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商業路:虧本15年,開創「書+零售模式」
昨日晚間,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病於台北去世,他67年的生命中有28年和誠品書店一起度過。
吳清友畢業於國立台北工專機械科,由於他出生就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畢業後他在專營飯店餐廚設備與咖啡機的誠建公司當業務員。31歲時成為誠建公司的老闆,由於後來飯店數量趨於飽和,因此轉行開始同時經營書店。
1989年3月,吳清友在台灣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他成功地經營出誠品書店文化:「尊重走進書店裡的每一個人」。吳清友一路走來都相當堅持自己文化書店的理想,受到不少文人、藝術家的敬重。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吳清友的28年「誠品書店」商業路。
文 | 彭倩
昨日晚間,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去世,他67年的生命中有28年和誠品書店一起度過。
誠品是國內書+零售運營模式的鼻祖,用做商場的思路來升級書店,書店成了新文化的休閑場所。
1989年3月,吳清友在台灣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在創始之初,誠品就不走尋常的書店經營路,以書的品牌為核心,增加了藝術空間,售賣畫作和藝術品。此後更是逐漸加大零售比例,目前書區和其他區域的比例在3:7左右。
誠品的商場式書店模式經歷了從西門町店-敦南店-信義店的模式的不斷創新,從以賣書為主逐漸擴展到其他非書零售領域。
誠品台灣多地開設的旗艦店
在最傳統的西門町店,誠品主要還是賣書,但是已經有了明顯的快消基因,包括客戶引導、熱點推薦、動線設計等,以及各類pop看板、堆頭陳列、促銷形式。店員在上新或者調整陳列的時候都有一份工作單,這樣能做到門店的陳列標準化。熱點推薦方面,誠品善於事件營銷,比如採用總部統籌,門店落實的方式,使得聯動措施非常及時有效,基本能做到半日響應。不過,專註賣書並沒能讓誠品賺到錢,誠品開始反思傳統的書籍零售。
從敦南店開始,誠品納入了非書類商品的銷售,不過依然是比較傳統形式的多業態化書店,還是書為核心,和國內的大型書城一樣,布局分隔比較死板,就導致非書區人流驟減,轉化不足。
誠品能租到大面積的公共空間,多虧了台灣政府長久以來對文創項目的支持。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台灣效仿日本大力發展文創項目,從大型的文創產業園、台北故宮火爆的文創產品,到小清新的鼻祖誠品書店、散發著文創氣息的小咖啡館,都能看到文創對於台灣社會的影響。
不過,即便找到了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並得到政府的保駕護航,誠品在前15年依然是虧錢的——運營成本太高,地租昂貴,商品定價太高也導致銷售成績一般,這也曾讓創始人吳清友倍感壓力。在一次來大陸的演講中,吳清友面對當時誠品15年虧損的局面,十分坦誠地說道:「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
也正因為如此,誠品的擴張速度算不上快。直到2005年信義分店模式開始賺到錢,得到市場認可後,誠品才開始大規模擴張分店。
誠品信義店的風格集市
2005年開業的信義店吸取了西門町店模式和敦南店模式的經驗,開始真正從以書為主轉型為書和生活並存的形態,書和非書以及相關服務業態都開始圍繞誠品書店建構。
信義店一共有五層,賣書的只有一層,其他大部分是文創項目,比如在一、二層設立文創展售平台,彙集上百家台灣本土原創品牌,有四成以上為百年老店或當地的知名品牌,比如台灣第一個窯爐玻璃屋、十字綉、現場組裝客制單車,都是一些小眾設計師的作品,消費者還可以親自參與手工製作。不僅如此,信義店還包涵了更為日常的咖啡廳、文具、家居等零售業態。
28年里,誠品在空間和品類上不斷擴展:從最初組合書區和藝術空間(包括畫廊、出版、展演、藝文空間和課程、文創商品等),擴展到捷運站、醫院、學校等公共空間,再延伸至商場開發經營和專業物流中心。2010年,誠品還專門成立了「誠品生活」公司,管理文創、百貨、地產等圖書之外的業務。
