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品讀《王安定造像》

品讀《王安定造像》

薛元明

方 圓 自 在

品讀《王安定造像》

《王安定造像》立於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釋文為:

「皇魏永平四年歲次辛卯十月十六日。假節督、華州諸軍事、征虜將軍、華州刺史安定王,仰為亡祖親孟太妃、亡考太傅靜王、亡妣蔣妃,敬造石窟一軀。依岩褒宇,刊崇沖室,妙鐫靈像,外相顯發,工繪嚴儀,凝華紫極,敬恃此福,上資先尊。咸使舍此塵軀,即彼真境,趣六通朗囑值遇早登十地,又願居祥照永作山河,世一切含生,普同斯願。」

從內容來看,一是字數較長,二是在敘述、記事、抒情、頌詞等方面很齊備,類同成熟期的墓誌。就目前所見,十六國及北魏早期造像內容一般都非常簡略,由此大致可以推斷,在佛教造像出現的初期,大約在東漢至北魏初的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造像者本身對於佛教並沒有清晰明確的了解。禮敬佛像和傳統的神靈祭祀並無大的差別。

《王安定造像》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方筆」運用,而且是一種很特別的方筆。因為刀刻原因,造像筆畫形態大多顯現「方」的特徵,並不奇怪。刀工有一定的作用,並非純粹書寫意義上的「方筆」。但對於後世書寫確有啟示作用。說到方筆,令人印象最深的當屬《始平公造像》(公元498年刻),不但在造像中獨一無二,在整個書法史中也罕有匹敵者。方筆寬厚,驚心動魄,氣象博大,且為陽文,又見書家姓名,堪稱一絕。

北魏《王安定造像》

《王安定造像》方筆不同於《始平公》,透露出溫和氣象,同樣令人過目難忘。

十、上、亡、日

先看「十」「上」「亡」「日」四字,字形筆畫少,但變化很多。尤其要注意起收連斷之處。「十」「上「亡」三字橫畫收筆見隸書遺意,僅有那麼一點意味。刻意學的話,容易過頭。「十」「上」二字豎畫起筆見方,「亡」字點畫收筆見方,「日」字轉折見方,三者雖然都是「方」,但各有不同。

督、將、諸、像

「督」「將」「諸」「像」四字筆畫多。方筆不避重複使用。尤其是「將」字,多筆點畫為長方形狀,連斷長短各不相同,「將」字處理,亦以方為主,實屬少見。

筆畫接搭處的起收筆處理很巧妙。如「日」「督」字「日」部,「將」字點畫,「像」字「豕」部撇畫。在臨摹時很隨便,往往就失去韻味。韻味是由很多細節累加而成的。強化這一細節,可謂之「繁複」的處理手法。

鐫、儀、軀、真

然而也有「簡化」的一面,如「鐫、儀」橫畫密集處的豎畫「省略」處理,顯得意味深長。與一些漢印的逼邊筆畫省略處理存在異曲同工之妙,以不足勝有餘。「軀」「真」二字,筆畫少粘連,造像多「實」而少「虛」,當多加體會。

刺、州、地、妃

「刺」「州」二字中鉤畫尖銳,「刺」字立刀旁很刺目,一反常態,面目猙獰。造像有一種不穩定性,總會在某個時候表現出本身通常所固有的特徵。造像的書寫者為無名氏。唐碑雖有刀工因素,但書家風格和書寫個性佔主導地位。書家都是大師,有經典代表作。這就表明,書家主體逐漸變得突出。再看「地」「妃」二字鉤畫,一細一粗,尤其「妃」字鉤畫極其寬厚,轉折見方意,加上「己」部轉折,別見意趣。

六、平、大、彼

「六」「平」「大」「彼」四字中,「六」「平」二字末點處理成短捺畫,「大」「彼」二字為長捺畫。捺畫略帶弧度,行筆自然輕鬆,節奏感明顯,不由地會想到晚清鄭孝胥的行楷書,然而很可能只是「暗合」。由此而言,在造像中能夠找到一些個性化的因素加以發揮,作為個人風格塑造的突破口,但切忌變成一種習氣。

筆法分方圓。「方」給人的感覺是清朗勁健,就像人在青壯年時的樣子,意氣奮發,甚至可以鋒芒畢露,但切忌給人生硬造作之感,這是大忌。

《始平公造像》有一種極致的美,本身有獨特之處,一是陽刻,陰刻沒有這種藝術效果;二是界格作用,柔化了不同字形筆畫相互之間的衝撞。

南宋姜夔《續書譜》言:

「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舍方求圓,則骨氣莫全,舍圓求方,則神氣不潤;方不變謂之斗,圓不變謂之環,此書之大病也。」

世間事物皆在方圓之中。「方」是為人之本,「圓」乃立世之道。縱觀人的一生,無非是做人與做事兩方面。凡事都在圓中預、方中立。內方外圓是傳統辯證哲學的集中體現,和人生境界相通。要真正懂得人生況味,需要到晚年,看慣春花秋月,鉛華洗盡,心如古水,方能領略中和之意。中和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化心理模式和思維模式,追求人的生理與心理、慾望與倫理、感性與理性、個體與社會的高度和諧統一,是國人的基本文化理想。中和精神是古典和諧美的基礎,所體現出的藝術風格就是溫柔敦厚,打上明顯的儒家文化烙印。

