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絞殺:殊死大西洋

絞殺:殊死大西洋

第三十七章 紐芬蘭(14)

雖然美國魚雷的威力不怎麼樣,還是在斯特拉斯堡號的右舷上開了一個口子,對實際上只是條戰巡的斯特拉斯堡號來說,這損傷不算小,儘管損管隊員費儘力氣堵住了缺口,但一瞬間湧入的海水還是讓艦體出現了傾斜,航速也降低到只有22節。

禍不單行的是,看到斯特拉斯堡號受創與速度變緩,其餘美軍飛機瘋了一般地涌過來,甚至連水平轟炸機也過來湊熱鬧,防空戰鬥機們儘管竭力抵擋,依然難以護衛周全,該艦前後甲板又各吃到了1顆1000磅重的炸彈,還吃了數顆近失彈,渾身上下傷痕纍纍。

「長官,斯特拉斯堡號有大麻煩了,雖不至於沉沒,但恐怕要好好修理一番。」

貝中將搖著頭,現在速度下降到不足18節的斯特拉斯堡號明顯處境艱難,但也不是沒有好處,該艦吸引了太多美軍飛機,其他軍艦處遭到幾顆近失彈後,並未受到太大影響,登陸部隊損失了2艘登陸艇,不過上面運載的一個連陸軍大多獲救,影響不大,倒是那些對地掃射的P51們帶來的麻煩不少,不過Bf-219未輕易放過這些敢於撲到低空的敵機,照樣打得他們墜入海中。

剛才一番交戰,美軍損失了將近87架飛機,德軍損失25架,好在大部分飛行員都成功跳傘而讓驅逐艦們救援了上來。

「加緊登陸,迅速控制登陸場。」貝中將發了狠,「其餘部隊迅速押解美軍貨輪退走,拖延、遲疑、反抗的一律擊沉,他們現在是俘虜,不是老爺!」

重創一艘戰列艦的消息很快傳回了華盛頓,阿諾德非常高興,但聽說損失107架出擊飛機後(其餘是到紐芬蘭島上加拿大控制區跳傘的美軍飛機),臉色很不好看,現在坎寧安艦隊未到,科納布魯克上的機場又被破壞,意味著陸航只能頂著一半以上比例的戰損從愛德華王子島繼續出發去打德國人,這真是要命。

在馬歇爾嚴厲的目光下,他又不能說個不字,只好答應下午再出擊一次——就用上午從緬因州飛去愛德華王子島增援的那120多架補充飛機。命令雖然下達了,但所有人都聽到了他的小聲嘀咕:「這不就又打成加勒比海戰役中的添油戰術了么?」

金上將聽到後也只能裝作不知道,至少重創一艘戰列艦總算舒緩了不少壓力——維德角一口氣丟了4艘呢,現在要想辦法把這損失差距趕緊拉回來,這樣才能對外界交代。

但很快,不到12點,參聯會大佬們又接到令他們分外不爽的消息:德軍登陸成功並控制了碼頭一帶,目前正在向縱深推進,更讓人頭皮發麻的是,加拿大人報告說德軍出動的全是虎式坦克,他們根本抵擋不住,極力呼叫空中支援。

這消息明顯屬於造謠,德軍確實擁有虎式坦克,但數量不過一個連,總共只有14輛,剩下全都是4號或者坦克殲擊車,但就是這區區14輛虎式給加拿大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一沒有重炮、二沒有空中火力配合的加拿大人發現自己根本啃不動對面的坦克,只能對面對的每一輛坦克都驚呼虎式然後抱頭鼠竄。不到3個小時,就將碼頭邊和灘頭附近10公里之內的兩道陣地丟了個乾淨。

「發啦!」這是德軍官兵上岸後的第一感受,雖然碼頭附近被艦炮洗地洗得千倉百孔,但那些僥倖並未破壞的庫房裡依然藏著很多好東西,各色軍需貨色都有,從住宿用的帳篷、各類工程器械與工具,乃至後勤軍需應有盡有,隨便一扒拉就能找到駱駝香煙和琳琅滿目的野戰口糧,其中還包括大量的午餐肉關頭。

「你們為什麼不摧毀這些物資?」指揮登陸的戰役集群指揮官高特上校好奇地問加拿大俘虜,結果得到的消息令人噴飯,「這是貨主寄存在碼頭的物資,都要賣到英國去,美國人雖然付了錢,但只要沒走貨主就拿不到啟運單,還屬於私人……這個,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周圍一圈人像看白痴一樣地看著這個加拿大人,簡直呆住了,不過對方確實沒說謊:碼頭庫區里的軍火和槍支裝備全部被轉移或者摧毀了,裡面庫存的汽油也被炸了個大半,唯一炸不了的是重油庫,守軍也打開閥門在拚命排入海——現在他們終於明白灘頭外海那一圈黑黑的油跡是從哪裡來的了。

「命令陸戰隊快速推進,趁加拿大人還沒緩過勁來打垮他們……」看著跨平台作戰的48架飛機成功地降落到各艦上,再加上登陸成功的消息,馬沙爾長長鬆了口氣,「讓工兵部隊迅速利用原有機場跑道清理出通道來。」

「元首,紐芬蘭傳來了好消息,我們不但登陸成功,摧毀了敵人將近200艘貨輪和一批護航軍艦,還俘獲了100多艘貨輪和上百萬噸物資。」鄧尼茨滿臉堆笑,興奮異常,「艦隊一方面在押解這些戰利品回國,另一方面在加緊修復跑道準備飛機降落。」

最高統帥部眾人全都歡呼起來,戰果和繳獲簡直出人意料,所有人都發自內心地稱讚元首英明,但霍夫曼的眉頭卻皺了起來:第一,他不曾料到有這麼多被俘的盟軍貨輪;第二,維德角發來緊急電報,說美軍又得到新的支援,飛機數量更多了……

「難道敵人沒被紐芬蘭的戰事吸引過去?」

眾人面面相覷,不知道元首為什麼會有此言。

「這應該不可能,既然得知我軍已登陸,美軍無論如何會派出他們的航母編隊前去迎擊。」約德爾分析道,「不管怎麼說,紐芬蘭比維德角重要得多。」

「所以這事透著古怪……」霍夫曼嘆了口氣,「我本打算通過重擊紐芬蘭吸引英美艦隊回援,然後我軍艦隊迅速回師,或將其消滅,或去解維德角之圍,現在看來遇到麻煩了……」

第三十八章 紐芬蘭(15)

眾人犯難了:長期佔領紐芬蘭並不是理想選擇,元首確實走了一步好棋,可惜美國人偏不上鉤。而開戰第一天就損失了50多架飛機和斯特拉斯堡號被重創的消息讓眾人普遍有畏難情緒。

鄧尼茨和約德爾交換了一下眼神,勸道:「元首,倘若這策略不成,我們還是及早撤退吧。」

「還不到撤退的時候。」霍夫曼嘆了口氣,「如果沒這麼多繳獲,我可以乾脆利落宣布退兵,大不了另外尋找機會去尋求決戰,但羅斯福忽然塞給我這麼一大批物資,我有點卻之不恭……是拿呢還是不拿呢?」

達爾格斯當眾宣讀了艦隊發來的有關繳獲物資的通報:……通過查驗貨單、實地檢查等不完全統計,上述船隊中擁有謝爾曼坦克700餘輛,最新式的P51戰鬥機、SBD俯衝轟炸機、TBF魚雷攻擊機等各類飛機整機和零配件1400餘組,高等級航空燃油15萬噸,吉普車2700多輛,道奇等各類卡車1600餘輛,包括長腳湯姆在內的各類型大中口徑火炮700餘門,迫擊炮、輕重機槍近萬……其餘還有包括鋼盔、軍靴、雨具、軍用口糧、斯帕姆肉罐頭等在內的各類物資和其他各類成品稀有金屬,初步預計價值25-30億美元,大概可全面裝備30-40萬人左右的集團軍——尚不包括這些船隻本身的價值。

聽到25-30億美元的價值,所有人呼吸不禁急促起來,與美國人接觸得多了,大家都知道數字背後的意義:一艘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連船帶飛機和全部裝備加起來不到2億美元,25-30億美元等於一口氣拿下10餘艘航母。如果僅是少數幾艘船,眾人肯定毫不猶豫地拋棄跑路,這麼一大筆物資要完全捨棄可就太可惜了。

「讓艦隊在紐芬蘭再吸引兩天火力,大不了拼著損失一些飛機和軍艦……」凱特爾表態道,「雖然被俘船隻至少4天才能到亞速爾,但只要走上兩天,他們就可脫離美軍飛機轟炸範圍,然後艦隊可啟程回國,順便陸戰隊還可利用這段時間破壞紐芬蘭島上的設施和物資,這批船和上面的物資對我們很重要,有了他們,元首新年後增援馬島的行動會方便很多。另外不得不提醒諸位,利比亞石油工程建設同樣需要大量物資運送,今後運力會非常緊張。」

眾人都點頭稱是。經過大半年辛苦勘探,在元首指點之下,歐洲聯合勘探專家們終於在利比亞北部發現了大油田和高產油井,初步探明儲量在40億噸以上。

關於利比亞油田霍夫曼說過多次,眾人都將信將疑。義大利人起初也不相信利比亞有油田,後來又不相信有大油田,再加上中東油田產量在持續擴充,因此對開採不是很積極,墨索里尼寄希望於德國人當冤大頭,義大利坐享其成。所以在談開採後的利益分配問題時,柏林就得到羅馬方面明確答覆:德國人可以在利比亞全境內自由行動、自由勘探和投資,有關時限99年,義大利人不想出錢,但希望能分享有可能的收益。