據2016年6月底的最新數據,2015年,誠品的銷售額為382億新台幣(合85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增長9%,凈利潤為4.12億新台幣(合0.92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增長11.6%。
眼看台灣已經開了42家店,市場逐漸飽和,誠品開始考慮向其他地區擴展。2012年8月誠品在香港銅鑼灣開出第一家分店(其後還有太古店和尖沙咀店),2015年則在蘇州開出大陸第一家店。如今誠品確定入駐的城市還有上海和深圳,其中上海分店正在為開幕做準備。
不過,和台灣誠品不同,蘇州誠品更像是個地產項目,以至於不少人認為誠品其實是要在內地做房地產。蘇州誠品開發了首個人文生活住宅——誠品居所,單價最高達6.5萬元/平方米。
由於實體書店行業不景氣,在數字化和網文的衝擊下,實體書店不得不進行變革。誠品模式成了大家紛紛效仿的對象。起家於廣州的方所書店被認為擁有濃重的「誠品書店血統」,言幾又也在資本的加持下迅速擴張。曾經堅持「有點理想主義」的人文社科類書店西西弗也轉變了思路,不只將流行的網路小說放在店門口,還增加了咖啡、食品和日用品,轉型帶來了不錯的結果,在過去兩年新開了40家新店。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還有大眾書局和中信書店。
這個過程中,商業地產公司增加體驗式消費,以高雅「調性」吸引人流的招商訴求,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不僅圖書行業跨界做其他零售,其他零售行業也在涉足圖書。老牌日用品公司MUJI就開了家MUJI Book,電商巨頭亞馬遜也做了Amazon Book。
不過,畫皮難畫骨,誠品的追隨者們未必真正掌握了誠品的精髓。一個至關重要的細節是,誠品書店並沒有變成一家以暢銷書為主的書店(暢銷書比例不到1%)。「把書種比較完整地呈現,長時間經營下來會有好的結果。當你的目的只有一個——賣暢銷書時,就會面對電商的挑戰。」誠品書店總經理李介修曾在接受《第一財經周刊》採訪時說。
目前誠品書店在大陸設立的唯一一家旗艦店位於蘇州,計劃今年第四季度在上海開設大陸第二家分店。我們搜索了吳清友的新浪微博,發現他最後一條微博停留在2013年年初,博文中,先生表達了自己經營誠品書店的初心:
「經營誠品,是我生命歷程中用心而切身的體驗後,油然而生的一項決定。我試圖追求圓潤而完整的生命,並堅信人類文明進化過程中,文化、政治與經濟三股力量必須同步成長、相互制衡、相輔相成。因此,我和誠品同仁們,發自內心地願意將有限的生命與資源分配在文化活動上,製造了獨特的誠品經驗。」
【今日互動】
你去過誠品書店嗎?
與誠品書店,你有哪些回憶?
點擊展開全文


※AI 造出來個「假」奧巴馬,你聽到的奧巴馬演講可能也是假的
※被唱衰的「百度貼吧」,二次元會是它的突破點嗎?
※再現風口,小麥便利店首輪融資1.25億
※富力介入萬達融創收購交易,6折接手萬達77家酒店
※8點1氪:央視點名批蘇寧投資海外足球;微軟百度聯合研發自動駕駛;谷歌眼鏡回來了
TAG:36氪 |
※香港去年12月零售業增長創18個月新低
※紅星美凱龍2019年上半年營收77.57億元,聯手阿里推進新零售轉型
※商務部:2017 年全國網路零售額達 7.18 萬億元
※百盛發布2017全年財報:全年銷售159.54億元,多元創新擁抱新零售
※平安銀行2017年凈利231億背後:零售業務貢獻近七成
※2018年全國開出184家新零售超市
※2018年1-2月份日用品類零售數據分析:零售額同比增長10.7%
※本港3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398億元 按年上升11.4%
※產品銷往澳大利亞的國際零售商:從2018年7月1日起將徵收消費稅
※2018年一季度汽車類零售數據分析:零售額達9398億
※2018年1-5月全國日用品類零售數據分析:零售額同比增長11.8%
※中國零售業市場預測:2018年零售額有望突破35萬億
※網上零售行業高增長 2018年中國網上售零售將破9萬億元
※「數」讀2018上半年飲料類零售情況:零售規模近1000億元
※年報解讀 | 中國農業銀行開啟零售轉型,2018年信用卡發卡量突破一億張
※2019年新零售的6大趨勢
※2017年我國網路零售額達7.18萬億元 佔零售總額19.6%
※2018年中國服裝行業市場規模預測:零售額將近11000億元
※2018年零售技術趨勢
※商務部:去年網路零售額達到7.18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