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雙金:如何指導孩子閱讀?首先搞清楚這三個問題!

孫雙金:如何指導孩子閱讀?首先搞清楚這三個問題!

孫雙金,情智教育創立者、現任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曾榮獲全國師德先進個人、 全國首屆十大明星校長。他自成一派的「情智教學與四小課堂」在全國廣有影響。

孫雙金:談談課外閱讀的三個問題

課外閱讀,我的理解是指課本之外的閱讀,它包括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閱讀,也包括學生個體自主的獨立閱讀。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無須我說,大家都知道。今天我想談的是在課外閱讀中存在困惑的三個問題。

1

一、經典還是通俗

談到課外閱讀,首先遇到的問題是讓孩子閱讀經典讀物,還是閱讀通俗讀物。在這個問題上,有兩派觀點:一派是「經典派」,即應讓學生從經典起步。所謂經典,有三層含義:其一,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其二,具有典範性和權威性的著作;其三,經過時間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書。因為是經典,所以作品的思想性、文化性,語言的典範性、模仿性,作品的審美性、熏染性都達到很高的境界,值得學生學習、借鑒和模仿。而另一派「通俗派」則認為,小孩子閱讀起步應從興趣入手,讓孩子有興趣、喜歡是最重要的事,不能一起步就讓學生心中生畏,心生排斥。這兩派彷彿都有道理,一線教師如何取捨呢?我們不妨走進歷史,走近文化名人,聽聽他們的故事,可能會得到啟示。

我們來看看民國時期的文化名人、白話文的旗手胡適先生的故事吧。

胡適先生是大家公認的大師,他在《九年的家鄉教育》一文中詳細敘述了他在家鄉接受的小學教育:

我才三歲零幾個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的學堂里讀書了。……我念的第一部書是我父親自己編的一部四言韻文,叫《學為人詩》,這部書說的是做人的道理。……我念的第二部書也是我父親編的一部四言韻文,名叫《原學》,是一部略述哲理的書。……我念的第三部書叫《律詩六鈔》。……我念的第四部書以下,除了《詩經》,就都是散文了。我依誦讀的次序,把這些書名寫在下面:4.《孝經》。5.朱子的《小學》。江永集注本。6.《論語》。以下四書皆用朱子注本。7.《孟子》。8.《大學》與《中庸》。(《四書》皆連注文讀)9.《詩經》,朱子《集傳》本。(注文讀一部分)10.《書經》,蔡沈注本。(以下三書不讀注文)11.《易經》,朱子《本義》本。12.《禮記》,陳澔注本。

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講書(聽別人講書):「父親母親為我講方字,兩位先生為我講書。念古文而不講解,等於念了『揭諦揭諦,波羅揭諦』,全無用處。

胡適9歲之後,開始涉獵大量古典小說。他讀的第一本小說是《三國演義》,接著讀《水滸傳》、《正德皇帝下江南》、《七劍十三俠》、《雙珠鳳》、《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外國小說《經國美談》等30多部小說。他說:「我到離開家鄉時(14歲),還不能了解《紅樓夢》和《儒林外史》的好處。但這一大類都是白話小說,我在不知不覺中得了不少白話散文的訓練,在十幾年後於我很有用處。」

胡適十二三歲時,已能對本家姐妹們講聊齋故事了。他在文中寫道:「我們平常請王叔講故事時,忙著替他點火,裝旱煙,替他捶背。現在輪到我受人巴結了。我不用人裝煙捶背,他們聽我說完故事,總是泡炒米,或做蛋炒飯來請我吃。她們繡花做鞋,我講《風仙》《蓮香》《張鴻漸》《江城》。這樣的講書,逼我把古文的故事翻譯成績溪土話,使我更了解古文的文理。所以我14歲來上海開始作古文時,就能做很像樣的文字了。」

胡適在家鄉9年的小學教育給我們今天的啟示是什麼呢?

其一:起始階段讀什麼太重要了,這是人生白紙上畫的底色,這是種子文化,種子知識。播什麼種子就開什麼花,結什麼果。胡適小學階段播下的中華經典文化,《詩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些都是經典儒家文化,詩性文化。而我們今天的孩子讀的是什麼呢?有多少經典的東西呢?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啊!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種下的是非經典文化,怎麼能期望學生身上生長出經典文化呢?

