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理學的讀心術

心理學的讀心術

心理學在很多非專業人士看來,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學科,人們最初的認識就是覺得學心理學的人會催眠,擅長讀心術,甚至如美劇《Lie to me》中的萊特曼博士那般,能夠識別人的面部微表情,來探測別人是否在撒謊。

為什麼人們對心理學會有這樣的認識呢?

第一,大多數人對一些專業的認識都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以為學計算機的就會修電腦,學土木工程的就會建房子,學政治學的就是當官,學電子商務就是開網店,如此簡單片面化的理解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第二,人們對心理學的片面認識,也是由於精神分析流派的廣大影響力,作為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曾與愛因斯坦、馬克思一併被推舉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三大人物。而催眠、釋夢等,都是早期被廣泛運用的心理治療技術,對部分患者能產生很好的療效,而其原理也是難以解釋清晰的,因此會讓人覺得很神奇。

第三,這個時代,影視媒體等是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人們往往容易被這些媒介所誤導,一些關於心理學的影視作品,為了達到戲劇性的誇張效果,往往把心理學者神奇化,《催眠大師》將催眠進一步神化,《讀心神探》幾乎是模仿美劇《Lie to me》,將讀心術再一次搬到大眾的視野,以為可以通過識別人的面部肢體微表情就可以探測是否有說謊。

我從事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的學習將近十年,對於生活中人們經常提的一些問題,比如「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他這是什麼心理?」等等,依然是感到百口莫辯。催眠的適用性很有限,取決於具體的個人,而所謂的微表情,影視劇更是過於誇張,其變化轉瞬即逝,非人眼力可察覺,往往需要藉助機器,對於一個無意識的動作變化,往往要根據個人建立基線水平,才能識別具體的內涵。顯然,沒有這些背景知識的鋪墊,而只是根據所看到的碎片化的內容,往往容易導致人們對專業內容的誤讀。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解決不了這些,那麼心理學到底是幹嘛的?

我時常在想,學了心理學的跟沒學心理學的,到底有些什麼本質上的區別?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人跟我描述一個人的行為,然後就問我他是什麼心理?對此,我至今都無法找到一個很好的答覆。於是,我會去探究,當別人問我這是什麼心理的時候,他們到底是在問什麼呢?

按照一般的理解,他們也許就是想知道對方在想些什麼。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問題里就含有一個最基本的預設,那就是:人的行為,都有著與之相對應的心理。

因此,我們首先需要判定,這種預設是正確的嗎?如果是錯誤的,那麼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問題。

如果是正確的,那麼到這裡,我們需要再一次的做出區分,與每種行為對應的心理,既包括意識的,也包括無意識的。

無意識的成分,顯然,是無法簡單的從外顯的言行去判斷的。他往往需要藉助催眠、自由聯想等手段進行分析,因而,答案是無法馬上就能給出來的。

而意識的成分,我們往往將人的心理看做一種意識流,也就是不斷變化流動的。按照科學心理學的原理,我們一般遵循的都是【刺激—心理—行為】模式;也就是當一個人表現出了某種行為,一般是在受到某種刺激的作用下,通過心理的作用,而產生了相應的活動。那麼,這個心理活動就是心理學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專業往往稱之為「心理黑箱」。

心理學是什麼?按照科學的官方解釋,就是個體心理發生髮展的規律。是否一種行為就會對應著一種心理活動呢?還是存在著很多其他的偶然性因素?

經過我對自己曾學過的相關學科的知識歸納,一種行為的產生,往往有相應的動機驅使,起源於需要的缺失,而在其中情緒情感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同時也受到個體認知的影響,與其過往經歷所留存的記憶相關,也與以往同樣的情景中是否受到強化有較大的聯繫。因此,一種行為的產生,是由動機、情緒情感、認知風格、個性特徵、記憶等綜合作用所產生的複雜機制。

比如,有人對我笑,我可以解釋為是禮貌的行為,也可以解釋為是在陰笑,或者解釋為是在冷笑,蔑視,那麼,由於我對笑的解釋不同,因此我就會有不同的反應,如果我認為他是禮貌的行為,那麼我就會回饋他以微笑;如果我認為他是在陰笑,那我可能就會跟他保持距離;如果他是在冷笑、蔑視我,那我可能對他就會有敵意、甚至是攻擊性行為。

因此,簡單來說,一種行為會有多種心理活動,而一種心理活動,也會產生多種行為,同樣的,由於情境中是否存在一些強化因素,有些行為的出現,還具有偶然性。

說了那麼多,其實也就是一句話,刨除個體的一些背景信息,單從碎片化的一些行為是無法窺視其背後的心理特徵的。這樣說來或許很讓人泄氣,於是又有了一個疑問:心理學到底有沒有比較普適的結論呢?

