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書寫入門:小篆的結構分析
文/沈曉英
掌握篆書的結構是寫好篆書的重要環節。小篆在《說文解字》中有9353字,現在常用的的也有3至4千字。每個字都各自構造,各有形態。要想在一幅作品中協調一致,達到統一,就要對字的結構進行分析。根據前人關於書法結體布白的論述,結合篆字構造以及自己的親身體會,可將篆書分為幾種結構類型來闡述。供初學者參酌,在聯繫中準確把握。
(一)獨體結構
字有獨體和合體之分。獨體結構的字沒有偏旁,獨立而自成體勢。篆字的獨體結構一般分直勢和曲勢兩種。直勢形正,而骨涵其中,要不偏不倚,嚴整端穩;曲勢和婉而字形美觀,要掌握好重心,穩而得勢。
直勢
曲勢
(二)向背接構
篆字中有內抱和外抱之分。弓之背向外,弦向內者,指內抱,謂之「相向」;背向內,弦向外,指外抱,謂之「相背」。兩者各有體勢,不可等而視同。相向者雖向內抱,但兩部分皆有獨存之勢;相背者雖向外分,但兩部分皆存聯絡之形。
相向
相背
(三)相讓結構
有的篆字由於自身的特點,兩部分的字都朝向一個方向,安排不好,極易歪斜。這就要求對字作出相對的提升左側或提升右側的安排,彼此相讓,以達到和諧統一。
相左
相右
(四)附麗結構
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況,也就是說字的一部分附於另一部分,兩者不可偏離。這類字一般是以曲附正,字的正勢要寫得端莊凝練,而旁附的另一部分要寫得多姿多態,這樣才會靜中有動,風神飄逸。
(五)天覆結構
這類字屬上重下輕者,狀如頂戴,欲得其勢,應注意上下對準,不可偏倚,更不可頭重尾輕。
(六)地載結構
這類字多半是上輕下重者,狀如生長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聳起,地載之筆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載結構的字最下面一畫要略高於有垂腳篆字的底線。
(七)排疊結構
字的左右為排,上下為疊。稱排的字,書寫時要有收有放,寬狹得所,自成體勢;稱疊的字要消納停勻,蹙縮得當,連接緊密。
疊 排
(八)包裹結構
包裹結構都有圍包著的體勢。上包下、右包左的字宜闊,要圍中有缺,有舒展秀勁之氣;下包上、左包右和四包圍的字宜收,使外圍而不死,有靜穆之感;使內布置爽然,內外有呼應之勢。
上包下
右包左
下包上
左包右
四包圍
「字之間架,如人之骨相,務使長短相稱,骨肉調勻,左右整齊,前後舒泰」(陸維釗《書法述要》)。篆字結構千變萬化,必須善於隨形布置。隨體賦形,絲毫馬虎不得,布置得當,才能使字字生動有趣,整篇血脈貫通。
根據一本字帖去闡釋篆書的技法、所列字例因其字數的有限,不一定很有針對性,難免存在附會之弊。初學者叫可擇其技法要領,通臨原帖,做到精熟後,再從王福庵的其他作品中去體會運用。汲取真髓。在此基礎上,博研眾家之長.自然會登其堂奧。水到渠成。


※國畫技法:如何畫萌萌的喵星人!
※褚遂良楷書入門寶典:結體運用講解
※笑我罵我忌我負我本來無我
※人生最高境界
TAG:名藝觀韻 |
※零基礎小篆入門,從部首到創作,帶你掌握各類篆書書風
※雲林小隱圖卷:小篆、漢簡、真書與繪畫奇幻構圖
※青少年書法從小篆入門的探索
※《書法問集》184、學小篆書必須先練《說文部目》嗎?
※佳木斯書協副主席原立軍,擅小篆,書作得舒展跌宕而又顧盼之情!
※柔中帶剛《袁安碑》,漢代小篆書法的代表
※篆書學習中大篆和小篆用筆的技巧、方法之異同
※怎樣把鄧石如小篆千字文寫得更有味道?線條關係與結構處理是訣竅
※己亥新春 篆書春聯——小篆書法集字新年對聯
※秦始皇新政大部分深得人心,但是用小篆替代隸書,卻是文化的退步
※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石鼓文
※中華書法起源——李斯小篆
※秦始皇用小篆做通用文字,可為何嬴政時期文物上的文字多是隸書?
※用魏碑寫小篆,很多書法高手偷偷在學他…
※用魏碑寫小篆,國展獲獎者都學他
※用魏碑寫小篆,很多書法高手偷偷在學他……
※寫好小篆,記住4招
※小篆精解 中
※秦·小篆《泰山刻石》
※記住4招,寫好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