其二:讀經典小說、講經典小說有利於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特別有利於豐富孩童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有限,想像無限啊!講故事恐怕也是胡適先生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鍛煉了表達,增長了自信,獲得了讀書的快樂。

那我們再回到文章前面的問題,讀經典還是讀通俗?我的回答是:

首先,學生課外閱讀應加大閱讀經典的比重。我們現在經典閱讀的量確實少了一些,但經典閱讀怎麼解決學生理解上的困難?怎麼解決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的經驗是,閱讀經典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序進行。教師的指導,包括挑選閱讀書目,內容應由淺入深,語言應由三言、四言,走向長短句。我校《12歲以前的語文》讀本,低年級精選了《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百家姓》,中年級精選了《道德經》《論語》《笠翁對韻》,高年級精選了《大學》《中庸》《孟子》節選。教師採用講解法、故事法、情境法、表演法、競賽法等多種教學手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興緻勃勃、興緻盎然地誦讀、吟唱、背誦、表演,在經典的涵泳中打好學生人生底色。

其次,對於通俗我們也採取包容的態度。今天優秀的通俗,有可能就是明天的經典。我們組織教師對當下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作比較、篩選。曹文軒先生認為書分為兩種:一種是打底子的;一種是打實底子之後再看的。他認為:目前,中國的情況是本來用來打精神底子的書我們沒有看,而用那些本來是打完精神底子之後再來看的書打底子。他舉了一本書叫《我的爺爺變成了幽靈》,他認為這就是打精神底子的書。我校《12歲以前的語文》讀本中精選了大量這樣打精神底子的優秀流行繪本,比如《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猜猜我有多愛你》《愛心樹》等。這類書的閱讀以學生獨立自主閱讀為主,教師畫龍點睛式講解為輔。當然,對於沉迷於低俗、好玩、搞笑的通俗讀物之中的學生,我們教師要加強引導,在不打擊學生閱讀興趣的前提下,逐步把他們引導到閱讀有品位、有思想、有審美境界的好書當中去。

2

二、凝視還是掃視

解決了讀什麼書的問題後,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如何讀書的問題。怎麼閱讀書,曹文軒先生有一段講話頗為耐人尋味:

未經凝視的世界是毫無意義的。

我下去到處給同學們講一個道理。我說你的作文寫不好的原因不在於你還小,不在於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間還短。我總給他講一個道理,我說實際上你是這個世界上非常非常有財富的人。你寫作的最大的財富就是你自己。如果你的作文寫不好,那是因為有另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你沒有仔細地打量,仔細地揣摩這個世界。我說我們的世界非常奇妙,它的豐富之處,它的美妙之處,是要通過你的凝視然後才向你展示的。一雙眼睛一輩子就是兩個基本的動作。我還在小學的時候,我就學小學語文老師教學的那個方法,我就把那個動作做了一遍。我就用目光把全場掃了一遍,我問,這個動作叫什麼?孩子們說:掃視!我說:對!

然後我用眼睛盯著第一排的孩子看,小孩馬上心領神會,說:凝視!我說:對!你們作文為什麼寫不好,你只完成了第一個動作,你沒有完成或者乾脆就沒有想到去完成這第二個動作!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曹文軒說:「未經凝視的世界是毫無意義的。」我這裡借用「凝視」和「掃視」來談談課外閱讀方法的問題。

「掃視」代表著快速閱讀,代表著大量閱讀,表示閱讀要追求數量。表達快速閱讀的詞有「瀏覽」「一目十行」「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囫圇吞棗」等等,顯然貶義色彩多了些。小學生要閱讀多少課外書比較合適?當下還沒有科學權威的意見。《語文課程標準》上提的是小學階段課外閱讀量大概為150萬字左右,這是面向全國的標準,有些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遠遠不止這些。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博覽群書」「學愈博思愈深」都提倡大量閱讀,這是毋庸置疑的。

「凝視」代表精讀,代表有思考、有深度的閱讀。蘇東坡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在追求閱讀數量的同時,千萬不能忘記閱讀的質量。我個人的體會,讀好一本好書,讀透一本好書,讀通一本好書,勝過泛泛地讀幾十本書。

怎麼就叫「凝視」式讀書了呢?教師常用的讓學生做閱讀卡片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讀完一本書,要寫出主要內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閱讀感悟。另外,批註式閱讀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學生邊讀邊批註,把自己的閱讀思考、閱讀疑惑、閱讀感動隨時記錄在書的空白處。這樣邊讀邊思、邊讀邊寫,真正達到眼到、手到、心到的閱讀境界。

