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沒有蕭敬騰,古人怎樣祈雨?

沒有蕭敬騰,古人怎樣祈雨?

沒有蕭敬騰,古人怎樣祈雨?

文|張聰

睡覺前刷刷微博,發現「蕭敬騰抵達北京,中央氣象台發布暴雨黃色預警」的消息被轉發得鋪天蓋地。忍俊不禁之餘,也捺不住好奇:在沒有「雨神」蕭敬騰的古代,中國人又是怎樣祈雨的呢?

說到祈雨,容易想起的,大概首先就是小時候看《西遊記》裡面虎力大仙與孫猴子鬥法、比賽祈雨的場景——

行者道:「我與你都上壇祈雨,知雨是你的,是我的?不見是誰的功績了。」大仙道:「這一上壇,只看我的令牌為號:一聲令牌響風來,二聲響雲起,三聲響雷閃齊鳴,四聲響雨至,五聲響雲散雨收。」行者笑道:「妙啊!我僧是不曾見!請了,請了!」

那大仙走進去,更不謙遜,直上高台立定。旁邊有個小道士,捧了幾張黃紙書就的符字,一口寶劍,遞與大仙。大仙執著寶劍,念聲咒語,將一道符在燭上燒了。那底下兩三個道士,拿過一個執符的象生,一道文書,亦點火焚之。那上面「乒」的一聲令牌響,只見那半空里,悠悠的風色飄來。豬八戒口裡作念道:「不好了,不好了!這道士果然有本事!令牌響了一下,果然就颳風!」 (第四十五回三清觀大聖留名車遲國猴王顯法)

小說家言雖然荒誕不經,卻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來古代中國人祈雨的方式——由特殊身份的人、憑藉著某種神秘的法術、與天上司雨的神祇溝通,向祂們「乞求」(雖然有些時候表現為一種命令的姿態)降雨。法國社會學家的列維-布留爾在《原始思維》里也記錄了他所聽說的「中國式求雨」:

在中國的某些地區,人們完全負擔寺院的開支,因為他們相信寺院能夠調節風雨,從而保證收成;因為在中國的這些缺乏樹林的地區是很容易遭遇旱災的。他們自願捐款來修建和維修寺院,對這一點的報酬是,和尚們在需要時必須藉助自己的儀式來停止旱災。而和尚們又求助於有關的神並調節著風水。(第六章 以受互滲律支配的集體表象為基礎的制度)

然而,如果我們肯認真翻翻古書就會發現,這樣的求雨方式,大約是中古時期(隨著宗教的興盛)才開始興起的。

從先秦以來,中國人似乎別有一套祈雨的法子。這套法子很像布留爾筆下澳大利亞土人的祈雨法:「在那裡,我們既沒有發現祭司,也沒有發現任何種類的中間人。英迪修馬儀式說明了雨圖騰與雨之間的直接聯繫和神秘的互滲……這個聯繫和互滲不僅被圖騰集團的成員們想像到,而且還被他們集體地感覺到。」

洋人的話不容易理解,我們先來讀一段文獻吧。《左傳》「昭公十六年」載:

鄭大旱,使屠擊、祝款、竪柎,有事於桑山。(杜註:三子,鄭大夫。有事,祭也。)斬其木,不雨。子產曰:「有事于山,蓺山林也。(杜註:蓺,養護令繁殖。)而斬其木,其罪大矣。」奪之官邑。

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住》在這段文字後面引了《漢書·貢禹傳》里的話——禹言:「斬伐林木,亡有時禁,水旱之災,未必不繇此也。」又引了楊樹達先生《讀左傳》里的話:「森林足以防旱,古人蓋知之矣。」——先民們是否曉得森林足以防旱?我們似乎不必過分替他們增飾,他們所能具有的知識恐怕不過是:風雨「生於地,起於青苹之末,浸淫溪谷,盛怒於土囊之口」云云。

然而,這條材料卻透露出精神早熟中國先民對於不可把握的自然界的態度:一面是依時祭祀,心存敬畏,另一面是相信人類可以有所為——通過對一種神秘的「感應」關係的把握,影響自然。

謂予不信?我們且再來讀一條關於子產的資料,《左傳》「昭公十九年」載:

鄭大水,龍斗於時門之外洧淵。國人請為禜焉。(孔疏:禜,祭名。)子產弗許,曰:「我斗,龍不我覿也;龍斗,我獨何覿焉?(覿,見也。)……吾無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乃止也。

吾無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古人對待「龍」這種能夠騰雲致雨的神秘動物的態度值很得我們玩味。《易傳》上說:「雲從龍,風從虎。」中國的古人發現了龍的出現往往與雲雨有關。但這種「有關」,不過是因為「雲龍同類,感氣相致」 (《論衡》「龍虛篇」)而已。並沒有把龍視作雲雨的「主宰」,或是司雨的神靈。所以,我們盡可以想辦法利用龍與雲雨間的感應關係達到致雨的目的,而不必去「求」它。

說一句玩笑話:這就如同當我們發現了蕭敬騰先生的出現與滂沱大雨之間的某種神秘聯繫後,當我們企盼下雨時,只消去請蕭先生來開一場演唱會就好了,而並不認為是他在「操控」降雨,不必乞求他賜雨給我們。

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利用龍與雲雨間的感應關係,把龍從它棲息的大澤深澗里「騙」出來(或者說「逗」出來)就成了古人首選的、最靠譜的祈雨方法。

怎樣才能把龍「騙」出來呢?首先想到的是「龍虎鬥」的法子:據說龍一見到老虎就像鬥牛見到了紅布,非撲上去惡鬥一場不可。所以,只消找到一個老虎的頭骨扔到水裡去,用它刺激龍的神經,就可以促使它跳出來,興風作雨。

