘的五行次序與相剋相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此例,為金乘木,遂用黃芩牡丹皮瓜蔞半夏枳實湯原方。2副輕,10副痊癒。

例6.白蜜煎方醫案王x,男,40歲,頭疼數年不愈,甚是苦惱。近來每天下午感覺身上有熱氣。大便干。舌苔少苔,舌質紅。脈略大。此乃陰虛,陽明有熱,時沖頭部也。用白蜜煎方(用西洋參置換人蔘),一副輕,五副痊癒。處方、用法:西洋參3克干生地黃18克麻仁(搗)5克蜂蜜20克先煎前三味葯兩次,將兩次的葯汁合在一起,兌入蜂蜜,加熱至沸即可。分二次口服。日一副。

例7.地黃知母黃連阿膠湯醫案一女,50餘歲,在鄭州郊區打工,大便帶膿血,腹痛,體溫38.1°C,脈大,苔厚略黃,面黑瘦。問其口渴否,答曰「也渴」。三副愈。

例8.白朮茯苓厚朴湯醫案張XX,男,50餘歲,主訴上腹滿悶,食後尤重。上腹部,按之軟。脈略滑,舌胎白膩。細問之,為恣食瓜果得之。此為濕邪犯胃。用桂本《傷寒雜病論》"白朮茯苓厚朴湯"原方。二副,癥狀大輕,未再服藥。後見之,曰痊癒。

例9.黃連黃芩麥冬桔梗甘草湯醫案孫XX,女,26歲。喉嚨腫痛不敢說話,前胸疼,略渴。舌質略紅,脈數,寸脈大。此為風邪乘心而化熱毒,攻於喉部,用《桂本詳校與甄析》第82頁黃連黃芩麥冬桔梗甘草湯原方,二副愈。

例10.小柴胡加黃連牡丹皮湯醫案張XX,男,10歲,頭疼,體溫39.1°C,喉嚨幹略疼,脈弦大。此為春溫,用《桂本詳校與甄析》第60頁小柴胡加黃連牡丹皮湯原方,三副愈。

例11.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醫案朱XX(我院幹部),男,30餘歲,右脅內疼,有時十分劇烈,醫院診斷為膽囊炎,但醫治一段時間無效。我於1986年診之,見其舌苔黃膩,脈略數,身體羸瘦,時有噁心嘔吐,面泛青色,不欲食,右肋下疼痛,十分痛苦。以《桂本詳校與甄析》第296、604條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為主,合併小柴胡湯加金錢草,數副愈。2009年在一起聚餐,問其現在如何。他說,自從80年代喝我的數副中藥治癒後,膽囊的毛病從未再犯。

另外,1993年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桂本詳校與甄析》原定價6.9元,現在有人在網上已賣到280- 300元/冊,甚至有400餘元/冊的。雖然我們不能單從價格上去認定該書的學術價值高,但一般說來,學術價值常常和它的價格往往是正相關的。學術價值的核心,應是臨床療效。

五、桂本《傷寒雜病論》載有而宋本闕遺而的處方所用藥物種類、份量、煎服法,和宋本處方所用藥物種類、份量、煎服法如出一轍(略)

六、桂本載有而宋本闕遺的文字的文筆文風,和宋本的基本文筆文風相同(略)

結論:根據我的研究,桂本《傷寒雜病論》是目前我研究過的《傷寒雜病論》的最好版本。

當然,以前的中醫學家及張仲景,不可能將中醫研究得盡善盡美。任何時候、任何人掌握的真理,都是相對真理。再加上無錯不成書,桂本《傷寒雜病論》也有不足之處。如桂本《傷寒雜病論》第160條是 「傷寒傳經在太陽,脈浮而急數,發熱,無汗,煩躁,宜麻黃湯」,有臨床經驗的,應該知道本條必是闕遺了「惡寒」二字。「麻黃湯」中「惡寒」二字,是十分重要的。