霍夫曼授意施佩爾提供了兩個方案,第一種方案是油井開採成功後,每年向義大利提供200萬噸保底油,超過部分按義大利和德國28分成;第二種方案是義大利和德國固定按55分成。前提是完全由德國負責投資,但義大利承諾將來永不徵稅,墨索里尼諮詢過專家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因為專家告訴他,只有當原油年產量超過568萬噸後,第二個方案對義大利人才更合算,而現在世界上年產石油超過600萬噸的國家不到十個,羅馬尼亞擁有普洛耶什蒂這麼大的油田,一年產量也不過900萬噸,從概率上來說德國方案完全是在賭博。

現在這賭博明顯獲得了成功,專家們根據品位和地理條件,認為利比亞油田正式建成3年之後石油產量就可突破600萬噸,5年之後突破800萬噸,10年後可突破1000萬噸,而且這條款是適用利比亞全境的,意味著有很大機會擴充到更多產量。

沒有人會嫌石油多,為解決石油問題,德國不但向中東進軍,當初內部還對元首在某些態度感到奇怪——霍夫曼對土耳其佔領巴庫態度曖昧,既不反對,又不去主動修復,現在終於明白伏筆原來在這裡。

至於為什麼凱特爾主動說起這件事,是因為利比亞油田和眾人利益息息相關:元首不止一次地告訴這些心腹手下,他要給他們尋找一條光明正大的發財之道,讓這群將軍和元帥們能過上體面生活,讓浴血奮戰的基層官兵將來有好的歸宿。大家一開始認為元首隻是說說而已,但等到霍夫曼拋出「石油基金」計劃時,大家才明白元首是認真的。

根據霍夫曼的建議和安排:石油基金中一定的份額將由軍官們按照功績和軍銜、職務等級實現配給,所有股份不需現在掏錢購買,而是今後從軍餉和慰問金中扣除,然後由資本家們代為墊資去開採並逐步歸還。簡而言之就是設立一個公司,各級官兵是乾股股東,由霍夫曼擔任董事長並引入風投,今後逐步擴大股份、引入戰略風投並加大投資並最終IPO上市,每個人手上股份會逐漸稀釋,價值卻會快速提升。霍夫曼認為原始股至少可獲得25-40倍的增值空間。

這樣不但解決了高級軍官們的出路和體面,也緩解了日後的社會矛盾——否則龐大的軍隊複員一定會出現亂子,雖然具體數額還沒有透露,但施佩爾和鮑曼早就放過風了,元帥和部長級人物100萬馬克起步。對這種輕鬆且沒有道德風險的利益,沒有人不表示擁護。霍夫曼在基金中給國社黨、各主要資本寡頭、各歐洲友好政要和陣亡將士留下了份額——他堅持認為,給股份比直接發錢更有利、更持久、更利於調動眾人的積極性。

現在地中海已成了軸心內湖,只要有了物資和運輸能力,利比亞石油建設工程可舒舒服服地開展,負責托特組織的米爾希元帥信誓旦旦保證,如果能保障這些基礎條件,只要給他10個月,他一定把利比亞石油弄到德國來,所以凱特爾一下子就想到了。

石油數量是有多少都不夠的,現在德國已掌握了4000萬噸以上的石油年產量,相對於美國2億噸以上的產量,相對於龐大的歐洲需求和日益擴充的坦克和軍艦海依然捉襟見肘,施佩爾認為至少要有8000到1億才能滿足需求,如果把歐盟今後的原油需求都考慮在內,2億噸少不了,而石油今後是德國用於控制石油馬克、支撐德國霸權必不可少的武器,哪怕戰爭結束也是頭等大事。

眼見眾人初步達成一致,霍夫曼滿意地點點頭:「那就先按照這個方案執行,貨輪去亞速爾,同時讓偵察機注意周圍,防止英美突襲艦隊本身。斯特拉斯堡號號如果無法挽救或者挽救會拖累艦隊速度的,可在紐芬蘭島沖灘充當固定火力點。」

鄧尼茨一陣肉痛,不過沒表示異議,日本當初為了封堵巴拿馬運河連上2艘戰列艦,他自然也明白有舍有得的道理。

有了元首這句話打底,貝中將就放下心來繼續進攻,受傷的斯特拉斯堡號被他調往淺水區——他相信美國人下一步還會優先對付這艘船,無論如何至少要有個搶灘坐沉的準備。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下午德軍繼續對加拿大發動猛烈攻勢,逐步擴大登陸場,現在不僅是坦克和艦炮在一線攻擊,就連斯特拉斯堡號的巨炮也在突前猛攻,那330mm口徑的重炮給加拿大人造成了莫大的心理壓力,經常一炮轟下去之後方圓上百米之內屍骨蕩然無存。

到下午3點鐘美軍第二輪空襲亮相時,他們還是沒能找到德軍航母編隊,最後再次把炸彈傾瀉在德國炮擊艦隊的頭上,誠如貝中將估計得那樣,斯特拉斯堡號是敵軍重點圍困的目標,而其餘幾艘戰列艦也遭到了攻擊,帝國號、維內托號、提爾匹茨號都吃了炸彈,但傷勢不重,再次吃到3顆炸彈的斯特拉斯堡號卻支撐不住了,在所有人的注目下,用14節的速度搶灘坐沉。直到擱淺的那一刻,該艦後部的128mm防空火炮依然在犀利開火……

美軍打了一天,用200餘架飛機的損失擊沉一艘戰列艦,擊落德軍50餘架飛機並殺傷登陸德軍40餘人,除此之外乏善可陳。

美軍飛機一退場,德軍就發動了犀利的進攻,斯特拉斯堡號擱淺後更加肆無忌憚的近距離支援火力讓加拿大人感到渾身難受、如同窒息,不由自主向後退卻。

第三十九章 紐芬蘭(16)

紐芬蘭島出現了奇特的場景:在德軍密集火力和空地一體的壓倒攻勢面前,擁有整整一個師的加拿大人被人數遠少於他們的德軍壓著打,毫無招架之力,僅僅一個白天傷亡總數就超過3000(包括空襲、炮擊、德軍地面部隊一起的損失),而德軍傷亡還不到300。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同樣面臨敵軍壓倒性的空中火力優勢,薩爾島上德軍憑藉完善的工事死戰不退,給予美軍重大殺傷,在陸軍5師被打殘後,新換上來的陸軍3師同樣舉步維艱。

更讓參聯會鬧心的是,折騰了一天,居然沒發現德軍航母編隊的確切位置——派去的偵察機不是迷失了方向就是找到的壓根不是航母編隊,要不幹脆就杳無音信,不知道是不是被德國人給擊落了。距離坎寧安的航母編隊抵達指定海域只有2天了,如果還找不到德軍,艦隊說不定要栽跟斗的,阿諾德在電話里發了火,讓部下明天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找到德軍航母編隊。

此時,失去蹤影的德國航母編隊在小澤指揮下,在期待已久的夜幕來臨後,轉為較快速度向西南方向進發,今天夜裡他們要去摧毀在愛德華王子島上的美軍基地。Ar-352已探明該基地上的有關兵力配置和分布,並察覺到美軍援兵正在源源不斷地抵達,這更讓馬沙爾等人焦急。

在進攻發起前幾小時,紐芬蘭島傳來好消息:工兵們不但在美軍機場利用舊有設施整理出一個可用的機場,還在附近發現了地下航空汽油庫,裡面至少有1萬噸高等級燃油,足夠使用。

「幹得漂亮!看來明天一早聯合攻擊機和Ju-188們就可以直接從亞速爾起到紐芬蘭降落,甚至Bf-219、Ju-98掛載副油箱之後也飛得到。」克蘭克狠狠一擊掌,「直接用陸基飛機掩護就不必佔用寶貴的艦載機,英美艦隊如果真敢來,有更大把握將其殲滅之。」

小澤心裡一動:「能用重型運輸機補充一些陸戰隊兵力么?徒手兵就可以,島上有不少繳獲的武器彈藥甚至坦克,港口滯留的船隻上也有大量裝備和補給,空運3-4個營過並武裝起來毫無問題。」

馬沙爾疑惑地問道:「空運大概可以,兵力抽調也不是難事,不過將來怎麼撤退?」

「只要擊敗英美艦隊,我們毫無疑問將十分安全,到時候想打想撤還不是我們說了算?」小澤淡淡一笑,「英美和我們都只有這支艦隊,誰佔得上風,誰就占著整個戰局的上風。有一點不容忽視,只要我們占著紐芬蘭島一天,英加航線就休想恢復,丘吉爾已被封鎖了2個月,他還能再被封鎖4個月么?」

馬沙爾滿意地點點頭:「容我向元首彙報並請求援兵。」

夜幕下發動進攻的並不只有馬沙爾的航母編隊,霍夫曼精心準備多時的黑科技部隊同樣強勢出擊,目標依然是維德角周圍的美軍,而他們依仗的殺手鐧就是很久都未露面的Hs-293反艦導彈。

在地中海戰役一戰成名後,Hs-293彷彿銷聲匿跡了一般,再也沒有大規模運用於實戰。因為在德軍內部審視中發現,受制於現有Hs-293的使用方式,要想取得重大戰果困難很大,光保持現場絕對制空權就是個大問題。

但並不意味這這種新武器完全失效,霍夫曼認為完全有進一步改進餘地,並在視察佩內明德基地時提出了小改進方案和大改進方案兩條改進思路。所謂小改進方案,是指變換使用場景,將Hs-293的使用場景搬到晚上;大改進方案是變更引導方式,將Hs-293從現有的人工精確引導改為自動精確引導。通過改進賦予其不一樣的戰術打擊手段。

前者很容易實現,受虎式坦克「貓頭鷹」系統夜間作戰運用的啟發,科學家們決心給重型轟炸機也配上這樣的利器。重型轟炸機一共有4台2000馬力的發動機,完全可提供更遠、威力更強大的紅外探照手段,這個探照燈安裝在機腹位置,通過從上而下投射的辦法,能實現6000米以上的探照距離。

