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漫談:明代宣德官窯的四類釉上彩創新

漫談:明代宣德官窯的四類釉上彩創新

從傳世與出土的遺物來看,宣德官窯釉上彩瓷燒造量比前代增多,品種也大為豐富,根據遺物彩飾工藝特徵似可分為以下四類:單一釉上彩;青花填(繪)紅、青花填黃彩;金彩;鬥彩。

單一釉上彩:礬紅彩、黃彩

(一)礬紅彩

明宣德 礬紅三魚靶盞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上圖)一九八四年出土於明御廠故址宣德地層,口徑十厘米,足徑四點六厘米,高九點二厘米。外壁礬紅繪三魚,器心礬紅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圈款。以礬紅書寫年款首見於宣德,成化一度消失,嘉靖以後才開始流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與此器相同的礬紅高足杯。

明宣德 礬紅龍紋靶盞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上圖)一九九三年出土於珠山明御廠東門一帶,口徑十五點五厘米,足徑四點五厘米,高十點六厘米,外壁繪礬紅趕珠龍兩條,靶下飾礬紅卷草一周,盞心書礬紅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圈款。該器礬紅描畫龍紋細膩,濃紅繪出紋樣線條,爾後用淡紅敷塗,這是以往礬紅彩所罕見的,其礬紅比前代礬紅色彩鮮艷。筆者曾用三十倍放大鏡觀察宣德礬紅和永樂礬紅附著在釉面上的情況,發現前者比後者顆粒勻而細膩。據筆者訪問景德鎮藝人告知,礬紅料在研磨中研磨的愈細則發色愈鮮艷,可見宣德官窯對釉上顏料製作是非常精細的。

(二)黃彩

明宣德 黃彩花卉紋盤殘片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實物有黃彩花卉紋盤殘片。該器一九九三年出土於珠山明御廠故址宣德地層,殘片九點二厘米,內外口沿飾黃彩一圈,內外壁均塗黃彩纏枝花卉。這種單一彩首見於永樂,為宣德官窯繼承,成化官窯燒造的黃彩龍紋小杯(口徑六點一厘米)彩畫已極為精細了,明嘉萬以後已較流行。

青花填(繪)紅、青花填黃彩

明宣德 青花海水礬紅海怪紋靶盞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海水礬紅海怪紋靶盞。該器外壁青花繪海水,留白紋處以礬紅繪出海怪。美國克利夫蘭藝術館藏青花礬紅靶盞,與該器紋飾相同(顏色相反,青花繪海怪,礬紅繪海水),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青花礬紅海怪紋與該器一致。

明宣德 青花礬紅雲龍紋蓋碗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礬紅雲龍紋蓋碗。口徑十七點四厘米,足徑九點七厘米,高七點三厘米,外壁及蓋面以礬紅繪龍紋。龍紋劃線並以青花點晴。

明宣德 青花填紅花口缽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上圖)一九八八年出土於明御廠故址宣德地層,口徑四十三點三厘米,足徑二十三點四厘米,高二十二點七厘米。外壁以青花塗地,留白處填礬紅。腹部分隔出八處填繪折枝牡丹、茶花、石榴花等花卉。

明宣德 青花填紅八邊形花缽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與上器同時出土,口徑四十厘米,足徑二十六點三厘米,高二十點三厘米。外壁八面以青花為地,留白處以礬紅繪寶相花紋。

明宣德 青花牡丹紋填黃盤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上圖)一九八四年出土於明御廠故址宣德地層,口徑三十八點八厘米,足徑二十八點一厘米,高五點五厘米。內外壁繪瑞果花卉紋,隙地滿填黃彩。

明宣德 青花萱草紋填黃盤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上圖)一九八三年出土於明御廠故址,口徑三十五點四厘米,足徑二十四點八厘米,高六點二厘米,盤心青花繪萱草一束,內壁繪卷草,隙地滿填黃彩,外壁青花繪摘枝花,隙地填黃彩。

上述青花填(繪)紅、填黃器,其製作工藝過程;先在坯胎上用青花描繪紋飾(或預留空白)掛白釉後經高溫燒成,再在成品瓷釉上空白處填(繪)礬紅或黃彩料,然後入爐以七百至八百攝氏度烤燒而成。青花留白處繪礬紅(如青花填紅花口缽)顯然是吸取磁州窯紅綠彩在高溫黑彩框內(如磁州窯瓷枕與罐)繪彩的技法;而青花填黃顯然是由永樂高溫醬彩填綠技法直接演變而來。

金彩

明永樂 金彩花口折沿盤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明永樂 金彩花卉斂口缽 景德鎮市考古研究所藏

傳世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紅釉金彩雙龍趕珠紋碗(口徑十九點二厘米,足徑八點一厘米,高八厘米)和祭紅金彩雙龍趕珠紋靶盞(口徑十五點三厘米,足徑四點四厘米,高十點四厘米)。一九九四年明御廠故址宣德地層出土一塊青花貼金小碗殘片,其小片金箔是貼在青花網格狀紋飾內。以上金彩均剝脫較嚴重,在剝脫的釉面上留有貼金痕迹,說明其金飾工藝沿用永樂貼金技法。(無圖,上圖參考)

鬥彩

有關宣德鬥彩的文獻記錄:

明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上」「論饒器新窯古窯」條謂:「宣德年造……如漏空花紋,填以五色,華若雲錦。有以五彩實填花紋,絢艷恍目……宣德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窯五彩,用色淺淡,頗有畫意。」

明王士性《廣志繹》卷之四謂:「本朝以宣、成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宣窯之青,真蘇渤泥青也,成窯時皆用盡,故成不及宣。宣窯五彩、堆填深厚,而成窯用色淺淡,頗有畫意,故宣不及成。然二窯皆當時殿中院人遣畫也。」