七、1993年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桂本詳校與甄析》中有四個有意義的觀點

1.桂本《傷寒雜病論》是目前發現的最佳《傷寒雜病論》版本(且給予了論證),應該高度重視桂本傷寒雜病論的版本學意義。

2.現在中醫院校使用的版本仍是明朝趙開美的復刻宋本,不科學,應該改用桂本《傷寒雜病論》(宋本《傷寒論》、《金貴要略》為輔)。

3. 應該成立「桂本傷寒雜病論研究會」。

4. 從桂本《傷寒雜病論》可知,張仲景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而完整的溫病學說,故應該結束中醫寒溫兩大學派的爭論,使原本統一的中醫學重新統一起來,以利於進一步科學地發展之。

八、我的八條體會

哲學是什麼?哲學是使人聰明的學說。人生就是哲學。中醫就是哲學。我的體會是必須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這裡,送給大家四個字:「哲學自覺」。哲學自覺,是我的座右銘之一,也是我經常送給我院學生的四個字。

1.要注意對立統一規律的運用,抓住矛盾的特殊性

毛澤東主席在《矛盾論》中說:「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

我喜歡讀《蒲輔周醫案》。為什麼?因為蒲老就掌握了這個訣竅。他治病謹遵《素問》的「必先歲氣,毋伐天和」八字方針。例一、麻疹病,多發於春季,但其他三季也有發生。治法所同者,宜宣透;所異者,宜根據季節時令之暑濕燥寒而酌增減。1945年近立秋,成都小兒麻疹流行時,大雨連綿,用宣透無功,蒲輔周改用通陽利濕法而甚效。例二、1956年,石家莊市曾流行乙型腦炎,用清熱解毒、養陰法治療,治癒率達90%以上。但是,次年北京流行此病時,用上法無效。蒲輔周認為北京多年陰雨連綿,濕熱交蒸,因此暑濕偏盛,遂用杏仁滑石湯、三仁湯等化裁,效果良好。

辯證,要辨出要點,也即特殊性。如,柴胡桂枝幹薑湯,臨床要先抓兩個要點:少陽濕熱;脾陽氣虛(大便溏薄等)。

要注意患者的個體差異。如大黃的用量,有的只需要3克即可瀉下(甚至更少),有的卻要10克,甚至更多。尤其要注意是否過敏性體質。曾經有一位過敏性體質患者,吃白麵餅後竟然過敏昏迷,還有一位哮喘患者的病因竟然是他的枕頭裡面的蟎蟲引起的。再看號脈時,有的脈洪大,卻不是真洪大,而是羸瘦造成的假象。這都是矛盾的特殊性。

2. 要注意量的變化會引起質的變化的規律

例如: A. 有一位學生用黃連9克而無效,老師讓改用3克即愈。

B. 水煎大黃的時間,決定了者藥效大小。水煎附子的時間,決定了毒性大小。

C. 郝萬山先生年輕時曾經治療過一位50來歲的女同志,她的肚子只在傍晚脹,舌胖、淡,苔厚。郝先生認為是脾虛。痰濕內生,濕邪阻滯,導致氣機不暢,運化機能低下,處方為「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厚朴6克,生薑3片,半夏約10克,又慮脾虛,党參就重用至20克,甘草大概用了6克—10克。這個方子開出去以後,一兩天沒什麼反應,到第三天上午去查房時,病人說昨天晚上脹得更厲害了,原先晚上還能吃一碗粥,結果昨天晚上連一碗粥也吃不進去了。郝先生趕緊去請教了胡希恕胡老。胡老說問題出在藥物的分量比例上,改用厚朴20克,生薑15克,党參6克,甘草6克,半夏15克。服後,第二天果然顯效,7付愈。原因是什麼?和上次相反,主要是重用了厚朴、生薑,同時輕用了党參。

3. 要注意否定之否定規律的運用。

在社會形態中,否定之否定規律的運用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低級的公有制)——私有制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高級的公有制)。