祈求風調雨順的虎頭鈴

《太平廣記》卷四二三引《尚書故實》說:

南中旱,即以長繩引虎頭骨,投有龍處。入水,即數人牽制不定。俄頃,雲起潭中,雨亦隨降。

檢蘇轍的《欒城三集》,第一卷有一首《久旱,府中取虎頭骨投邢山潭水得雨戲作》,也是描寫這樣的祈雨法:

邢山潭中黑色龍,經年懶卧泥沙中。

嵩陽山中白額虎,何年一箭肉為土。

龍雖生,虎雖死,

天然猛氣略相似,生不益人死何負。

虎頭枯骨金石堅,投骨潭中潭水旋。

龍知虎猛心已愧,虎知龍懶自增氣。

山前一戰風雨交,父老曉起看麥苗。

君不見岐山死諸葛,真能奔走生仲達。

哈哈,以死虎誘真龍!在狡黠的古人面前,龍還是「圖樣圖森破」的。其實,能夠與雲雨產生感應的除了龍,還有青蛙(蛤蟆)。《焦氏易林》「大過」之「升」說:

蝦蟆群坐,從天請雨,雲雷急聚,應時輒下,得其願所。

福建東獅山拜「雨神」的人們

利用蛤蟆祈雨,至今仍能見到。年初,我與廈門大學張永宏博士往福建柘榮遊覽,在馬仙廟後的東獅山上看到三窟洞穴,據說分別住著馬仙、龍洞主(金蛇)、徐洞主(金蟾)。人們祈雨時,便跑到洞窟前一面燒香、一面敲鑼打鼓,促使徐洞主(金蟾)「現身」——這裡面雖然摻入了許多近世的道教科儀,但以蛤蟆為降雨的先導、用蛤蟆感應雲雨的方式卻是可以追溯到西漢的。(參見張永宏撰《七月流火迷仙蹤——柘榮馬仙信俗文化田野考察報告》)

除了求索真龍、真蛤蟆外,還有一種更為簡便的致雨法子,就是用龍與蛤蟆的模型做替代物與雲雨感應。對這個法子記錄的最詳細的就是《春秋繁露》中的「求雨第七十四」,種種繁瑣,讀來頭疼。譬如春旱求雨,就要「以甲乙日為大蒼龍一,長八丈,居中央。為小龍七,各長四丈。於東方。皆東向,其間相去八尺。小童八人,皆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田嗇夫亦齋三日」云云。王充先生在《論衡》「亂龍篇」里已經批駁過一番了,不具引。

真龍也罷、假龍也罷,上面談到的這些利用「雨圖騰與雨之間的直接聯繫和神秘的互滲」關係祈雨的方法,隨著時代的演進漸漸消失了。

後來的求雨,大多變成了一味地跪下去磕頭懇求老天爺的憐憫開恩。一味的跪,一味的求。正如周作人先生在《談虎集》里有一篇談到當時北京的軍民長官率領著和尚長跪求雨,說:

宗教的情緒或者是永遠的,但宗教的形式是社會時代的產物,是有變化的。上古時代只有家長是全權的人,那時的宗教也只是法術,他自己便是術士,控制自然以保障生存都是他的事,其中有一件也就是致雨。帝製成立,致雨的職務歸於酋長,再轉而屬於祭師,宗教代法術而興起,致雨不復全憑「感應術」的原則去擂鼓洒水以象徵雷雨,卻跪下去磕頭如搗蒜,請求玄穹高上帝開恩,於是由自力的致雨一變而為完全他力的「求雨」了。當初是家長的觀點,覺得自然或其鬼(Daimones)都是同他平等的,他有力量可以指揮抵禦他們,後來的觀點乃是臣民奴隸的,神鬼是皇帝的老子,不然也是他的伯叔兄弟,總之都非以主子論不可。

唉,「吾無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的時代,真是一個值得懷想的時代呀。

【作者介紹】

張聰,小學教師。

還不過癮?再接著讀讀趙九九的文章《古人如何預測下雨?》吧~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章黃國學 的精彩文章:

TAG:章黃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沒有抖音,古人是如何蹦迪的?
古人的這些春愁你有嗎?
宋朝之前沒棉被,古人冬天睡覺冷蓋什麼?如何取暖?古人很是聰明
宋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冬天怎麼睡覺?古人真的很有智慧
古代沒有音響,幾萬人是如何聽到將軍訓話的?這就是古人智慧!
沒有棉襖,沒有暖氣,古人如何過冬?
為何說古人罵人也很文雅,他們怎麼罵人?
古人是如何看待狗的?
古代的偶像什麼樣?古人又是怎麼追星的?
古人是怎麼吃冰的?
為什麼古人說「千里燒香,不如在家敬爹娘」?
這些古詩告訴你,古人怎麼過春節?
宋朝以前沒棉被,古人冬天如何睡覺?富人的方法很奢侈,讓人羨慕
古人沒有暖氣冬天怎麼禦寒呢?『妓圍』,『肉陣』,『暖手』你都懂得什麼意思嗎?
秦直道兩千年沒人維護卻不長草!沒有混凝土的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宋朝之前還沒有棉襖,窮人穿什麼過寒冬?古人真是太有才了
古人沒有紙如何上廁所呢?竟然這麼重口味!
古人是怎樣「掃黃」的?
為什麼有些書法,橫著看會很彆扭?你看古人是怎樣寫字的
古人用紙糊窗不怕下雨嗎?古人:你看看我們的窗戶,何懼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