後者難度就大得多,因為其成功的標誌是需要給Hs-293配上紅外導引頭——科學家們發現無線電信號很容易干擾,而紅外輻射不那麼容易隱蔽,特別是海面上,機動能力越強、速度越快的軍艦越容易輻射出強大的紅外線來,對引導非常有利。

紅外引導頭德國有現成技術儲備的,德國最初探索近炸引信時試驗過多種引導頭,其中就包括紅外,但將紅外引導頭塞入小小的88mm炮彈或者128mm炮彈顯然難度太高,所以一直不能成事,但放在體型碩大的Hs-293上就一點問題也沒有,德軍試驗過多次,發現黑夜中使用效果非凡,甚至比白天效果還要好。

經過近一年的艱苦研製,新一代Hs-293投入使用,為與前代有所區別,型號改成了Hs-393。

8架Me-264重型轟炸機撕開了漆黑的夜幕,朝維德角方向撲來,他們沒有任何護航戰鬥機,唯一能掩護他們的就只有濃郁的夜色。幾天前機群就轉移到了加那利群島,按航程早就能打擊到美國艦隊,但深知水平轟炸弱點的德軍並不想浪費寶貴的出擊機會,而是組成了獨有的夜梟戰隊並向目標方向撲去。

「航向225度,速度230節,高度7000米,距離145公里……大約有8架大型機。」

英格索爾和特納通過雷達得知遠處有飛機撲來,毫無疑問肯定是德國人,但讓他們迷惑不解的是,德國人為什麼在晚上發動攻擊?這架勢明顯是重型轟炸機,難道德軍已掌握了晚上水平轟炸的訣竅?這可真駭人聽聞……

第四十章 紐芬蘭(17)

「難道他們打算增援薩爾島?比如說,空投部隊?」英格索爾疑惑地問道。

「這……」特納遲疑了,這明顯有悖於常識,薩爾島本來面積就不大,夜間空投只怕落入海里的可能性更大,想了想他回答道,「有可能是空投物資或補給,畢竟打了好幾天,德軍消耗不會小。」

「讓島上的陸軍注意點。」英格索爾一陣苦笑,本以為第3師上去會是壓垮德軍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想到雖已佔領了一半多的地盤,德軍依然在縱深地帶負隅頑抗,由於島嶼中心地帶艦炮覆蓋起來不易,陸軍3師推進速度更慢。

過了幾分鐘,雷達室繼續發來警報:「德軍航線不變,持續向艦隊飛來,建議防空準備。」

「好吧……」特納嘆了口氣,「一級戰備……」

「飛機需要起飛迎敵么?」

「不必了,夜間根本找不到敵人也難以安全起降,不要空費力氣。」特納苦笑,「您不要對他們抱有太高期望。」

這是句大實話,光今天一天就有4架飛機因為降落時飛行員沒控制好而墜入海中,人雖然救了上來,飛機卻完蛋了,指望這幫菜鳥夜間作戰還不如指望德國人攻擊時準頭差一點。

有參謀嘀咕:「我們執行了嚴格的燈火管制,我就不信德國人能找到我們。」

此刻,夜梟戰隊帶隊的里希特少校冷笑一聲:「我當然看得見你們……」他之所以這麼有底氣,完全是因為飛機上普遍安裝了新研製成功的雷達:FuG-300。這是一款用於探測及定位水面艦艇的空對海掃描雷達,是在洛倫茲公司(C. Lorenz)開發的FuG 200 Hohentwiel雷達基礎上升級而成的。FuG-200型探測距離在高度5000米時大約是120公里,當初Fw-200C就裝備這款雷達而成就了「大西洋禿鷹」的威名。

但對這款雷達的性能,德方一直很不滿意,因為其不但體積大,而且搜索距離有限,精度也差,一直苦於沒有太好的替換,在1941年發明後只能在原有基礎上打轉轉,直到霍夫曼指示從日本引入多腔磁控管後才開始突飛猛進。

磁控管1921年就有了,但多腔高能磁控管直到1939年才由英國伯明翰大學的藍德爾和布特發明,英國人發明後不久,日本方面也獨立研製成該技術。雙方起點差不多,但與英方高度重視的態度不同,日本對這項發明基本不聞不問,一直束之高閣。日本的態度並不奇怪,八木教授發明的八木天線在日本國內根本沒任何反響,直到日軍打下新加坡,從繳獲的英國設施中看到八木天線並知悉其價值後才恍然大悟。

日本毫不重視,英國飛速發展,一年多後不列顛之戰進入高潮,英國人又將多腔高能磁控管技術送給了美國,此時英國產品已能以10KW功率發射3000MHz的微波。而日本技術依然停留在2KW的初始階段,又過了一年,英國人發明了多腔磁控管空腔間的異體耦合技術,把磁控管交變齒捆綁在一起來約束以便實現穩定,獲得了在3000MHz下50KW的輸出功率。對微波雷達來說這樣的功率足夠了,不但體積大大縮小,重量也減輕許多。而日本依然是原地踏步——雙方現在差距足有25倍。

等德國從日本引入這項技術,加上從擊落的英美重型轟炸機上發現實物再由於霍夫曼不遺餘力的推動,到1943年8月間,德國終於實現了多腔高能磁控管複製產品的量產,達到英美1942年年底時的水平,成功將雙方的技術差距從4年縮小到半年左右。新的FuG-300型空對海雷達可在6000米高度實現對200公里以上的艦隊探測,而且精度提高了1個數量級。

霍夫曼還讓洛倫茨公司和德國另一家雷達技術專業公司——德律風根公司形成共同研究體(中國清末民初管電話叫德律風),探索對其他型號雷達的研究。德律風根公司依託多腔高能磁控管技術,研發成功了FuG-312型雷達,該產品主要運用於夜間戰鬥機空對空探測,可在8公里範圍內發現諸如B-29這樣的大目標或者5公里範圍內發現諸如P51這樣的小目標,定位精度可精確到200多米——完全處于飛行員的目視觀察範圍內。

在美國晝間戰略空襲失敗後,英方不甘心失敗,曾派出蘭開斯特轟炸機繼續執行夜間空襲,但常被裝備FuG-312型雷達的德軍夜間戰鬥機打下來,損失很大,後來連夜間空襲也只能停止。

現在夜梟戰隊上就裝備了這兩款最新型號的雷達,不過有一點裡希特顯然是多慮了,美軍沒有出動戰鬥機攔截的意圖,單純認為德軍發現不了自己。

「找到美軍主力……乖乖,這麼多船。」

里希特很滿意:「各單位注意,保持航向不變,將高度下降到6000米,準備打開猛獁系統。」

猛獁是他們對大型紅外照射器的稱呼,這個碩大的探照燈讓夜梟部隊明顯異於其他飛機,在白天非常扎眼,在晚上嘛……嘿嘿,紅外線不可見!

由於德軍並未投彈也沒投照明彈,所以美軍驅逐艦和巡洋艦上的高射炮頗有默契地不首先開火,以免因火光和彈道而暴露自身位置,但他們卻不知道,上面的德軍飛機已悄悄開始用猛獁系統掃描下面的美國軍艦。

看著德軍飛機在頭頂飛來飛去,既不投彈也不發射照明彈,所有人都在想:上面這批傻鳥該不是找不到我們吧?

特納給各艦下達了指示,如果德軍飛機降低高度到3000米,則全部火力齊開,爭取擊落這些膽大妄為的德國飛機。

「找到了,長官,3號機看見一艘輕型航母……」

里希特滿意地點點頭:「很好,讓他先來。」

3號機熟練地下降高度,美軍雷達兵盯緊了屏幕,看著這架飛機下降到5000米就不動,不僅暗想:5000米你能看清啥?還是乖乖下來等待高射炮的迎接吧,哪裡想到3號機已牢牢用猛獁系統鎖定了中途島號(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

「去吧,寶貝!」隨著操縱手一聲喃喃低語,一枚Hs-393脫離掛鉤,開始撲棱著飛下去,翼尖的小燈閃閃發亮,在夜色下特別清楚,導彈前部的引導頭裝著被稱為「Kiel」的被動紅外探測器,其由蔡司公司研製,重量19公斤,最大設計探測距離為2km,它可以探測船舶煙道廢氣發出的輻射信號,其核心敏感元件是直徑12厘米的硫化鉛探測頭。

從6000米高空墜落時,紅外引導頭還沒法發揮作用,現在是操作員依靠猛獁系統配合翼尖燈修正導彈航向,使其能飛向目標方位,現在Hs-393完全線控的,根本不擔心敵人會干擾操縱信號。

「很好,保持高度,距離……」隨後,4號機、5號機,8號機都找到了各自目標,同樣激發一枚Hs-393並發射出來。

看著空中出現越來越多閃著光芒的東西,下面的艦艇官兵本能地感到不對勁,特納也隱隱約約有一種不安感,立即批准防空火力還擊,但這並沒有什麼用,相反,在防空火力射擊之後,其溫度更高,熱輻射效應更加突出。

當系統提示導彈離目標不到2千米了,操縱軍士暗暗祈禱一下,立即激活了紅外導引頭,確信引導起作用後便切斷了導線。

「啊……那玩意沖著我們來了……規避,快規避……」

可惜,無論中途島號如何左突右閃,頭頂的炸彈彷彿被吸鐵石一樣吸住地地撲過來,還能根據軍艦移動位置調整姿態,相對於軍艦費盡心機的機動,Hs-393隻要通過姿態輕輕調整就可以實現,現在那顆被稱呼為「Kiel」的被動紅外探測器牢牢盯住了中途島號煙道附近的熱輻射——艦艇機動速度越快,輻射量更大。

