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怎樣與這個看不慣的世界相處?

怎樣與這個看不慣的世界相處?

以下陳述的,是一個關於偏見的故事。


我對小王的偏見,從沒見到他本人的時候就開始了。那天,人力資源部主管向我透露,我所負責的部門要來一位新同事小王。

一聽說他只是一個普通院校的畢業生。我心裡當時就老大的不願意:研發部前幾天新進的可是復旦的畢業生。怎麼就給我派一個這樣的人啊?

因為有偏見,見了面又看他其貌不揚的樣子,便在心裡斷定他是個資質平平的人。我把他帶回部門的時候,只是簡單地做了一下介紹,便轉身進了自己的辦公室。我不冷不熱的態度,相信再遲鈍的人也能看出來。

而接下來的事,更讓我對他反感。

第二天上班,我剛打開電腦準備當天的工作,突然發現昨天放在桌子上的數據分析表不見了。我挨個文件夾查找,就是找不到這份文件。這可是我用三天時間整理出來的,丟了它,不但之前的核算全白做了,就連後面的分析都無法如期進行。

情急之下,我忽然想起來,昨天快下班的時候,我曾把咖啡打翻了。當時隨便操起幾頁紙就擦,可能被我誤扔到垃圾筐里了。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我一個箭步衝到了垃圾筐。裡面居然是空的,那一刻,我連哭的心思都有了。

我按下內線,氣急敗壞地把秘書叫了進來,質問她誰打掃過我的辦公室。秘書一看我的臉色不好,把小王喊了進來。小王一臉憨態地站在那裡,一問,是他早上提前一個小時到崗,把我們部門的所有房間都打掃了一遍,我的垃圾筐也是他倒的。我當即就火了:「以後沒有我的允許,不要隨便進我的辦公室!還有,同事們的垃圾筐,讓他們自己倒。萬一誰有個重要的文件誤扔了怎麼辦?你做好你分內的事就行了!」小王面露尷尬,怯怯地站在那裡,一個勁兒地向我道歉。可再怎麼道歉也於事無補啊!

此後的一周時間,我不得不重新統計那些枯燥又令人頭痛的數據。我真想不明白,現在的年輕人都怎麼了。就為了積極表現,竟然提前一個小時到崗!還把里里外外的衛生都打掃了。真是多事!

那段時間裡,雖然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在各種場合貶低這個我橫豎都看不入眼的年輕人,可就在這期間,由於小王做事很勤奮,對別人的求助又總是開心地應允,因此,贏得了領導和同事的認可。

一次,公司要參加一個大型工程的投標,要求我們部門在很短的時間裡做好有關的數據統計,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燥熱,我們連續加了三天班,才在領導要求的時間把統計好的數據報上去。我剛想放鬆一下,主管領導卻在這時破門而入,氣急敗壞地把我剛交上去的一沓數據甩在我面前。原來,是我忙中出錯,在匯總的時候,把一組關鍵的數據弄錯了。

聽到領導暴躁的吼叫,嚇得其他同事都躲了起來。這時,竟是我最不感冒的小王輕輕地走進來,對我說時間還來得及,由他和別的同事一起先把數據順一遍,然後再請我最後審定。我看看他,禁不住點點頭。果然,不到一個小時,小王就把數據送進來了,我這時也平靜了許多,仔細核查好幾遍,確認準確無誤後,送給了主管領導。

這以後,再看小王,我的眼光變了。在我的眼裡,他是那麼勤奮、敬業,那麼與人為善……同時,我也時常在內心裡為自己先前的偏見和刻薄而深深地自責和不安。

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喜歡某個人,並不是對方真的糟糕,而是我們的內心存在著偏見。偏見其實跟心理學上的認知偏差有關係。

怎樣與這個看不慣的世界相處?

我們都在犯錯

人的大腦是個神奇的地方,人類的思考是件奇妙的事情。認知,這種思考的行為或過程可以使我們快捷地處理海量信息。舉例來說,當你睜開眼時,你的大腦就不斷地受到所見事物的刺激。你可能有意識地思考著某一具體的事物,然而,你的大腦卻還處理著成千上萬的潛意識想法。但我們的認知並非盡善盡美,有時,我們會潛意識地製造出判斷偏差,這就是認知偏差。

「他人即是地獄」和「老子天下第一」,前一種是低估了他人;後一種是高估了自己,這些都是認知偏差。

怎樣與這個看不慣的世界相處?

每個人都會有很多類似的認知偏差,例如,人們在判斷他人行為原因的時候,容易高估性格的影響,而低估環境的作用。比如把別人的沉默當作內向,卻忽視了你們之前缺乏共同語言。而男人在判斷女人是否喜歡自己的時候,又常常是一

個樂天派,對方的回眸一笑常常會被他們理解成為「以身相許」。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認知偏差呢?

先來看看社會認知偏差的幾個種類。


第一,首因效應。

首因指首次或最先的印象,即人與人第一次交流交往中留下的印象,在相互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它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接觸時,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第一印象作用最大,持續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所產生的印象作用更強,所以,第一印象對於客體的

認知有很大的影響作用。

第二,近因效應。

所謂「近因」,是指個體最近獲得的信息。所謂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如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在學習中,以及在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象是很常見的。

第三,暈輪效應。

又稱光環效應。暈輪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人格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好」的光圈籠罩著,並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壞」的,他就會被「壞」的光圈籠罩著,他所有的品質都會被認為是壞的。這就像颳風天氣前晚間月亮周圍的大圓環(即月暈或稱暈輪)

是月光的擴大化或泛化一樣,故稱為暈輪效應。

第四,社會刻板印象。

這是指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形成的一種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一般來說,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會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為方面總會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職業或同一年齡段的人,他們的觀念、社會態度和行為也可能比較接近。如在地域方面,人們有對英國紳士、美國西部牛仔、原始生活中的非洲人、觀念保守的東方人的印象;在職業方面,人們會自然想到教師的文質彬彬、醫生的嚴謹或地質勘探隊員的粗放等;在年齡方面,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喜歡守舊等。人們在認識社會時,會自然地概括這些特徵,並把這些特徵固定化,這樣便產生了社會刻板印象。

怎樣與這個看不慣的世界相處?

書名:你不知道的心理學:解密身邊之不可思議

作者:張博輝, 編著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39.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科普 的精彩文章:

千古文章《滕王閣序》
如果人類消失了,這個世界會……
民事訴訟能否拘傳被告?
寶寶愛模仿是好還是壞?
跳槽,不是解決糧食那麼簡單

TAG:書問科普 |

您可能感興趣

哪個星座是個愛情的執著者,不管這個世界變成怎樣,對愛的專一永遠也不會變
這個奇幻的世界,你確定不來看看?
世界未解之謎,最後一個的成因卻是這樣,你怎麼看呢
這到底是不是一個看臉的世界?
你們看看,雪把這個世界弄成了什麼樣了?
世界那麼大你想去看看嗎?這幾個地方最值得去,不容錯過的旅行
世界那麼美,不如去看看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對女人有著各種各樣的偏見
這樣的我們,別樣的世界
你真的了解這個世界嗎?
改變你看世界的方式,這些照片,沒有一張是你看過的
狗狗跟人類看到的世界有什麼不一樣
為什麼他們玩的怪獵世界跟我的不一樣?
這裡,有舌尖上的世界!來看看和你想一樣嗎?
世界可能不只是我們想的那個樣子
當我和世界不一樣,那就讓我不一樣
在這個看臉的世界,這貨靠不要臉火了
我跟這個看臉的世界和解了
來看看這些小人物,怎樣與世界做生意
負能量的人,他們是怎麼樣看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