北魏《王安定造像》

書法的起源與生物的起源近似,留給後人只能是猜想和想像,無法確知,也無法準確回答。《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事萬物相生相剋、相容相斥。這在書法的發展歷程中極其明顯,時代與時代的對立統一,一個時代中有最終的對立統一,構成豐富多元的世界。如果要找出一個時代作為驗證,最典型的無疑是魏晉南北朝。

在這個時代中,中國人生活中點綴著最多的悲劇,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南北朝分裂,醞釀成社會秩序的解體,舊禮教的崩潰,同時也是「富於命運的羅曼司」的一個時期,思想信仰自由,藝術精神勃發。

有時偶然想到王鐸所言「書不宗晉,終入野道」,世人普遍注重「二王」所代表的魏晉風度,卻忽視同一時代的造像所蘊涵的精神。碑和帖常被對立起來,其實二者之間有千絲萬縷的必然聯繫。區別在於,「二王」顯示出來的是一種魏晉風度,造像則是一種「平常心」。造像是一種「無名氏」現象,說明書與人能夠分離,可以存在一種「純粹的書法」,包含和尋求人的本心,不為美而美。當下書壇充斥著極強的功利性,回望魏晉,一是經典,二王「漂若浮雲,矯若驚龍」;二是原生態造像,正如康有為所說「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肉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出之自然是兩者的共同點。

《王安定造像》(局部)

造像興衰存廢與宗教相關。佛教一方面與儒家思想混雜合流構成「儒釋」,另一方面與老莊思想交叉構成「佛道」,存在一個相互結合教化的過程。

在此過程中,佛教歷經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伴隨著中國大一統王朝的重建而獨立發展並直抵高峰,在思想文化史上產生了重要作用。由於儒家思想從本質上來說是關乎倫理道德,最初的佛教戒律與儒家日常倫理存在矛盾衝突。但佛教文化與民間文化實現了水乳交融,演生出禪宗,其中的機鋒、棒呵一類,乃典型的平民式狡獪。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造像包含民間文化的因素,與文人士大夫乃至現代職業藝術家在創作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區別,但就哲學體系而言,同屬中華文化的認識論和陰陽觀。民間藝術傳承的是中華民族的本原哲學本體,文人士大夫表現的是人的情感理念。

簡單來說,造像寄予的是生死,更粗陋直接一些,《蘭亭序》同樣是生死觀,更精美含蓄一些,本質一致。

對於造像的理解和把握有兩層關鍵,一是造像本身的理解,今天造像非昨日造像,有最初的造像、晚清的造像、今人的造像等三種不同形象。關注點不一樣。最初即本來之目的,晚清時碑帖成為對立的取法資源,而今則是一種個性自由選擇。二是造像取法的理解,存在「山是山,山不是山,山又是山」的過程。「見山是山」者,大多局限於人雲亦云。「見山不是山」者,個人持懷疑的態度,唯此之際,要麼原地打轉止而徘徊不前,要麼由疑生智、由智生慧,最終到達「見山又是山」的境界。

《王安定造像》(局部)

造像書風有近似者,但絕無雷同者。造像共通的成分愈多,價值愈小,個性成分愈大,價值愈大。針對個案加以分析,看出其中規律,而後回到個案本身。很多人的眼光集中在龍門系列,並形成一種固定視角,變成模式化,去真愈遠。當然,對於龍門造像,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不過對於經典的理解要進一步拓展:一是針對固有的經典,讀出個人的新意;二是新的資料不斷面世,應該加以足夠關注,發現新的經典;三是早就發現但沒有足夠認識或難以深入的,需要重新加以梳理。循著這個思路,才能更好地發掘經典、理解經典、取法經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少年書法雜誌 的精彩文章:

程志宏:褚體的臨摹與創作
淺賞米芾《張都大帖》的重複用字

TAG:青少年書法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魏碑極品《太覺造像》
魏碑極品《太覺造像》欣賞
《漢唐石韻:長安古代石刻藝術精品展》之造像與造像碑
《河清三年造像記》楷書作品欣賞
用印章為佛造像
佚名《牛橛造像記》
《龍門二十品》風格與技法解析—最宜初學的《魏靈藏造像記》
佛教藝術:阿彌陀佛畫像造像精品
魏碑精品—《太覺造像》,被認為是方筆標本
胡旭輝 篆刻佛造像 作品選(4)
高清碑帖|北魏《慈香造像記》
張總:初唐閻羅圖像及刻經—以《齊士員獻陵造像碑》拓本為中心
魏 樊可憘造像
坂本五郎收藏的中國古代佛教造像珍品
龍門二十品之《北海王元詳造像記》
珍貴佛造像印章集萃一覽——雅緻古樸!(組圖)
探秘木造像——60張圖,讀懂中國古代木雕造像
北魏書法:魏碑《王元祥造像》欣賞
北魏楷書賞析《魏靈藏薛法紹造像題記》
魏碑書法臨習:《元楨墓誌》《元騰墓誌》《孫秋生造像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