「轟隆」一聲,這枚導彈最後成功地扎進了軍艦,700多公斤的龐大體重衝擊力再加近400公斤的炸藥(相當於500公斤級航空炸彈)發生了劇烈爆炸,直接就宣判了這艘護航航母的死刑。隨後,這樣的事例多次上演……

8架Me-264一共攜帶了32枚Hs-393,最終有10枚成功擊中目標,命中率不過三分之一,但戰果極其輝煌的,4艘護航航母、2艘貨輪、1艘油輪、1艘登陸船炸毀沉沒,甚至連衣阿華號和新澤西號戰列艦也吃到了2枚。

當夜梟戰隊心滿意足地揚長而去後,海面上依然還有油輪熊熊燃燒的痕迹……

第四十一章 紐芬蘭(18)

12月1日天還沒亮,參聯會就收到兩個噩耗,一個是愛德華王子島傳來的:昨天深夜德軍飛機空襲航空基地,守軍雖然竭力抵抗,但德軍空襲架勢很猛,以損失30多架飛機的代價摧毀了機場跑道和飛機,目前正在竭力修復;另一個消息是維德角方向發來的:德軍出動重型轟炸機和神秘的、在夜間可準確擊中軍艦的武器,艦隊損失了4艘護航航母和附屬上面的艦載機,同時還損失了1000多人。

這兩個消息讓馬歇爾和金上將又驚又怒,為同步協調指揮這兩場戰事,兩人乾脆帶著全套參謀班子吃住在參聯會,沒想到居然收到如此不省心的消息。

「現在只能從緬因州出擊,那樣距離太遠,只有用水平轟炸機,效果極差……」阿諾德非常惱火,但德軍夜襲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把求援的目光投向金上將,「坎寧安將軍的艦隊什麼時候到?」

「今天傍晚就可以趕到,問題是,德國艦隊現在哪裡?而且,如果德國人擁有如此犀利的攻擊武器,我都懷疑艦隊會送上門去挨揍……」

「這到底是什麼武器,這麼厲害?」馬歇爾也對此深感頭痛,德軍層出不窮的新式武器對部隊士氣造成了重大影響,光是虎式坦克就給地面部隊蒙上了重大陰影——攻擊紐芬蘭島的飛機認為德國虎式坦克不超過30輛,但加拿大人堅持至少有50-60輛,而實際上投入作戰的虎式不到15輛。

「如果我沒猜錯,這應該是德國的滑翔制導炸彈,當初在埃及戰役中露面過幾次,當時是白天攻擊,現在估計能實現夜間攻擊。」阿諾德嘆了口氣,「其實我們也有,但研究速度跟不上德國人的節奏,效果也不好。」

阿諾德還真不是吹牛,早在1942年4月,美國陸軍航空裝備司令部就開始發展VB(阿松)系列制導炸彈。第一種型號稱為VB-1,基於1000磅級的炸彈(開始時採用M-44,後來使用AN-M-65)安裝新的尾翼、陀螺儀穩定系統、方向舵、尾部追蹤閃光系統等設備,原理和德國Hs-293基本一樣,當VB-1被投擲後,載機能通過無線電指令來控制其軌跡,但只能針對方位角,所以被命名為阿松(Azon=「Azimuth-Only」)。

由於只能控制方位角,所以阿松對狹長目標(比如橋樑和鐵路)相對適合,但對普通目標還不如常規自由落體炸彈,炸彈缺少範圍控制能力,精度很低,加上只能使用5個預定無線電信道,限制了運用場景和範圍。

由此可知阿松此時比起Hs-293要落後,直到1943年初研製成功VB-3型號(拉松,Razon)才同時具備可調整方位角和距離的能力,此時無線電信道達到47個——相當於德國在1941年末的水平。受德軍成功使用Hs-293的刺激,美軍加快了新型號研製,VB-4是基於2000磅級炸彈研發成功的重型滑翔炸彈,VB-5是試圖使用無線電信號控制的主動引導炸彈,但效果不好,很快予以廢止。

VB-6同樣是1000磅級制導炸彈,綽號菲尼克斯(Felix),採用一套八角形控制面和熱感應導引頭,準備對付強紅外輻射目標——但這玩意還躺在實驗室里,一次實地試驗都沒有。把有關專家叫來一問後,情況比阿諾德介紹得還精彩,不僅有VB-6,還有VB-78910等各種研製型號,包括電視信號制導、電視無線電雙模式制導、紅外自動搜尋等一系列發展方向,甚至美國海軍也有一種類似的紅外製導炸彈ASM-N-4(鴿子)在進行研製,涉及的單位還包括道格拉斯公司、麻省理工學院和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

想法都很好,唯獨沒有一個成品。聽到德軍已有能夠用於實戰的制導炸彈,負責項目的科學家也大大吃驚,維德角方向發來的電報雖然語焉不詳,但抓住黑夜、自動跟蹤等幾個關鍵詞,專家們就全明白了。

「類似炸彈什麼時候能投入實戰?」

「可能還需要一年甚至更多一些的時間……」

「居然要這麼多時間?」馬歇爾對此相當煩躁。艾森豪威爾在非洲的遭遇、陸軍5師在薩爾島上的遭遇充分說明了德軍已在坦克上裝備了實用性夜視器材,緊急詢問國內的專家後發現他們也在研究,但發展方向是步兵的攜帶型夜視儀,探測距離只有100多米,根本沒法給坦克用,在軍方要求下,專家們只能放棄原有思路,使出渾身解數去研究新型號,走的路和德國人一模一樣,但一時半會也拿不出來。此時德軍已嘗試在開發能在坦克上直接安裝紅外大燈和微光夜視儀,那不僅意味著不再需要一輛額外的紅外照射車,更意味著雙方技術差距進一步拉大。

有人質問為什麼這些關鍵軍用科技都落後敵人一拍,噴氣式如此、夜視儀如此、靈巧炸彈還是如此,科學家們情緒十分激動:「戰前你們年年砍國防費,認為都不是當務之急,預算平衡才是首要任務,打仗了就責怪我們速度慢,你們怎麼不問問德國人為打仗準備了多久?」扯來扯去又延伸到體制問題,誰也說不出啥來。

金上將問道:「有什麼辦法應對這種武器?」

「第一是儘可能將艦隊分散開,第二是在敵人進攻時營造一個熱輻射明顯的假目標——比如挑一艘救生艇上布置燃料,一旦敵機來襲就將其引燃;或在海面上發射燃燒彈,只要其輻射強度超過本艦,炸彈便會被更強的輻射吸引走。」

得到這個辦法後,眾人臉色好看了不少,但下一步作戰又成了大問題,從加拿大本土出發的偵察機發現那些被俘後滯留在港口外圍的貨輪全部在向東南方向開進,清晨他們在港口250公里之外,而且仍以15節以上的速度在行動。

「需要炸掉他們么?上面有上百萬噸物資……」

「現在能投入進攻的飛機不多,擊沉這麼大的船隊至少要耗費500架次以上的轟炸機,這意味著這2天沒法攻擊德軍艦隊。」

「讓坎寧安上將的艦隊去攻擊這支船隊?」

「太冒險了,萬一德國人以此為餌呢?德軍炮擊艦隊同樣需要攻擊——德國人丟掉這些軍艦就再也拿不出第二支艦隊來了,我們損失100萬噸物資可以很快生產出更多的數量來。」

眾人爭論後得出了優先次序:首要進攻目標依然是德軍航母編隊,其次是炮擊部隊,再次是德國登陸部隊,最後才是被俘走的貨輪隊伍。

「維德角前線怎麼辦?」

金上將咬牙道:「原本一共有17艘護航航母,損失4艘還有13艘,我認為航空兵力是足夠的,當務之急是陸軍3師要不怕犧牲勇敢進攻、爭取早日拿下薩爾島,2個師兵力加上壓倒性的海空力量如果再拿不下區區5、6千德國部隊,傳出去會被人笑掉大牙。」

馬歇爾也發了狠,拍著桌子道:「拍電報給麥克唐納,讓他把5師剩餘兵力組建起一個完整團繼續進攻,我再給他們48小時時間,如果還拿不下薩爾島,團以上軍官一律就地免職!」

英格拉姆提醒道:「紐芬蘭島情況也在急速惡化,是不是請陸軍立即投入增援兵力,依靠加拿大人我看是不行了……」

馬歇爾扭頭問艾森豪威爾:「馬修的人馬到齊了沒?」

「到了2個團!他們可以在今天下午完成準備。」

「很好,讓他們儘快準備空投,先去3個團,其他部隊迅速跟上,紐芬蘭和維德角兩場戰役我們都輸不起。」

就在參聯會緊鑼密鼓地調兵遣將時,清晨時分,一架又一架聯合攻擊機和Ju-188從亞速爾騰空而起,在Bf-219們護航下向紐芬蘭島進發,在連續兩天通過跨平台作戰向航母編隊輸送100餘架艦載機後,陸基飛機終於找到用武之地,迅疾增援紐芬蘭島,幫助航母編隊從繁重的掩護任務中解脫出來,全身心地投入艦隊交戰——雖沒有任何證據,但小澤認為美國人已派航母編隊出擊,最典型的情況就是昨天維德角夜襲沒找到任何一艘艦隊航母。

下午時分,在紐芬蘭島南部的航母編隊被美軍偵察機發現,阿諾德毫不猶豫地下達了出擊命令,同時執行偵查任務的Ar-352隻傳回了未發現美軍航母編隊主力的消息, 這讓艦隊高層感到非常棘手:很快就有美軍攻擊機群找上門來,自己卻還找不到敵軍航母艦隊。