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否定之否定規律的運用是:平正(低級)——險絕——平正(高級)。

在中醫中,否定之否定,更要注意應用。我舉一例說明:喜按(一般的虛症)——拒按(實症)——喜按(大虛證:開始按之疼痛,但輕輕按摩一會兒後則喜按)。這是我師傅張經儉先生說的案例。我把它和否定之否定規律聯繫起來了。

這樣,認識就自覺而深刻了,就可以舉一反三了,也就從必然王國跋涉到了可以任我游弋的自由王國。

4. 要注意「度」,要中庸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質樸。文,文飾,文采。野,粗野,野蠻。史,浮華,虛浮。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說:「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蒲輔周認為:八法之應用,應達到汗而勿傷,下而勿損,和而勿泛,吐而勿緩,溫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補而勿滯的境界。因此,即使藥物用對了,每一種藥物份量不對,也不行。所以有人認為,藥物份量是「醫家不傳之秘」。這是經驗之談。

5.要注意虛實相合,「勿犯虛虛、實實之戒」

虛虛、實實,即虛其已虛、實其已實。第一個「虛」字、「實」字是動詞,第二個「虛」字、「實」字是形容詞。書法是這樣。在書法中,虛的地方不能再使之虛,實的地方不能再使之實,應該是「實者虛之,虛者實之」。用兵是這樣。中醫保健、治病,更應該是這樣的。這是原則。上面引用的郝萬山先生的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醫案,也說明了這個道理。本來是實證(實證,即邪氣旺勝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當成了虛證(虛證,即正氣虛弱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一個處方錯誤的就是犯了「實實之戒」,重用了補養脾胃的葯,加重了病情。郝萬山先生自己提供的這一個醫案,是很有價值的。我們應該深情地感謝他的誠實。

6. 要抓本質

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主要是由於糖尿病病人胰島素嚴重不足引起導致酮體堆積,進而引起代謝性的酸中毒。患者常有多尿、噁心、嘔吐、乏力、甚至昏迷等癥狀,可通過檢測尿糖以及尿酮等指標進行診斷。臨床上可通過補液,補充胰島素,糾正酸鹼平衡等治療。但是如果僅僅從「噁心、嘔吐、乏力」 就認為是胃炎,那就判斷錯誤了,是要出大事的。B. 在上述的大黃香蒲湯醫案中,張xx表象是深度昏迷數日,看起來病極其危重。但其脈數略大,表示生機尚存。C. 真武湯,溫陽利水。病毒性心肌炎、消渴可以用嗎?失眠、抑鬱可以用嗎? 青光眼可以用嗎?……一言以蔽之:辨其根本原因(即對疾病發展起決定性的內因),只要符合其根本原因,都可以使用。D.1976年,我有一位戰友李xx,男,18歲,苔白潤,脈無異常,飲食也無異常,唯有喜吐口水數年,不可自止,深以為苦。甚至吃飯時,剛咽下飯,就又需要把口水吐出來。思《傷寒雜病論》有「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之語,辨其癥狀,雖然是「喜吐口水」,不是「喜唾」,但根本原因是胃寒,遂囑其口服理中丸而漸愈。E.一位退休幹部XXX,肺癌,手術後,我們老幹部處的5個人一起於上午到某醫院去探望他。他思維清晰,言詞流暢,但面龐蒙泛一層飄忽的紅雲,而色不潤。從醫院出來上車後,我問同去的老幹部處的數位同事何先生的病怎樣。數位同事都說何先生手術後恢復得不錯。我說:「我和你們的意見截然相反。我雖然未把其脈,但我判斷他的情況不好。從現在起,你們都不準遠離崗位,有事請假,手機必須24小時保證暢通。」回來後,我又告訴他的家裡人,要高度重視,病人身邊不要離開親人。當夜,這位老同志就永遠地遠離了我們。當時的所謂良好表現,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F. 開始肚子很痛,數小時後不疼了,可能出現了什麼不好的病變呢?請大家回答。如闌尾炎,開始疼痛難忍,但發展迅速者,過數小時,就可能要穿孔了。這是,因為已經出現了現腸麻痹,患者也就不會感覺到疼痛了。此時,要抓住最本質的東西——病情在進一步惡化,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說過「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還有有一個成語是「大智若愚」。這是什麼意思?其中一個意思是說表象與本質的不符合性,即表象有時會掩蓋或者歪曲本質。我們要時時處處要注意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我把通過辨其根本原因(即對疾病起決定性的內因)而施治的這種思路和治療方案命名為「辨本施治」。

