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節氣說】大暑思涼

【節氣說】大暑思涼

屢被朋友羨慕嫉妒恨的暑假在我望斷秋水的當兒終於到來,喜悅未始,卻被長長的伏日結結實實地逮個正著,粘貼,滿滿覆蓋。

今年的熱特別熱,小暑、大暑都硬得很,也難怪我們的假期名暑假了,比起掐點兒上班的族蟻,我當慶幸。

東漢大家劉熙《釋名》注,暑是煮,火氣在下,驕陽在上,熏蒸其中為濕熱,人如在蒸籠之中,氣極臟,故也稱「齷齪熱」……

「暑」前加大小之「大」,謂熱極、至熱;熱字前綴「齷齪」,辭彙形象傳神,但在今天「齷齪男」、「干物女」橫行之盛世,適逢「齷齪熱」,看官要格外小心了。當然,整日里躲在冷氣吹的屋子裡,顯然也不是辦法。

冷熱本是規律,該加衣的加衣,該出汗的出汗,人立天地間,就應該順應自然,融入自然中,才是生動的生活。

酷暑追涼,自然,自古也道。

百度「追涼」,例舉有三。南朝梁庾肩吾《和晉安王薄晚逐涼北樓回望應教》:「向夕紛喧屏,追涼飛觀中」;唐杜甫《羌村》詩之二:「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清洪升《長生殿·聞樂》「恰纔的追涼後雨困雲淹,暢好是酣眠處粉膩黃黏」……

文人把老百姓口中的「乘涼」、「納涼」妙化為「追涼」,當說更為傳神,同時,上例也給出了追涼路線圖,要麼飛觀古寺,要麼臨水好去處……心有情趣,自有創意。

自古閑追涼,當看楊萬里。

出身農家的楊萬里自幼對田野和鄉村兒童深深眷戀,為人清淡自持,寫詩工於鍊字,蘊藉典雅,在中國文學史上,與陸遊、范成大、尤袤並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其《夏夜追涼》堪稱閑追涼的代表。「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當真很妙,月光、竹林、樹蔭、蟲鳴,「不是風」的「微涼」,那,一定是心境之修、自然的涼了。

古人追涼風物也多,不像今天,有了電扇、空調,四季輪換、節氣時異、物候倏變的風物全沒了,生活單調起來,心裡毛糙起來,看物非物,看人非人,慢慢久疾成痾。這現代病,得治。怎麼治?簡單,回去就是了!

竹席拾起來。

陸遊說「月侵竹簟清無暑」,竹簟若玉,溫潤涼爽,深井裡打了涼水,濕毛巾細細擦幾遍,人整個躺上去,撈本閑書聊讀,流火七月,長日風輕,間或諦聽窗外的蟬鳴,入夜時分入耳遠處的狗吠,就著月,再有紅袖添香,談情說愛,日子就會過得飛快。

一扇在手,清風掌握。

你若把自己收拾得比較能裝,拿一把摺扇,白色扇面,點綴詩雅,此道具能為你加分不少。看過去經典的戲曲里,紈絝的公子王孫總是把扇搖搖搖,招搖兩下就會出來一個菇涼……可見,扇子不僅扇風。

同樣的物件,在文人這裡,名字自然考究,「仁風」、「羽扇」、「涼友」……而老百姓一般不做作,樸實、直接得多,老蒲扇、大蒲扇,一把齊活兒,驅蚊蠅、打頑童、頂急雨……扇風,在其次。

童年的生活里,蒲扇還是摺扇都留下了太多的趣味記憶,每每想起故事細節和人物,不禁莞爾。自然,暑天里不能借扇子,如雨天不能找人借雨傘,你一定還記得這首歌謠:「扇子有風,拿在手中,有人來借,等到立冬」,彼時,我們是搖頭晃腦地吟詩童子。

香枕是女孩子家的事了,與我們臭小子無緣。

菊花、玫瑰、茉莉、桂花等,揀拾挑凈晒乾了放進枕囊,閨閣花香襲人,恐怕連夢都是香的,自然轉移了對酷暑的注意力,但倘若從功能說事兒,這算不上真正的追涼風物。

吟詩、作畫、品茶、聽曲、賞荷……追涼的方式還有很多,歸根結底一個字,心靜、心雅,自然心清、涼風至!

在農村,我經歷過三伏天里的田間勞作。在一人高的玉米地、高粱地、棉花地里鋤草、打葯……「汗滴禾下土」是切膚感受。勞作期間如果直起腰來透透氣,就挺舒服了,當然,若頻繁直腰透氣會被別人落下不少距離或被長輩呵斥甚而上升到品質定論;鑽到田埂上,微風拂面,那就更歡喜得不得了,哪還用得著去樹蔭下乘涼?大汗淋漓,暢爽無比,到地頭根本不再講究,直接坐在田埂地上……這時,如果有賣冰棍兒的碰巧經過,我們身上也正好有一毛、兩毛錢,那可就真的看見了幸福!當然,農村家庭沒有冰箱,「沉朱李於寒水」也是富人們玩的方式,而我們老百姓,則只能「浮甘瓜於井水(清泉)」,就是給西瓜降降溫,吃起來涼爽宜人,撐得個肚圓,就滿足了。沒有西瓜的條件,一碗大人給灑上麥糠的涼井水,就著蒜瓣,一口氣下去,涼爽痛快滿滿當當,也夾帶著大人樸素的呵護和痛愛。