「往紐芬蘭防空圈躲,依靠陸基飛機配合作戰,同時把情況報給柏林。」

眾人不清楚的是,遠在柏林的霍夫曼也收到了棘手的消息,而且是兩個壞消息一起來。

Ps:

第四十二章 紐芬蘭(19)

第一個壞消息是東線傳來的,初冬泥濘期結束後,德軍重新在中路戰場發動進攻,戰線推進一切順利,但中亞方向卻出了大問題,舍爾納發來電報報告中亞集團軍被蘇軍圍困,雖然前期利用短促突擊打了幾個小勝仗,但紅軍圍上來的兵力越來越多,讓人吃驚,他預計敵軍兵力在50-60萬之間,且作戰意志不弱、戰術水平也強於前一段時間碰上的渣渣兵,他決心在中亞綠洲地帶堅守,但希望後方能保證運力增援。

第二個壞消息是科爾從東京發來的,日本內部對下一階段戰事討論意見紛呈,堀悌吉提出的第二次遠征歐美戰役並未得到多數人擁護,更讓科爾不安的是,前天忽然頒布堀悌吉兼任軍事參議官的任命,理論上該職務權威還在軍令部總長或海軍大臣之上,似乎更加位高權重,但對日本情況知根知底的科爾來說,這幾乎就是要免去堀悌吉擔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前兆——從沒軍事參議官兼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職務的先例。而且還有人與科爾秘密接洽,希望打聽有關堀悌吉及艦隊上層與德國之間的交往問題,隱隱約約暗示德國坦白堀悌吉收受「德國政治獻金」用以換取聯合艦隊再次西征決策通過。這被科爾毫不猶豫地否決了,但暗流涌動讓其非常擔心。

實際上舍爾納掌握的情報並不全面,為對付中亞德軍,朱可夫調集了100多萬相對富有戰鬥力的部隊,其中50萬用於圍困並進攻中亞集團軍,另外50萬則分散後隱蔽起來,準備圍點打援。

霍夫曼對這兩方面都有心裡準備,沉吟片刻後對凱特爾道:「鑒於中亞的特殊情況,暫時還無法派遣援兵,不過給予前行充分的物資支援應該得到保障,希望舍爾納能發揚維德角守軍頑強拼搏的精神,牢牢守住防線,用各種手段打擊敵人;至於日本方面,科爾的處理是對的,我們決不能承認政治獻金,這樣會害了堀悌吉,將來不會再有人真心實意和我們合作。但我們也要做好準備,沒有聯合艦隊,德意志照樣可以贏得這場戰爭。」

凱特爾低聲道:「是不是將印度那4個海軍陸戰旅撤回來,現在紐芬蘭也要求增兵,維德角也要求增兵,有經驗的部隊不足……」

「暫時不要,繼續觀察風向,和日本的物資交易也繼續進行,不過賒賬不行,必須儘快讓他們把第二批200噸黃金運過來——已拖了很久。」霍夫曼道,「技術輸出暫時虛與委蛇,不要有實際動作,日本人會明白他們有求於我們遠勝於我們有求於他們!」

凱特爾心領神會地領命而去,與此同時,從亞速爾抽調1個營增援紐芬蘭的決定也得到執行。

「長官,陸航偵察機發現德軍航母編隊大約在紐芬蘭島正南方300多公里處,距離我們尚有近800公里,敵人擁有4-5艘航空母艦……」斯普魯恩斯解釋道,「我認為該情報可信,敵人昨夜襲擊了愛德華王子島,現在正好是返回紐芬蘭島之際……」

「可惜遠了點……」坎寧安仔細看了海圖,「如果我沒猜錯,敵人應該會向東北方向前進,重新去支援其登陸部隊打開局面,讓艦隊調整航線到315度,我們先拉近一點距離,希望陸航能繼續保持跟蹤。」

「您打算什麼時候發動進攻?」

坎寧安看了看時間:「將距離拉到600公里內再進攻,大概需要下午1點左右放飛攻擊群……日落時分正好收回。」

「這樣時間很緊張,艦隊必須全速前進,您不打算對付德軍戰列艦部隊么?」

「要進攻,但不是我們。」坎寧安狡黠地一笑,「先讓陸航派飛機去進攻這支艦隊,吸引德軍一部分防空戰鬥機,趁敵人航母護衛力量削弱之際,我們再一舉出動消滅敵艦隊……」

「長官,偵察機回報600公里範圍內未發現敵軍艦隊。」機要參謀向小澤彙報道,「另外,從亞速爾起飛的增援飛機已出發,首批包括24架Bf-219戰鬥機,16架聯合攻擊機和24架Ju-188轟炸機,他們大約12點左右抵達,第二批大約近90架飛機和陸戰營將於傍晚抵達,明天可酌情提供第三、四批。同時跨平台航母預計還會提供16架Bf-219戰鬥機和12架最新的Do-412試驗機。」

馬沙爾等人迅速交換了意見,紛紛表示同意,這樣一來,艦隊艦載機基本補充完成,陸基也能得到100多架飛機掩護,基本達到了兵力使用的最大限度,至於Do-412完全是意外之喜。由於F6F-5的迅速升級以及P51BP47的先後出擊,使Bf-219C應付起來日益力不從心,馬沙爾代表艦隊認為應迅速提供新艦載機,無論是紫電改還是烈風改先在實戰中檢驗了再說,於是首批試生產型Do-412在霍夫曼親自批准下投入作戰。

相對最初的設計指標,由於2400匹馬力的BMW801F或BMW901(仿R2800)發動機遲遲不能服役,因此DFK設計局最終被迫安裝801E發動機,動力只有2000匹,整體性能比最初預設指標縮水較多:空機重量3016公斤,艦載版最大速度654公里/小時,最大航程1600公里,搭載2門MG213航炮(備彈120發)和2門MG151/20mm機炮(備彈175發),最快爬升速度1080米/分,加掛副油箱後航程超過2400公里,6000米以上高空性能有所惡化,但6000米以下,特別是3000-6000米之間的機動性能完全碾壓Bf-219或Fw-190,同時在平飛和俯衝速度上再次與P51P47縮小了差距。

由於其爬升速度快的特點,尤其適合充當防空截擊機,相對Bf-319(烈風改)性能更全面,相對於Fw-190又更輕盈、速度更快(不嗑藥時)。

「起飛防空戰鬥機,掩護本艦隊和炮擊艦隊,然後出動攻擊機去執行對地攻擊,偵察機繼續擴大偵查範圍……」小澤有條不紊地下達命令,「現在是清晨8點,我估計2-3個小時後會有美軍攻擊群襲來,攻擊機去掩護地面部隊推進,那些在紐芬蘭島上跳傘的飛行員多半是被加拿大人救走了,陸戰隊快速推進的話,看他們往哪裡逃……」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情況果然不出小澤所料,10點左右,加拿大攻擊群對航母編隊發動了進攻,但他們數量太少,一共只有60多架飛機,而且掩護飛機不是最新型號的的P51或P47,也不是海軍的F4U,而是過時的P40。

「這是送死來了?」德軍負責指揮的戰鬥機中隊長、埃里希-哈特曼中尉看到來襲的敵機,下意識地嘀咕了一句。

哈特曼原本一直在空軍效力,由於他特立獨行的作風再加上一直不怎麼突出的表現,加入空軍頭18個月的表現算得上非常差勁,眼看同伴的戰績和軍銜蹭蹭往上長,他就是沒有突破。不過他運氣不錯,幾經輾轉後被任命為克魯平斯基的僚機,克魯平斯基當時已擊落70多架飛機,是空軍王牌之一。在里希特霍芬的拉攏下,克魯平斯基從空軍跳入海航,順帶把哈特曼也帶入海航。

哈特曼悟性不錯,很快就掌握軍艦起降技巧,在索科特拉島上也有不俗表現,加入海軍後,他最喜歡的纏鬥與近距離攻擊有了長足的用武之地,戰績直往上長,從僚機逐漸成長為長機。在與斯普魯恩斯艦隊戰鬥過程中,他一口氣擊落4架飛機,晉陞為小隊長帶領4機編隊,戰功持續增長,不但獲得了二級鐵十字勳章,還晉陞為中尉並擔任中隊長。前兩天交戰中他又連續擊落5架飛機,而且是清一色的戰鬥機,擊落敵機總數已超過90架。

由於海軍陞官比陸軍和空軍都快,克魯平斯基前兩天暗示他,如果他這次作戰表現出色的話,準備推薦其出任上尉並擔任副大隊長,協助自己管理整艘航母上的所有戰鬥機。哈特曼不知道表現出色具體指多少數量,但認為肯定是越多越好,現在看見加拿大人扭扭捏捏地駕駛P40而來,頓時心花怒放——這是上帝送戰功給我們啊!

