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闓學藝-李木生
劉承闓是書法家。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最早一批「元老級」會員,是書法大市濟寧市唯一入選1980年全國首屆書法篆刻展的作者。二十多年非同尋常的磨練,在篆書、草書和篆刻藝術上獨到的成就,以及已近爐火純青的境界,都給了他一份後天的自信與從容。難怪說起書法藝術,在他佩服的書法大家中,也有他自己。
劉承闓也許本來不應該是書法家。他出生在一個城市貧民的家庭,父親從一個生意人而後成為庄稼人,可說既不是書香門第,也沒有家學淵源。他於艱難的生計中,一步步考入到南京大學,又學的海洋地質,和書法似乎也難沾邊兒。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坐火車,他是於60年代初背著包袱、怯生生走進這所高等學府的。這麽大個城市,這麼多的高樓,這麼寬的街道,都是一種無言的壓力,使他這個「土包子」心理上影影綽綽生著些自卑,還有莫名的壓抑。學校自己排演話劇《白毛女》,劇中人楊白勞穿的破舊黑粗布棉襖,就是劉承闓正穿著的、母親一針一線縫製的棉襖。四十多年過去,也算「混闊了」,甚至有了「錢是王八蛋,花了咱再賺」的境界。但是他卻清楚地記得那件當過道具的破舊黑粗布棉襖,記得窮與土所造成的重壓。
偏偏這個「土包子」卻有著廣泛濃郁的藝術趣味,對造型、設計、色彩、圖案、國畫等無不酷愛,尤其是對於書法,更有著特異的悟性。不管是鋼筆、毛筆,蘸上墨,鋪開紙,一手好字就會讓人忘記他的「土」來。當一個個活潑而又俊俏的字從他手上流出,真如窮婦生了群貴子,迫在心上的自卑,便會變淡甚至被短暫的忘記,也能昂首舒上一口氣了。當他因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被推選為南京大學美術社團團長的時候,那就簡直有了點揚眉吐氣的味兒。
也算他趕上了好時候,能夠安安心心的完成五年學業,成為國家急需的知識分子。但是他又無法迴避接踵而來的災難,知識有罪的漫長歲月又蹉跎了青春的時日,在「土」與「窮」上生長的自卑,更因被劃入另冊而蔓延開來。不要說提職從來沒有他的份,歷次提高工資級別也和他無緣。這還都能夠忍受,讓他深感受罪難挨的是受屈辱與被歧視,是施辱者與歧視者貓玩老鼠般的故意和得意,是幾乎無望的彌天漫地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的顛倒。如果他隨波痴逛、俯首「改造」,也許還好熬一些。誰想他那頑強的生命,偏偏殘存著一縷對於尊嚴和自我的渴望並倔強地醒著。這醒著的渴望便愈加如一道傷口,時時被撕裂著、鹽漬著。
還是書法療慰著他這被鹽漬的傷口。沒日沒夜地寫字,刻印,抄寫了9353個篆字的《說文》,勾描了整個《孫過庭書譜》、《十七帖》、《淳化閣》,即使被安排去看小偷、看自行車,也從不間斷。這樣,窩囊的心情就會舒展開來,迷失的心性也便回歸了它的尊貴。而拜我國近現代金石書畫大師朱復戡為師,則讓劉承闓的書法藝術和生命質量,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
1973年夏的一天中午,三十三歲的劉承闓與七十三歲的朱復戡在泰山腳下的一間破屋中相見。這是一位真正的大師,一位在中國文化領域留下深深足跡,並被吳昌碩讚賞、被張大千、劉海粟欽佩的大師。大師因大師而落難,雖落難依然讓生命的虯根鐵柯醒伸在金石書畫的天地間。青年清楚大師的收徒三原則:面目可憎者不教,心懷叵測者不教,身無絕技者不教。他惶恐著,甚至不敢仰視眼前山一樣高邁的大師。是面前青年的木訥與木訥掩著的心靈的痛苦打動了他,還是孤獨的大師突然聽到了珍貴的回應而頓生感動?大師收下了這個弟子,收下了這個在文化即反動的年代裡卻一心痴迷於藝術的弟子。七十三歲的大師把三十三歲的弟子領到泰安招待所,抽出一根當時十分罕見的「中華」牌香煙敬給招待所的熟人,為弟子安排下免費的住宿(為了讓弟子有個長期免費棲息之地,大師後來又為這個熟人專門寫了一幅字),還沒學習,一種無聲的父愛,先以讓他感受到了久違的人間的溫暖。