明沈德符《敝帚齋剩語》謂:「本朝窯器,用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為古今之冠,如窯品最貴,近日又重成窯,出宣窯之上。」

可見,明人將宣德鬥彩稱為五彩或「青花間裝五色」,其稱謂與《格古要論》中所謂「五色花」者有關聯。不過,明人的稱謂似不及清人準確,如清佚名《南窯筆記》中,將成化至萬曆間釉上彩分為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即:「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填者,青料雙鉤花鳥人物之類於胚胎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則素瓷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如果聯繫實物對照以上記載,發現該書對明代釉上彩的分類與界定是確切的。所謂「青料畫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合全體」與宣德鬥彩鴛鴦蓮池紋吻合。而「斗」者,景德鎮方言有「湊、拼」之意(如斗架子、斗圖案),宣德鬥彩正是由釉下(藍)青花與釉上諸色「斗」成的圖案,所以筆者以為稱宣德鬥彩較為合適。

明宣德 鬥彩蓮池鴛鴦盤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明宣德 鬥彩蓮池鴛鴦盤 底部

宣德鬥彩雖有文獻記載,但過去因未見有實物,人們曾有懷疑。一九八四年,攝影記者王露在西藏薩迦寺拍攝到一件宣德款鬥彩鴛鴦蓮池紋碗,胡昭靜曾撰文介紹,近知該寺還收藏一件宣德款鬥彩鴛鴦蓮池紋靶杯,一九八五年,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在明御廠故址前院宣德地層發現鬥彩鴛鴦蓮池紋碗殘器(未填彩的半成品),一九八八年,又在明御廠西牆一巷道中的宣德地層發現二件鬥彩鴛鴦池紋盤,人們根據以上遺物,始認識了宣德鬥彩。

明宣德款 鬥彩鴛鴦蓮池紋碗 西藏薩迦寺藏

目前所知的宣德鬥彩只有薩迦寺藏鬥彩碗、靶杯與景德鎮出土鬥彩盤,共計三種,其遺物紋飾、彩畫風格均相同,似出自同一工匠之手。宣德鬥彩鴛鴦蓮池紡盤,口徑二十一點五厘米,足徑十三點三厘米,高四點六厘米,撇口,弧壁、圈足微斂。盤心中央有礬紅繪的三朵誇張的蓮花佔據主要空間,花下以綠彩繪三組荷葉襯托,上下空間各繪一隻飛翔的鴛鴦,這類構圖源於元青花鴛鴦蓮池紋,但又有所不同;元代的鴛鴦均游嬉於水中,而宣德的則飛翔於空中,這類鬥彩紋樣正統、成化官窯均有摹仿,正統紋樣的鴛鴦在水中,而成化紋樣完全臨摹宣德,可見宣德鬥彩對後世的影響是很大的。

仔細觀察宣德鬥彩便會發現,其色彩看似豐富,實則僅比以往的釉上彩顏色多藍(青花)、紫二色,如用色最豐富的鴛鴦紋。其頭、翅用青花繪出,身上羽毛用紅、紫、黃諸色合會而成。用釉下青花在圖案中充當菌色,這是宣德工匠巧妙的運用。而紫色則為宣德工匠的發明。據明嘉靖王宗沐《陶書》記載:「紫色,用黑鉛末一斤,石子青一兩,石末六兩合成。」石子青即青料,可見我國在明嘉靖以前的紫色主要用青花鈷料配製而成,紫是隨青花之後出現的。如果我們把宣德紫與成化紫作一對比觀察,便能看出:宣德紫不透明,(宣德紫可能未滲入石末粉,故不透明)成化紫透明(可能滲入石末粉);宣德紫僅一種色調,而成化紫有兩種色階—即「茄花紫」和「丁香紫」。因此宣德紫看起來就比成化紫色調顯得沉暗凝重。難怪明人有「宣窯五彩,堆填深厚,而成窯用色淺淡」之評語。

綜上,我們認識到:有了釉上紫色,才有宣德鬥彩,才有後來成熟的成化鬥彩。宣德鬥彩出現以前,釉上彩主要為金代磁州窯紅綠彩技術燒造的品種,永樂官窯雖有一些創新技法,但沒有突破,而宣德鬥彩則是一種全新的品種,它的燒造成功標誌著釉上彩技術的成熟,意示中國將進入彩瓷時代。

該文章摘選自《紫禁城》雜誌APP,欲知曉更多藏品故事請前往應用商店下載。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

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頭條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一幅畫拍3億!他是誰!
一幅畫拍3億!他是誰?!
現代名媛當網紅,清代名媛幹什麼?
清宮舊藏賞析·大明宣德爐(二)
明代傢具之黃花梨鏡台

TAG:文藏 |

您可能感興趣

清末創新釉上彩:淺絳彩
明代五彩釉上彩系列資料(9)
明代五彩釉上彩系列資料(6)
清代景德鎮釉上彩瓷器中的黑彩與墨彩的區別
康熙盛世中的瓷器 釉上彩之五彩瓷
明代五彩釉上彩系列資料(11)
清代釉上彩瓷器
康熙盛世中的瓷器 釉上彩之粉彩、鬥彩、素三彩
康熙盛世中的瓷器 釉上彩之琺琅彩
清代釉上彩瓷器(4)
瓷器釉上彩繪:黑彩與墨彩的區別!
細說釉上彩裝飾之紅綠彩
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展——釉上彩瓷藝術
瓷器巔峰,康熙時期釉上彩瓷器—素三彩!
精美13世紀釉上彩繪瓷釉陶
釉上彩的茶具有毒?能用來泡茶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