「弟兄們,衝過去,對準P40開火……攻擊機交給後面的2中隊!」

海面上的各艦官兵目瞪口呆地看著16架飛機組成的編隊開始閃電突擊,在哈特曼的號召下,整個中隊如入無人之境,沖入敵機群中肆意擊殺,其他戰鬥機如夢初醒,也跟著撲殺過去,空中一架又一架飛機接著往下掉,基本上都是塗加拿大楓葉標誌的飛機,但他們依然奮不顧身地向艦隊方向撲來……

第四十三章 紐芬蘭(20)

就在廝殺得難解難分時,雷達報告遠處又有攻擊機群接近,距離不到50公里,數量大約在70-80架之間,負責指揮的科赫少將迅速調整戰鬥機兵力分配使用,調集另外24架飛機衝上去先行截擊,同時通過無線電用焦急的語氣告誡第一段截擊的飛行員們儘快解決對手幫助戰友。

面對急迫的敵情,哈特曼愈戰愈勇,最後近乎用貼身肉搏的方式在進行對攻。如果說馬爾賽尤的高凌空偏轉角開火是德國空軍攻擊招數一絕的話,哈特曼的貼身肉搏同樣也是一絕。最初在海航服役時,他沒少駕駛Fw-190和空襲亞速爾的英國蘭開斯特和美國B-17轟炸機貼身肉搏過,雖然有擊落4架重型轟炸機的輝煌表現,但也因太過冒進而被敵機擊落過2次,所幸亞速爾S艇部隊足夠給力,每次都把他從海里撈了回來,在很多人勸說下,他逐漸改變了這種打法,改用遠距離精準狙擊。

但現在情況緊急,他來不及想更多,迅速把潛能激發出來,故態重萌,只見其座駕上下翻飛,在敵軍中肆意穿梭,幾乎每輪開火都能收割一串性命——每當敵我雙方飛機近距離交錯而過時,他通常用20mmMG151機炮給對面的駕駛艙鑽洞眼,雖然P40們很牢固,但Bf-219使用的20mm薄殼彈卻不是他們那層鋁板可抵擋的,飛行員們的軀體經常被打出幾個碗口大的血窟窿,連救援機會都別想有。

德軍最後損失9架飛機幹掉了眼前這波全部62架敵機,交換比達到了驚人的7:1,除齊柏林號吃到一顆近失彈,其餘軍艦毫髮無損,然後哈特曼又呼嘯著帶領部隊朝第二波進攻的加拿大機群撲去,準備支援已在那裡苦戰的戰友。這次進攻的加拿大飛機一共有74架,德軍一開始只上了24架攔截,根本攔不住,後來又補了12架,直到哈特曼率領10餘架飛機趕來後,雙方力量才開始平衡。

奇怪的是,加拿大人死戰不退,拚命勇往直前,一番激戰下來,德軍最後全殲了對手,但自身也付出了損失14架的代價,交換比只有5:1略多,掩護天鷹號航母的絮弗倫號重巡洋艦吃了一顆炸彈,被炸毀一座炮塔,其餘幾艘軍艦吃到了近失彈,就在雙方分出勝負之際,外圍觀察的巡洋艦又通報有第三波、第四波敵機襲來,德軍防空戰鬥機不得不強打精神繼續戰鬥……

雖然每次德軍都能獲得大勝,但整個戰況看得觀戰的小澤漸漸皺起眉頭,這一輪攻擊,美、加兩國飛行員拚死出擊,鬥志不可謂不高昂、也不可謂不勇敢,展現出了難得的血性,德軍前後損失了40餘架飛機,雖然湧現出哈特曼這樣連續幹掉7架飛機的頭號王牌,但整體交換比從7:1一路下滑到5:1,由於廝殺時間過長,很多飛機甚至打光了所有彈藥。

事態如此,小澤總覺得有陰謀摻雜其間,降落下來的飛行員們同樣疲憊不堪,有好幾個甚至連爬出座艙的力氣都沒有,是被地勤攙扶著下來的,12月份的北大西洋本來是冰冷刺骨的時候,很多飛行員卻大汗淋漓,頭上冒著白乎乎的熱氣,抓過地勤遞過來的牛奶、巧克力和三明治就是狼吞虎咽。

「你們察覺到什麼問題沒有?」

「您是說,敵人在用車輪戰消耗我們?」馬沙爾聽著航空參謀報的損失,又看了看甲板上累壞了的戰鬥機飛行員,擔憂地問道,「敵人有其他陰謀?」

小澤點點頭,「這幾次突襲,敵人完全可以一起廝殺過來的,卻分成從不同方向突進的數波,整個編隊打到最後,敵人根本無法突破我軍防禦圈,純粹是來無謂送死,但依然這樣干,這與他們以前的表現大相徑庭……」

「這是個不好的跡象,要麼是敵人被逼急了拚命,要麼是有我們不知道的其他謀劃。」克蘭克沉吟道,「今天得小心點,讓輪換飛行員們上,我們必須保持持久而旺盛的戰鬥力……」

「沒錯,我就是要消耗德國人……」金上將在參聯會裡咬牙切齒地說道,「我知道德國人能打,我軍飛行員不是對手,可他們能有多少人,多少飛機?了不起我準備5架換1架……「

阿諾德哭喪著臉:「加拿大飛行員今天損失了100多人,已差不多了,現在您是在拿陸航小夥子們的性命拼消耗。」

「你哭什麼?海航不也一樣在消耗?」金上將大怒,「現在心慈手軟,等德國人毫髮無損退回去補充完力量再來打我們一次?加勒比海就我就嫌飛機派得少,這次再放跑德國人,下次損失更大。」

「但損失太大,交換比……」

「那是因為前線是一堆豬在指揮!」金上將怒氣沖沖,「誰讓你們分成幾波殺過去的?我為什麼要強調一起進攻,用數量優勢淹沒對手?應得很好,到最後執行全走樣,真不知所謂……」

馬歇爾也投來詫異的目光,阿諾德對此無言以對,臉上的表情彷彿在說:飛行員素質就是這樣了,指望他們飛大編隊還不掉隊真難為了他們。

「聽說德國空軍和海航共有2萬架飛機和相應的常備飛行員,我拼著損失10萬,總也把他們拼完了吧?」金上將語出驚人,「如果陸航肯出6萬,剩下4萬就歸海航出!」

「我……」阿諾德被噎得說不出話來。

激烈的防空戰一直從上午8時一直打到下午1時,到第六波、第七波美軍重型轟炸機出場時,德軍防空戰鬥機都懶得撲上去迎戰,反正這些高高在上的水平轟炸機也炸不到軍艦,如果他們或護航戰鬥機膽敢下來迎戰,他們倒不介意教訓一下對方。

目睹該場景的艦隊高層全都冒出一身冷汗:如果不是小澤堅持通過跨平台戰術調用大批飛機和飛行員,單現在這種消耗戰法,哪怕交換比再高,艦載戰鬥機基本就交代在這裡了,沒了戰鬥機,航母編隊就只能灰溜溜溜走。

「偵察機有最新情報,東南方向650公里處發現敵軍航母編隊……大概有6-7艘航母……」消息一出,齊柏林號司令塔里瞬間安靜下來,氣氛彷彿凝固了一般。

「敵人留的後手原來在這裡……」小澤盯著海圖看了幾眼,喃喃自語,「他們動用大量低水平飛行員和我們拼消耗,不但準備消耗我們的戰鬥機,還極大消耗飛行員的體力和鬥志,為這支艦隊的最後一擊創造條件。」

「現在怎麼辦?」所有人都很著急。

「紐芬蘭島上的陸基飛機到了嗎?」

「一部分到了……」

「那就好辦。」小澤露出了微笑,「這是我們的一大優勢,敵人一不知道我們有跨平台戰術可提供補充,二不清楚陸基飛機已到,他們高興得太早了。讓陸基戰鬥機協同部分艦載戰鬥機擔負守護艦隊防空的重任,剩餘艦載機全體出動攻擊敵軍航母編隊……」

被他這麼一分析,馬沙爾有些緊張的心情頓時平復下來,盯著海圖道:「這麼說來,破交艦隊也可以利用一下。」

「確實如此,命令……破交艦隊迅速完成本艦飛機補充,並隱蔽地向西南方向開進,準備明天進攻這支艦隊——他們有隱蔽力量,我們也有!」

倉促之間,小澤表現出了快刀斬亂麻的迅疾,一條條命令如流水一般下達:

第一,目前配合陸軍進攻的攻擊機放棄進攻,回紐芬蘭陸基基地補充燃油和彈藥,然後與聯合攻擊機共同組成對海攻擊波;

第二,紐芬蘭島上陸基戰鬥機補充完整彈藥和的燃油,準備為艦隊提供防空保護傘:

第三,等防空戰鬥機趕到後,現有艦載戰鬥機降落並迅速補充油彈——注意,更換飛行員,保持體力!

第四,地勤把所有能用的後備、備用戰鬥機全部釋放,準備提供最後一輪補充。

經這番調度,航母編隊陸海一共可調集247架對海攻擊力量,同時艦隊上空還能留下48架防空戰鬥機,在克蘭克勸說下,小澤從進攻機群中抽回24架戰鬥機,讓防空戰鬥機增加到72架以應付緊急情況,其中就包括最新的12架Do-412戰鬥機。

艦上和紐芬蘭島上的地勤立即開足馬力幹活,特別是紐芬蘭的地勤任務尤其重,他們還要負責把航空炸彈從運輸機上卸載下來提供給艦載戰鬥機。

「先生們,現在是下午1:30,根據距離,敵軍估計要2小時後才能打得到我們,我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調度和準備,完全來得及釋放攻擊群投入戰鬥,防空戰鬥機只要想辦法把敵人揍下來就好。」小澤用輕鬆的言語讓眾人寬心,此時坎寧安的攻擊機群已騰空而起準備組隊出發了……

第四十四章 紐芬蘭(21)

獨角獸號航母甲板上,坐在輪椅上的坎寧安默默注視著機群集結後離去,心緒不寧。

「長官,陸航和加拿大航空兵已連續出擊4次,和德軍採用兌子法敲掉對手至少60架戰鬥機,我軍損失超過250架,第6波重型轟炸機出動時敵人已放棄一爭長短,只固守著低空而已,說明他們的戰鬥機力量削弱到非常薄弱的水平……」斯普魯恩斯低聲勸道,「您不必為此擔心。」

「我能不擔心么?」坎寧安苦笑,「華盛頓本來說集結400架飛機一起撲過去,最後卻變成添油戰術逐步投入戰場,最終讓德軍各個擊破……而且幾乎沒給對方艦隊造成實質性傷害,這說明德軍戰鬥力遠強於我們,不知道艦載機能不能幹過德國人。」