個人認為:方、葯、症、病與本、因相符相應且在醫理和臨床實踐的層面上統一起來,是中醫臨床學的核心內容。這要給與充分地關注。

7.要全面地看問題,要注意辯證和分析問題的全面性

A.注意寒熱錯雜症(常見上熱下寒症)。

大青龍加附子湯、烏梅丸、附子瀉心湯、附子細辛黃連黃芩湯等等都是針對寒熱錯雜症而設置的處方。

我們著重研究一下桂本《傷寒雜病論》第167條的大青龍加附子湯。第167條說「若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脈時浮時沉、時數時細,大青龍加附子湯主之(大青龍加附子湯,桂本原作"大青龍湯加附子",不合仲景慣例,更之)。大青龍加附子湯方: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劈)石膏如雞子大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怎樣從寒熱上來分析這條呢?

這條是上焦熱(表現是「口乾,煩滿而渴」「脈……時數」,故用生石膏、生甘草、苦杏仁)、下焦寒(表現是「脈……時沉……時細」,故用炮附子),兼有傷寒表症(表現是「頭痛……脈時浮」,故用麻黃、桂枝、生薑)。還有一味藥物是「大棗」,一般可認為護胃且協和諸葯,是否另有深意,待進一步研究之。

臨床,純熱或者純寒的病,容易辨證施治。對於寒熱錯雜的,應予注意。所以,平時學習時,就要仔細推敲這類醫案,瞭然於心。

B. 學習中醫,在科學實證的基礎上,要兼收並蓄

第一,要學習、借鑒先賢和同事們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成果。如張炳厚說劉渡舟劉老在重用附子

方面的經驗是依據有三:癥狀必見形寒肢冷,舌象必見清潤有津(不拘何苔) ,脈象必見尺弱無力,不能浮大長數。他還認為解附子熱莫過於知母,解附子毒莫過乾薑;用附子三錢以上,必先煎之。且用量愈大,煎的時間愈長。又如趙錫武依用真武湯治療心力衰竭的經驗,是在辯證基礎上合併越婢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陳修園的消水聖愈湯以及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隨症加減。第二、要吸收《傷寒雜病論》之外的中醫知識和經驗。如「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的宋代錢乙,「專一為業,垂四十年」,治學嚴謹,其弟子總結他的經驗而撰寫的經典著作《小兒葯證直訣》;繆希雍愛用的「資生丸」和酸棗仁;劉草窗的「痛瀉要方」(炒白朮炒白芍防風炒陳皮);張錫純先生愛用的生石膏;《蒲輔周醫案》、焦樹德的《用藥經驗十講》、《方劑心得十講》;劉渡舟先生喜愛的《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中的「開胃進食湯 (党參、土炒白朮、雲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藿香、木香、厚朴、砂仁、丁香、生麥稻芽、建神曲) 」等等,均很有價值。同時,也要汲取他們的教訓。第三,你用祖宗留下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望聞問切能得出血糖數值是多少?顯然不能。患者因為腎臟上長了一個瘤子而引起的高血壓,我的意見是應該首選手術,切除瘤子。判斷半月板是否損傷,西醫有「彈響試驗」、「研磨試驗」等。這種試驗有用嗎?有。但中醫沒有這種試驗。正中神經損傷,會出現大魚際肌群、前臂屈面肌群萎縮、手的橈半側感覺障礙等癥狀。由於大拇指不能彎曲、食指不能彎曲,所以大拇指、食指試驗,不能形成O形;屈指試驗,食指尖不能貼著掌心。這種知識有用嗎?有。但中醫沒有這種知識。那怎麼辦?承認之,借鑒之,併科學地發展之,為我所用。有的同學可能會說,你這個賣瓜的怎麼就不說瓜甜呢?那是因為,科學精神,永遠是一個中醫的基本本錢,最重要的職業道德。