卡爾維諾說:「經典就是你常常聽人們說『我正在重讀……』的那些書,而絕不是『我正在讀……』的那些書。」「經典是每次重讀都會帶來初讀時滿滿的發現的快意的書。」從卡爾維諾的名言中,我們可以領悟到「反覆讀」也是「凝視」式閱讀的重要方法,正所謂「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要引導小學生反覆讀一本書是需要技巧的,可以第一遍重點關注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第二遍重點關注故事結構和人物描寫,第三遍重點關注環境描寫和語言特色。這樣一遍一個重點,讓學生每次都有新的興奮點、關注點,再加上全班共讀、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等形式的輔助,相信學生的興趣會一直保持在高位狀態。

3

三、有用還是無用

有一次,我在校門口遇到一位家長,家長直言不諱地問我:「孫校長,您讓孩子讀《論語》能幫他們考上重點中學嗎?」這位家長的問題代表了當下浮躁功利社會的心聲:做什麼事都問一聲,對我有用嗎?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嗎?家長的這一問題,其實引出兩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如何評價孩子的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的評價問題許多教師已做過比較多的研究,我這裡簡單談一談。我認為學生的閱讀情感、閱讀興趣應放在評價的首位。學生是不是喜歡讀書,是不是對書籍有感情,是不是對文學有親近的態度,這是十分重要的標準。高爾基說:「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如果我們的學生對課外書有如此情感,我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除了閱讀興趣之外,閱讀習慣也是評價的主要內容。好的閱讀習慣應該是每天閱讀,有空就閱讀,甚至是手不釋卷。邊讀邊思考是好習慣,邊讀邊批註是好習慣,讀完書後喜歡與人分享故事內容也是好習慣。在有限的閱讀中,我知道胡適先生讀書後喜歡與兄弟姐妹講故事分享,莫言先生聽完書後回家喜歡把故事和母親分享,當代兒童作家祁智先生也喜歡把讀的書與老師和同學分享,他們都成為了優秀的閱讀者和優秀的講故事的人。

第二個問題是: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哲學有什麼用?傅佩榮先生說:「不讀哲學,你照樣吃麵包,過日子。但讀了哲學,就像在你的麵包上放了乳酪和蜂蜜一樣,吃得更有味道,日子更有滋味。」如果我們都用功利的眼光看待課外閱讀,那課外閱讀必然會走進死胡同!因為考重點中學試卷上不會考《論語》,不會考《道德經》,不會考《紅樓夢》。

那課外閱讀的用處在哪裡呢?我們來聽聽文化大家們是如何說的吧:

王蒙說:「為什麼愛讀書?讀書使我感覺良好,使我進入一個美好文明的世界。我明明感覺到了,讀書在增長我的知識、見聞、能力。」

馮驥才說:「心房就是我的書房,在那裡我是無限空間的主宰者。」

馮其庸說:「讀書是自我造就、自我成才的唯一道路。」

曹文軒說:「我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所謂成功,就是比別人多讀了幾本書。」

讀書最大的用處是什麼?我認為是涵養浩然正氣、塑造高尚靈魂、養成高貴氣質、習得語言能力、改變一代新人。

來源:小學語文優秀教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現代與經典 的精彩文章:

美國研究表明:手機在身邊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

TAG:現代與經典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讓孩子閱讀!
如何給孩子做好「閱讀規劃」?這四類書你一定要分清
如何讓孩子喜歡上閱讀?看完這幾點你就明白了
如何親子閱讀,你真的了解嗎?
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如何給孩子做好「閱讀規劃」?這四類書一定要分清
孩子的「黃金閱讀期」,家長別錯過,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獨立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真正閱讀一本書?
引導孩子愛閱讀?父母的這些功課你都做了嗎?
為什麼孩子一定要閱讀?這是最現實的答案
丨閱讀了這篇文章,你還敢說你會思考么?
你的孩子喜歡閱讀嗎?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尹建莉:孩子的閱讀習慣是如何被破壞的?
如何讓孩子學會閱讀?閱讀如何變「悅讀」!
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就看這幾個步驟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這位美國閱讀培訓師建議家長和老師思考三個問題
為什麼要閱讀呢?閱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看一下你就明白啦
如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親子閱讀習慣」呢?四個要點,你需要知道
關於親子閱讀,這三點你做對了嗎?看專家怎麼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