斯普魯恩斯不知道該怎麼接這句話:從感情來說很難認可,從理智來說又不得不承認這是事實。雖然這批艦載機飛行員中有大量英國海航飛行員,遠比陸航和加拿大人精銳得多,但能不能取得良好的交換比所有人心裡都沒底。好在坎寧安既然調集240多架飛機一起撲過去,艦隊上下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斯普魯恩斯認為獲勝把握比較大。

「就算敵人還有力量,也架不住這麼大的兵力優勢,聽說他們的攻擊機還在配合陸軍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十分鐘前加拿大人說對方剛剛撤退,我估計是那架偵察機報得信。」說起偵察機,坎寧安又是一陣惱火,「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給我們也提供類似的優秀偵察機,戰鬥機飛行員普遍反映追不上敵機,一不留神就讓對方溜了。」

斯普魯恩斯無奈搖頭:「先進水偵才剛剛有點眉目,先進艦上偵察機估計還得等等,現在我們除了戰鬥機和敵人差不多持平外,魚雷攻擊機、俯衝轟炸機都不如對手,特別是新推出的SB2C居然還不如原先的SBD,真是豈有此理!」

關於SB2C的事特納已發過一次飆,金上將也勃然大怒,現在海軍一方面勒令寇蒂斯公司立即改進,一方面又讓道格拉斯進一步優化提升SBD,海軍還有一種聲音是希望能將F4U改造成戰鬥轟炸機——斯普魯恩斯個人對此不太看好,認為還不如將F4U好好改造為能上艦的戰鬥機取代F6F。

苦於沒有性能優異俯衝轟炸機可用的海軍當局病急亂投醫,甚至讓錢斯-沃特公司根據從蘇聯獲得的陸基版He-218依樣畫葫蘆克隆了一架,只是把DB601發動機換成梅林發動機,根據風洞試驗結果進行了部分機體調整,結果發現性能表現相當不俗,遠強於SBD或SB2C,可惜在甲板上起降十分困難,難度堪比F4U。而且液冷發動機也讓航母部隊的地勤皺眉,這個異想天開的山寨計劃只能悻悻然作罷,由於美國陸航沒有裝備俯衝轟炸機的傳統,這款驗證機型又被拋諸腦後。

至於坎寧安就更沒什麼話好講:在大批設計師和工程師安排到美國後,現在英倫本土基本喪失了新一代高端武器的研發能力,無論是重型坦克、新型飛機還是噴氣發動機後續設計只能依靠美國。皇家空軍翻來覆去地把噴火改了又改,陸軍則顛來倒去地折騰螢火蟲坦克——底盤和車體用的還是謝爾曼。

他微微點頭道:「敵人估計也發現了我軍位置,這並不要緊,他們還要補充油彈才能進攻,我們至少擁有先發制人的優勢,讓艦隊向西機動吧。」

「向西?」斯普魯恩斯驚訝道,「我以為您會調頭並拉開與敵艦隊距離。」

「調頭確實能拉開距離,但也意味著我軍飛機回不來而只能在紐芬蘭島上墜毀,損失太大……」坎寧安嘆了口氣,「我有種預感,今天並不是最終決出勝負的時刻,我們和敵人可能在明天還要被迫再打一仗。」

「快!快!」就在美軍攻擊機群殺氣騰騰撲來時,在紐芬蘭島上、航母甲板上,到處都是地勤們拚命幹活的場面,飛機回收、補充油彈、候補飛行員頂上、備用飛機組裝等等如行雲流水一般麻利,帶隊出擊的軍官們則湊攏在一起,會同航空參謀商議並擬定進攻方案,替換下來的飛行員抓緊時間休息,有幾個實在太累,匆匆忙忙吞咽午餐後就一頭栽倒在機庫里睡著了,刺耳的嘈雜聲根本驚動不了他們。

望著甲板上緊張而忙碌的作業,馬沙爾顯得坐立不安,不由自主地想站出去看看,又顧慮會給部下施加不必要的壓力而儘可能克制住,艦隊開足馬力加緊往紐芬蘭島防空圈跑,同時又呼喚貝中將的炮擊艦隊前來匯合,爭取構築起強大的防空圈。由於飛機、艦炮等火力優勢先後撤走,一直高舉高打的德國陸戰隊開始收縮——他們對守住現有防線的信心還比較充足,聽說元首將空運一個完整營過來支援後更是十分高興。

1:58,全部陸基戰鬥機完成加油,幾架挑大樑的Do-412還掛上了副油箱,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殘酷大戰。

2:04,原有防空戰鬥機開始降落補充。

2:09,紐芬蘭島發來消息,16架聯合攻擊機率先準備完畢,全部掛載特種雷出擊;2分鐘後,22架Ju-98也完成整備,同樣掛載航空魚雷出擊,他們共同組成第一攻擊波雷擊隊,準備赴艦隊東南部上空匯合;

2:17,首批32架He-218完成準備,陸續騰空而起,朝指定集合點飛來,雖然他們起飛晚,但因為速度快,基本和雷擊隊一起趕到,鑒於此次出擊距離高達600公里,為防止He-218們航程不夠,還可以加掛了兩個50升的小油箱用於增程;

2:24,第一攻擊波在艦隊東南方向70公里處集結完畢,根據Ar-352提供的情報,在28架Bf-219掩護下向南進攻。雖然4種飛機先後起飛、速度迥異,集合點也遠離航母編隊中心位置,但第一攻擊波依然準確無誤地完成集結,飛行員優異的素質在此過程中一覽無遺,與美軍散亂的集結形成鮮明對比。

2:47,12架最新的Ju-198掛載魚雷隨同另外27架Ju-98一起出動,48架He-218在隨後10分鐘內悉數起飛,為他們提供護航的則是42架德軍戰鬥機,他們於3:08組隊完畢並承擔第二攻擊波任務。

至此,德軍兩波共223架攻擊機群全數出發朝坎寧安的艦隊位置撲來。

3:15,德軍攻擊機群距離坎寧安艦隊尚有480公里,而美軍攻擊機群距離德軍艦隊只有不到200公里。

3:19分,提供遠程警戒的外圍重巡洋艦發回消息:發現敵機群,數量100架左右,高度5800米,速度195節,航向305度,距離155公里……

10分鐘後,提供內圈警戒的驅逐艦發回消息:敵機群數量90餘架,高度5300米,速度185節,航向310度,距離120公里。

「為什麼他們飛得這麼慢?」克蘭克迷惑不解,「10分鐘才走了30多公里,美國人在等什麼?」

「估計要整一下隊伍,收容掉隊飛機,現在隊形應該是亂的……」小澤微笑著問科赫,「如果我們主動出擊,您有多少把握在15分鐘內打垮對手,假如對方有90架飛機。」

「有7成把握,如果我能得到50架戰鬥機。」

「很好!命令戰鬥機隊伍以最快速度衝擊敵軍,一舉打垮他們……我給你60架飛機,艦隊只要12架飛機掩護就可以了。」

科赫咬了咬牙,對準送話器吼道:「各編隊注意,立即以最快速度截擊敵機……衝鋒!」

「是!弟兄們,跟我沖啊!」第一個回答的居然是哈特曼。科赫一陣無語,今天已幹掉7架飛機的哈特曼已完全打瘋了,本來這一輪完全輪到他休息,但他硬要上陣出擊,理由振振有詞:「大不了我被擊落跳傘……死不了人的!今天我要衝擊馬爾賽尤的單日擊落記錄!」

科赫拗不過他,只能答應對方,不過他多了個心眼,考慮哈特曼體力不足,沒讓對方千里迢迢趕去為攻擊群護航而是讓其充當防空戰鬥機,結果這小子一馬當先又沖在最前面。

小澤的判斷體現了老辣的觀察力,長途飛行600公里依然能保持完整隊形的老鳥在英美艦隊中實在不多,英國海航相對美國海航要精銳一些,是故這九十幾架飛機中70%都是英國飛行員,剩下的才是美國飛行員,其他將近150架飛機因各種各樣原因而失散,目前還在重新集結的路上,指揮官托尼上校環顧周圍後很明智地壓一壓速度準備再糾集一些兵力,防止打成添油戰術,但沒料到對手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主,隔著100多公里,說沖就真衝過來了。

第四十五章 紐芬蘭(22)

對相對速度超過800公里的雙方機群來說,100公里真就是短短几分鐘,德軍很快就殺到了忙著收攏隊伍、調整陣型的盟軍機群面前,後者倉促間被迫迎戰,哈特曼如虎入羊群一般衝殺過去,硬生生帶著一個中隊將對方隊伍切成兩堆。

哈特曼可不像馬爾賽尤那麼高傲,作戰目標只挑戰鬥機,他來者不拒、大小通吃,打過B-17揍過老劍魚,凡英美能在海上飛的玩意就沒有他不打的,他一開始盯著的目標就是SBD,衝過去僅僅40秒就連續開火揍下了2架SBD,效率之高令人不敢相信。

海空出現了奇特的一幕,數量更少的德國飛機狠狠壓著盟軍機群打,後者左突右閃,始終找不到很好的突破方式,最慘的是掛載魚雷的TBF編隊,速度慢又飛得低,雖有F6F-5戰鬥機們的竭力掩護,依然成為Bf-219的活靶子而「備受照顧」,一架接一架往海里掉。

隨著雙方交戰展開,雙方不由自主地感到詫異,德國飛行員認為對手實力不弱,比這幾天碰到的美國部隊戰鬥力要強得多,不是輕鬆就能對付的對手,而英美飛行員則震驚於德軍飛行員的嫻熟技巧和旺盛的鬥志——長官們出發前不是說德國戰鬥機被本方其他部隊磨得差不多了,為什麼還能湧現出一大群來,難道德國都是超人?死了、掉了還能復活?至於德國飛行員的技術也是神乎其神,真不知道德國人怎麼給海航湊攏出這堆王牌飛行員來的?