月余前,我在一家商店裡隔著冰櫃的玻璃看到一隻令人遐思的雪糕,它叫「含冰笑」,我兀立當場好久,想起很多歲月及發生的事兒。

熱燥並不可怕,李時珍先生曾指引我們三樣妙物酷暑時節用以清心燥。

薄荷。

薄荷性味辛、涼,入肺經、肝經。一味中草,能主理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實在神奇。薄荷本是舶來,但也是一種充滿希望的植物。薄荷,花雖平淡,但它的味道沁人心脾,清爽侵入每一個毛孔,身體里每一個細胞都通透清澈,那該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也許會讓那些曾經失去過的人得到一絲安慰,故,薄荷的花語是「願與你再次相逢」和「再愛我一次」。此外,它還代表了「美德」,言人的種種美好德行……柔弱一草,竟是滿滿的正能量,著實讓人敬畏。

與薄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荊芥我園子里有種,但也只是跟劉焗掌學著拌個黃瓜或點綴個麵條而已,直到前幾日南行中原,從正宴的餐桌到衚衕里的菜市場,再到老百姓早上的小吃菜煎餅,及親眼見炫彩的茴香苗、荊芥、莧菜葉、胡蘿蔔絲分層碼放在碩大的盆里,麵餅裹起來干烙,我忽然想起寫《救荒本草》的明周定王朱橚[sù]就是在離這不遠的禹州理本草、救百姓的,壯哉,偉哉。

梔子。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卮,酒器也。梔子象之,故名,俗作卮。」梔子名屬繁多,地域廣栽,原產我國中部,始見《神農本草經》。漢朝那個著名的花心大蘿蔔司馬相如曾作《上林賦》,中有「鮮支黃礫」之句,鮮支就是梔子。《漢書》也曾記「漢有梔茜園」,《晉書》也載「晉有華林園種梔子,今諸宮有秋梔子」,可見,我國單是梔子園林栽培就有兩千多年歷史了。梔子早生,廣為傳播,先是日本,後是歐洲,再是美國。梔子的果實是傳統中藥,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梔子的花開甚美,也可愛。文牘喜見元代程棨《三柳軒雜識》中稱梔子花為花中「禪客」,以為至高。明代才子沈周詩句「雪魄冰花涼氣清,曲欄深處艷精神」當最稱梔子神韻。但李(時珍)先生一句「葯食」兩用,引發一地狼藉,無數的廚子曲意創意(油炸梔子花、油炸荷花瓣等等),褻瀆聖物,全然不解梔子風情,堪比清泉濯足、花上曬禈、焚琴煮鶴、牛嚼牡丹……我等也是醉了。

茉莉。

茉莉本產印度,但中國早己引種,且廣為栽培,中國的福州還把它作為市花,一曲《茉莉花》更是在中國廣為傳誦並在國事場合為家國代言,可見,茉莉與中國人的緣厚。

茉莉花可提取茉莉花油;茉莉根含生物鹼、甾醇,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茉莉花、葉和根皆可入葯,夏秋採花,秋後挖根,都具辛、甘、涼、清熱解毒、利濕之功效。茉莉花茶曾經是一個很漫長的時代的茶的統稱,那個年代一說喝茶就是茉莉花茶,猴王也是花茶品類的代稱。「窨得茉莉無上味,列作人間第一香」,在中國茶系裡,茉莉花茶「可聞春天的氣味」,尤其是中國北方無綠的秋冬和早春里。《中藥大辭典》記載,茉莉花可理氣開郁、辟穢和中,常飲茉莉花,可清肝明目、生津止渴、祛痰治痢、通便利水、祛風解表、療瘺、堅齒、益氣力、降血壓、強心、防齲防輻射損傷、抗癌、抗衰老之功效,使人延年益壽、身心健康……

喝茶固然好處一籮筐,但重點在於杯茶搖扇好度暑,直像唐代盧仝《七碗茶歌》里唱的——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大暑前的一日,小強師傅為我閑所揮汗施工,門側掛上了譚老題寫的「品牌聊齋」;而裡屋靠窗的茶台後牆上,立著永輝弟手書的「杯凈茶香厚待幽品客」,桌上還有兩把來自貴州深山裡的斑竹扇……你若不伏,不懼上蒸下煮,想吹牛打屁聊聊品牌大計,可以約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許昌原創傳播 的精彩文章:

底蘊十足的小清新
夏日青檸
大暑·啟封開和
茶,簡單喝,事,簡單做

TAG:許昌原創傳播 |

您可能感興趣

【鼠說節氣】雨水
易和節氣 大暑
【微讀節氣】小暑
話說節氣 今日大寒
偉詩夜讀 大寒節氣
小睿說節氣——小暑
廿四節氣杯——大寒
趣談大寒節氣飲食
大寒:最後的節氣
傳統節氣—大寒
節氣篇 小寒節氣詳情
大暑節氣,馬齒莧瘦肉湯清熱祛濕解暑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大暑:大暑處在中伏里,大暑熱氣猶大也
節氣 大吉冬至
大寒節氣的飲食習俗就是吃糯米飯,炸春卷,那麼大寒節氣如何養生?
大暑節氣,悶熱沒食慾?快試試這道菜!清涼解暑,超開胃!
大寒的情書「致節氣」
中國節氣 大暑
大暑來了!大暑節氣有什麼習俗和講究?
食養齋·三乙說:戊戌二十四節氣,祝節節旺盛,氣氣福臨!