當然,中醫也往往有妙不可言之處,尤其是治療非器質性病變的疑難雜病如上述「八虛醫案」等醫案的效果,往往令西醫瞠目結舌。說到這裡,有的同學可能會說,你這個賣瓜的怎麼又說瓜甜呢?自然還是上面那句話。

後現代的臨床醫生,將不再區分中醫、西醫。因為到那個時候,中醫、西醫已經相完全融合。當然,這可能是千年乃至數千年以後的事情了。當然,在當代,學中醫的,自然還是會優先突出一個「中」字。

C. 要注意藥材的質量,防止假藥材。我說的假藥材,一是指張冠李戴的,二是指非地道產地生產的,三是提取過有效成分的,即「藥渣子」。大家可以先做初步鑒定:比如烏梅,應該是很酸的;黃芩,應該是很苦的;白芍,應該是酸澀的。辯證無誤,處方勿誤,難道還不應該想想藥材的質量嗎?

D. 在要全面地看問題,就應該牢記謹慎和調查研究。

毛澤東主席在延安多次觀看了戲劇《三打祝家莊》,多年以後他還說:三打祝家莊,為什麼要三次?我看宋江這個人有頭腦,辦事謹慎。前兩次是試探,後一次才是真打。我們要學宋江,要謹慎。毛澤東主席在《矛盾論》中說:宋江三打祝家莊,兩次都因情況不明,方法不對,打了敗仗。後從調查入手,於是熟悉了盤陀路,拆散了李家莊、扈家莊和祝家莊的聯盟,並布置了藏在敵人營盤裡的伏兵,第三次就打了勝仗。

E. 在要全面地看問題中,應該包括自我,即要把優秀的技術和良好的品德結合起來,要把優秀的技術和健康的身體結合起來。

另外,要把課堂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要拜師傅。我就有三個正式拜過的師傅,受益匪淺。除中醫師傅張經儉先生外,另兩個一個是書法師傅,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先生;一個是鈞瓷師傅,他是中國鈞瓷藝術大師、禹州市神垕鎮的晉佩章先生。所以,我的書房名「叄師齋」,就是紀念三位有恩於我的非學歷教育的師傅的。

8.要實事求是,要注重實踐,要注重理論聯繫實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既不要犯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錯誤,也不要犯經驗主義的錯誤。

問答題:在郝萬山先生說的醫案中,胡希恕先生還介紹了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的口訣是「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參二草也須分。半夏半升善除滿,脾虛腹脹此方真。」我查了查,陳修園自編的口訣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的口訣是「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參二草也須分。半夏半升除虛滿,汗後調和法出群。」

這兩個口訣有失誤的地方嗎?在哪裡?怎麼改?請同學們積極發言。難度比較高,因為大家沒有實踐經驗。

根據我的實踐經驗,應該這樣改口訣的後兩句:

把郝的後兩句: 半夏半升善除滿, 脾虛腹脹此方真。

改為:半夏半升助除脹,胃寒氣滯實症真。

把陳的後兩句半夏半升除虛滿,汗後調和法出群

改為:半夏半升助除脹,胃寒氣滯實症真。

因為,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中,患者主要的感覺是「脹」,不是「滿」;除脹的主要藥物是厚朴生薑而不是半夏,其它藥物只是助之;脾虛不是引起腹脹的主要原因,引起腹脹的主要原因是胃寒而氣滯造成的。此乃實症。如遇虛症或者半虛半實,自當靈活處之。「助」字,如同古詩中的「詩眼」,要注意。附帶說一句,古代漢語,要日日習之。