按英美標準,德國海航特別是戰鬥機是不折不扣的王牌集中營,這裡最差的飛行員也有擊落7架敵機的歷史,擊落30-50架的飛行員更比比皆是,現在50點才是德軍戰鬥機王牌的起點(擊落單引擎飛機積1點,雙發2點,4發4點,以此類推),從東線回國抽調到海航的沒十幾點記錄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要不然複雜的跨平台戰法誰來掌握?就算是海航單獨航空學校培養畢業的學生,也得先去東線這個「新手村」練練級才敢收回來使用,如果在東線都活不下去,去海航遲早是送命的下場。

5分鐘過去了,10分鐘過去了,雖然盟軍飛機在一個勁往下掉,但滿頭大汗的科赫發現,本方損失貌似也不少,他剛才誇口的、要在15分鐘內解決敵人的難度越來越大——隨著時間推移,盟軍趕到現場的飛機還在繼續集結。

眼看事態發展超過預計的科赫立即讓戰鬥機部隊回收,準備重新聚攏陣型……在剛才15分鐘交戰中,德軍一下子損失了17架飛機,盟軍損失55架,雙方交換比只有3:1出頭,由於後續盟軍又聚集了超過30多架飛機,現在戰場上空的兵力對比是43:85,盟軍依然擁有多一倍的數量優勢。眼看德軍敗退,他們不依不饒地衝過來。

坎寧安的艦隊一共擁有7艘航空母艦,其中美軍4艘:邦克山號(埃塞克斯)級、巴丹號、卡波特號、蒙特雷號(均屬獨立級);英軍3艘:獨角獸號、勇猛號(埃塞克斯級)和考本斯號(獨立級),數量雖多,但獨立級和獨角獸號的載機量都只有30架/艘,通過對埃塞克斯級進行超載後一共擁有326架飛機,謹慎的坎寧安抽調了242架飛機發起全甲板進攻,留下84架飛機掩護艦隊。

如果按原計劃240餘架一起撲過來,72架德軍飛機肯定攔不住的,但由於盟軍飛行員素質參差不齊,第一批趕到戰場的只有94架飛機——是整個英美航母編隊中最精銳的飛行員,其他飛機陸續以小編隊形式趕到現場,等德軍攔截機群回縮時,趕到進攻現場的飛機已達140架,損失55架後依然還有85架。

一線交戰的德國飛行員並不清楚這些情況,他們只感覺敵人彷彿無窮無盡、永遠也打不完,聽到撤退的命令便相互交替掩護後退,哈特曼正殺得興起,剛才他一人就解決了4架飛機,正是手感熱得燙手的時候,聽到撤退命令不免有些錯愕,還下意識地仔細觀察了整個戰場,就是這遲疑的短短十幾秒讓其陷入4架F6F戰鬥機的包圍和追殺。

面對如此棘手的局面,哈特曼毫無懼色,當即開足馬力俯衝,後面敵機同樣俯衝追擊下來,他們知道自己手裡的F6F比Bf-219俯衝時更快一些——雖然差距不打,但何況哈特曼只有1架飛機,數量對比上完全落入下風。美軍飛機追擊下來之後,雙方速度越來越快,距離越來越近,英國飛行員還時不時開火射擊,哈特曼一邊晃動著機翼躲避後面的12.7mm子彈,一邊露出微笑。

距離海面只有800多米高的地方,哈特曼使出了索科特拉島上的王牌必修課——清掃三重奏小筋斗,利用低空稠密的大氣助力和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作,硬生生在低空連續翻了三個筋斗,還把飛機整個倒扣過來,追擊的敵機猝不及防,雖然連連嘗試拉起並改出俯衝,依然免不了衝過頭,正好是倒扣的哈特曼從容地觀察了在下方的敵機方位,罵了一聲傻鳥直接就展開垂直攻擊,20mm機炮火力迅速在對方機艙蓋上鑽出一排孔眼,飛行員發出幾聲慘叫之後就直接摔入海里陣亡。

另外3架不由大吃一驚、手忙腳亂起來,追擊動作也慢了一拍,哈特曼立即抓住機會,向第二架同在低空的F6F發起進攻,論低空盤旋和靈活的機動性,F6F遠不是對手,三繞兩繞之下被哈特曼繞到側面,在雙方交錯而過時猛烈開火——他把最後12發20mm機炮彈藥全部送給了對手,這個倒霉的美國飛行員同樣一頭栽向海面沒救了。

另外兩架飛機被嚇得膽戰心驚,不敢繼續交手,乾脆扭頭拉高飛走,已打光全部機炮彈藥的哈特曼也不敢造次,立即換方向迅速脫離現場,確認自己安全後才在電台里吼出來:「啊……啊……我又幹掉2架,我今天一共幹掉13架了……離記錄還有4架!」

馬爾賽尤一日幹掉17架英國飛機的壯舉被搬上過銀幕,在德國家喻戶曉,奠定了他德意志第一王牌飛行員的顯赫地位,凡有想法的戰鬥機王牌無不以超越給目標而努力,哈特曼當然也毫不例外——再幹掉4架,不僅他可以追平記錄,而且總擊落戰績還能突破100架大關。不過用光機炮彈藥的他現在急著逃命,逃命時他腦子很冷靜,現在這架勢去航母降落肯定是找死,他馬上想到紐芬蘭島上的陸基機場,那裡不僅有燃油,彈藥也充足!

科赫忙著指揮防空戰鬥機迎敵,依稀在電台里聽到哈特曼的聲音,不過實在無暇分心,因為盟軍機群正在對艦隊開火,雖然防空火力十分熾烈,依然擋不住敵人發起決死進攻,德軍的損失很快就到來了。

「轟隆」一聲,綜合航母易北河號吃到一顆1000磅重的炸彈,位置恰好在艦橋附近的甲板上,當即炸開巨大的豁口,這還不算完,一架TBF投擲的魚雷也擊中了這艘軍艦。短短2分鐘內連遭兩次重擊,易北河號撐不住了,這畢竟是利用一艘郵輪改建的綜合航母,塊頭看上去比天鷹號、鷂鷹號都大,實際上防禦能力很脆弱,不但左舷開始進水傾斜,輪機和鍋爐也受到破壞,速度驟然降低到只有12節。

「長官,易北河號遭到重創,可能保不住了。」

馬沙爾臉色鐵青,馬上撲到舷窗上去看,雖然因視線緣故沒看清楚易北河號的損傷,但滾滾的濃煙充分說明了該艦的窘迫,他恨恨地說:「保不住就只能棄艦了……」

還沒等他把話全部說完,旁邊又是「轟隆」一聲巨響,只見一道衝天水柱從絮弗倫號重巡洋艦右舷升起——剛才他替旗艦齊柏林號抗下了一條魚雷,該艦昨天就被炸彈炸毀了一座炮塔而帶傷在身,這次再也撐不住了,在艦長下達棄艦命令後不到15秒,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緩緩下沉。

科赫指揮艦隊防空戰鬥機退走後,又在近距離上組織了第二道防空攔截線,雖然後方壓陣的Do-412竭力衝殺,依然無法保護周全,到現在為止,德軍一共已擊落盟軍各類型飛機104架,自身損失29架,但從四面八方向航母編隊趕來攻擊的美軍機群依然絡繹不絕,出現損失是遲早的事,只是沒想到一下子就丟了一條重巡洋艦和一艘輔助航母。

部分完成攻擊的盟軍戰機退場,但德軍的噩耗依然在持續,3:47,馬沙爾接到了令他痛苦萬分的電報:「天鷹號被命中2顆炸彈,喪失起降能力,目前正在竭力挽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影梧桐 的精彩文章:

7.17更新@不可能的任務
書評:再談加勒比海大海戰
7.15更新@不可能的任務
7.14更新@不可能的任務
7.12更新@不可能的任務

TAG:月影梧桐 |

您可能感興趣

哈薩克傘兵大戰兇惡歹徒:面對槍口和手榴彈殊死搏殺
遼寧要橫掃?廣東vs遼寧:殊死戰再傷大將,廣東前路慘淡
此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懷孕7月殊死搏鬥3名鬼子,只為不被污辱
一張圖中的東北軍與日軍坦克的殊死搏鬥
東線長津湖畔,志願軍和美軍進行的殊死博殺
風雨遼東:大明帝國與後金的殊死博弈!
十萬大軍猛攻葉門海濱重鎮,胡塞武裝殊死一搏,結局讓人堪憂!
浴血大鄂西:國軍與十萬日軍殊死搏鬥,歷時月余,斃傷日軍萬餘人!
狹路對決!尚比亞巨蜥與幼豹殊死搏鬥終不敵
倫敦上空的鷹──英、德空軍的殊死搏鬥
搬石頭砸自己腳,大黑馬殊死一搏,火箭馬刺最大贏家,湖人成關鍵
李冰冰新片《巨齒鯊》驚險刺激,與「海上霸王」的殊死搏鬥!
最獨特的吃雞遊戲,在深海和鯊魚進行殊死搏鬥,潮汐之王帶你來一場神秘的大逃殺
歐冠前瞻:拜仁殊死一搏,決戰伯納烏
《鎮魂街》最新一話,孫斬天軍團大發神威,北落師門殊死一搏
唐三與深海魔鯨王「殊死搏鬥」?一覺醒來竟然被烏龜「恐嚇」!
向死而生!天海3大調整為保級殊死一搏 要守住權健留下的財富
山東G2殊死一搏 想贏廣廈必須拿出強硬防守!
秦瓊與尉遲恭乃叔侄關係,為何曾殊死搏殺?
《海王》票房破8.25億,與兇殘海溝族的殊死搏鬥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