從此,劉承闓便在這種父愛之中,跟大師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學習。這樣一件事也許可以看出他的學習效果的吧——在南京大學的時候,劉承闓曾經跟著中文系的吳應寧學寫字,是寫沈尹默那一路。跟著朱老學習後不久,劉承闓用毛筆給吳應寧寫了一封信,吳馬上回信,驚訝的不得了:「怎麼回事,你遇到什麼神仙了?字寫的這麼好,都能當我的老師了!」當吳得知他的老師竟然是朱復戡時,更是激動不已:「我的上輩就崇拜他,尋找他,你太幸運了,我太想見見他了!」吳知道朱老有吸煙的嗜好並只吸前門、宏圖、中華三個牌子後,為了拜見大師,便開始積攢煙。那時日常用品全都緊缺,縣級幹部每月才能享受一盒「大前門」香煙的指標,吳應寧只能收集「宏圖」牌香煙。東尋西求了兩個多月,僅攢下九盒,實在忍不住拜見的慾望,便帶著九盒「宏圖」叩開了泰山腳下朱老的柴門。
這樣看來,劉承闓確實幸運。經過了二十六七年的風雨,泰山腳下大師蝸居過的那間破屋早就不在了吧?老師辭世也已十多年,只有和老師相處的時日,卻還青藤般纏綿在他的生命里。復戡老有著眾多的學生,只有劉承闓被他稱為「批評不倒、批評不跑的學生」。最忘不了的,當然就是老師的批評了。一次,他曾從一個全國大名家那裡求到一幅草書,用全綾裱好,畢恭畢敬地送給老師。想不到老師細細看過,挑出幾個錯字和收放節奏等不足之處以後,竟是對學生聲色俱厲的批評:「我知道這個人的名氣,只是字寫的太差了,你還把它精裱了送我,是讓我掛嗎?你這個人太慕名了,要相信自己!」那可是造神的年代啊,孤獨但卻巍然屹立的大師依然教導自己的學生:不要慕名,要相信自己!這一當頭棒喝,喚醒了學生深藏心底的自我,並給了學生一生受用不盡的底氣。難怪曾經又窮又土還有些自卑的劉承闓,後來從不在乎什麼名人字畫,即使跟著老師去見劉海粟並受到劉海粟熱情鼓勵的時候,也想不到張口要一張「值錢」的畫。
忘不了的,還是那把傘。那是1974年夏日的一個大雨天,老師沒等打著傘的承闓進屋就問:「傘是哪來的?」「朋友處借的。」「哪能雨天借傘呢,快送回去!」還了傘,返回,老師正打著傘在雨中等著。木訥的學生雖然沒說一句話,卻在喪失人性的年頭將一個道理烙在了心頭:凡事要為別人著想。二年之後的1976年,老師的這把傘下又一次收留了這個木訥的學生。這是個雷雨交加的不眠之夜,因怕地震,不能進屋,師生倆相擁在一把雨傘下,在泰山腳下的岱廟裡行行復行行。連泰山都被肆虐的風雨抽打著,何況渺小的人呢?但是渺小的人相擁著,是可以忘掉風雨的。四十萬個生命剛剛喪失在唐山大地震里,山東的地震預報又到了,承闓是安頓下妻子孩子專程趕到泰安來陪伴老師的。他不能讓孤獨的老師一個人面對地震的為難與恐怖。千年的古柏都在風雨中搖晃著,咽著世態的炎涼,他們卻忘情地相擁在一頂傘下,你暖著我,我暖著你,父親般的老師還在為學生講著書法藝術:「今天我們倆就像草書中的『林』字一樣……」
夏天,尤其到了中午,學生也有發困的時候,哈欠會咬也咬不住的。這時,老師便會轉一下話題。正值因「革命」「造反」鬧得夫妻反目、父子不和的時候,現實是不能沾了,那就講些有趣的歷史掌故、名人軼事、精武名門、京戲曲藝之類吧。而項子京的故事,就是從碑帖上常見的「項子京收藏印」講開的:你在南京多年,可知道夫子廟有條「沉香街」嗎?是說的清代有個大收藏家,叫項子京,在南京結識了一個妓女。面對這個妓女的萬千風情,項子京動心了;承受著收藏家的慷慨和真情,妓女的情懷也火一般燃燒起來。他們在痴情中定下了終身,項打下一顆牙齒贈於妓女作為信物,表達自己的真情;她剪下一個辮子捧給項以示忠貞。為了明媒正娶,項趕赴老家四川,為自己所愛的人定做了多多的沉香木傢具。幾大船精雕細刻、價值連城的傢具通過長江,輾轉駛抵南京秦淮河,卸了半條街,一時轟動金陵。缺了一顆牙的項,興沖沖的去見「一日不見三秋兮」的情人,竟然被劈頭澆了一盆冰水:她已移情於另一個更加有錢、還高官的貴人。激怒交加的項子京向她指著自己的嘴,已有些語無倫次了:「牙,我的牙,你,你!」妓女不急不躁,一拉抽屜,現出半抽屜牙齒,問:「找吧,看那隻牙是你的。」項一天老了十年,將浸滿自己心意的沉香木傢具一把火點著,在南京夫子廟前直燒了半個多月。