九、結束語

導師馬克思說: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地敲打越厲害,發射出的光輝就越燦爛。泰戈爾說:真理只有用它受到的阻力和反對來檢驗它是真是假……真理必須通過它在各個時代受到的反對和打擊被人重新發現。而錯誤,也會在研究中凸顯。所以,歡迎大家對我的觀點進行辯論。衷心地希望有志於中醫者,拋開門戶之見,拋開私心雜念,義務加盟,不遺餘力地攜手研究桂本《傷寒雜病論》並交流心得體會,以利國、利民、利人類也。

人都會老的,無論其當年多麼年青,多麼精神。人老了就沒有多少精力為社會做貢獻了,心有餘而力不足。再後,就是心不足而力更不足也。君不見,發出「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豪氣昂揚的唐代詩人劉禹錫有「筋力上樓知」的句子;君不見,「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南宋詞人辛棄疾也說過「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枯樹賦》是南北朝·北朝·北周詩人庾(yǔ)信為其暮年感傷遭遇所作。君不見,「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且「欲與天公試比高」的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晚年卻也甚愛此賦,常讀的其中名句是「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樣才能有第二次、第三次、無數次,像老子在其《道德經》第33章中說的「死而不亡者壽」呢?那就是把優秀品行、科學知識傳遞給後人和後人的後人,以至無窮。

知識,是一味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覺得餓的糧食。聰明人能洞察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才華其實就是把與人相同智商用到與眾不同的地方。「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成就是干出來的,而不是等出來的。我視桂本《傷寒雜病論》為中醫珍寶中的珍寶,中醫臨床根本中的根本。就臨床價值來說,桂本《傷寒雜病論》應為中醫四大名著之首。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我還要繼續研究之。也請同學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志存高遠,格物致知,科學地發展中醫,也科學地發展自己。同時,也請你們記住英國人達爾文的話:「也不要因為長期埋頭科學而失去對生活對美的詩意的感受能力。」

預祝你們身心健康,事業成功,生活愉快!研究、宣傳桂本《傷寒雜病論》,就寄托在你們身上!

再次謝謝貴院和貴院同學們的特別邀請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平台觀點,其中方劑劑量請諮詢專業醫師

END

我們只為傳播中醫,只為中醫復興而努力。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傳承中醫經方真諦。分享知識,分享快樂,邁向健康之路。關注我們,關注中醫發展。

請點贊、寫留言,交流互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方大醫傳承 的精彩文章:

沙參,我並不常用的一味葯
炎症論。深度探討好文章
從寒的角度看人的發病

TAG:經方大醫傳承 |

您可能感興趣

世界第一部臨床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
桂本《傷寒雜病論》譯釋
中醫四大經典之一《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 篇
《內經》與《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頭痛探析
《傷寒直格》中的六氣為病論
「懸壺醫案」《傷寒雜病論原序》中「越人入虢之診」小考
重樹《神農本草經》的經典地位 汲取《傷寒雜病論》的源頭活水
《傷寒雜病論》主要內容是什麼?
北宋醫王龐安時《傷寒總病論》
七情寒熱變化九氣致病論
慈雲寺雜病論之「長大」
瘴瘧五臟俱病論,深度典論
第九屆中國乳腺病論壇在京召開
證券.傷寒營衛殊病論
炎黃說八卦:從測姨丈病論取用神在斷卦中的重要性
《傷寒六經求真》導言,郭老82歲而作,堪稱解讀《傷寒雜病論》的鑰匙,不可不讀!(1)
孔子: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杜絕這四種毛病論語心得第47集
孔子: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杜絕這四種毛病論語心得第40集
正在直播︱2019第十屆東方炎症性腸病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