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育兒怪象:有個年齡段,父母讓孩子「不獨立」反而有好處

育兒怪象:有個年齡段,父母讓孩子「不獨立」反而有好處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該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說不定你錯了。

最近有一位崩潰的媽媽說了自己兒子的表現:

當她陪伴時,兒子會認真嘗試自己拼積木,並做出了幾個超棒的模型。當這位媽媽想讓兒子獨立拼積木,由於沒有媽媽陪伴,沒多久孩子不想拼了。

後來,這位媽媽發現孩子在其他方面都有類似的表現:沒有媽媽陪伴,畫畫不超過1分鐘便扔掉了筆;沒有媽媽陪伴,疊衣服只疊了一條小內褲就棄之不管;沒有媽媽陪伴,看繪本翻了3頁就說不好看……

為什麼孩子會這樣?

孩子們的這種表現在其他家庭並不陌生,普遍現象下藏著一種共同的心理規律——社會助長現象。

1897年,心理學家Norman Triplett第一次通過實驗證實這種心理現象的存在。實驗分三輪,第1輪中孩子踩單車,沒有任何人陪伴;第2輪中,孩子踩單車時,讓人在旁邊跑步;在第3輪中,孩子踩單車時,讓人也在旁邊踩單車。結果表明,當旁邊有人跟孩子一樣踩單車時,孩子踩單車更努力,速度最快。

隨後,兒童學家們發現了更多的相似現象,尤其6歲前的孩子更為明顯:與孩子單獨拍球相比,當父母出現在孩子旁邊時,孩子拍球的數量會上升;與孩子單獨舞蹈時相比,當父母出現在孩子旁邊時,孩子舞蹈的動作更標準、更有力……這大概因為兩方面原因導致的社會助長現象:

育兒怪象:有個年齡段,父母讓孩子「不獨立」反而有好處

1)陪伴效應

孩子因為父母的陪伴,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和關注,孩子往往也能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力求有更好的表現。

2)評價效應

父母存在的社會助長現象,有時也來自評價效應。當父母出現在孩子旁邊時,即使父母沒有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孩子也會認為父母在心裡評價。因為這樣的心理,孩子會以認真的態度做得更好。

?看看下面父母對孩子產生的助長現象——你們的陪伴,對孩子到底多重要?

助長現象1:

有一孩子,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去世。爸爸是位建築工人,為了供他上學,工作很努力。孩子因為這樣,感覺爸爸從沒關心自己,對爸爸充滿怨恨,成績很差,功課也做得馬虎。

有一天,這個孩子打算隨便應付作業時,爸爸從外面急匆匆趕回來,「咕咚咕咚」猛喝了一杯水後,便在孩子旁邊的飯桌上坐了下來,像變魔術一樣,不知從哪裡掏出了一本書在看。

「爸爸,你幹啥?」

「嗯……陪你寫作業,爸爸在一旁……看書!」孩子感覺很有動力,寫作業也認真了。

從此,每天孩子寫作業時,爸爸就會及時趕到,總是在同一張椅子上坐著,面前放著同一本書……到這個孩子長大後考入大學,爸爸高興地陪兒子到火車站買車票時,孩子才發現爸爸除了兩父子名字,其他字都不認識。

助長現象2:

記得小時候每年暑假,總會到外婆家。外婆不認識字,但為了讓我們更認真,外婆也在書桌旁邊學寫字。有一年外婆說要學寫自己的名字,她讓我一位上小學的表哥教她寫「孟小書」(外婆的名字)。後來一位教書先生來到,才發現外婆寫了滿滿一本簿「我笨蛋」,調皮的表哥在外婆身上搞惡作劇。不過外婆後來不僅會寫自己名字,並且字跡很娟秀。我們在外婆的陪伴下,一個個在學習上也很上進。

育兒怪象:有個年齡段,父母讓孩子「不獨立」反而有好處

助長現象3:

我的兒子,有一次在我生病時,興緻勃勃地要給我做雞蛋湯。從冰箱取出幾隻雞蛋後,他敲開殼打在大碗里。當水煮開時,卻因為不小心把碗打翻了,雞蛋全灑了。水開了,卻沒有雞蛋,兒子非常沮喪,賭氣說不做了。這時他爸爸說給他「當下手」,我也饒有興趣地站在旁邊當觀眾,兒子的興緻又來了。這一次,他故意把打好的雞蛋放到餐桌的最裡面,這樣才不容易打翻,我也最終喝到了熱氣騰騰的雞蛋湯。

?什麼會讓社會助長現象的消失?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沒「上心」,這便是所謂的「貌合神離」。父母虛情假意的投入和陪伴,會傷害到孩子,從而導致社會助長現象的消失。另外,當孩子有表示不希望父母陪伴時,父母的故意陪伴會給孩子造成壓力,也會導致助長現象的消失。

?家長該什麼時候陪伴?什麼時候讓孩子獨立?