對不起,沒有。(也許有人反駁,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就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其實則不然,那也是針對無意義記憶材料而言的。)

各位看官暫且稍安勿躁,以上所分析的行為都只是碎片化的信息。也就是,人們往往只是單獨抽出某些事例,而沒有告訴我們其詳細的背景信息,所以,我們往往是難以知曉答案的。但只有一種情況可以排除,那就是個體總是表現出穩定的行為傾向,具有一定的頻率,那麼,這種穩定的行為表現,往往根據心理學的一些理論,或許就可以窺見一二。這也就是心理學者與非心理學者的一些普遍存在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取決於心理學者自身的學識積累程度,不具有普遍性。

就我本人這些年所積累的一些學識而言,我看人會有一些不同的方向,它們都能幫助我更加全面的認識了解一個人。為此,專門作出了一些總結概括,但願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借鑒,希望我們可以更加的了解彼此。

首先,對於人性的看法,我始終都認為人是多面性的,跟同事一起與跟家人朋友一起,其言行表現往往是不一樣的,所以,萬不可看人太片面;一個人獨處時,他可能是一個有教養的人;在群體當中,他便成了一個野蠻人,一個憑本能行事的人,這是群體激化的結果(從眾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米爾格蘭姆實驗)。人是黑暗與陽光並存的,每個人的內心都匍匐著一頭黑暗巨獸,伺機將你拖入無盡的深淵。

其次,根據反向形成機制,我們對一個極端的強調,往往顯示另一個極端的缺失。常常是強迫性的、彷彿無足輕重的癥候性「觀念」,是深層強烈的、隱藏的主題的對立面,對於清潔的專註可能掩蓋了「骯髒的」思想,對於他人安危的強迫性擔憂可能掩蓋著對他們毀滅性的厚望。一個有潔癖的人,生活中處處都整理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多有可能是潛意識裡想去掩蓋骯髒的念頭;看起來很自信的人,內心就是一個孩子;一個人越是炫耀,內心就越是自卑;一個人生活中總是面帶微笑,處處都表現得很樂觀開朗的人,其實多有抑鬱傾向。這教我們萬不可看人太表面化。

最後,對於人的消極情緒的看法,需要知曉其存在的意義性。悲傷實則意味著與過去告別,因此,要允許人表達自己的悲傷;而憤怒的背後往往是因為恐懼,害怕失去了對事物的控制;暴力,實際上是無力量的表現,由於長期的壓抑,使人感到生活無意義,人與人之間彼此疏遠,因而常常被別人視為不完善的人。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填充倍感空虛的心靈,人們便訴諸暴力和破壞,以求得心理的平衡;所謂抱怨,就是對當下現實的不接受和抵觸,不願意直面現實,不願意想積極的辦法去改變它,所以抱怨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惰性。通過發泄不滿,找到不公平,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為而尋找各種借口和託詞。認識到這些之後,我們才能更加有效地幫助身邊的人成長。

大多數人的現實困境多是自作孽。很多人總是將自己看做是獨特的,對自己的問題特別關注,總認為自己的問題很特殊,跟普通人不一樣,別人無法理解,因此,他們也就普遍的不去傾訴,或者隱藏起來,久而久之就被疏遠,也就印證了他們的自我實現預言:看,我是孤獨的,別人都不懂我。或者一個認為世界充滿敵意的人,總是會從別人的言行中讀取充滿敵意的線索,也就再一次印證了自我假設,從而鞏固了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因此,人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陷入舊有的模式中難以自拔。心理學中所謂的知覺,就是我們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解釋。

以上所總結的認知他人的方式僅供參考,不具有普遍性。還是同樣的道理,不要僅憑碎片化的行為,就武斷的做出判斷,須知道,隨意給他人貼標籤,會造成他人的困擾,尤其是小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復文心理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復文心理工作室 |

您可能感興趣

讀心術
心理諮詢師會讀心術嗎?
神奇的讀心術
讀心術:8個「讀」懂別人心理的技巧
神奇讀心術
心理學:讀心術?了解這些肢體語言,輕鬆看透他人內心
教你學點讀心術看透人心,真的很准
讀心術,把脈可探知你的心理情緒!
心理學家:通過這兩種讀心術,可以快速揣摩人心
學會「讀心術」,與人好交往
學點讀心術教你看透人心、看懂社會!
跨文化讀心術
神奇的讀心術:把脈可探知你心理情緒!
心理學與讀心術 7種現象預示你該放手了
心理學:讀心術?了解這些肢體語言,輕鬆看透他人內心(軀幹篇)
心理學:讀心術?觀察這幾個肢體語言,輕鬆讀取他人想法
亞馬遜的讀心術
鬼谷子讀心術之「人情攻心法」使用
微表情讀心術,教你迅速成為心理專家!
擅長讀心術,最會猜人心思的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