掌故講罷,師徒皆默然良久。世態,有時是如妓女般勢利的,藝術與文學,卻總會青睞真誠獨立的人。
身世、閱歷、功底、天分以及時代的不同,都使劉承闓無法達到老師朱復戡的人生高度和藝術高度。但是在對待生命、對待藝術、對待人生的態度與追求上,師徒卻相通著,一如參天巨樹與大樹,雖有大小高低的不同,根卻是相知相通著。從承闓所刻的許多閑章中,也可見其做人的心境了——「從頭起」、「勤有功」、「無止境」、「淡如水」、「願為識者」、「自有樂地」、「物我兩忘」、「不將真性染埃塵」、「清氣應歸筆底來」、「茹古涵今,日進月步」、「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
人如果像泥鰍一樣,混在汁泥窩裡竄上鑽下,卻以為在翻江倒海,只知熱鬧不覺其丑、臟,那是非常悲哀的。學書法,學閱世,更學作人,劉承闓跳出泥淖,親歷著一種本然高尚的境界,並於藝術的探索中領略著生命的美麗與深刻,體驗了活著的意義與滋味。即使在飽經風霜,諳於世清之後,他也仍然還是本色的人、性情中人,一個沾著風塵、但卻天真而又矛盾著的大寫的書法家。
作者簡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高級編輯。1952年生於山東濟寧農村,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曾出版詩集《翠谷》、傳記《布衣孔子》、散文集《喬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陽光》獲山東省首屆泰山文藝獎,散文《微山湖上靜悄悄》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獲中國散文協會冰心散文獎,作品入選全國各種選刊、選本、大中小學讀本及初、高中試卷。


※人之歌——重讀司馬遷《史記》
※《孔子的故事》序言-李木生
※三進上海背論語 黃埔兩岸儒學熱
※嶧陽孤桐:一種文化精神的象徵
TAG:孔孟之鄉 |
※學藝生涯//李泓宇
※盧承德:七十學藝
※王藝鳴7歲少林寺拜師學藝傳承武術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優秀學生展—隔閡 張智康個展研討會
※藝術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王水清民族人物畫作品!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張東林作品欣賞!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張東林作品欣賞!
※胡適、錢鍾書、郭沫若、梁實秋等學人墨跡亮相廈門大學藝術學院
※丁芒文學藝術研究
※亞洲第一師範學府——東京學藝大學
※「英士藏珍——高英士先生捐贈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
※中華文化傳承計劃研習營開營 台灣學子津門學藝
※劉震雲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
※孔子學藝的故事
※鄭愷上演「富二代」奮鬥史 向張國立江珊「偷師學藝」
※「假笑男孩」做示範,王源、朱一龍、王思聰、陳都靈跟風學藝
※中華生肖文化美學藝術國際交流暨禮贈儀式在京舉行
※張旭光書法訪問學者班——2019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創作院招生簡章
※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美術樓/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東南大學藝術碩士林海珊書法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