毫無疑問,鼓勵孩子獨立是終極目標,但是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也不可或缺。但家長該什麼時候陪伴?什麼時候該讓孩子獨立?從兒童心理成長的角度看,真沒有明確的答案,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陪伴,到孩子6,7歲後,你如果還想用大量的時間陪伴孩子,可能會招孩子嫌棄了。那麼是不是當孩子需要你的陪伴時,就不用培養孩子的獨立?答案是否定的。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鼓勵孩子獨立嘗試,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些事情。我們在陪伴孩子時,原則可以是這樣:先讓孩子獨立做,但看到孩子似乎力不從心,或者由於專註力局限而不能長時間從事某項事情時,父母便可以試試陪同孩子一起做。因為一個孩子從依賴到真正獨立,他們歷經的成長和努力肯定不會太短暫。毀掉孩子做事的熱情,很可能便是從一開始強迫孩子獨立。孩子剛開始做事時,父母陪伴或許比讓孩子自己做更好。

育兒怪象:有個年齡段,父母讓孩子「不獨立」反而有好處

?除了做事情的積極性方面,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心理方面也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斯蒂夫.比達爾夫認為,機器能驅趕孩子做事,卻不能幫助他發展情感,這樣的孩子會長成一種很奇怪的生物。我們縱觀那些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這裡面不乏優秀者,這些優秀者裡面大多數具備強烈的做事動力,但是只要你跟他們多加接觸便能發現,這些人的心理多少存在缺陷的,他們常常缺乏安全感,並且總是充滿焦慮。甚至有時候,這些人可以說是一台台瘋狂工作的機器。在哈佛大學The Grant & Glueck Study研究中,學者們發現,幼年時期缺乏父母陪伴做事的孩子,成年後常與焦慮相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對成長中的孩子尤其是如此。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培養對事情的熱情,父母該作為「領路人」陪孩子慢慢變得獨立和成熟,並且父母的陪伴也像一個溫暖的港灣,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本文關鍵字:社會助長現象、陪伴與獨立、兒童心理、親子育兒、家庭早教


幼兒說(微信公眾號:bb-edu)的作者是一位心理諮詢師,二胎媽媽、專註親子心理學,從兒子的故事書模仿來的漫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沒了解這4點便讓孩子玩電子遊戲,多少父母已經後悔了?
當心!這一種鼓勵孩子的方式已上黑名單!但很多家庭還在用
太實用!「登門檻效應」10大經典育兒例子(建議永久收藏)
孩子不合群要不要改?答案跟你想的可能不一樣
為什麼我在暑假讓孩子學習?因為我知道了這組數據

TAG:幼兒說 |

您可能感興趣

家有女兒,這幾個年齡段要有不同的養育方式,女兒將來更優秀
各個年齡段怎麼去「愛"孩子,值得所有父母一看!
家有女兒,這4個年齡段要有不同的養育方式,女兒長大更優秀
孩子的教育太早太晚都不好,在這個年齡段剛好,父母可不要錯過
孩子叛逆的3個年齡段,這樣管很有效!
這個年齡段不給孩子零花錢,或將造成孩子「偷」,家長莫害了孩子
和孩子分床睡,選擇這個年齡段最合適,不然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在這個年齡段,用這幾種方式最好
兒童白血病多在這個年齡段,三個原因,五個元兇,快看你身邊有沒
玩具也是分年齡段的,七歲之前,家長你需要這樣給孩子買玩具
這個年齡段不給孩子零花錢,可能會導致「偷」,你別害了孩子!
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有這3個特徵中的一個你就要好好培養他了,未來能成大器!
哪個年齡段和什麼樣的孩子最容易走失?孩子多大才不怕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必須幫助刷牙
每個年齡段都有她獨特的氣質,穿搭也不是一味的追求年輕
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送去幼兒園,內心很容易自卑,媽媽別偷懶
家長再生氣也不要「打孩子」,尤其是這兩個年齡段的孩子!
不同年齡段的女人有不同的魅力,你屬於哪一種?
這兩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打,父母再生氣也要忍住,別不當回事
孩子在兩個年齡段犯錯,父母記住別打,看完心疼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